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中国性科学》2015,(3):63-65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对生殖器疱疹筛查的意义。方法:选取50例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治疗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将其作为试验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HSV抗体检测,另外选择50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作为对照组。结果:在50例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HSV-I Ig M,HSV-I Ig G的检出率依次为14%,32%,HSV-ⅡIg M检出率为20%,HSV-ⅡIg G的检出率为34%;在对照组中HSV-I Ig M,HSV-I Ig G的检出率依次为0.8%,14%,HSV-ⅡIg M检出率为10%,HSV-ⅡIg G的检出率为24%,两组患者HSV抗体检测阳性率有显著的不同,二者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出率高,酶联免疫检测HSV抗原的方法可直接检测出泌尿生殖道及皮损中HSV病原体,在生殖器疱疹筛查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性病专科门诊患者中HSV-Ⅰ,Ⅱ型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在典型和非典型生殖器疱疹(GH)患者中的分布。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对836例性病专科门诊患者进行HSV-Ⅰ,Ⅱ型DNA的检测。结果836例患者中,HSV-Ⅰ型感染38例(4.54%),男性阳性率5.20%,女性为3.36%,二者差异无显著性;HSV-Ⅱ型感染380例(45.45%),男性阳性率39.96%,女性为55.37%,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典型GH或高度可疑GH症状者369例,HSV感染者218例;无明显GH症状者467例,HSV感染者198例,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SV在本地区具有较高感染率,以HSV-Ⅱ型为主。在非典型GH患者中,HSV的检出率较高,须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光线性角化病(AK)皮损中β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型别分布。方法 收集39例AK患者皮损以及40例健康对照皮肤,应用巢式PCR进行β-HPV和α-HPV检测。筛选出β-HPV感染阳性标本,设计12对特异性(HPV5、8、15、17、19、20、21、23、36、38、49和80型)引物,应用普通PCR技术对其分型进行分析。结果 39例AK患者皮损组织β-HPV检出率为84.6%(33/39),健康对照组为30.0%(12/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76,P < 0.05)。β-HPV分型:病例组以HPV38型检出率最高(36%,12/33),其次为HPV36。健康对照组此12种β-HPV感染率均较低。病例组HPV混合感染10例,健康对照组均未发现混合感染。病例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病程组间β-HPV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53,0.94,0.81,0.73,均P > 0.05)。病例组α-HPV阳性率为12.8%,对照组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91,P > 0.05)。结论 AK 患者皮损β-HPV感染率远高于健康对照组,以HPV38型感染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女性原发性生殖器疱疹(GH)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HSV-Ⅱ抗体以及分泌物中的HSV-Ⅱ抗原。结果HSV-Ⅱ中IgG均阴性的138例女性生殖器疱疹患者中HSV-Ⅱ抗原阳性78例(56.52%);HSV-Ⅱ中IgM抗体阳性130例(94.20%),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抗原阳性率(P<0.01)。典型病例组抗原阳性65例(87.84%),IgM抗体阳性66例(89.19%);不典型病例组抗原阳性13例(20.31%),IgM抗体阳性64例(100.00%)。结论对于皮损时间短,症状典型者可检测HSV-Ⅱ抗原;皮损时间长,或反复者可检测HSV-Ⅱ抗体,可以有效提高HSV感染的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生殖器部位皮损的单纯疱疹病毒检测及分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生殖器疱疹部位皮损的不典型表现及其与单纯疱疹病毒型别的关系。方法 对外生殖器部位及其周围有硬结或疖肿、裂隙、毛囊炎等非水疱性皮肤黏膜损害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和分析,并对皮损标本进行单纯疱疹病毒的分离培养、PCR检测和病毒分型。结果 105例有外生殖器部位非水疱性皮损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在硬结(或疖肿)、裂隙、毛囊炎、类似擦破、单个溃疡、非特异性红斑和红肿渗液性包皮龟头炎皮损中,PCR检测HSV的阳性率分别33.3%(6/18)、20%(3/15)、37.5%(6/16)、28.6%(2/7)、33.3%(4/12)、20%(5/25)和50%(6/12),总的检出阳性率为30.5%(32/105)。分离培养法检测HSV的阳性率分别为22.2%(4/18)、13.3%(2/15)、25%(4/16)、14.3%(1/7)、33.3%(4/12)、8%(2/25)和41.7%(5/12),总的检出阳性率为21%(22/105)。两种方法检测HSV的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κ=0.095,P=0.114)。HSV-PCR分型结果与荧光单克隆抗体分型结果相符。在所有HSV阳性者中,HSV-1感染占9.4%(3/32),HSV-2感染占90.6%(29/32)。结论 生殖器HSV感染的皮肤黏膜损害多样,可为外生殖器部位的硬结(疖肿)、裂隙、毛囊炎、类似擦破、单个溃疡、非特异性红斑和红肿渗液性包皮龟头炎等不典型表现,而且主要由HSV-2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列腺及尿道分泌物中支原体检测和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关系。方法:共收集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院泌尿科门诊就诊的男性共270例,通过检测其前列腺液和尿道分泌物中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率,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的检出率,分析前列腺及尿道分泌物中支原体检测和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关系。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Uu检出58例,总检出阳性率21. 48%; Mh检出76例,总检出阳性率28. 15%;支原体(Un+Mh)检出98例,总检出阳性率36. 30%;泌尿生殖道炎症检出173例,总检出阳性率64. 07%;炎症组总Uu检出率、总Mh检出率、总Uu+Mh检出率均高于非炎症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725,P=0. 029;χ~2=5. 859,P=0. 015;χ~2=15. 09,P=0. 0001);炎症组的尿道分泌物Uu检出率和Uu+Mh检出率高于非炎症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227,P=0. 013;χ~2=5. 461,P=0. 019)。炎症组的前列腺液Mh检出率和Uu+Mh检出率高于非炎症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877,P=0. 015;χ~2=15. 09,P=0. 0001);在炎症组中慢性前列腺炎,非淋菌性尿道炎,睾丸/附睾炎三种疾病的Uu检出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9. 614,P=0. 0001);三种疾病的Uu+Mh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 802,P=0. 0001)。结论:在泌尿系统炎症的患者的前列腺及尿道分泌物支原体的检出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在分析生殖器疱疹患者单纯疱疹病毒(HSV)流行株的基础上,探讨HSV-2 IgM抗体、型特异HSV-2 IgG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评价辅助生育中二种抗体检测在诊断生殖器疱疹上的意义。 方法 对2009—2011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193例生殖器疱疹患者临床分离病毒株培养并鉴定分型,了解主要的流行病毒型。生殖中心术前筛查HSV-2 IgM和(或)IgG阳性、疑诊生殖器疱疹的女性,丈夫同时抽血检查,共57对为临床观察组;选取HSV培养阳性生殖器疱疹患者68例作为阳性对照组;8 ~ 10岁儿童120例为阴性对照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SV-1 IgM和HSV-2 IgM抗体及型特异HSV-1 IgG、HSV-2 IgG抗体,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 阳性对照组68例中,HSV-1 IgM 14例(20.59%)、HSV-2 IgM 9例(13.24%)、HSV-1 IgG 61例(89.71%)、HSV-2 IgG 62例(91.18%)阳性;阴性对照组120例,分别为26例(21.70%)、16例(13.30%)、49例(40.80%)和0例阳性;两组HSV-1 IgM及HSV-2 IgM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HSV-1 IgG及HSV-2 Ig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临床观察组57例女性中,HSV-1 IgM 46例(80.70%)、HSV-2 IgM 52例(91.23%)、HSV-1 IgG 48例(84.21%)、HSV-2 IgG 8例(14.04%)阳性;男性(配偶)分别为11例(19.30%)、5例(8.77%)、50例(87.71%)和7例(12.28%)阳性;两性的HSV-1 IgM及HSV-2 IgM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HSV-1 IgG及HSV-2 IgG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SV-2 IgM诊断生殖器疱疹的敏感性为13.24%,特异性为86.67%,阳性预测值36.00%,阴性预测值63.80%;HSV-2 IgG诊断生殖器疱疹的敏感性91.18%,特异性100.00%,阳性预测值100.00%,阴性预测值95.24%。 结论 该地区生殖器疱疹主要流行病毒型为HSV-2,仅5.18%是HSV-1。HSV-2 IgM诊断生殖器疱疹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以及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均低于HSV-2 IgG;辅助生育中型特异性HSV-2 IgG检测在诊断生殖器疱疹上的意义大于HSV-2 IgM。 【关键词】 疱疹,生殖器; 单纯疱疹病毒属;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患者不同状态下无症状排毒情况及与药物干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患者580例,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a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检测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患者体内血清抗体(HSV-ⅠIgG、IgM及HSV-ⅡIgG、IgM)的分泌情况,分析比较患者不同病程、不同复发频率和有无抗体产生等多种状态下及药物干预后HSV病毒脱排情况.结果:入选的580例患者中,排毒阳性299例(51.6%),DNA质粒数为81-9.9×103 copies/ml,平均3.8×103copies/ml.病程超过3年的患者与小于3年的患者比较,排毒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271,P<0.01).频发患者(每年复发频率大于6次)与少发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11.4140,P<0.01).血清抗体阳性组HSV脱排病毒阳性率明显低于血清抗体阴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37.8977,P<0.01).对299例排毒阳性患者进行药物干预,盐酸伐昔洛韦片(A组)、阿昔洛韦咀嚼片(B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停药后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患者HSV病毒脱排率高达51.6%,病程越长者、复发频率越少者、血清中存在相关抗体者,其排毒检测阳性率越低,此时患者的传染性越小,且排毒阳性患者用药干预后能明显抑制HSV脱排.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生殖器疱疹患者无症状排毒与血清抗体及药物干预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生殖器疱疹患者650例,分别用荧光PCR和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排毒率、质粒数和不同病程、不同复发频率的生殖器疱疹患者无症状排毒阳性情况及血清抗体(IgG和IgM)的分泌情况,药物干预后的排毒情况和复发评价.结果 入选的650例患者中,排毒阳性354例(54.5%),DNA质粒数为63~ 9400拷见/ml,平均3100拷贝/ml.病程超过3年与小于3年的患者比较,排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1,P<0.05).频发(每年复发频率>6次)与少发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6,P<0.01).排毒阳性与阴性患者HSV-Ⅰ和ⅡIgG双阳性率、HSV-Ⅰ IgG单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 HSV-ⅡIgM单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排毒阳性患者进行药物干预,伐昔洛韦组、阿昔洛韦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的排毒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药后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复发次数,而药物干预组间没有差异(P>0.05).结论 生殖器疱疹患者无症状排毒率高达54.5%,血清学检测提示,部分生殖器疱疹患者存在HSV-Ⅰ及HSV-Ⅱ混合感染.患者病程越长阳性检测率越低,排毒阳性患者用药干预后能明显降低患者复发,抑制患者排毒.  相似文献   

10.
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单纯疱疹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生殖器疱疹疑似患者不同类型皮损中单纯疱疹病毒(HSV)抗原感染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SV抗原检测。结果不同类型皮损HSV抗原检出率有差异,水疱、溃疡、结痂、丘疹红斑和裂隙的HSV抗原检出率分别为83.1%,66.8%,34.6%,11.1%和9.8%。结论疱液阳性率最高,说明早期采样的重要性。而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皮损如红斑、裂隙HSV抗原的检出率低(11.1%,9.8%),提示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皮损中HSV抗原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皮肤性病科门诊患者单纯疱疹病毒(HSV)的感染现状及特点,并探讨各种方法学对单纯疱疹病毒(HSV)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至2017年大连市皮肤病医院诊治的1 600例(男性、女性各800例)初诊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HSV1和HSV2的IgG、IgM抗体,其中200例有典型症状的生殖器疱疹患者同时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FQ-PCR)对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1 600例疑似可能感染生殖器疱疹的高危患者HSV1-IgG和IgM的检出率分别为61.5%和4.88%,HSV2-IgG和IgM检出率分别为33.88%和7.06%。其中200例有典型生殖器疱疹症状者HSV1-DNA的感染率为3%,HSV2-DNA感染率为30%。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不同年龄组比较,其中HSV-IgG以25岁~60岁检出率较高。结论本地区皮肤性病门诊患者HSV抗体检出率较高,HSV1感染率男女大致相同; HSV2感染率女性远高于男性;HSV是性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沙眼衣原体(CT)女性生殖道感染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比较不同基因型CT感染宫颈分泌物中衣原体热休克蛋白60(c HSP60)表达的差异。方法:收集女性CT感染标本60例,巢式PCR扩增外膜蛋白Omp1基因的VS1-VS2序列,扩增产物通过基因测序进行分型。ELISA检测不同基因型沙眼衣原体感染宫颈分泌物中c HSP60表达,分析不同基因型沙眼衣原体感染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60例女性生殖道CT感染阳性标本中E型14例(23.33%),J型14例(23.33%),F型13例(21.67%),G型9例(15%),D型5例(8.33%),不确定型5例(8.33%)。女性生殖道J型CT感染患者宫颈分泌物中c HSP60表达均明显高于E型、F型、G型及D型(P值均0.05);E型c HSP60水平高于G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泌尿生殖道不同基因型CT感染者间的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2,P0.05)。结论:女性生殖道CT感染患者中不同基因型CT感染与临床表现之间缺乏关联性,结果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本地区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型别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172例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23种HPV基因型别感染率。结果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HPV检出率为97.67%(168/172),所有检出的阳性患者中单一型别感染率为38.10%(64/168),以HPV6/1l为主(70.31%,25.00%);多重HPV混合感染率为61.90%(104/168),以高低危HPV混合感染为主(P0.05),18~35岁组较35岁组高危HPV感染率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的多重感染率及高危型感染率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尖锐湿疣皮损以HPV6/1l型感染为主,并多伴有其他HPV型别感染;年龄、性别和感染重数与HPV型别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生殖器疱疹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其主要原因为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感染。生殖器疱疹为终生感染,可以导致复发性的生殖器皮损及心理压抑。HSV的宫内感染可造成新生儿死亡或永久性神经损伤。有证据表明HSV感染能促进HIV的性传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SV-2感染更多地发生在女性。该研究的目的是确定HSV-2感染女性的独特关系,从而找到女性易感的因素,为  相似文献   

15.
对ELISA检测生殖器疱疹患者HSV及其临床应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生殖器疱疹病毒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和分型聚合酶链反应(分型PCR)检测生殖器标本中的单纯疱疹病毒(HSV),两种试验结果不符合者采用不分型PCR检测。结果164例受检者中,ELISA法HSV阳性96例(58.5%),其中具典型皮损者阳性84例(80.8%,84/104),非典型皮损阳性12例(20.0%,12/60);分型PCRHSV阳性98例(59.8%),其中典型皮损者HSV阳性86例(82.7%,86/104),非典型皮损者阳性12例(20.0%,12/60)。HSV1感染者占生殖器疱疹的5.1%,HSV2感染占88.7%,HSV1和HSV2混合感染者占6.1%。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和94.0%。结论ELISA检测HSV感染,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方便、快速,尤其适合大批量样本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阴尖锐湿疣与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的临床病理形态和HPV-DNA型别。方法未经治疗肛周、外生殖器部位典型CA患者进行醋酸白试验初筛,确定80例醋酸白试验阳性的疑似合并亚临床感染患者,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及HPV-DNA检测,综合上述结果,确定71例CA合并SPI患者,比较CA和亚临床感染皮损的组织病理和HPV-DNA分型的不同。结果 80例尖锐湿疣典型皮损活组织标本经病理学检查,71例(88.75%)表现为典型尖锐湿疣组织病理学改变;9例(11.25%)表现为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80例尖锐湿疣疑似亚临床感染皮损活组织标本经病理学检查:4例(5%)具有典型尖锐湿疣病理改变;71例(88.75%)病理表现为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80例典型尖锐湿疣标本中HPV-DNA阳性者为80例。80例疑似尖锐湿疣SPI标本中HPV-DNA阳性者共75例(93.75%),阴性5例(6.25%)。对确诊的71例尖锐湿疣合并亚临床感染标本的组织病理形态比较,二者存在差异,对二者的空泡细胞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二者的各HPV型别出现频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的诊断应以醋酸白试验为基础进行组织病理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HPV的核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FQ—PCR与细胞培养方法检测无症状生殖器疱疹宫颈排泌HSV的阳性率。方法:用型特异性抗体-2型单纯疱疹病毒糖蛋白G—IgG(HSVgG2-IgG)筛选出阳性女性34例,每例连续2月每月在排卵期和月经前取宫颈拭子,共取材136个。每次取材的拭子分别使用细胞培养鉴定和荧光定量多聚酶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a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检测宫颈分泌物中HSV。结果:FQ—PCR方法得到38个拭子阳性,均为HSV-2;细胞培养方法得到4个拭子阳性,经直接免疫荧光分型鉴定为HSV-2。即所有宫颈拭子HSV阳性标本均为HSV-2,无HSV-1。采用Mc-Nemer检验细胞培养与FQ—PCR检测结果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PCR检测的阳性率比细胞培养法高。结论:对于女性无症状生殖器疱疹,FQ—PCR的方法检测宫颈排泌HSV优于细胞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and testing,SAT)技术检测分析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妇科门诊就诊女性宫颈管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解脲脲原体和生殖支原体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妇科门诊采集的1434例患者宫颈管拭子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AT技术,对标本中的CT-RNA、UU-RNA、MG-RNA和NG-RNA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患者以50岁为年龄界限,分为两组,两组年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6,P=0.925)。1434例患者中UU、MG、CT和NG检出率依次为57.9%、13.0%、11.5%和2.9%;2017年NG(χ~2=9.231,P=0.006)和2018年MG(χ~2=10.681,P=0.005),检出率显著低于2016年。50岁组CT检出率显著高于≥50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05,P=0.040),其余3种病原体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率为25.7%,以MG+UU和CT+UU多见,感染率分别为8.8%和7.3%,CT+NG感染率(0.6%)最低;无患者同时感染这4种病原体。MG感染与CT(χ~2=6.263,P=0.012)或NG(χ~2=11.412,P=0.001)感染存在相关性。结论取宫颈管分泌物结合SAT检测技术诊断女性支原体、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现症感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阳性提示有宫内感染风险,临床上应该对育龄期女性给予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9.
生殖器疱疹临床诊疗指南(200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义 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门部位皮肤黏膜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HSV可分为1型(HSV-1)和2型(HSV-2),生殖器疱疹主要由HSV-2引起,也可由HSV-1或两型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20.
《中国性科学》2015,(12):19-22
目的:探究并分析女性下生殖道假丝酵母菌(VVC)感染患者解脲脲原体(UU)与沙眼衣原体(CT)混合感染情况。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下生殖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103例作为病例组,并征集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女性250例,作为对照组。将病例组分为单纯组、重度组以及复发组。对所有患者进行UU、CT阳性率检查,并分别记录下UU阳性率、CT阳性率以及UU混合CT阳性率。结果:单纯组、重度组、复发组患者之间UU阳性、CT阳性、UU混合CT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UU阳性为8.4%,病例组患者UU阳性为57.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χ2(病,对)=17.134,P=0.002),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纯组、重度组、复发组患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UU阳性率(χ2(单,对)=8.932,P=0.004;χ2(重,对)=8.362,P=0.005;χ2(复,对)=4.567,P=0.034),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有VVC的女性常伴有生殖道UU感染,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VVC的严重程度与女性生殖道UU感染无明显联系,而CT感染与VVC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