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后引流量及肺功能预测值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L)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7年6月~202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NSCLC病人80例,均行VATS治疗。根据病人术后PPCs的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及未发生组。所有NSCLC病人均于术前1周检查病人肺功能指标,记录术后3天引流量,Logistic回归分析VATSL后发生PPCs的影响因素,根据ROC曲线分析术后引流量及肺功能对NSCLC病人VATSL后发生PPCs的预测价值。结果 80例病人VATSL后57例未发生PPCs, 23例发生PPCs, PPCs发生率为28.75%;两组病人性别、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临床分期,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及肺功[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呼气流量峰值(PEF)水平低于未发生组,术后3天引流量多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传统胸腔引流管和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9年9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系统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200例肺癌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术后留置28F胸腔引流管;B组患者术后留置12G的中心静脉导管。两组患者上肺叶切除术后留置2根胸腔引流管,中、下肺叶切除术后留置1根胸腔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引流时间、总引流量、住院时间、疼痛评分等。结果 最终纳入151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A组患者73例,男26例、女47例,平均年龄(55.38±9.95)岁;B组78例,男37例、女41例,平均年龄(59.86±10.18)岁。两组患者术后第2 d引流量,长时间漏气、血胸、乳糜胸和再次胸腔引流管置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 d引流量[200.0(120.0,280.0)m L vs. 57.5(10.0,157.5)m L,P=0.000]、术后第3 d引流量[155.0(100.0,210.0)mL vs. 150.0(80.0,215.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后应用16 F尿管行胸腔引流是否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及其较28 F引流管的临床优势。方法 2015年10~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连续收治102例肺癌行VATS肺叶切除术患者,分别应用16 F尿管(16 F组,49例)和28 F引流管(28 F组,53例)行胸腔引流,分析术后胸腔积气、积液、30 d后胸腔积液,术后住院时间、引流量、引流持续时间、术后引流管拆线时间、视觉疼痛评分(VAS)评分和舒适度及引流口愈合情况。结果 16 F组胸腔引流总量少于28 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7.3±323.7)ml vs.(824.1±444.3)ml,P=0.000)]。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16 F组,30.6%;28 F组,2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16 F组皮下气肿发生率(60.0%)显著高于28 F组(6.7%,P=0.011),16 F组再置管率(2.0%)低于28 F组(5.7%,P=0.048)。16 F组引流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54.2±28.6)h,(4.2±1.4)d)]均显著短于28 F组[(95.6±65.5)h,(6.5±3.0)d,P=0.000,P=0.000)]。16 F组引流管口拆线时间显著短于28 F组[(8.1±1.2)d vs.(14.3±4.1)d,P=0.033]。而16 F组引流管口Ⅰ级愈合率(100.0%)显著高于28 F组(58.5%,P=0.014)。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用16 F尿管行胸腔引流可行,且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4.
刘素芳 《护理学杂志》2006,21(18):52-53
目的 探讨肺叶切除术后36 h胸腔引流量的变化规律,为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对79例肺癌患者术后36 h引流量进行研究.结果 36 h引流量出现双峰期分别为术后1~6 h和20~22 h两个时段,其余时段为引流平稳期;双峰期的出血量分别占36 h总量的38.2%和31.4%,双峰期每小时的引流量分别是(34.4±17.4)ml、(27.7±20.6)ml,与平稳期引流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肺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量有一定规律,可为护理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48例肺隔离症资料,根据患者经济条件,行全胸腔镜手术18例,开胸手术30例。行肺叶切除或隔离肺切除术。比较2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当日胸腔引流量、术后镇痛时间、胸腔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开胸组比较,全胸腔镜组术中出血少[(56.1±50.4)ml vs.(120.0±54.2)ml,t=-3.813,P=0.000],术后当日胸腔引流量少[(160.0±56.0)ml vs.(280.0±65.0)ml,t=-6.100,P=0.000],术后镇痛时间短[(2.4±1.2)d vs.(7.6±1.9)d,t=-9.650,P=0.000],胸腔引流时间短[(2.8±1.0)d vs.(5.7±1.5)d,t=-6.755,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6.5±2.6)d vs.(10.1±2.8)d,t=-4.160,P=0.000]。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肺不张全胸腔镜组分别为1、0、1例,开胸组为3、2、1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手术治疗肺隔离症较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是一种可靠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2例肺部疾病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患者根据经济条件选择手术方式,41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为A组,41例开胸肺叶切除为B组,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82例均顺利完成肺叶切除术。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207±65)min vs.(282±60)min,t=-5.429,P=0.000],出血量明显减少[(255±110)ml vs.(416±210)ml,t=-4.349,P=0.000],胸腔引流量明显少[(280.1±62.5)ml vs.(448.5±76.2)ml,t=-11.020,P=0.000],拔管时间明显缩短[(3.1±1.0)d vs.(5.2±1.5)d,t=-7.459,P=0.000],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9.7±2.2)d vs.(12.9±2.1)d,t=-6.737,P=0.000],2组淋巴结清扫数无显著差异[(14.2±8.2)枚vs.(13.1±5.2)枚,t=0.725,P=0.470]。A组并发症发生率17.1%(7/41),明显低于B组36.6%(15/41)(χ~2=3.976,P=0.046)。68例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A组1例Ⅲa期肺癌术后10个月出现骨转移,其余患者未出现肿瘤转移,B组术后未发现转移。结论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有明显优势,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单根与双根引流管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206例拟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6例,术后行双根引流管引流,其中男52例,女54例,年龄(50±29)岁;对照组100例,术后行单根引流管引流,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48±31)岁。比较术后患者第一、第二天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感染发生率、术后切口血肿发生率,以及拔管前敷料打湿率及拔管后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等。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一天引流量实验组(320±110)ml,对照组(335±105)ml;术后第二天引流量实验组(75±25)ml,对照组(80±15)ml;术后总引流量实验组(380±120)ml,对照组(375±135)ml,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患者术后第一、第二天引流量和术后总引流量上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引流管放置时间实验组(49±6)h,对照组(50±7)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2例(1.8%)发生伤口感染,对照组1例(1%)发生伤口感染,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无切口血肿,对照组术后1例(1%)出现切口血肿,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拔管前敷料打湿率3%,对照组拔管前敷料打湿率2.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外周血红蛋白浓度实验组(127±8)g/L,对照组(125±9)g/L,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单根与双根引流管引流效果一致,放置双根引流管并不会增加引流量、手术时间和感染率。但是因为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的后果极为严重,为了稳妥起见,建议临床腰椎术后常规放置双根引流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标性后腹腔镜与常规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2022年12月手术治疗135例肾上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目标性后腹腔肾上腺切除术65例(目标组),常规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70例(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结果 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目标组术中出血量[(29.4±16.6)ml vs.(40.1±17.4)ml,t=-3.653,P=0.000]、手术切口长度[(2.7±1.0)cm vs.(3.5±0.6)cm,t=-5.323,P=0.000]、术后引流量[(34.2±18.4)ml vs.(42.1±18.7)ml,t=-2.494,P=0.014]、术后疼痛VRS评分[(1.9±0.7)分vs.(2.2±0.7)分,t=-2.748,P=0.006]和术后住院时间[(4.5±0.9)d vs.(5.0±1.1)d,t=-3.257,P=0.001]显著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术后放置真空负压引流瓶,不同负压下术后失血量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成高负压引流组和低负压引流组。高负压引流组34例,男10例,女24例;平均年龄(75.94±9.02)岁;术毕放置60 k Pa负压真空负压引流瓶。低负压引流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平均年龄(74.93±8.90)岁;术毕放置30 k Pa负压真空负压引流瓶。对术后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改变值、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计算的所有患者总失血量等进行观察,并做统计学分析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第1天,高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为(41.74±15.69)g/L,总失血量(1 217.73±459.50)ml,术后引流量(312.94±103.44)ml;低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34.90±12.90)g/L,总失血量(904.01±381.58)ml,术后引流量(129.25±44.25)ml,高负压引流组的数值均高于低负压引流组。术后3 d,高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为(46.00±13.29)g/L,总失血量(1 304.72±421.75)ml;低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为(43.87±11.39)g/L,总失血量(1 196.78±344.20)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颈骨折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时,根据患者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情况选择负压引流压力大小,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选择低负压引流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行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胸外科治疗的20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其中80例患者(机器人组)行达芬奇机器人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122例患者(胸腔镜组)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情况及术后治疗效果。结果机器人组和胸腔镜组的淋巴结清扫数[(16.93±8.00)枚vs(13.98±8.67)枚]及淋巴结清扫组数[(4.89±1.57)组vs(4.25±1.23)组]、术后2年无进展生存率(71.2%vs 57.4%),Ⅰ期淋巴结清扫数[(16.59±8.57)枚vs(11.86±6.61)枚]、术后2年无进展生存率(84.3%vs 57.8%)及生存率(96.1%vs84.4%)比较,机器人组均优于胸腔镜组(P0.05);机器人组和胸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57±49)ml vs(211±180)ml]及术后引流量[术后1 d为(255±116)ml vs(332±175)ml、术后2 d为(259±114)ml vs(321±172)ml]比较,机器人组均少于胸腔镜组(P0.05);两组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在淋巴结清扫数量及中期术后疗效上略优于胸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3D模式与2D模式食管癌胸部手术的优缺点。方法 2013年7月~2015年5月我科53例食管癌采用3D-VATS(3D组),51例采用2D-VATS(2D组),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24 h引流量、总引流量、胸腔闭式引流管带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04食管癌均在胸腔镜下完成胸部手术。3D组手术时间(63.4±3.3)min,明显短于2D组(71.7±5.1)min(t=-9.891,P=0.000);出血量(53.1±5.5)ml,明显少于2D组(66.9±9.4)ml(t=-9.180,P=0.000);淋巴结清扫数目(14.8±2.9)枚,明显多于2D组(13.1±2.0)枚(t=3.467,P=0.000)。3D组术后24 h引流量(196.2±34.2)ml,与2D组(205.0±32.4)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6,P=0.181);总引流量(579.2±59.4)ml,与2D组(599.8±56.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1,P=0.073);胸腔闭式引流管带管时间(4.7±0.6)d,与2D组(5.1±1.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6,P=0.059);2组术后心率失常、肺部感染、吻合口漏、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log-rankχ~2=0.435,P=0.510)。结论 电视胸腔镜3D模式下食管癌胸部手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较2D模式下有一定的优势,在24 h引流量、总引流量、胸腔带管时间和术后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两种胸腔引流方式在肺叶切除术后患者中应用的比较和评价,为肺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我院240例行左上肺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胸腔引流方式分为常规单根胸腔引流管引流组(常规组)和常规单根胸腔引流管联合一次性外科负压引流球(NPBD)引流组(联合组)。其中常规组140例,男86例、女54例,平均年龄(48.76±4.92)岁;联合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48.37±4.56)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常规组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结核12例,鳞癌87例,腺癌41例;联合组术结核5例,鳞癌66例,腺癌29例。常规组和联合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1.350±2.78)d vs.(9.33±2.46)d]、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8.28±2.10)d vs.(6.75±2.10)d]、胸腔引流总量[(1 176.07±384.62)ml vs.(926.50±22.3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组效果更优。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单根胸腔引流管联合一次性外科负压引流球(NPBD)引流较常规单根胸腔引流管引流具有优势,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科新创的"双微孔"胸腔镜技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我科成功行"双微孔"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20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5例、女75例,年龄(61.01±8.71)岁。手术主操作孔长约2.0~2.5 cm,副操作孔及观察孔均为0.5 cm的微孔,三个切口长度和为3.0~3.5 cm。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9.18±21.77)min,术中出血量(170.35±105.12)ml,清扫淋巴结(15.82±3.33)个,平均胸腔引流量(446.90±195.32)ml,引流时间(3.67±1.85)d,术后住院时间(5.54±2.41)d,中转开胸7例,1例患者因术后并发肺栓塞而死亡,术后并发肺部感染8例、漏气5 d 7例、心功能不全5例、心房颤动2例。结论 "双微孔"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肺癌的方法,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这一新兴技术可能通过提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的舒适度而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引流管放置时间等指标,探讨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意义及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 2011年1月收治的11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52例行切开TLIF手术(Open-TLIF)并放置引流管,28例行MIS-TLIF手术并放置引流管,32例行MIS-TLIF手术但不放置引流管,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等指标,最后比较三组临床结果.[结果] Open组平均术中出血量(381±96)ml,术后引流量(324±146) ml,引流管放置时间(3.0±0.8)d;MIS引流组平均术中出血量(78±34)ml,术后引流量(46±.15) ml,引流管放置时间(1.1±0.3)d;MIS不引流组平均术中出血量(81 ±30) ml.三组间比较伤口感染、血肿压迫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MIS引流组与不引流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引流组术后5d腰痛VAS评分优于引流组(P<0.05),术后平均下地时间和住院日均短于引流组(P<0.05).[结论]在术中止血彻底的前提下,单节段腰椎MIS-TLIF手术可以不放置引流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孔与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1月同一术者同期实施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179例,单孔组86例,两孔组93例。回顾性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前3天引流量、胸腔引流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站数、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术后第3天及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等。结果 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增加操作孔或中转开胸病例。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住院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站数,N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站数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孔组术后第3天及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低于两孔组[术后3天(24.9±10.7)分vs.(32.9±17.6)分,t=-3.696,P=0.000;术后1个月(12.0±8.5)分vs.(17.3±12.3)分,t=-3.395,P=0.001]。结论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能够很好地保护胸壁肌肉、肋间神经及血管,降低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减轻术后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肺癌根治性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胸腔镜下肺叶切除肺癌根治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 183例NSCLC患者采用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76例(VATS组),传统开胸(open thoracotomy,OT)肺癌根治术107例(OT组).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液引流量、拔管时间、淋巴结清扫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VATS组和O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2.7±27.5)min和(117.2±42.1)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7±42)ml和(543±19)ml(P<0.05),术后胸液引流量分别为(414±13.8)ml和(472±24.3)ml(P<0.05),胸引管拔管时间分别为(3.2±0.9)d和(3.8±0.3)d.VATS组和OT组平均每例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7.8枚和17.2枚(P>0.05).VATS组和OT组围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8%和25.2%(P<0.05),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1.3%和2.8%(P<0.05),死亡率分别为1.3%和5.6%(P<0.05).结论 随着胸外科医生VATS的操作技巧日益娴熟、腔镜设备的不断完善,全胸腔镜有可能在肺癌手术中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叶切除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指征以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012年3至9月70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1例于胸腔引流量≤300 ml/24 h时拔除引流管(早期组),29例于胸腔引流量≤100 ml/24 h时拔除引流管(常规组).记录两组术后24、48 h胸腔引流液的量和性状,检测术后24 h及拔管即刻的胸腔积液常规、生化指标;记录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评估术后及早期拔管后胸腔并发症的发生率、再次置管率及胸腔穿刺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后24 h胸腔积液常规和生化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70例患者术后24、48 h胸腔引流量中位数为300 ml(200~ 400 ml,第一、三四分位数,下同)、250 ml(200 ~300 ml)(Z=-2.059,P=0.039).早期组术后24、48 h平均胸腔引流量为(296±153) ml、(285±103) ml,与常规组(332±149) ml、(252±109)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为5.0 d(4.5~6.0d),短于常规组的6.0 d(6.0~8.0 d)(Z=-3.882,P=0.000).早期组拔管时间中位数为术后44 h(44 ~68 h),短于常规组的67 h(65 ~90 h)(Z=-2.914,P=0.004).两组术后及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胸腔积液复发率、再次置管率及胸腔穿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术后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指征设定为引流量≤300 ml/24 h是可行并且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癌手术中超声刀使用的技术规范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3月我院胸外科行胸腔镜下肺癌手术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7例行胸腔镜下肺癌楔形切除,其中34例使用超声刀[男8例、女26例,年龄(59.68±10.91)岁],23例未使用超声刀[男13例、女10例,年龄(59.13±11.21)岁];88例行胸腔镜下肺癌肺叶切除术,其中80例使用超声刀[男36例、女44例,年龄(59.68±10.91)岁],8例未使用超声刀[男5例、女3例,年龄(61.63±5.60)岁]。记录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结果。结果胸腔镜下使用超声刀行肺癌楔形切除34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90.09±43.5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1.32±12.75)ml,平均清扫淋巴结(5.12±4.26)个,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15±1.16)d,引流量(535.00±291.69)ml,患者术后住院时间(4.56±1.40)d,所有患者均无手术并发症;与未使用超声刀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胸腔镜下使用超声刀行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31.88±41.82)min,术中出血量(42.79±31.62)ml,平均清扫淋巴结(13.54±8.75)个,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4.47±2.30)d,引流量(872.09±585.24)ml,术后住院时间(5.81±2.26)d,围术期并发症20例;8例未使用超声刀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刀在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床旁肺部超声对胃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胃肠癌根治术患者108例, 性别不限, 年龄>18岁。于术前(T1 )、术后2、4和7 d(T2-4 )时行肺部超声检查, 记录肺部超声评分(LUS)、B线评分, 测定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 并行血常规检查, 计算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于术前、术后7 d内行胸部CT检查, 以胸部CT及临床诊断结果为诊断PPCs的金标准。记录术后7 d内PPCs的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PCs分为PPCs组和非PPCs组。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B线评分、LUS与PPCs、SII、血清PCT浓度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LUS预测PPCs的准确性。结果最终纳103例患者, PPCs组45例, 非PPCs组58例, PPCs发生率为43.7%。T1时B线评分、LUS与PPCs呈正相关(P<0.001) , T2-4时B线评分、LUS均与PCT、SII呈正相关(P<0.001)。术前B线评分、LUB预测PPCs的曲线下面积(95%可信区间)分别为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ory index,SⅡ)对择期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3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