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含海马方剂构成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构建关联网络,分析海马的历代应用情况,挖掘海马用药配伍经验,发现海马潜在功效和主治病症,为海马的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药典》《中华医典》等多部著作为方源,收集含有海马的相关方剂,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和关联网络的构建。结果 共筛选有文献记载的含海马方剂154首。从剂型看,大多为散剂,从方剂分布年代来看,海马的应用虽然有很长历史,但是古代应用并不广泛,现代应用较多。通过对配伍药物进行分析发现,与海马配伍频率较高的是“鹿茸”、“熟地黄”、“肉苁蓉”等补益药物。从功效主治方面看,大多数方剂具有“补肾”、“温阳”、“益精”等传统功效外,还具有健脑等功效;主治病症中,除“阳痿”、“癥瘕”、“疔疮”等《中国药典》所记载的疾病之外,还可治疗“虚劳”、“健忘”、“瘿病”、“不寐”、“痹证”、“小便淋沥或不通”等。对其进行关联关系分析发现,海马配伍补肾温阳的效果较为明显,多用于治疗阳痿,且腰痛、虚劳、遗精、健忘、不育等疾病的治疗与补肾关系密切;在治疗癥瘕时,多与醋、樗鸡、干漆、硇砂、斑蝥、水蛭、没药、当归配伍。结论 该研究不仅发现了含海马方剂的常用剂型、分布年代和药物配伍规律,发现了历代医家应用海马的临床经验,还探索了海马的潜在应用价值。海马作为一味海洋中药,具有温、补、托、消等特性,除常用于治疗阳痿外,还可用于治疗腰痛、健忘、瘿病、不寐、痹证等病症,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拓展海马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病-药-量”分析《中华医典》中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丹参的临床应用及药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华医典》中收集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采用Excel 2020建立丹参临证方药数据库,对其病症、证型、药物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剂型及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共收集含丹参方剂1 196首,主治病证分类共511种,其中高频病证(频次≥9)主要为“中风”“脚气”“虚劳”“痹痛”“腰痛”。治疗“中风”证型以阴虚风动为主,“脚气”证型以湿热蕴结为主,“虚劳”证型以肾阳虚为主,“痹病”证型以风寒湿痹为主,“腰痛”证型以寒湿腰痛为主。组方中使用频次≥150的药物有16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当归、人参、茯苓等。药物功效种类以活血调经药、补气药、发散风寒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较多;药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为温、寒、平;药味多选用苦、甘、辛味;药物归经以肝、肺、肾、心经为主。高频病症剂型及药物用量分析显示,治疗“中风”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汤剂和散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祛风止痉;治疗“脚气”时,丹参常用剂量为123.93 g,剂型多为汤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除湿止痉;治疗“虚劳”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散剂,核心药物配伍熟地黄以滋阴补血;治疗“痹病”时,丹参常用剂量为37.3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肉桂以温经散寒;治疗“腰痛”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牛膝以通血下行。结论 丹参可治疗多系统疾病,在诸多疾病中主要发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功效。根据不同疾病特点,与其他药物相配伍时,丹参又被赋予“祛风”“壮骨”“祛湿”“止痉”等功效,为丹参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分析中药专利治疗便秘的组方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筛选中药专利治疗便秘的所有信息,应用Excel统计中药使用频数、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和功效分类频数,SPSS modeler 18.0对所有方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statistics 22.0对使用频率排名前25的中药进行系统聚类统计。[结果] 共纳入1 373个中药处方,12 123味中药,使用频数>100次的有30味,如当归、肉苁蓉、火麻仁等;药性以温、平、寒为多,药味以甘、苦、辛为多,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分类以补虚润肠通便为首。关联规则统计8条药对,聚类分5类。[结论] 治疗便秘的核心药物为当归、火麻仁、大黄等,常用配伍大黄-枳实-厚朴、生地黄-玄参-麦冬等,治则以润肠通便为本,兼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寻古方中桃仁药对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华医典》《中医方剂大辞典》和《普济方》为数据采集源,收集整理2264首含有桃仁的方剂,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及网络图谱分析挖掘桃仁古方药物数量、主治疾病、方剂剂型、常用药对及其配伍规律。结果:桃仁古方药物累计668种,主治疾病819种,涉及汤剂、丸剂、散剂、丹剂、膏剂等剂型,核心配伍组合为当归、红花、川芎、赤芍药等活血行气中药。结论: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揭示桃仁在方剂中用药规律,为桃仁组方临床运用提供文献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医抗病毒经典方剂文献的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配伍规律信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客观依据,并为抗病毒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关键线索和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在该类研究中,如何高效地分析抗病毒药物使用频数及中药药物间关联规则,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一个基础性核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不产生候选项集的FP-growth算法,对经过预处理后的961首传统抗病毒类中药方剂配伍规律信息做探索性研究。研究中,首先利用数据集构建FP树;之后建立频繁项集规则,并提取出FP树中蕴含的关联规则;最后将抗病毒中药方剂按剂型(汤、丸、膏和锭)分别进行频数和关联规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算法应用研究方面,FP-growth算法性能优良,其在大规模方剂数据集筛查挖掘中具有较强的泛化性和鲁棒性;在传统抗病毒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方面,汤剂、丸剂、膏剂和锭剂4种剂型的主要用药与核心药物组合存在明显差异,验证了其按剂型制剂的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许小雪  郭盛  尚尔鑫  朱悦  严辉  钱大玮  段金廒 《中草药》2023,54(11):3594-3607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含姜-枣药对的方剂信息,分析其配伍特点及组方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及药物开发提供指导。方法 检索含姜-枣药对的方剂数据,采用Excel软件提取方药信息,并运用R语言、Cytoscape软件对方剂组成、剂量、配比、功效、病证等进行频次统计及关联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847首含姜-枣药对的方剂,涉及中药475种,使用频次9786次,常用药对为生姜-大枣和干姜-大枣,其次为炮姜-大枣、煨姜-大枣、姜炭-大枣。目标方剂共涉及19种功效及63种病证,其中功效以补益、和解应用最为频繁,且生姜-大枣侧重于解表,干姜-大枣侧重于温里;病证以内科病证为首,主要为虚劳、腹痛、感冒等。大枣每人日服量集中于20枚以下,与补益、和解、解表等关联较强;生姜每人日服量主要为<20 g,与和解、解表相关联;干姜每人日服量主要为<5 g,与温里、和解相关联。生姜-大枣配比以>1为主,与补益、安神、和解相关联;干姜-大枣用于补益、安神时配比<1,用于和解时配比≥1。与生姜-大枣、干姜-大枣高频配伍的药物组成相近,均有甘草、人参、白芍、茯苓等药味;核心药物组成有所不同,与生姜-大枣相关的核心药物组成为生姜-大枣-甘草-人参、生姜-大枣-白芍-甘草,与干姜-大枣相关的核心药物组成为干姜-大枣-甘草-人参、干姜-大枣-当归-甘草、干姜-大枣-甘草-肉桂、干姜-大枣-茯苓-甘草。结论 含姜-枣药对方剂功效以补益、和解为主,针对不同疾病姜-枣的剂量和配比需适当调整,与姜-枣药对配伍的高频药物主要为甘草、人参、白芍、茯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结构化的方剂信息数据库,挖掘方剂中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进一步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 方法: 运用基于正则表达式的信息抽取方法,以vs 2008编程实现自动抽取,并以SQL Sever 2005进行关联规则挖掘。 结果: 生成了结构化的方剂信息数据库,并初步抽取方剂信息81 305条;在最小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为70%的条件下,得到高频药物9味,生成规则4条。 结论: 基于正则表达式的信息抽取方法使全面大规模研究方剂配伍规律成为可能,挖掘结果与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总体相符,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也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主要加味药的频数分析,探索小柴胡汤类方的性味归经及其功效属性关系。方法:以《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为方剂来源,收集有关小柴胡汤类方的方剂,以频数分析为切入点,引入黄金分割法,统计分析优选出的主要加味药及其药物功效、药性、药味、归经。结果:在收集到的509首方剂中,共涉及171味加味药,其中25味为主要加味药,频数之和为1 506,占所有加味药的62.53%,以白芍为首,以清热药为最,性味归经以寒、苦、归脾经为主。结论:运用频数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能较好地发现小柴胡汤类方加味药的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频数分析和关联分析方法 ,探究古代中风方剂中"丹参-当归"活血药对的配伍规律。方法通过系统检索"中医e百"和《中华医典5.0》数据库中含丹参、当归的中风方剂,利用Excle软件建成"含丹参-当归中风方剂数据库",并用SPSS Modeler18.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与"丹参-当归"配伍的高频药为牛膝、防风、肉桂、酒、萆薢、川芎、石斛、天麻、黄芪、附子。最常用的药物组合为丹参-当归-防风,丹参-当归-牛膝,丹参-当归-川芎。结论古人运用"丹参-当归"活血药对时,多从加川芎、牛膝等强其原药性,加防风、牛膝增以新药性,加牛膝等减其副作用3个方面着手,对中药基础研究及临床用药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药智网中成药处方数据库及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含肉桂成方制剂的配伍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和Excel(2010)软件,筛选含肉桂的成方制剂并建立数据库,应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处方中含肉桂方剂的主治疾病、用药频次、药物属性(包括药味、药性、归经)、组方配伍等进行分析,并选取高频药对及高频疾病进行药物组合的深度分析。结果 筛选出含肉桂的方剂391首,涉及中药675味,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前五的药物依次为肉桂、当归、甘草、地黄、茯苓;使用频次前五的药物组合依次为当归-肉桂、甘草-肉桂、肉桂-地黄、茯苓-肉桂、肉桂-木香。肉桂在不同药对中功效发挥方向不同,在不同疾病中使用规律各异。结论 药智网中成药处方数据库及《中国药典》中含肉桂的方剂所用药物多具有活血行气、散寒止痛之功效,肉桂常与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配伍使用,其组方规律反映出肉桂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药物组合特点。  相似文献   

11.
583例小儿肺炎证候病机学关联规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理分析探讨小儿肺炎的证候病机学。方法:运用关联规则分析583例小儿肺炎发病治疗前症状体征。结果:获得668项频繁项集,其中支持度大于80%者4项:肺部呼吸音粗糙、无恶寒、舌质红、咳嗽每咳数声,共获得关联规则6888条,最高支持度80%,最高置信度98%。结论:小儿肺炎48h内的主要症状体征为:咳嗽每咳数声、咳嗽阵作、气促、发热、多痰、舌质红、肺部呼吸音粗糙、无恶寒、无紫绀、无恶心呕吐等,并且咳嗽每咳数声与咳嗽阵作及发热、无恶寒、气促、多痰、舌质红等症状体征常常关联出现。在证候病机上表现:肺气郁阻是小儿肺炎最主要的病机病理。热邪入里,肺热壅盛,肺气郁阻,津蓄为痰为常见的病机病理改变,且热与郁与痰的病机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数理分析探讨小儿肺炎的证候病机学.方法:运用关联规则分析583例小儿肺炎发病治疗前症状体征.结果:获得668项频繁项集,其中支持度大于80%者4项:肺部呼吸音粗糙、无恶寒、舌质红、咳嗽每咳数声,共获得关联规则6888条,最高支持度80%,最高置信度98%.结论:小儿肺炎48h内的主要症状体征为:咳嗽每咳数声、咳嗽阵作、气促、发热、多痰、舌质红、肺部呼吸音粗糙、无恶寒、无紫绀、无恶心呕吐等,并且咳嗽每咳数声与咳嗽阵作及发热、无恶寒、气促、多痰、舌质红等症状体征常常关联出现.在证候病机上表现:肺气郁阻是小儿肺炎最主要的病机病理.热邪入里,肺热壅盛,肺气郁阻,津蓄为痰为常见的病机病理改变,且热与郁与痰的病机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个人负责新生社团--医药质量管理协会为出发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带领全社团成员开展"药用香囊的制作与发放"系列活动,发扬专业新社团的特色,帮助药学专业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该活动针对全校师生开展,有利于普及医药知识,在创建新社团的"医药品牌"、扩大新社团的影响力的同时,也展现了二级学院的风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中医舌象的分析,探讨颈动脉斑块的中医病机特点。方法:收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门诊和住院患者,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A组)、不稳定型斑块组(B组)、稳定型宽块组(C组),观察舌象,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舌色以暗红为主,其次是淡红;腻苔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薄苔;白苔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黄苔。结论:舌象特点反映出脾肾气虚及痰、瘀、热是颈动脉斑块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完善和发展的前提和过程。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承担政府职能、制定技术标准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学会在中医标准化工作机制创新方面,应紧紧立足于当前工作状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明确目标、任务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模式探索。在分析上述内容之后,笔者认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准化机制创新研究思路和发展模式主要应集中在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实施监督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等四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从肾阳不足论述其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水溶性高聚物对药物-环糊精包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水溶性高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乙二醇(PEG)对药物与β-环糊精(β-CD)包合作用的影响。方法:用相溶解度法研究了药物在β-CD溶液中或同时含有β-CD和高聚物的溶液中的热力学性质。结果:在β-CD溶液中水溶性高聚物的最佳浓度区域为1.5~3.0g·L-1。低浓度PVP或PEG对β-CD溶液的粘度没有显著影响;2.5g·L-1PEG的加入使β-CD对氯霉素的增溶效率增加了15%,而2. 5g·L-1PVP则使β-CD对核黄素的增溶效率增加了98%。说明水溶性高聚物可以增强β-CD对药物的增溶效率;在包合介质中加入高聚物使得包合反应的ΔH负值增大,同时ΔS负值也增大,说明焓效应是包合作用的原动力。结论:水溶性高聚物可以增加药物与β-CD的包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症状间关联模式。方法采用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开展的全国9家省级中医院调查所提供的1768份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资料,分为风寒束肺证、外寒内饮证、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痰蒙神窍证、血瘀证,将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数据转换建立基于数据挖掘的数据库。采用Apriori算法,选取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50%、最大前项数为5,对各证候的症状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构建症状间的网络图。结果风寒束肺证488例,构成症状及舌脉共13个,其频率前3位分别为咳嗽(98. 57%)、喘息(83. 81%)、恶寒(72. 34%);咳嗽和喘息的支持度(83. 811%)及置信度(99. 267%)均为最高。外寒内饮证388例,构成症状及舌脉共16个,其频率前3位分别为咳嗽(99. 23%)、喘息(96. 13%)、恶寒(86. 34%);喘息、咳嗽的支持度最高(86. 911%),气逆不能平卧、胸闷置信度最高(100%)。痰热壅肺证1033例,构成症状及舌脉共14个,其频率前3位分别为咳嗽(99. 23%)、喘息气急(88. 19%)、痰多(79. 57%);喘息气急与咳嗽支持度(88. 190%)、置信度(99. 561%)均为最高。痰湿阻肺证572例,构成症状及舌脉共15个,其频率前3位分别为咳嗽(98. 95%)、痰有泡沫(88. 81%)、气短(86. 88%);喘息、气短支持度最高(84. 441%),口黏腻、食少,纳呆、食少,口黏腻、纳呆、食少置信度最高(100%)。痰蒙神窍证350例,构成症状及舌脉共10个,其频率前3位分别为喘息气促(87. 71%)、神志异常(82. 29%)、喉中痰鸣(73. 71%);神志异常与脉数支持度最高(73. 714%),喘息气促与神志异常置信度最高(75. 740%)。血瘀证642例,构成症状及舌脉共6个,其频率前3位分别为口唇青紫(61. 37%)、舌有瘀斑(41. 9%)、舌下静脉迂曲粗乱(40. 81%);舌质紫暗与舌下静脉迂曲粗乱与舌质黯红与舌有瘀斑的支持度均小于20%,置信度均大于95%。结论应用关联规则的置信度可得到COPD急性加重期常见证候症状间关系密切的症状群,并构建关联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肝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治疗肝病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构建数据库,进而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确定处方中各药物和药物组合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茯苓、丹参、茵陈、白术、柴胡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丹参、茯苓","白术、茯苓","丹参、赤芍"等;置信度为0.6以上的关联规则包括"黄芪-丹参","白术-茯苓","黄芪-茯苓","党参-茯苓"。结论:纳入研究治疗肝病的处方多用健脾渗湿、凉血活血、养阴柔肝、疏肝解郁之品,配伍精巧,符合中医标本兼治的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20.
方剂量效关联的现代研究方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当今研究方剂量效关联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探讨,着重分析了药对在文献、实验、临床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指出了方剂量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为深入研究方剂量效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