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4~6岁儿童行为现状,探讨母亲人口学因素及人格特质与儿童行为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幼儿园1329名4~6岁儿童及其母亲为被试,使用Achenbach(4~16岁)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量表(成人版)分别对4~6岁儿童行为及其母亲人格特征进行评定。结果:本样本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5%,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不同(χ2=9.69,P0.01),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9.4%)高于女童(4.9%)。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儿童行为发展过程中,母亲受教育程度(OR=0.21,P0.05)是保护因素,而其人格维度中情绪稳定性是危险因素(OR=1.13,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行为发展可能与母亲受教育程度及人格有一定相关,母亲受教育程度高、情绪稳定的人格特征可能是儿童行为健康发展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488名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格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状况异同。方法选取江苏省10所农村小学的三~六年级250名留守儿童以及相同数量非留守儿童,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和自编的事实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交往情况存在差异;男女留守儿童,在E、N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E、N、L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突出,较非留守儿童人格内倾,情绪紧张,掩饰度高,男性较女性更严重。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焦作市 3~ 6岁儿童行为问题及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情况 ,本文采用 Conners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及奇德儿3~ 6岁儿童感觉统合发展核对表 ,对焦作市城区 379名 3~ 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1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 32 .1 9% ,男童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 ( P<0 .0 1 ) ,以心身障碍占第一位 ,其次男童为学习问题 ,女童为品行问题。 2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为 4 0 .1 1 % ,男童与女童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 P>0 .0 5 )。 3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 4 9.34 %。结论  13~ 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应引起重视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2 3~ 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感觉统合失调密切相关 ,从小注重感觉统合的训练 ,及早发现感觉统合失调 ,早期矫治 ,可大大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天津市1.5~3岁孤独症患者早期行为特征,为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天津市9个区县抽取1.5~3岁儿童8006名,采用儿童行为发育调查表进行筛查。用DSM-IV诊断标准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对筛出的432名可疑孤独症儿童进行诊断并评估症状程度,用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分析其行为障碍特征。运用上述量表对21例已确诊的孤独症儿童、84名可疑阳性儿童、84名正常儿童的早期行为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孤独症儿童和可疑性儿童在语言能力异常、无食指指灯、无假扮游戏行为、不会正常玩玩具、孩子与人无目光接触等9个项目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儿童(如,无食指指灯,71.4%、54.8%vs.14.3%,P0.05);孤独症儿童在对所指物品无注意、孩子与人无目光接触、语言能力异常、不能接受简单指令、不用语言表达需要5个项目检出率高于可疑阳性组(如,对所指物品无注意,38.1%vs.2.4%,P0.05)。ABC量表评定结果表明重度孤独症儿童(CARS总分≥36分)在感觉和躯体功能上得分均高于轻中度孤独症儿童[(8.00±3.30)vs.(5.15±2.58),(12.00±6.12)vs.(6.15±3.26);均P0.05]。结论:孤独症患儿在婴幼儿期即出现明显发育、行为障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6~11岁肥胖儿童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6~11岁肥胖儿章行为问题。方法: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安徽省安庆市与铜陵市111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肥胖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36.94%,男、女分别为40.38%和33.90%,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6岁正常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总发生率为12.97%(男童13.44%、女童12.52%),肥胖儿童整体及按性别比较,行为问题发生率均较高(u分别为7.52、5.70和4.96,P均〈0.01)。男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行为34.62%、分裂焦虑23.08%、抑郁19.23%、体诉15.39%、交往不良13.46%、社交退缩9.62%、多动9.62%、攻击性9.62%和违纪表现5.77%,各因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25,P〈0.05);女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发生率依次为:分裂强迫23.73%、抑郁11.86%、多动10.17%、性问题10.17%、体诉848%、攻击性8.48%、社交退缩6.78%、残忍表现6.78%和违纪表现5.0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5.59,P〈0.05)。男、女童共有的6个行为问题因子:社交退缩、多动、体诉、违纪表现、攻击性、抑郁,无性别差异(P均〉0.05)。结论:肥胖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远远高于全国4~16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男童主要表现在强迫行为、分裂焦虑、抑郁、体诉、交件不良,女童主要表现在分裂强迫、抑郁、多动、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3岁农村幼儿气质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为提高教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市5个区县随机整群抽取身体健康,并且丹佛发育筛选测验((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DDST)筛查正常的2~3岁农村儿童779名(男童406人,女童373人;2岁组376人,3岁组403人),采用幼儿气质评估表(Toddler Temperament Scale,TTS)和3~7岁儿童气质问卷(Behavioral Style Question-naire,BSQ)评估儿童气质类型及各维度得分,用儿童抚养行为Q分类卡片(Child-rearing Practice Report QSort,CRPR)来了解养育方式。结果:父母对男童的惩罚得分低于对女童[(21.2±2.7)vs.(21.6±2.8),P0.05],对2岁组的保护担忧得分低于对3岁组[(19.9±4.4)vs.(20.8±4.6),P0.01];不同气质类型养育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启动缓慢型儿童(n=64)父母的接受性[(17.4±3.4)vs.(15.1±3.8),(15.2±4.1),P0.01]、鼓励独立[(11.9±3.1)vs.(10.4±2.9),(11.0±3.3),P0.01]、保护担忧[(21.7±4.2)vs.(20.4±4.6),(19.6±4.3),P0.05]得分高于易养型(n=607)和难养型(n=108),易养型儿童父母的拒绝[(23.2±3.7)vs.(21.1±2.3),(21.9±3.8),P0.01]得分高于其他两类;儿童消极的气质特点(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与父母的拒绝(β=0.653,0.722)和较少鼓励独立有关(β=-1.099,-0.863)。结论:北京农村父母对消极气质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拒绝和较少鼓励独立,应指导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儿童家长接受儿童,适当予以鼓励。  相似文献   

7.
王伟伟 《校园心理》2016,(6):393-395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同伴关系、人格特征与关系。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男生的问题行为高于女生,高年级的问题行为高于低年级。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中的宜人性和谨慎性维度得分与问题行为总分呈负相关;外向性和宜人性维度得分与同伴接纳维度得分呈正相关。谨慎性、宜人性和开放性的人格特征能够预测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亲子分离特征对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方法完全随机抽取湖南农村112名留守儿童,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进行测量。结果亲子分离年龄对儿童情绪稳定性发展影响的转折期发生在9岁以后,分离年龄越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越大;亲子分离时间对儿童神经质人格发展有显著影响,分离时间越长,儿童情绪越不稳定;男性儿童的人格更易受到亲子分离的影响。结论亲子分离特征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睡眠障碍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在长沙市5个区随机抽取854名3~5岁儿童,对受试儿童的家长进行睡眠状况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调查.结果:854名儿童中睡眠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33.4%、20.4%,筛查出多动症的发生率为3.6%.睡眠障碍组行为异常及多动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9.5%、7.7%,高于非睡眠障碍组的16.0%、1.6%(P<0.01);PSQ各因子得分大多高于非睡眠障碍组(P<0.01).睡眠障碍评分等级最高的五级组,其行为异常和多动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4.0%、9.0%,明显高于其它等级组的6.3%~20.4%、0.6%~2.8%(P<0.01或P<0.05).打鼾频繁组多动症的发生率为8.8%,高于偶然与从不打鼾组的2.7%~3.6%(P<0.01或P<0.05).结论:儿童睡眠障碍与行为问题及儿童多动症相关.对行为问题儿童,有必要关注其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3~6岁幼儿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与分享行为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临汾市和烟台市的两家幼儿园3~6岁的幼儿,每个年龄段30人,共120名幼儿,通过情景故事法和实验法来测量幼儿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的关系。结果:(1)3~6岁的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总体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m=1.9-3.4),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5岁是幼儿角色采择能力发展的关键期;(2)儿童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m=0.1-1.9);(3)3~6岁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有显著相关,5岁左右的幼儿的相关更显著(t=7.887,8.141,P0.001)。结论:3~6岁幼儿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呈显著正相关,5岁左右幼儿的相关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北京市农村地区儿童的气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指导家长因材施教,减少异常行为的发生.方法 在北京市大兴区随机选取身体健康、DDST发育筛查正常的1~3岁农村儿童,采用Carey的TTS,BSQ进行儿童气质的研究,家庭问卷了解环境因素.结果 气质各维度在1~3岁儿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没有显著差异;与市区儿童相比,1~3岁农村儿童活动量大、反应强度低、坚持时间短、注意易于分散、反应阈高,3岁组反应强度低、坚持时间短.出生体重和养育人文化影响1~3岁儿童的气质特点.结论 1~3岁儿童气质在农村和城市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1].留守儿童四种主要监护类型(父或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2].本文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探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的同胞暴力经历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性。方法:在湖南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1735例多子女家庭的儿童青少年经历同胞暴力的情况,并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学生版)评定其情绪与行为问题。结果:经历同胞暴力的儿童青少年SDQ异常检出率高于未经历者[45.6%(236/518)vs.26.8%(326/1217)]。经历同胞暴力者中,既遭受又实施同胞暴力者SDQ异常检出率高于单纯遭受者和单纯实施者[52.8%(132/250)vs.37.9%(74/195)vs.41.1%(30/73)];单纯遭受者和单纯实施者的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遭受和实施4种以上不同类型同胞暴力的SDQ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3.4%(53/93)和76.9%(60/78)。结论: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的同胞暴力经历与其情绪与行为问题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895名4~6岁儿童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深圳市4-6岁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状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编制儿童心理行为状况父母问卷调查卷,通过随机抽样对463例男童和432名女童进行调查。结果: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7.91%,其中男童为21.9%,女童为12.96%,影响因素中居住环境、家庭类型、教育方式,家庭经济收入,主要带养人等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态度常常是儿童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应向家长宣传、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减少和消除不良因素,使儿童的发展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11—12岁儿童行为问题与人格特征及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个性原因及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对象与方法对象按学号随机抽取杭州某小学六年级11-12岁学生106名(排除有精神障碍或弱智);其中男53名,女53名。方法1.使用EPQ儿童问卷,分P量分、E量分、N量分和L量分,由学生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兴区农村2—3岁儿童的气质、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北京市大兴区身体健康、DDST发育筛查正常的138名2—3岁农村儿童,采用幼儿气质评估量表、3—7岁儿童气质问卷测查儿童气质,用儿童抚养行为Q分类卡片测查家长的养育方式、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测查儿童行为。结果:气质类型分布:10.9%为难养型,16.0%启动缓慢型,42.0%为易养型,0.8%为中间偏难养型,30.3%为中间偏易养型。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儿童的焦虑、过失、外显及行为问题总分均高于易养型儿童(0.62±0.23/0.72土0.26/0.44±0.26,P=0.017;0.92±0.48/0.84±O.34/0.62±0.41,P=0.015;1.87±0.86/1.58±0.52/1.25±0.67,P=0.02;2.95±1.07/2.93±0.85/2.11±1.00,P =0.004)。难养型儿童的攻击维度得分高于易养型(0.95±0.41/0.74±0.25,P<0.05)。回归分析显示趋避性、适应性、情绪与鼓励成就的交互作用影响儿童的内隐行为(β=0.238、0.177、0.362),活动度、家长拒绝、适应性和鼓励成就的交互作用、节律性和拒绝的交互作用影响儿童的外显行为(β=0.197、- 0.487、0.420、0.296),情绪、适应性和鼓励成就的交互作用、注意分散度和拒绝的交互作用影响儿童的行为问题(β=0.319、0,449、-0.211)。结论:行为调查表分数高的儿童在气质维度上表现为活动水平高,节律性越弱,趋避性越倾向于退缩;适应性越弱,情绪本质越倾向于消极,坚持性越低;家长的教育方式越倾向于鼓励、接受,儿童的行为调查表分数越低。儿童的气质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不但影响生长发育,而且可以增加成年后患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本研究通过对2016名2~3岁足月正常儿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2~3岁足月正常儿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宁夏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Piers-Harri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版),对宁夏南部山区所抽取班级的1905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8%(343/1905);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9%和16.0%,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7.66,P=0.006);汉族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7.0%和11.2%,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6.64,P=0.010);回族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5.1%显著高于汉族留守儿童检出率17.0%(χ2=7.51,P=0.006);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外出打工情况(OR=1.239)、内外向人格(OR=0.807)、神经质人格(OR=1.310)、父亲过度保护(OR=1.727)、母亲拒绝否认(OR=1.561)和自我意识总分(OR=0.613)最终进入方程,可以直接预测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其中情绪不稳定、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以及父母均外出打工是危险因素,而性格外向(高分特征)和自我意识良好是保护因素。结论宁夏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应从社会、家庭、个性塑造等方面着手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2004年北京市2~6岁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调查中诊断为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随访研究,了解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的近期预后。方法:在3年后对2004年调查中确诊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进行随访,由儿童精神科医师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进行诊断,随访时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Gesell发展诊断量表或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的评定及总体调查问卷、精神专业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2004年确诊的29名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中共有26名儿童得到随访。随访时间间隔(38.1±0.9)个月。21名(80.8%)儿童诊断同前;另5名(19.2%)儿童的诊断发生变化,1名儿童孤独症诊断转变为不典型孤独症。2名孤独症诊断儿童及2名不典型孤独症诊断儿童不再符合广泛性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疾病严重程度转归为显著好转、好转、无变化、加重者分别为4人(15.4%)、4人(15.4%)、15人(57.7%)、2人(7.7%),1名儿童转归无法确定。随访确诊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儿童中,90.9%伴有精神发育迟滞,76.2%伴有感觉统合失调,52.4%伴有过度活动,18.2%伴有肢体残疾,18.2%伴有癫痫。患儿既往康复治疗明显不足,教育安置有限。结论:多数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近期预后不良,少数患儿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2—3岁儿童的气质,环境因素与儿童行为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问卷法对西安市部分入托儿童的行为、气质结构以及它们与生长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发现:①2~3岁儿童的气质类型以 E 和 I—E 型居多。②2~3岁儿童行为障碍的发生率是12.7%,社会退缩及攻击行为相对较多。③行为障碍发生率及气质分类与性别无关。④仅以行为总分异常与否诊断行为障碍是很不合适的。⑤气质特征、环境因素对儿童行为均有显著影响,气质的影响相对较大,在环境因素中,教育方法是影响儿童行为的主要因素。⑥在制定儿童异常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干预措施时,应认真考虑儿童的气质特征;幼教工作也应针对儿童的气质特征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