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手术围术期辅助循环的应用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手术围术期应用辅助循环的经验。 方法  13例患者 (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 0 .3 7± 0 .0 6)中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0例 ,机械瓣膜置换术 2例 ,马方综合征 ( Marfan syndrome)患者行 Bentall手术 1例。术后不能脱离心肺转流 ( CPB) 9例 ,术后并发心肌梗死、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 4例 ,分别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 I-ABC)、转子泵或离心泵左心转流和体外膜肺氧合等辅助循环治疗。 结果  6例存活出院 ,平均辅助循环时间 4 4 .0±3 2 .5小时。不能脱离 CPB的 9例患者 ,经辅助循环支持后 7例脱离 CPB,4例存活 ;在 ICU行辅助循环的 4例患者中 ,2例存活。 结论 辅助循环是治疗心脏手术后严重心力衰竭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术后心源性休克(postcardiotomy cardiogenic shock,PCS)指术中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或术后出现的心力衰竭,约2% ~ 6%的心脏外科患者会出现[1-2].PCS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建议将IABP作为治疗PCS的首选辅助循环方法,但瓣膜病PCS的IABP治疗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3-4].现阶段,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一种有效的心肺支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PCS治疗[1-2].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心脏康复方案在经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循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经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包括呼吸锻炼、肺部体疗、主动和被动肌力训练,营养支持及心理干预等。结果干预后,干预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以及疼痛、焦虑及抑郁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早期心脏康复方案的实施,可促进经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5例,其中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3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2例。结果术后死亡1例,该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10d后,因心力衰竭而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移植2支血管)、室间隔穿孔修补和室壁瘤切除术,心脏复跳后心排血量低,安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最终因心律失常死亡。另有1例心脏复跳后开始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术后第3d撤除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其余3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未见残余分流。门诊随访4例,随访时间6~15个月,病情较平稳。心功能Ⅰ级1例、Ⅱ级1例、Ⅲ级2例,无残余分流。结论 结合药物、器械辅助和外科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可以获得基本满意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室间隔穿孔外科治疗的策略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生存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63例、女42例,平均年龄63岁。结果患者根据循环状态行血管活性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左室辅助装置等联合治疗,手术时机采取个体化策略。患者诊断为室间隔穿孔后即被分为循环稳定组(25例,2例急诊手术,23例择期手术)和循环不稳定组(80例,34例行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及择期手术,4例行血管活性药物及急诊手术,20例行血管活性药物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及择期手术,16例行血管活性药物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及急诊手术,2例行血管活性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呼吸机支持及择期手术,2例行血管活性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呼吸机支持及急诊手术,2例行血管活性药物、呼吸机支持及择期手术)。3例患者住院死亡,生存102例,其中99例完成了随访,随访率为97.1%,平均随访时间(76.56±47.78)个月。2例远期死亡。结论室间隔穿孔修补术手术时机应个体化选择,外科治疗术后远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护理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o—aorticballoonpumping,IABP),是目前针对急性或终末性心血管疾病心脏泵功能衰竭的机械辅助循环的治疗方法。该技术自1953年AdrianKantrowitz首次发表相关论文及临床治疗设想以来的50多年间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救治重症心脏病患者的利器,现将收治并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3例患者的护理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合并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外科治疗策略的个体化选择以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5例合并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21岁。结果 5例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类药物为主的抗心衰治疗,待患者症状改善行个体化评估后决定手术方式为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术后3例患者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辅助心功能,5例患者清醒后均恢复口服抗心衰药物,术后2周所有患者顺利出院。结论合并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指征明确,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采取个体化评估,术前抗心衰的规范治疗、术中体外循环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早期应用左心辅助药物或器械等都是使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心脏反搏辅助装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球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增加。机械辅助循环已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反搏法辅助心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已成为热点,具有代表性的主动脉球囊反搏已成为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心功能不全的短期机械辅助装置。近年来,主动脉旁反搏装置及其它各种新型反搏装置的研发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现对反搏原理、发展历史及各种不同反搏装置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125例脑死亡捐献供心,探讨评估维护和边缘供心的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8月125例供心的评估、维护和手术及边缘供心使用后的随访结果。其中男98例、女27例,年龄6~50(36.0±2.4)岁。结果 12例供心获取后评估不合格而丢弃。113例心脏移植均采用双腔静脉法。平均冷缺血时间(220.1±6.7)min。4例术后30 d内死亡,4例术后右心辅助循环,12例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12例术后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边缘供心包括15例乙肝抗原阳性供心,2例三尖瓣反流,1例二尖瓣反流,5例冠状动脉钙化,4例心肌顿抑和2例体重严重不匹配。随访时间2年。边缘供心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提升心脏供体的评估与维护提高了心脏的利用率,边缘供心缺乏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辅助循环(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MCS)桥接心脏移植在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间接受心脏移植前采用MCS桥接治疗的7例受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所有受者基本资料、治疗过程及最终结局。结果 7例受者中男性2例, 女性5例;年龄(39.0±16.3)岁, 范围在7~56岁;体重(57.6±19.9)kg, 范围在30~85 kg。受者原发疾病为扩张型心肌病4例, 重症病毒性心肌炎2例, 缺血性心肌病1例。所有受者均为难治性心力衰竭, 药物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IABP)辅助治疗无效, 遂行MCS桥接治疗, 其中实施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erator, ECMO)支持6例, HeartCon左心室辅助1例。接受MCS辅助治疗时间(20.0±11.5)d, 范围在7~34 d。所有受者均经机械辅助循环桥接实施心脏移植手术。心脏移植术后1例受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1...  相似文献   

11.
本院自1997年12月~2000年12月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转子泵或离心泵左心转流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辅助循环技术治疗13例心脏术后并发严重心源性休克的高危险患者,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3例患者,男12例,女1例,年龄44~72岁。平均(63±8.5)岁。>65岁 8例。心功能Ⅱ级1例,Ⅲ级8例,Ⅳ级4例;左室射血分数(EF)23%~47%,EF≤40%9例。术前2例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75%,2例合并慢性肝、肾功能不全,3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高血压,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其中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重症暴发性心肌炎(FM)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2-12—2019-06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0例FM患者(均经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出现心、肺、肾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在应用ECMO联合IABP及CRRT期间,积极给予系统化护理措施。结果 30例患者中,27例心功能逐步恢复正常,脑钠肽(BN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酐(Cre)、氧合指数(PaO_2/FiO_2)、血乳酸(lac)等值均明显好转,成功撤离ECMO、IABP、CRRT、呼吸机等。3例患者由于心功能无法逆转最终死亡。结论 ECMO联合IABP及CRRT是治疗FM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系统化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患者明确诊断和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而随着老龄化和PCI技术的提高,高危PCI(HR-PCI)手术日益增多。对于HR-PCI,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逐年增多。由于ECMO的操作较复杂,所需经费较高,并且需要外科医师、灌注医师协助等特点,ECMO的应用远少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应用,也缺乏大型的随机对照研究。因此,ECMO辅助HR-PCI的临床优势和不足尚不明确,本文简要概述了ECMO用于HR-PCI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正>最常用的短期机械循环辅助主要包括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两种辅助装置在临床应用逐渐广泛,在救治重症心衰患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终末期心衰患者通过IABP及ECMO辅助过渡至心脏移植。近年来,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在国内应用逐渐广泛,部分患者通过LVAD辅助过渡至心脏移植。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心脏移植注册中心数据,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国内外机械辅助过渡至心脏移植现状,分析机械辅助过渡至心脏移植受者术后生存情况,探讨机械辅助与心脏移植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总结1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的护理经验。体外膜肺氧合可对高龄重症患者进行心肺功能支持,在其运转中采取"细致"、"重复"、"动态"与"合作"的方式对患者实施出凝血预防、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监测、容量管理和感染控制等全方位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预后进行分析,评估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2011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情况,结合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病死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相关结果.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4例.43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且无严重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术前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6.0±1.8)%,术后早期为(50.0±2.7)%(P<0.05);术前平均左心室舒张末径(66.0±4.1) mm,术后早期为(53.0±2.8) mm (P<0.05).25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出现了严重并发症.结论合理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能够降低术后早期病死率,术后呼吸道感染、肾功能不全为主要并发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积极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能降低早期病死率及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心脏手术中的运用与护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徐芬 《护理学杂志》2000,15(5):277-277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简称IABP)是心脏手术左心辅助循环方法之一.我科1999年2~12月,对7例体外循环术中不能脱机和/或低心排综合征行IABP辅助后顺利停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心脏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衰竭是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体外膜肺氧合(ECM0)可提供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1],为病人心肺功能恢复创造条件.2004年6月至2008年4月我院共完成106例原位心脏移植,4例术后行ECMO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9.
<正>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目前我国约有逾千万心力衰竭患者。若无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0%,急性心力衰竭5年病死率达60%[1],心脏移植目前是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和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最佳手段[2-3]。但由于供体和受体比例严重失调,等待移植的患者越来越多,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在等待供心的过程中规范应用药物治疗后仍不能控制,因此,一些辅助器械治疗例如体外膜肺氧合器、心房分流器等的应用能有效降低病死率,为心脏移植手术争取了时间[4]。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作为一种有效且能较长时间部分替代心肺功能、维持机体重要脏器血氧供应的高级体外生命支持系统[5-6],可以代替心脏泵血功能,维持血液循环,为心功能严重受损的心脏围术期患者提供心肺功能保障[7]。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体外膜式氧合(ECMO)治疗成人患者的经验,分析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2月至2008年6月,运用ECMO救治45例成人心脏病患者,男性3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9.0±14.1)岁,平均体质量(67.0±12.8)kg.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1例,瓣膜病8例,心肌病7例.按救治情况分为心脏直视手术后辅助组(A组)31例,心脏移植后辅助组(B组)5例和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功能不全组(C组)9例.14例患者此前曾行心肺复苏.采用股动、静脉置管法进行辅助.结果 辅助时间5~648 h,平均(126.7±104.3)h.27例(60.0%)成功脱离ECMO,5例成功辅助至接受心脏移植.院内死亡率42.2%(19/45),9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6例(57.8%)患者存活出院.A组存活率为58.1%,B组为4/5,C组为4/9.12例患者再次开胸止血,3例患者因置管侧下肢末梢缺血行动脉取栓.11例患者加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6例存活.9例患者辅助期间合并肾功能衰竭而同期血液滤过治疗,仅2例存活.结论 ECMO可有效救治急重症成人心肺功能不全.在重要脏器出现不可逆损害前建立ECMO并预防并发症,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