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目前大多数动态心电图使用的是双极3导联系统(如CM1、CM5、MaVF组合),需用7个电极。对于心律失常的检测,3导联系统大致还能解决临床需要。但在“动态”条件下,检测以“ST”段下移为主要表现的缺血事件,其效果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近年来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应用趋势增加。1994年美国Mortara公司推出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  相似文献   

2.
国内目前大多数动态心电图使用的是双极3导联系统(如CM1、CM5、MaVF组合),需用7个电极.对于心律失常的检测,3导联系统大致还能解决临床需要.但在"动态"条件下,检测以"ST"段下移为主要表现的缺血事件,其效果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近年来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应用趋势增加.1994年美国Mortara公司推出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10个记录电极集中于前胸(即Mason-Likar改良的电极放置方式),为了避免肌肉运动引起的干扰,将原来Wilson系统的肢体电极移置于躯干接近肢体部位(图1).  相似文献   

3.
动态心电图是连续长时间记录的动态变化的心电图,因其易于捕捉到常规心电图难以记录到的一过性、间歇性心律失常,可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已被广泛用于心律失常的检测、诊断和对治疗的评价。然而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诊断的准确性受到导联的限制。目前动态心电图采用的导联系统有双极3导联系统、Mason—Likar12导联系统以及EASI导联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导联可穿戴远程心电监测设备不同监测模式在有症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银川市基层医疗机构纳入的确诊为心律失常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两周内出现头晕、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时采用自行佩戴单导联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采集1次24 h心电图作为对照组、5次1 h心电图作为观察组.数据均实时上传至云端,...  相似文献   

5.
临床心电图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图已成为心脏疾病检查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电图技术也得到了长足进展。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基础上开发出多种检查方法。112导联同步心电图早期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多为单导联记录,以后发展为3导联、6导联同步记录。现在出现了12导联同步心电图并迅速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入住我院并接受治疗的37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37例患者先后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常规ECG进行心电监测,对比12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ECG对该疾病的检出率。结果12导联动态心电图所检出的心律失常率明显高于常规ECG的检出率,两组数据经过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诊断,其效果更为显著,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检出率,降低漏诊、误诊等危险事件的发生,为医生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前使用的心电图记录仪是按1942年确定的12导联系统设计的 ,其导联线的制作形式也沿用至今。即在心电图导联线的中端由分线盒分出胸导联6条、肢体导联4条。这10条线经常缠绕在一起 ,不但容易损坏 ,而且给日常工作 (特别是抢救工作 )造成极大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在原心电图导联线连接的基础上研制出新式心电图导联线 ,并经近百例病人的临床检查 ,在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制作方法新型导联线见图1。1.缩短导联线旧式导联线从起始部到分线盒处210cm ,从分线盒起上、下肢体导联线均为130cm ,胸导联线为75c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AECG)与常规心电图(RECG)P波的差别,为12导联动态心电图P波的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连接方式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连接方式分别描记心电图,然后比较两种连接方式心电图P波的差别.结果两种测量方法,P波形态、电压、间期完全相同(形态相同指两者P波方向一致;电压相同指两者P波电压差别小于0.05 mV;间期相同指间期差小于0.04 s)共443例(73.8%).形态存在差别共15例(2.5%),电压存在差别共109例(18.2%),间期存在差别共33例(5.5%).结论两种连接方式,P波形态基本一致,不影响绝大多数心律失常的诊断,P波电压的差别较大,P波间期差≥0.04 s 33例,仅占5.5%,而且主要是AECG导联方式大于RECG导联方式,在分析12导联AECG P波时,可适当考虑这几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右胸、后壁导联心电图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左胸、前壁导联的内在联系,探讨加做右胸、后壁导联的心电图是否必要。方法 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作图功能与轨迹跟踪功能,用导联转换的方法,根据正常的心电向量图制作出正常心电图的胸导联数学模型;根据超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向量图,制作出相应的旋转导联心电图数学模型。结果 正常心电图的数学模型大致与实际记录的心电图基本吻合;右胸导联心电图大致是左胸导联心电图的缩小版倒影;后壁导联心电图大致是前壁导联心电图的缩小版倒影。超急性心肌梗死的旋转导联心电图数学模型表明:方向相反的导联是镜像导联,心电图形态全等、方向相反;同一平面内的导联设置不应超过180°,否则会造成信息重复。结论 右胸、后壁导联心电图与左胸、前壁导联心电图有信息重复,表明加做右胸、后壁导联心电图不合理。  相似文献   

10.
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将四肢电极移到胸部,此种电极位置的改变对12导联心电图(ECG)波形有否影响。常规12导联ECG的诊断标准在12导联DCG中可否应用?是后者分析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对45例正常人同时作两种方法的卧位记录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