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大学生对动态与静态面部表情图片限时加工的特点.方法:以18名大学生为被试,记录被试在动态或静态面部表情图片呈现的600 ms做出表情判断(生气、中性、高兴)的反应时和正确率,采用EGI-128导联脑电仪收集脑电数据,分析NI70、P200和晚正成分(LPC)3个脑电成分特点.结果:与动态呈现相比,被试对静态呈现的面部表情图片的反应时较短[(474.1±5.1) ms vs.(486.2±5.4) ms,P<0.001],正确率较高[(0.83±0.02) vs.(0.79±0.02),P<0.01].静态呈现时,N170成分表现出中性表情诱发的波幅小于生气表情和高兴表情[(-2.7±0.6)μv vS.(-3.3±0.7)μv,(-3.2±0.7)μv;P<0.05],而高兴表情与生气表情诱发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态呈现时,P200成分表现出中性表情诱发的波幅小于生气表情和高兴表情[(3.3±0.5) μvvs.(4.0±0.6)μv,(3.8±0.6)μv;P<0.05],高兴表情与生气表情诱发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C的波幅与潜伏期的表情主效应显著(P<0.05),生气表情诱发的波幅大于中性表情[(7.2±0.7) μv vs.(6.6±0.6)μv,P<0.05];中性表情的潜伏期长于生气表情和高兴表情[(534.4±9.7)ms vs.(515.2±10.4) ms,(502.8±12.1)ms; 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在限时条件下,早期阶段,静态呈现的表情加工比动态呈现的表情加工具有优势;到后期阶段,动态呈现的表情加工才能达到静态呈现的加工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以及与抑郁情绪、希望特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某大学一年级全部新生4372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第15项评估自杀意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希望量表(DHS)评估抑郁症状和希望特质。收回有效问卷4211份。结果: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4.5%(189/4211),女生自杀意念率高于男生(6.7%vs.3.7%,P0.05)。有自杀意念学生的SDS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者[(42.0±7.3)vs.(34.2±6.3),P0.05],DHS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者[(43.6±8.8)vs.(49.8±8.1),P0.05]。SDS得分越高,越容易产生自杀意念(OR=1.15,P0.01);而DHS得分越高,自杀意念产生的可能性越小(OR=0.95,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提示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可能与抑郁情绪相关,而希望特质可能是保护因素,对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应重视抑郁情绪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青年人单胺氧化酶A(MAO A)基因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SNP)与抑制控制的关系。方法:纳入57名健康大学生,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采集Go/Nogo任务范式下行为学数据(反应时、正确率)和反映抑制控制成分的N2/P3差异波的波幅及潜伏期。连接酶特异检测反应(LDR法)测定被试MAO A基因rs5906957、rs2235186、rs1181275和rs58524323等tag-SNP位点,根据各位点基因型将被试分别分为不同基因型组,考察各位点SNP基因型与脑电各成分的关系。结果:Rs2235186位点CT组P3差异波幅较CC组与TT组大[Cpz电极位点(3.3±2.6)μv vs.(0.7±2.8)μv vs.(2.2±2.5)μv,P<0.05)]。Rs1181275位点P3差异波组间和脑区存在交互效应,简单效应分析显示CT组中部脑区差异波波幅较CC组和TT组大[Cpz电极位点(3.1±2.5)μv vs.(1.5±2.8)μv vs.(2.0±2.7)μv,P<0.05]。结论:研究提示MAO A基因某些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青年人认知加工的抑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大学生情绪标签与性别标签的加工差异,探讨情绪标签的时程.方法:选取1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情绪标签任务和性别标签任务,分别记录选择正确的情绪标签词和性别标签词的正确率与反应时.同时收集脑电数据进行事件相关电位参数分析,包括P1、早期负后波(EPN)和晚正波(LPP)三个脑电成分.其中,LPP由于时间窗口跨度宽,以50ms为间隔,分为7段(450~500 ms、500~550ms、550~600 ms、600~650ms、650 ~ 700 ms、700~750ms、750~ 800 ms).结果:情绪标签反应时长于性别标签[(1095.6±218.1)msvs.(1007.6±219.3) ms,P<0.01],但两者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5.8)%vs.(91.5±4.6)%,P>0.05].情绪标签仅在550~600 ms的时间窗口内,LPP波幅大于性别标签[(5.9±3.2)μv vs.(4.8±2.8) μ.v,P<0.05].其他脑电成分及其他时间窗口内的LPP,情绪标签与性别标签的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与性别标签相比,情绪标签可能在某一时间段内存在情绪的符号加工过程,从而导致LPP波幅先上升,而标签情绪之后,又使LPP波幅下降,形成内在的情绪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门控电位P50和惊跳反射弱刺激抑制(PPI)的特征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正常对照90例,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精神病理症状;使用脑电生理记录仪,采用听觉条件(S1)-测试(S2)刺激范式进行P50检测;使用SR-HLAB惊跳反射监控系统测查听觉惊跳反射。结果:精神分裂症组的S1波幅低于对照组[(2.9±1.7)μV vs.(3.7±2.0)μV,P0.05];S2波幅高于对照组[(2.0±1.2)μV vs.(1.4±1.5)μV,P0.001];P50抑制率比值(S2/S1)精神分裂症组高于对照组[(0.8±0.5)vs.(0.4±0.4),P0.001],P50抑制率差值(S1-S2)低于对照组[(0.9±1.7)vs.(2.3±1.8),P0.001]。精神分裂症组的惊跳反射的波幅低于对照组[(1037.5±1048.6)ms vs.(1367.7±952.3)ms,P0.001],习惯化百分比亦低于对照组[(33.9±20.8)%vs.(48.8±34.7)%,P=0.002];精神分裂症组的PPI60和PPI120均低于对照组[(24.1±9.1)%vs.(29.8±11.5)%,P=0.020;(31.2±10.1)%vs.(42.6±15.4)%,P0.001]。在精神分裂症组中,P50各项分析指标与PPI各项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P50与PPI各项分析指标与PANSS总分、PANSS阳性症状总分、PANSS阴性症状总分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惊跳反射的波幅与s1波幅与s2波幅呈正相关(r=0.28、0.27,均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感觉门控的缺陷,P50和PPI缺陷与临床精神病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无关,反映感觉门控的两种测量模式P50和PPI间可能无相关性,二者可能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阈下MECT联合抗抑郁药改善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抑郁症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0%电量组、40%电量组及80%电量组。3组给予不同电量MECT治疗8次,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条目去除自杀条目(HAMD-16)、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结果:3组HAMD-16评分(F=6.55)及SIOSS评分(F=4.29)时间×分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组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在MECT末次治疗后, HAMD-16评分差值20%电量组小于40%和80%电量组[(-2.3±1.5)vs.(-5.4±3.5),(-4.1±2.3),均P0.001],SIOSS评分差值20%电量组也小于40%和80%电量组[(-2.8±2.2)vs.(-6.1±3.3),(-4.9±2.2),均P0.01],而40%电量组与80%电量组的HAMD-16和SIOSS评分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试验提示40%电量MECT改善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疗效较好, 20%电量MECT疗效较差不建议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6 h完全睡眠剥夺(total sleep deprivation,TSD)对青年人客体和自我旋转能力影响的差异。方法:对12名健康青年军人,在36 h TSD前后进行客体和自我心理旋转任务时进行事件相关电位测定,测量P500的潜伏期、波幅。结果:在客体旋转方面,与TSD前相比,TSD 36 h正像波幅差异不显著(P>0.05),镜像波幅[(6.2±2.4)μV vs.(7.1±2.6)μV]降低,正像[(475.1±24.4)msvs.(463.4±24.2)ms]与镜像潜伏期[(486.3±23.1)ms vs.(475.4±22.4)ms]均延迟(P<0.05)。在自我旋转方面,与TSD前相比,TSD 36 h左手[(5.2±2.4)μV vs.(7.6±2.5)μV]、右手[(5.6±2.3)μV vs.(7.7±2.2)μV]波幅均降低(P<0.05),左手[(533.8±36.1)ms vs.(503.7±29.4)ms]、右手[(522.6±35.3)ms vs.(501.4±34.1)ms]潜伏期均延迟(P<0.05)。与TSD前相比,TSD36 h客体旋转潜伏期延迟值、波幅降低值均低于自我旋转(P<0.05)。结论:36 h完全睡眠剥夺可能会损害青年军人的心理旋转能力,对客体旋转能力的损伤程度小于自我旋转。提示在从事需睡眠剥夺的作业任务时,需在剥夺时间加以控制和在任务类型上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神经性厌食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特点.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十版(ICD-10)神经性厌食诊断标准的少年33例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66例,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由神经性厌食患儿家长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父母版的评定.结果:两组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总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7±6.8)vs.(10.0±7.9),P>0.05].神经性厌食组的破坏纪律与违法行为因子分[(2.1±1.6)vs.(2.7±1.7)]低于正常对照组,自杀与自伤行为因子分[(2.2±2.6)vs.(1.2±2.2)]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 <0.05).在所有条目中,神经性厌食组不吃早餐行为及对家庭成员撒谎行为的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暴食行为或者暴食后再呕吐出来的行为、因为过度节食而出现头晕出冷汗及体力不支等躯体不适、存在自杀的想法、自杀的计划及自杀行为的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神经性厌食组自评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活动因子分低于家长评定结果[(3.7±2.5)vs.(6.8±3.6),P<0.01],神经性厌食组自评总分[(11.7±6.8)vs.(14.5±9.8)]及其他各因子分与家长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所有条目中,神经性厌食组自评不吃早餐行为[(0.2±0.5)vs.(1.4±1.3)]及不喝牛奶/豆浆行为的得分[(1.2±1.3)vs.(1.8±0.2)]低于家长评定结果,作弊或抄袭行为的得分[(0.6±0.9)vs.(0.2±0.4)]高于家长评定结果(均P<0.05).结论:神经性厌食儿童少年存在较多的自伤自杀的观念和行为、暴食行为、暴食后呕吐行为及因过度节食而出现躯体不适,神经性厌食少年的破坏纪律行为、违法行为及对家庭成员撒谎等行为较少.  相似文献   

9.
睡眠剥夺对青年男性执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事件相关脑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探讨完全睡眠剥夺(totalsleep deprivation,TSD)对大脑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被试内两因素重复测量设计。14名健康男性硕士参加2次试验,第1次作为对照,正常睡眠;第2次接受36h睡眠剥夺。在每次试验中被试共进行5次Go/Nogo测验,同时记录事件相关脑电位N2、P3的波幅和潜伏期及行为学数据。结果:在测量时间水平上,Fz电极Nogo-N2的波幅与基线值相比,12h后减小[(-5.21±2.62)μV vs.(-6.66±3.19)μV]。Fz电极Nogo-P3的波幅和潜伏期与基线值相比,在24h后波幅下降,潜伏期延长[(8.51±7.34)μV vs.(11.80±6.70)μV;(376.36±38.68)ms vs.(364.10±39.97)ms]。在睡眠与否水平上,睡眠剥夺时Fz电极Nogo-N2、Nogo-P3的波幅低于正常睡眠值[(-4.91±3.27)μV vs.(-6.06±2.96)μV;(8.43±6.65)μV vs.(9.97±6.36)μV],Cz电极Nogo-P3的潜伏期长于正常睡眠值[(375.40±39.55)msvs.(364.96±39.17)ms]。结论: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N2、P3呈现波幅逐渐减小潜伏期逐渐延长的趋势,提示睡眠剥夺可能损害大脑的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10.
316名大学生特质焦虑及性别差异与风险回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特质焦虑、性别差异与个体风险回避的关系。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在328名大学生中进行测试,收回有效问卷316份。根据受试特质焦虑问卷的测试结果,把得分≥53分的受试作为高特质焦虑组(N=30),把得分≤30分的受试作为低特质焦虑组(N=30);实验材料为自编的10个假设风险情景,要求受试做风险决策;然后,假定决策的结果为负性,采用Likert量表,要求受试对自己主观损失感进行评定。结果:高特质焦虑组风险回避得分高于低特质焦虑组[(5.97±1.53)vs.(3.27±1.25),P0.01];男生风险回避得分低于女生[(2.78±1.37)vs.(6.46±1.26),P0.01];在风险回避得分上,特质焦虑水平与性别有交互作用(F=7.43,P0.01)。男生的反应时长于女生[高特质焦虑组:(1586.47±10.352)vs.(1067.52±18.468);低特质焦虑组:(643.46±36.759)vs.(498.36±9.673),均P0.01]。女生的主观损失感与特质焦虑水平的相关系数大于男生(Z=2.15,P0.05)。结论:特质焦虑水平和性别差异对个体风险回避产生显著影响;高特质焦虑组和女生组在风险决策中有更多的风险回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洗涤组、检查组、反刍思维组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质、安全感与厌恶感。方法:采用帕多瓦量表-华盛顿州立大学修订版(中文版)、瑞典大学人格量表、安全感量表和中文厌恶感量表对80例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强迫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和门诊病人,以及8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测查。根据帕多瓦量表-华盛顿州立大学修订版(中文版)评分将全部病例分为洗涤、检查和反刍思维三组,对测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K ruskal-W allis H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①洗涤组病例29例,检查组32例,反刍思维组19例;②反刍思维组躯体焦虑和精神焦虑得分[(70.3±11.0)vs.(72.8±9.7)]大于洗涤组[(56.6±11.9)vs.(66.5±8.9)]和检查组[(61.4±10.7)vs.(66.2±7.9)],三组均大于健康对照组[(50.5±8.9)vs.(50.8±9.7),Ps0.05];③反刍思维组安全感得分(37.9±7.1)小于洗涤组(47.0±9.5)和检查组(48.5±8.9),三组均小于健康对照组(62.8±11.3)(Ps0.05);④洗涤组厌恶感得分依次大于检查组、反刍思维组和健康对照组[(103.0±9.5)vs.(89.7±11.0),(85.3±10.8),(86.2±13.5),Ps0.01];⑤污染/洗涤强迫得分与缺乏自信和社交愿望得分呈负相关(r=-0.23,-0.38),与冷漠得分、厌恶感总分呈正相关(r=0.36,0.68);检查强迫得分与躯体焦虑、应激敏感性、冒险探索、社交愿望、怨恨、言语攻击呈正相关(r=0.22~0.42);伤害他人/自己的强迫想法得分与躯体焦虑、精神焦虑、应激敏感性、缺乏自信、冲动性、冒险探索、怨恨、兴奋性、不信任、言语攻击、身体攻击得分呈正相关(r=0.32~0.66),与安全感总分呈负相关(r=-0.57)。结论:洗涤组强迫症患者的厌恶感高于检查组和反刍思维组;反刍思维组强迫症患者的安全感低于洗涤组和检查组,而且神经质人格特质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减少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50名仡佬族和430名汉族小学六年级、中学初一和初二学生,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评估生活质量,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测查情绪行为问题.结果:仡佬族组ISLQ总分与汉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916.0) vs.(143.1±16.6),P>0.05],ISLQ情感成分得分高于汉族组[(61.9±8.7)vs.(60.0±8.8),P<0.01].仡佬族组SDQ总分与汉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5.6)vs.(19.0±5.4),P>0.05],SDQ情绪症状得分低于汉族组[(3.4±2.2)vs.(3.9±2.2),P<0.05].仡佬族组初一学生的ISLQ情感成分得分高于六年级和初二学生[(63.7±8.6) vs.(60.3±9.1),(60.0±7.4),P<0.01];学习成绩优良者ISLQ总分[(150.7±17.4) vs.(144.5±15.3),(136.5±11.0)]和认知成分得分[(87.3±13.6) vs.(82.6±11.9),(77.0±9.9)]高于成绩中等或较差者(P<0.01).除情感成分与亲社会行为问题外,ISLQ得分与SDQ得分呈负相关(r=-0.13~-0.54,P<0.05).回归分析显示,SDQ的情绪症状(β=-0.38,P<0.01)、亲社会行为问题(β=-0.22,P<0.01)和多动(β=-0.17,P<0.01)得分对ISLQ总分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与汉族相当,正性情感体验可能更多;学习成绩越好,情绪行为问题越少,主观生活质量可能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被动和主动内隐视觉空间注意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ADHD诊断标准的儿童25例,以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正常儿童18名.分别测试反映被动内隐视觉空间注意的pop-out视觉搜索任务及反映主动内隐视觉空间注意的线索-目标视觉搜索任务,比较两组反应时(RT)、正确率和个体内反应时标准差(ISD).结果:Pop-out视觉搜索任务中,ADHD儿童[(637.4±132.0) ms vs.(626.3±125.0) ms]和正常儿童[(635.5±131.1) ms vs.(626.6±138.5) ms]对左视野目标反应时均长于右视野(均P<0.05),但是两组之间反应时、总体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正常儿童左视野正确率低于右视野[(92.3±9.4)% vs.(94.5±8.1)%,P<0.01],而ADHD儿童左右视野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9±7.4)% vs.(90.7±7.5)%,P>0.05],ADHD儿童ISD大于正常儿童[(185.4±48.0) ms vs.(137.5±36.7) ms,P<0.01].线索-目标任务中,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对左视野的目标反应时均长于右视野[ADHD组,(641.1 ±94.2) ms vs.(629.1 ±83.1)ms;正常对照组,(626.3±128.6) ms vs.(614.9±133.1)ms;均P<0.05],且线索提示有效目标反应时短于线索提示无效[ADHD组,(627.6±89.4) msvs.(654.3±84.6)ms,P<0.01;正常对照组,(615.4±132.5) ms vs.(627.3 ±127.5) ms,P<0.01];两组之间反应时和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HD儿童ISD大于正常儿童[(200.1±46.8) ms vs.(147.8±32.8)ms,P=0.05].结论:与正常儿童相比,ADHD儿童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内隐视觉空间注意,其注意力状态均不稳定,波动性增大,注意力维持困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大学生的压力知觉、应对方式特征及其与症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两阶段评估方法对3160名本科生用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项版本(PQ-16)进行初筛,对阳性者(PQ-16≥9)进行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IPS)并识别出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个体22例(PRS组)。从PQ-169分者中随机选取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22例(对照组)。使用压力知觉量表(CPS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测查PRS组和对照组的主观压力、应对方式和抑郁症状。结果:PRS组CPSS总分[(34±8)vs.(22±8)]及失控感[(16±5)vs.(10±4)]、紧张感[(18±4)vs.(12±5)]得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TCSQ的积极应对[(31±6)vs.(37±4)]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消极应对[(35±5)vs.(28±7)]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PRS组CPSS总分与TCSQ的消极应对得分呈正相关(r=0.57,P0.01),CPSS得分、TCSQ的消极应对得分与SDS得分呈正相关(r=0.86、0.66,P0.01),CPSS、TCSQ得分与SIPS中精神病风险症状得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大学生存在高压力知觉并倾向于消极应对方式,压力知觉和消极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探讨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某一综合性大学2009届大一新生789名,收回有效问卷750份。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幸福感量表(GHQ)、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进行调查。结果: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6%。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得分均低于无自杀意念大学新生(P0.01)。幸福感得分和生活满意度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呈负相关(r=-0.51,-0.47,P0.01),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和自杀意念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6.8%。结论: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piracetam ,Pir)对癫痫儿童的认知功能以及对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丙戊酸钠(valproate,VPA)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选取2002年10月-2007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小儿神经专科就诊的癫痫患儿,根据发作类型分为全面性发作组、部分性发作组,分别给予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抗癫痫治疗,最终完成临床观察的52例癫痫儿童,其中全面性发作组为24例,部分性发作组为28例,于AEDs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以及Pir添加治疗后9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和AEDs的血药浓度监测.CBZ、VPA血药浓度测定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评患儿认知功能.健康对照组23例,选自福州市中小学的健康学龄儿童,仅进行1次上述评估.结果:对照组儿童智商(IQ)高于全面性发作儿童和部分性发作儿童[(98.3±10.8)vs.(74.5±11.3),(81.5±12.0), P<0.01];抗癫痫治疗前,全面性发作儿童和部分性发作儿童P300潜伏期(P300PL)均长于对照组 [(379.6±39.1) ms ,(371.3±31.2) ms vs.(313.5±27.6) ms,P<0.01],而波幅(P300Amp)低于对照组[(5.1±1.2) μv,(5.8±1.4) μv vs.(8.2±1.8) μv,P<0.01].AEDs治疗3个月后全面性发作儿童和部分性发作儿童P300PL逐渐缩短,P300Amp逐渐增高趋势,其中全面性发作儿童P300PL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9.6±39.1) ms vs.(357.4±27.3) ms,P<0.01)];加用Pir 9个月后全面性发作儿童和部分性发作儿童P300PL分别缩短至(333.8±29.5) ms和(341.7±28.3) ms(均P<0.01),P300Amp增高至(6.7±1.5) μv和(6.4±1.7) μv(均P<0.01);加用Pir前后癫痫儿童血清CBZ、VPA浓度和IQ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r不影响CBZ、VPA代谢和AEDs血药浓度,但可减轻癫痫儿童认知功能损害,提高癫痫儿童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有人际关系困扰(ID)问题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内隐心理活动特点,为ID者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329名大学生,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IDQ)将其分成ID组(IRIDQ得分为15~28分,n=43)、普通组(IRIDQ得分为9~ 12.11分,n=50)和无困扰组(IRIDQ得分为0~3.76分,n=50).采用GNAT (the Go/No-go Association Task)内隐联想范式和情绪STROOP范式测试三组在人际关系上的内隐认知、内隐情绪、内隐社交意向的反应时、击中率与虚报率(用于计算信号辨别率指数d’).结果:方差分析显示,在内隐认知、内隐情绪、内隐行为意向的平均反应时上,组别主效应均显著(均P <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ID组积极内隐认知反应时长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594.2±17.0) ms vs.(533.4±15.5) ms vs.(503.3±13.9) ms;均P<0.01],而消极内隐认知反应时则短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554.5±18.5) ms vs.(600.6±28.8) ms vs.(610.4±19.8)ms;均P<0.01];ID组内隐情绪反应时长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积极情绪词(442.1±18.5) ms vs.(415.6±17.5) msvs.(395.7±12.9) ms;消极情绪词(434.3±17.5) ms vs.(390.1±13.1) ms vs.(389.8±15.5) ms;均P<0.01]; ID组内隐社交意向反应时长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593.6±10.7) ms vs.(395.6±12.0) ms vs.(381.2±8.1) ms;均P<0.01],而社交情境d'最短[(0.8±0.6)vs.(1.8±0.8)vs.(2.2±0.6);均P <0.05)].结论:人际关系有困扰者存在消极的自我内隐认知和情绪干扰,人际交往行为有退缩意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理理论错误信念任务中信念推理和现实推理的脑电特点,对心理理论的脑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在天津师范大学方便选取23名大学生,采用NeuroScan公司64导脑电系统记录其执行图片错误信念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和行为学结果,对被试在执行错误信念任务时分别进行的现实推理和信念推理的ERP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有效被试18名。结果:从刺激呈现后约300ms,信念推理和现实推理两种实验条件引起的事件相关脑电开始出现差异,600~900ms时间段内,在AF7[(2.34±2.71)vs.(1.32±2.97)]、FPz[(2.83±3.03)vs.(2.08±2.56)]、AF8[(3.75±2.64)vs.(2.76±2.34)]、T7[(1.31±2.77)vs.(0.68±3.54)]、Cz[(5.11±5.42)vs.(4.52±5.66)]、T8[(2.35±2.24)vs.(2.03±2.00)]及POz[(2.48±2.16)vs.(2.18±2.53)]电极上均表现为信念推理波幅正向大于现实推理波幅(P=0.065),此种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且主要分布于额叶电极。结论:对心理状态进行推理的神经机制与对现实进行推理的神经机制存在差别,心理理论能力与大脑额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外周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与自杀行为、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共纳入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65例,按有无自杀未遂行为分为自杀未遂组(n=31)、无自杀行为组(n=34),健康对照30名。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Beck绝望量表(BH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估病例组的抑郁、绝望与自杀意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DNF蛋白浓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测定BDN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行为组的BDNF蛋白浓度[(57.3±9.2)ng/mL,(76.0±25.7)ng/mL vs.(113.8±44.4)ng/mL,均P0.05]与BDNF mRNA相对表达量[(0.2±0.0),(0.5±0.0)vs.(1.0±0.1),均P0.05]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蛋白浓度和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无自杀组(P0.05)。病例组(n=65)血清BDNF蛋白浓度与SIOSS总分(r=-0.24,P0.01)呈负相关,与BDNF mRNA相对表达量(r=0.28,P0.01)呈正相关;BDNF mR-NA相对表达量与HAM D总分(r=-0.46,P0.01)、BHS总分(r=-0.42,P0.01)、SIOSS总分(r=-0.43,P0.01)呈负相关,与病程(r=0.19,P0.05)呈正相关。结论:研究提示外周血BDNF蛋白和mRNA水平低可能是抑郁发作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首发与复发抑郁症患者视觉空间旋转的脑电生理特点.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26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和28例复发抑郁症患者,以及28名健康对照进行视觉空间旋转任务的事件相关电位P500检查.测量其波幅和潜伏期,以便评估其视觉空间旋转信息加工认知功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首发抑郁症患者的P50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2.5) μV vs.(8.8±2.7) μV,P>0.05],潜伏期较长[(497.2±73.2) ms vs.(447.9±62.8) ms,P<0.05];复发抑郁症患者的P500波幅较低[(4.5 ±2.0) μV vs.(8.8±2.7)μV,P<0.05]、潜伏期较长[(54.8.3±82.5)ms vs.(447.9±62.8)ms,P<0.05].与首发组相比,复发患者的P500波幅较低,潜伏期较长(均P<0.05).对照组正、镜像P500波幅均与旋转角度呈负线性相关(b=-0.58、-0.59,均P<0.01);首发组正、镜像P500波幅均与旋转角度呈负线性相关(b=-0.57、-0.58,均P<0.01);复发组正、镜像P500波幅均与旋转角度无线性相关关系(b=-0.04、-0.02,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首发抑郁症患者视觉空间旋转信息加工自身的电生理机制未见异常,而复发患者视觉空间旋转信息加工的电生理机制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