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疾病,多对称发生于面部曝光部位,不仅影响外观,对工作生活也带来一定困扰。黄褐斑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这也是治疗疗效欠佳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对黄褐斑的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主要认为与基因遗传、紫外线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屏障功能破坏及局部炎症反应等有关。本文综述近几年关于黄褐斑发病机制的文章,以期促进对黄褐斑的认识及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黄褐斑是发生在面部的对称性黄褐色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中青年女性好发,黄褐斑病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多样,本文对近年来黄褐斑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而难治的色素障碍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明确。传统医学认为黄褐斑与肝、情志、脾、肾、血瘀等有关,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与紫外线、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现将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黄褐斑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的治疗周期长、容易复发的常见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黄褐斑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新型化学剥脱剂的问世、光电治疗技术的革新,黄褐斑的化学剥脱及光电治疗领域也得以迅速发展。该文总结了国内外黄褐斑的化学换肤及光电治疗领域研究成果及新进展,以期为黄褐斑治疗方案的个体化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前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与遗传、日光、性激素等有关,涉及黑素合成增加、皮损处血管增生、炎症反应及皮肤屏障受损等机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无创检测技术。该指南结合近年研究新进展,全面阐述了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期与分型、诊断及治疗等,旨在提高中国皮肤科医师对黄褐斑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黄褐斑发病机制复杂,疗效欠佳且易复发.随着对疾病的深入研究及祛斑美白类护肤品的迭代更新,为指导皮肤科医师科学、规范选用此类产品,该指南全面阐述了祛斑美白类护肤品在黄褐斑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洪文茜  吴一菲 《皮肤病与性病》2021,43(2):175-176,235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疾病,常发生在女性的面部.发病机制复杂,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与日光照射、激素水平及其受体分布异常、遗传因素、自由基、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皮肤微生态失衡、精神因素及某些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日光照射、激素水平及受体分布异常、遗传因素占主导作用.本文对近年来黄褐斑发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黄褐斑发病机制与中医治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也称为肝斑,是一种发生在面部的常见难治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文章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分别阐述了黄褐斑的发病机制与辨证治疗,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9.
黄褐斑是一种以面部或浅或深的棕黑色斑片为特征的色素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褐斑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基底膜结构受损、血管功能亢进、氧化应激.蛋白基因水平方面发现,黄褐斑皮损中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非编码RNA H19基因显著低表达.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如WNT通路、一氧化氮合酶与核因子κB通路在黄褐斑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另外神经调节也涉及黄褐斑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黄褐斑是一种面部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概述黄褐斑的表皮屏障及黑素屏障的变化,以及真皮血管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推测黄褐斑的可能发病机制为紫外线、化妆品、避孕药等不良刺激导致表皮屏障功能障碍,代偿性引起黑素细胞功能活跃,黑素屏障增强,形成临床上表现为色素沉着为主的皮肤病。进一步导致真皮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增加,促进色素沉着发生。  相似文献   

11.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表现为面部对称性色素沉着斑。该病治疗效果欠佳,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与日光照射、激素水平变化、遗传易感性、血管因素、营养水平及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现就目前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 IPL)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也在黄褐斑的治疗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于多种机制参与黄褐斑的发病,现阶段,临床上常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IPL综合治疗的方法,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因此本文回顾了IPL在黄褐斑治疗方面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黄褐斑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确切的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可能与内分泌失调、遗传、药物与化妆品、氧自由基、紫外线照射等因素有关。有研究显示,有黄褐斑的妇女,其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比同年龄组健康妇女高4倍,在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所致黄褐斑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则高达70%,而在特发性黄褐斑患者中也占39.4%。为进一步了解黄褐斑与甲状腺功能之间的关系,我们对30例黄褐斑女性患者进行了甲状腺功能的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褐斑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治疗效果优劣不一,而且疗效不稳定容易复发。水杨酸因其具有抗炎、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抑制酪氨酸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修复以及抗光老化等特性,被临床用于治疗黄褐斑。本文就近年来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黄褐斑的机制、临床应用方式及其安全性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疾病,常对称发生于面部曝光部位,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而且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生活及精神方面的痛苦.黄褐斑的治疗疗效欠佳,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激素及日光照射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对黄褐斑的分型存在很多争议,且临床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通过对近几年发表的有关黄褐斑分型的文章加以分析、归纳,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黄褐斑的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表皮渗透屏障受损在黄褐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门诊收集黄褐斑患者皮损及健康志愿者皮损各10例,通过免疫组化观察并比较黄褐斑皮损及正常对照组皮肤K6,K10,K14,Filaggrin,Involucrin,Loricrin和ASAH1的分布及表达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黄褐斑患者皮损处K6表达较强,K10及K14表达弱于正常对照组。Filaggrin,Loricrin,Involucrin及ASH1的表达弱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褐斑存在表皮渗透屏障受损,其机制与角蛋白、角化套膜蛋白及ASH1表达异常相关;临床治疗黄褐斑应注意修复表皮渗透屏障。  相似文献   

17.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疾病,病因不明,尚元特效疗法,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抑制黑素生成是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抑制酪氨酸酶合成、抑制黑素小体转运、加速表皮更新等,其中以酪氨酸酶抑制剂使用最为广泛;植物萃取物在治疗黄褐斑方面仍缺乏足够证据。应用明确有效的治疗及安全合适的维持治疗方案是主要治疗原则。随着对黄褐斑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基因工程药物的出现可能为本病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女性黄褐斑中医辨证分型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沉着皮肤病,临床发病病因较为复杂,为了探讨其发病机制,我们观察了女性黄褐斑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因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单药治疗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较大,而联合治疗因疗效佳、不良反应小受到医生的亲睐。目前黄褐斑的治疗多样,主要有口服、外用药物,激光或光子疗法,多种方案联合治疗等。黄褐斑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病因、病程、临床分型、既往治疗情况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多重治疗、序贯治疗或补充治疗应纳入黄褐斑治疗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女性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清性激素水平。方法对102例女性黄褐斑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检测了4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和38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黄褐斑发病与日晒、遗传、内分泌因素等相关;病例组血清雌二醇、促卵泡素、黄体生成素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晒是黄褐斑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部分黄褐斑患者可存在性激素水平的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