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留守经历大学生依恋与心理韧性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和心理韧性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4.982±0.672)处于中上等水平,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性别、民族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在依恋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安全型显著高于恐惧型;③留守经历大学生依恋和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r=-0.214,P0.01),依恋得分能够预测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4.1%的变异(R~2=0.041,P0.01)。结论:①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良好;②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水平能够有效的预测其心理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童年虐待和创伤经历与社交焦虑障碍发病的关系。方法:用童年虐待和创伤量表(CAT)与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自尊量表(SES)和社交焦虑自评量表(SAS)施测。其中64人在6—8周后进行了CAT复测。结果:CAT、EPQ的N、E维度、SES和SAS间极其显著相关(P〈0.001,SAS的高、低分组在CAT总分及各分量表分、SES、EPQ的N、E维度的平均分均达到差异极其显著水平(P=0.000),社交焦虑组在CAT总分和除惩罚外的其他分量表上均高于正常组(P〈0.05,SES、E、N、情感虐待、性虐待(X5)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结论:情感虐待、性虐待是导致成年患社交焦虑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农村大学生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和逆境认知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24例农村大学生(有留守经历338例,无留守经历486例),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逆境评价量表分别评估有无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逆境认知。结果: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心理韧性量表总分、目标专注因子得分和家庭支持因子得分,均低于无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均P0.01);留守开始年龄在6岁以下的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韧性量表总分低于留守开始年龄在6岁以上者(P0.05);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分析结果显示,逆境积极认知对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量表总分间的关系无调节效应(P0.05,Bootstrap区间包含0),逆境消极认知对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量表总分间的关系有调节效应(P0.001,区间不包含0)。结论:留守经历影响着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对逆境的消极认知是农村大学生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之间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自编留守情况调查表,对56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中筛选出留守经历大学生245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91名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支持得分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P0.05);有留守经历女生目标专注、家庭支持、支持力总分、心理韧性总分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女生(P0.05);有无留守经历男生心理韧性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②同为留守经历,男女大学生心理韧性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男生情绪控制(t=3.265,P0.01)、个人力总分(t=2.129,P0.05)显著高于女生,女生支持力总分显著高于男生(t=-2.143,P0.05);③留守总时间不同的大学生家庭支持得分差异显著(F=3.074,P0.05),留守期间与父母联系频率不同的大学生人际协助得分差异显著(F=3.332,P0.05),与抚养人沟通情况不同的大学生人际协助得分(F=4.91,P0.01)、支持力总分(F=6.331,P0.05)、心理韧性总分差异显著(F=3.687,P0.05);④与抚养人沟通情况、性别及与父母团聚频率对支持力有一定预测作用,预测正确率为10.8%;与抚养人沟通情况对总体心理韧性有一定预测作用,预测正确率为3.7%。结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韧性有一定影响;可通过加强与抚养人沟通、与父母团聚频率等提升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的心理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大学生样本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某医科院校398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文将留守经历定义为:在个体成长阶段(≤16周岁)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生源地外出务工,自己留守在家乡,由父或母单亲照顾或托付给其他人照顾。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来测量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和自杀风险,其中,SBQ-R总分≥7分,提示有较高的自杀风险。共回收有效问卷343份。结果:116(33.8%)人有一年以上的留守经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RSCA总均分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3.4±0.5)vs.(3.7±0.4),P<0.001],而SCL-90总均分和SBQ-R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1.1±0.7)vs.(0.7±0.4),(5.9±2.6)vs.(4.9±2.1),均P<0.001]。结构方程建模发现,心理韧性部分中介了留守经历与心理病理症状之间的关系(β=0.22,P<0.001)。结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可能较低,并可能与个体出现心理病理症状和较高自杀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经历与个性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状况及其与个性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和卡特尔16PF对21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受试学生中心理虐待阳性者45人(20.83﹪);忽视阳性者88人(40.74﹪);不同性别的虐待和忽视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男生心理虐待总分均分、责骂均分、恐吓均分三项高于女生相应得分,差别具统计学意义(P<0.05);③虐待阳性组在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内向与外向、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等多项个性因素上得分低于阴性组,在怀疑性、忧虑性、适应与焦虑三项上得分高于后者(P<0.05);④受试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内向与外向、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等人格因素呈负相关,与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等个性因素呈正相关(P<0.05)。结论:①受试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多见,男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发生程度较女生重;②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大学生外向乐观、开朗合群、情绪稳定等积极个性特征呈负相关,而与其多疑刚愎、抑郁自扰、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等消极个性特征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基本心理需要和自尊在情感虐待与儿童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北京市四所小学的797名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情感虐待与基本心理需要、自尊均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儿童社交焦虑呈现显著正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情感虐待对儿童社交焦虑的直接效应显著,基本心理需要和自尊在情感虐待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显著,且基本心理需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结论:情感虐待既可以直接预测儿童社交焦虑,又可以分别通过基本心理需要、自尊的中介作用,以及基本心理需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儿童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高中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长沙市某中学396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一般资料问卷、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结果:儿童期经历过心理虐待或忽视的高中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5.84%;低自尊组学生心理虐待和忽视总分高于高自尊组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各个维度与自尊显著负相关.结论: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低自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457名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中南大学和湖南商学院457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一般资料问卷、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儿童期经历过心理虐待或忽视的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5.30%。合并心理虐待和忽视的大学生在SCL-90各个因子分及总分高于单纯心理虐待组、单纯忽视组、非心理虐待和忽视组,并且单纯忽视组SCL-90各个因子分及总分高于非心理虐待和忽视组。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各个维度及分量表分与SCL-90各个因子及总分之间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韧性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CD-韧性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韧性总体得分较高,且婚龄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韧性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eta=0.381,P<0.01);②心理韧性总分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53,P<0.05)。其中,主观支持维度与心理韧性有显著正相关(r=0.274,P<0.05),对心理韧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r=0.274,P<0.05)。结论: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支持能预测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11.
<正>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妨碍其社会适应的异常行为~([1])。一般压力理论认为,个体面对压力时会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会降低人们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尤其当个体具有低控制人格特征时,往往会表现出较多问题行为~([2])。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承受比较多的压力~([3]),积极人格品质对个体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4-5]。为此,本研究探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问题行为与消极情绪、积极人格品质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入组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父母外出打工差异对留守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影响,为开展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农村地区6所学校3~6年级小学生1345名(留守儿童744名,非留守儿童601名),使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比较组间差异。结果非留守儿童在孤独和社交焦虑的得分,比任何类型的留守儿童均低(F=12.800,6.145;P0.01)。仅父亲外出打工和仅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孤独感得分上存在差异。非留守儿童以及三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均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水平较高,尤其是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更强;儿童的孤独感越强,社交焦虑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尊和心理弹性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心理虐待量表、智能手机成瘾量表、自尊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对584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心理弹性显著负相关;自尊、心理弹性与手机成瘾显著负相关;②心理弹性在心理虐待和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是自尊的中介作用不显著;③心理虐待还通过以自尊、心理弹性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结论:童年期心理虐待经历一方面直接预测个体的手机成瘾,另一方面通过自尊和心理弹性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个体的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通过对2653名大一新生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描述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的状况,并探究虐待经历与家庭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及一般信息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儿童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分别为:64.8%、17.38%、22.58%、80.44%及70%。父母婚姻状况稳定是避免儿童期虐待的保护因素,父母虐待经历及父母赌博是儿童期虐待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期虐待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家庭因素对其有重要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心理虐待是指与儿童有亲密关系和责任义务的人对其产生的持续、反复、不适宜的行为~([1])。相比于躯体虐待,心理虐待更容易产生消极、隐蔽、普遍的复杂结果。虐待经历导致个体形成不安全依恋,成人后,此种依恋更有可能体现在个体与其子女的关系中~([2])。有受虐经历的成年人更容易卷入犯罪行为并虐待自己的子女~([3])。儿童虐待认知是指个体对于儿童虐待的看法,主要包括对儿童虐待构成的认知、对虐待行为的态度。个体的儿童虐待认知与其对儿童的施虐倾向密切相关~([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以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抗逆力在自我关怀与焦虑和攻击性的纵向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研究采用自悯量表对408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43.9%男生;平均年龄19.5±1.16岁)进行测量,相隔6个月后采用心理弹性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大学生攻击性量表对同一群体进行追踪测量.结果:①自我关怀与焦虑...  相似文献   

17.
探究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孤独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提高个人自尊,降低孤独感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社交焦虑量表、自尊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285名在校全日制大学生进行测量。本研究发现:1社交焦虑、自尊、孤独感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自尊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P<0.01);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P<0.01);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P<0.01)。3自尊、孤独感水平对社交焦虑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本研究认为社交焦虑与自尊、孤独感水平有紧密联系,并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社交焦虑的相关情况。方法随机抽取4个年级文理学科共100人为施测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Hewitt所编完美呈现量表为测量工具。结果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及社交焦虑不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各量表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是否独生仅在社交回避分量表的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完美主义量表的得分与交往焦虑量表的得分显著相关;掩盖不完美分量表、害怕不完美分量表得分与社交焦虑得分显著相关。结论完美主义与交往焦虑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考察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之间的联系,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心理韧性量表》和自编的《中学生社会支持调查表》对安徽省蚌埠市某农村中学初中3个年级253名留守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①各年级留守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在116~130之间,处于中等偏低水平;②留守学生最希望得到父母的心理支持,被试获得的社会支持中父母支持>学校支持>亲戚支持>网友支持(P<0.05);③父母支持、学校支持及亲戚支持与心理韧性得分间皆有显著正相关(r=0.47,0.36,0.32;P<0.01);④留守女生比男生更擅长向身边人求助和倾诉,对支持的利用度高于男生;⑤与父母联系频率不同的留守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有显著差异(F=7.70,P<0.05),与父母联系的频率越高,其心理韧性的得分也越高.结论 父母及学校的心理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错失焦虑与社交媒体使用、自尊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某高校大学生732名,采用错失焦虑量表(FoMOs)、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量表(SNSIS)、自尊量表(SES)进行测查。结果: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FoMOs、SNSIS得分均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均P<0.05)。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居住地和年级后,社交媒体使用与自尊的交互作用负向预测大学生的错失焦虑(β=-0.02)。简单斜率分析表明,高自尊的个体(B=0.22)能够缓解社交媒体使用带来的错失焦虑,低自尊的个体(B=0.38)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其错失焦虑水平会提高。结论:自尊在社交媒体使用和错失焦虑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