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急诊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8年4月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接受急诊手术治疗25例重症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除外主动脉夹层、急诊搭桥同期行瓣膜手术及心脏肿物累及瓣膜手术的病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5.0±14.6)岁。均合并严重的心功能不全(Ⅳ级),8例术前需要机械通气。感染性心内膜炎11例,均可见明显赘生物,其中4例合并瓣周脓肿;瓣膜重度狭窄8例,急性瓣膜重度关闭不全6例,包括急性腱索断裂4例、二尖瓣成形术后失败再次急诊行置换术2例。所有患者均在急诊、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结果所有25例患者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6例(24.0%),其中5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感染复发导致的败血症。另有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性起搏器;2例术后早期出现脑出血,经积极治疗后康复,其余均顺利出院。随访1~120个月,随访率100%(19/19),1例术后3个月出现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的心功能均改善明显(Ⅰ级3例,Ⅱ级15例)。结论手术指征明确的重症瓣膜患者在内科药物治疗无效时应积极选择急诊手术治疗,不仅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还能提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发病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2月至2004年11月期间收治的546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38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158例。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459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手术87例;术中同期行改良Cox迷宫型手术13例,左心房折叠术45例,三尖瓣成形术245例。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59~219min。术后早期死亡10例(1.83%,10/546),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术后早期发生血色素尿11例,早期二次开胸探查止血7例,瓣周漏2例,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术后随访387例,随访时间1年,随访结果:窦性心律自动转为心房颤动17例,未接受迷宫手术由心房颤动转为窦性心律12例,13例接受迷宫手术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均转为窦性心律。远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出院后18个月和23个月。其余患者无严重的出血和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结论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较二尖瓣狭窄更易引发心房颤动,但发生左心房血栓的几率减小,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瓣膜置换术结合双心房迷宫手术可作为治疗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在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在电视胸腔镜辅助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和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85例患者中被诊断为房间隔缺损38例、室间隔缺损43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4例,均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借助电视胸腔镜施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85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30~179min(91.7±27.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103min(37.2±6.1min);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跳。1例患者因残余漏再次手术,2例患者股动脉拔管时出现血管内膜撕裂;其余82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85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借助电视胸腔镜施行心脏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有心脏手术指征但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的手术治疗途径。方法 为1例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功能Ⅲ-Ⅳ级),同时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血尿素氮19.1mol/L。血肌酐442umol/L)的28岁男性患者,联合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经过抗心衰、抗排异、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抗炎治疗。结果 患者心、肾功能恢复良好(心功能Ⅰ-Ⅱ级,血尿素氮6.8mmol/L,血肌酐70.7umol/L),术后2个月出院。结论 联合手术能够为以往因合并肾衰而不能耐受心脏手术的心脏疾病患者提供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期行瓣膜手术和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的手术适应征、围术期处理以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方法全部病人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术后转重症监护室根据病情给予药物等治疗。结果早期死亡14例,治愈出院90例,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7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4例,非心源性因素肾功能衰竭6例,心跳骤停4例,出血再次开胸5例,呼吸衰竭5例,肺部感染3例,左室破裂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随访2~36(平均18.7)个月,失访2例,患者无死亡,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不同瓣膜病变伴发冠心病的发生率相仿,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术前应认真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况、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认真评估瓣膜手术后心脏前后负荷的改变对心室功能的影响,充分估计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术后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并结合联合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进行处理,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心脏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2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或成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其余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均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对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选择瓣膜置换或成形,同期进行冠脉血运重建,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肾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选取术前合并中度肾功能不全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17例,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IABP组于麻醉后即置入IABP辅助循环,主动脉阻断期间使用内置模式继续反搏,直至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肾功能好转后逐渐撤除.对照组围手术期不使用IABP.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肾功能变化及恢复情况.结果 IABP组体外循环期间的尿量、术后利尿剂用量、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血清肌酐水平(SCr)均有明显升高,但IABP组在各时间点的SC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恢复更快.结论 合并中度以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积极地、预防性使用IABP可显著减少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对12例胸腔肿瘤累及心脏大血管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使用T型分流桥管对受累胸主动脉进行置换后再行肿瘤切除术。除1例中转体外循环辅助手术外,其余11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12例均临床痊愈出院;随访1年生存率达58.3%。术前加强器械及物品准备,做好中转体外循环的准备;熟练掌握手术步骤及T型分流桥管的使用,加强围术期综合处理,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取得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老年患者二尖瓣置换术265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回顾性研究老年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1991年6月~2003年6月期间收治的265例老年二尖瓣病变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式、合并疾病、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果等临床资料,完成系统随访,分析其影响手术预后的众多高危因素. 结果生存252例,早期死亡13例,手术死亡率4.9%,主要死于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随访236例,随访率93.7%.与同期60岁以下二尖瓣置换患者比较,术后5年和10年生存率均较低,分别为87.52%和96.84%,81.23%和94.87%.晚期死亡15例(0.17%病人*月),主要死亡原因是心力衰竭、恶性肿瘤和肺部感染.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有术前心功能Ⅳ级、糖尿病和肺功能不全. 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疾病多,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大左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大左室心脏瓣膜病患者49例,术前均行心脏超声检查明确心脏病变情况;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对患者心功能进行分级。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术。部分患者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左房折叠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4.08%),原因分别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室性心律失常(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有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出血。其余47例患者痊愈出院。结论大左室心脏瓣膜病患者病情重,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积极行术前准备,改进手术技术,注重心肌保护,术后加强管理,可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较好地进行心肌保护,研究主动脉开放前热血加甘露醇灌注在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1998年6月-1999年6月间8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生对照组,每组各40例,常规行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两组均采用中度低温含血心肌保护,实验组于主动脉开放前给予热血加甘露醇灌注。比较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在自动复跳率、主动脉开放后体外循环时间、24小时内心排轿指数恢复速度、肌酸激酶下降幅度等指标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手术死亡率等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主动脉开放前热血加甘露醇灌注能明显减轻再灌注损伤,加快术后早期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总结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83例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均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窦瘤修复术,同时矫治合并的心内畸形,包括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主动脉瓣成形术9例,三尖瓣成形术4例,肺动脉瓣重建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7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右心室流出道疏通2例,右室双腔心矫治术1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心力衰竭2例,再次开胸止血4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6年,平均随访25.6个月.心功能Ⅰ~Ⅱ级.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复查未发现主动脉窦瘤复发或残余分流,主动脉瓣轻度反流2例,轻至中度反流2例;术后6年主动脉瓣重度反流1例,再次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论 主动脉窦瘤破裂预后不良,尽早手术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的关键是恰当切除瘤体,可靠闭合窦瘤口,彻底矫治心脏畸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人工瓣膜置换术与二尖瓣分离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1—2014-12间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确诊收治的8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二尖瓣分离术,观察组患者给予人工瓣膜置换术。观察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观察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能够有效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和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资料,年龄2个月~6岁,平均(18.9±7.2)个月;体质量4~21kg,平均(11.3±4.8)kg.先天性心脏病1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马方综合征1例.全组患儿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采用瓣环环缩术、人工瓣环成形术、瓣叶裂缺修补术、后瓣矩形或三角形切除成形术、腱索折叠等个体化的二尖瓣综合成形技术,同期矫治合并的心脏畸形,术中经食管超声(TEE)检查评价成形效果.结果 全组患儿术中TEE示131例无反流或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再次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成形.术中平均体外循环(80.0±31.1) min,平均主动脉阻断(48.0±17.9) min.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2.3%,其中2例为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患儿,分别于术后第7天死于心力衰竭,术后第2天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为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29例成功治愈出院,术后呼吸机辅助(34.4±31.9)h,术后住院(9.0±5.4)天.完整随访122例,时间2~74个月,平均(40.5±8.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中度反流7例,重度反流3例,4例患儿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或二尖瓣置换术.本组患儿5年生存率97.7%,免除再手术率92.0%.结论 儿童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合并其他心脏畸形需同期矫治,手术治疗的早、中期效果满意.术中根据二尖瓣的具体病变情况,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成形方法是成功治疗儿童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二尖瓣疾病的手术疗效和技巧。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采用电视胸腔镜方式治疗二尖瓣疾病患者19例,其中男患者7例,女患者12例。平均年龄55岁。术前心脏超声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13例,重度12例,中度1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者6例,重度5例,中度1例。手术均在全麻下采用上腔静脉和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二尖瓣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17例,二尖瓣成形术2例。结果 1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时间4.45~10.45 h,平均6.9 h;术后住院时间8~20 d,平均14 d。术后随访1个月。患者左心房的体积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明显缩小(P<0.05),心功能(NYHA分级)和生活质量(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均明显改善。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二尖瓣手术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手术方法,且会成为未来主要的心脏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心包、心脏     
肺静脉隔离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伴发的慢性房颤;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心瓣膜置换术80例;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一期矫治;Nikaidoh术治疗完全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的早期结果;非体外循环下室壁瘤折叠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外科治疗体会和疗效. 方法 25例患者(平均肺动脉压/平均体动脉压>0.85),其中室间隔缺损(VSD)1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4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5例.心脏超声心动图示间隔平面双向分流.采用心脏不停跳手术21例,心脏停搏手术4例.VSD均采用补片修补,动脉导管未闭经肺动脉切口缝闭,ASD采用自体心包修补,上端剪成半圆形,置于左心房面,顶部疏松缝1针,做成活瓣,无ASD患者,经卵圆孔作小切口做成相似活瓣. 结果早期死亡1例,24例痊愈出院.术后早期均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呼吸机辅助呼吸均在24小时以上.22例患者活瓣在2周内关闭,2例4周关闭.随访3~72个月,1例术后8个月反复发生顽固性右侧心力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恢复良好. 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部分双向分流患者,采用房间隔活瓣可减轻术后早期的右心负荷,有利于早期恢复,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心瓣膜置换术后疗效及危险因素,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44例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6例、女28例,年龄15~69(44.9±11.9)岁;病程1个月~40年,平均病程(57.8±98.3)个月。风湿性心脏瓣膜病92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28例,先天性心脏瓣膜病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9例。对存活出院的137例患者进行随访,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主要并发症发生及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寿命表生存率法计算术后远期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9例(13.2%),室性心律失常56例(38.9%),人工瓣膜瓣周漏7例(4.9%),胸腔积液33例(22.9%),心包积液8例(5.6%),肝功能不全23例(16.0%),肾功能不全5例(3.5%)。术后早期住院死亡7例,死亡率4.9%。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Ⅲ级或Ⅳ级)、病程长、术前左心功能低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双瓣膜置换术、合并其他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术后室性心律失常是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病程时间长、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Ⅳ级)、术前左心功能低下(LVEF〈40%)、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长是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Ⅲ级或Ⅳ级)、合并其他心脏手术、术前左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心脏再次手术行瓣膜置换的方法。方法心脏再次手术行瓣膜置换患者184例,173例患者采用正中开胸,11例采用右前外切口。经升主动脉和上下腔建立体外循环141例,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33例。结果术后死亡12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心功能、合并手术是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二次手术的难点是心脏术后心包粘连所致的解剖关系不清、手术时间长及心功能差,充分的术前评估、心功能调整及选择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左心转流在心脏直视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左心转流抢救心脏直视术后重度低心排血量的经验。方法 5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顽固性低心排血量,应用Delphin Ⅱ型离心泵,经左心房-房心泵-主动脉或股动脉建立左心转流辅助循环。结果 5例均顺利脱离左心辅助,1例因心律失常早期死亡,2例晚期分别死于右心功能不全、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痊愈出院。结论 重度低心排血量患者及时果断应用左心辅助,疗效确切,防止左心转流并发症,改善术后右心功能是提高左心转流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