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总结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5例,其中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3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2例。结果术后死亡1例,该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10d后,因心力衰竭而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移植2支血管)、室间隔穿孔修补和室壁瘤切除术,心脏复跳后心排血量低,安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最终因心律失常死亡。另有1例心脏复跳后开始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术后第3d撤除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其余3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未见残余分流。门诊随访4例,随访时间6~15个月,病情较平稳。心功能Ⅰ级1例、Ⅱ级1例、Ⅲ级2例,无残余分流。结论 结合药物、器械辅助和外科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可以获得基本满意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伴室间隔穿孔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例急性心肌梗塞伴室间隔穿孔并发心源性休克7例,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6例,7例置人Swan-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3例经调整心功能1~2周后手术,5例经积极处理病情无明显缓解趋势于入院48小时内急诊手术。处理好围手术期间诸环节是手术成功的关键;Swan-Ganz导管用于指导治疗以及术前长时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循环对减少手术早期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时机选择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16例急性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病人接受了手术治疗。平均年龄54.5岁。术前合并心源性休克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肺水肿1例。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8例,多支病变6例,合并室壁瘤13例。急症手术4例,择期手术12例。行穿孔直接缝合2例,补片修补13例,双侧补片修补1例;同期冠脉搭桥9例,室壁瘤切除或折叠13例。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者8例。2例急症手术者早期死亡。结论:室间隔穿孔应先行内科治疗控制心源性休克,包括应用IABP或左心室辅助等,使病人能坚持到穿孔48小时后再积极手术。分流量小者应延至3~6周后手术。心源性休克是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糖尿病患者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室间隔穿孔修补、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IABP的护理、严格控制血糖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主动脉窦瘤破裂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36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为Ⅲ~Ⅳ级,经内科治疗6~48小时无效时采取急诊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室16例,破入右房18例,破入左房2例。并发妊娠2例,室间隔缺损5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7例。直接缝合3例,补片修补33例,同期行人工分娩1例,剖宫产1例,主动脉瓣成形5例,主动脉瓣置换19例。结果围手术期1例因发生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而死亡,1例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恢复,3例患者行短期血液透析治疗。术后随访无死亡,1例术前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主动脉瓣大量返流再次手术治疗,1例主动脉瓣成形患者术后2年复查,发现主动脉瓣重度返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心功能恢复至Ⅰ级32例,Ⅱ级3例。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急诊手术可获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对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急诊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以增加全身血液灌注,并采用扩冠、抗凝等治疗纠正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生命体征稳定.提出早期正确诊断,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基础护理和对症护理,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肾下腹主动脉瘤(AAA)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11年10月行开腹手术治疗的91例肾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84例接受择期手术,7例行急诊手术。结果 1例AAA破裂急诊手术患者因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于术中死亡,1例破裂急诊手术患者术后1周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择期手术患者术后第3日因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而死亡。82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1年,术后3年死于心肌梗死及脑梗死各1例;其余患者常规性腹部及血管彩超检查,其中远端吻合口闭塞2例,肠梗阻2例,未发现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等其它并发症。结论开腹手术治疗AAA效果确切,因手术技巧、麻醉及术后监护水平等的提高,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合并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外科治疗策略的个体化选择以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5例合并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21岁。结果 5例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类药物为主的抗心衰治疗,待患者症状改善行个体化评估后决定手术方式为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术后3例患者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辅助心功能,5例患者清醒后均恢复口服抗心衰药物,术后2周所有患者顺利出院。结论合并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指征明确,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采取个体化评估,术前抗心衰的规范治疗、术中体外循环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早期应用左心辅助药物或器械等都是使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3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临床经验 ,以提高手术疗效。 方法 对 6 3例有症状、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施行 CABG手术 ,其中有 3例术前因左心衰竭、急性肺水肿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支持下行 CABG手术 ,2例因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失败而急诊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1例 ,心瓣膜置换术 1例。 结果 共移植血管 2 0 1支 ,平均每例 3.2支。术后需用 IABP支持治疗 5例 ,死亡 2例 ,治愈出院 6 1例。随诊 6 0例 ,失访 1例 ,所有随诊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好 ,可被绝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对高龄、多支病变、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22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患者的手术配合经验.结果应用IABP除1例PCI患者因病重死亡外,21例患者顺利完成CAG和/或PCI.提出全面、细致的手术配合,正确使用反搏机是保证抢救及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中冠状动脉意外的治疗经验。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由本院及外院心内科转入的PCI术中冠状动脉意外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54~84(68±11)岁。冠状动脉意外类型包括单纯冠状动脉夹层形成12例,血管破裂出血12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后扩张球囊断裂及后扩张球囊嵌顿各1例,PCI导丝嵌顿2例。30例患者中,8例患者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所有患者均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9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并行循环行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史、手术记录等临床资料,总结PCI术中冠状动脉意外的外科处理方法、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中平均搭桥(2.8±0.4)支。术后患者ICU停留时间(8.3±4.8)d,平均住院时间(20.3±15.2)d。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气管切开2例,术后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2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28例患者出院,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死于术后难治性心室颤动。随访26例,随访时间(10.2±8.3)个月,随访期间1例死于脑卒中。结论使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尽快恢复冠状动脉血供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意外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效果和治疗方法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60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急诊手术组[确诊当日手术者,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70.2±10.2)岁]和择期手术组[确诊并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 d以后手术,133例,男104例、女29例,年龄(66.3±8.9)岁],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急诊手术组术前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 SCORE评分,5.8±3.2 vs.3.4±2.1,P=0.001)、急性心肌梗死比例(33.3%vs.11.3%,P=0.007)、术后24 h平均心包和纵隔引流量[(533.4±132.8)ml vs.(414.8±124.3)ml,P=0.018]、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比例(29.6%vs.12.0%,P=0.034)均高于择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急性肾功能不全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比例(P=0.677)、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P=1.000)、住院时间(P=0.589)、住院死亡率(P=0.1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急诊手术组24例(88.89%)随访3~36个月:1例1年后再次出现心绞痛样症状,治疗症状缓解,其余患者均无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表现。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加上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和再血管化以及术后积极综合处理,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仍是救治危急重症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3.3±8.3)岁。结果 43例(71.7%)穿孔位于心尖部,11例(18.3%)位于后间隔,6例(10.0%)位于前间隔。单支冠状动脉病变24例(40.0%)。术前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4例(23.3%),室间隔穿孔至外科手术时间为48.3(3~217)d。所有患者均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其中53例(88.3%)患者同期行室壁瘤缝闭或切除,49例(81.7%)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远端吻合口数为2个)。术后在院并发症包括8例(13.3%)死亡、8例(13.3%)心力衰竭、5例(8.3%)心室颤动、3例(5.0%)心脏压塞、11例(18.3%)二次开胸以及11例(18.3%)残余分流。除8例在院死亡患者以外,其余52例治愈出院患者均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9年,患者2年和5年生存率为95.8%,8年生存率为89.0%;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2%,包括3例(5.8%)死亡、5例(9.6%)心力衰竭、2例(3.8%)心肌梗死、4例(7.7%)脑血管事件。结论对于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患者,外科手术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围术期死亡率虽高,但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仍可达到满意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9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经验,以提高相关手术技术水平及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我科对69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551例,女147例;年龄28.0~79.0岁,平均年龄67.2岁。典型心绞痛55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3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301例,Ⅲ级339例,Ⅳ级58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21例,2支病变87例,3支病变590例,合并左主干病变201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46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52例。择期手术687例,急诊手术11例。结果全组共移植血管2025支,每例移植血管1~6支,平均2.9支。术中取左乳内动脉693支,游离右乳内动脉115支,左桡动脉229支,右桡动脉81支;全动脉化126例。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0~127h,平均11.5h。应用"快通道"技术在手术室清醒并拔除气管内插管后回ICU38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28例(术前置入1例,术中、术后置入27例)。择期手术死亡25例(3.64%),死于急性心肌梗死5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鱼精蛋白过敏2例,呼吸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急诊手术死亡4例(36.36%),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151例(21.63%),其中147例(97.35%)给予补充电解质、应用抗心律失常(盐酸胺碘酮)等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二次开胸止血术12例;出院时心绞痛消失511例,缓解20例。随访415例(62.03%),随访时间1个月~8.2年,随访期间死亡3例,死于肺癌1例,交通伤1例,原因不明1例。心绞痛消失317例,复发2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69例(65.29%),Ⅲ级142例(34.46%),Ⅳ级1例(0.24%)。结论结合中国人的病情特点,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合理选择旁路移植血管,可保证和优化外科手术效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  相似文献   

15.
术后心源性休克(postcardiotomy cardiogenic shock,PCS)指术中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或术后出现的心力衰竭,约2% ~ 6%的心脏外科患者会出现[1-2].PCS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建议将IABP作为治疗PCS的首选辅助循环方法,但瓣膜病PCS的IABP治疗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3-4].现阶段,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一种有效的心肺支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PCS治疗[1-2].  相似文献   

16.
胃癌穿孔手术时机及术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癌穿孔的手术时机及术式选择。方法 对我院 1985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急诊收治的64例胃癌穿孔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保守治疗后行择期手术 5例 ;5 9例行急诊手术 ,其中行根治性切除术 2 2例 ,姑息性切除术 10例 ,穿孔修补后 3周内二期行根治性手术 6例 ,行单纯穿孔修补术 14例 ,穿孔修补 短路手术 7例。本组手术后 3 0天内死亡 6例 ,死亡率为 9.4% ,5 8例中获随访 5 2例 ,随访 5年 ,失访 6例 ,其中根治性手术、姑息性切除、单纯穿孔修补和穿孔修补 短路手术者平均生存期分别为 3 1个月、18个月、5个月和 7个月。结论 合理的手术时机及术式选择是延长患者生命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降低心脏瓣膜替换术早期死亡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分析了1990~1995年的1215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死亡44例的原因,以求探讨降低术后早期死亡的有效措施。作者认为:(1)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防治心律失常;(2)注意术野的充分显露和心肌保护,尤其是再手术患者;(3)主张使用膜肺;(4)及时纠正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5)积极防治术后心律失常;(6)加强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等均为提高重症瓣膜手术成功率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呼吸功能衰竭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31例OPCAB后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62±11)岁。术前临床诊断:稳定型心绞痛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例、Ⅱ级11例、Ⅲ级16例,Ⅳ级2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3例。术后24 h内发生呼吸功能不全2例,48 h内9例,72 h内15例,72 h后5例。术后48 h因低氧血症不能脱离呼吸机的患者主要采用高呼气末气道正压(PEEP)的方法,拔除气管内插管6 h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利尿剂、呼吸机辅助呼吸,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酌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抗心律失常药物和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结果 31例患者中29例痊愈,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术后随访29例,随访时间6个月~4年,随访率100%。1例术后1年死于脑出血,1例术后2年死于食管癌;3例患者有哮喘发作,1例患者NYHAⅢ~Ⅳ级,2例轻度活动后有气促症状,其余患者NYHAⅠ~Ⅱ级,无心绞痛发作,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对OPCAB后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积极改善心功能,消除肺间质性水肿,恰当使用呼吸机支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护理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o—aorticballoonpumping,IABP),是目前针对急性或终末性心血管疾病心脏泵功能衰竭的机械辅助循环的治疗方法。该技术自1953年AdrianKantrowitz首次发表相关论文及临床治疗设想以来的50多年间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救治重症心脏病患者的利器,现将收治并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3例患者的护理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预后进行分析,评估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2011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情况,结合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病死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相关结果.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4例.43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且无严重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术前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6.0±1.8)%,术后早期为(50.0±2.7)%(P<0.05);术前平均左心室舒张末径(66.0±4.1) mm,术后早期为(53.0±2.8) mm (P<0.05).25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出现了严重并发症.结论合理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能够降低术后早期病死率,术后呼吸道感染、肾功能不全为主要并发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积极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能降低早期病死率及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