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痊愈期双相障碍患者及其健康同胞的注意功能。方法:选用连续操作测验(continues performance test,CPT)和倒行掩蔽测验(backward mask test,BMT),对36例临床痊愈期双相障碍患者(患者组)及其36名健康同胞(同胞组),以及36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注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组的CPT2、BMT1和BMT2的成绩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的CPT2、BMT1、BMT2、BMT3和BMT成绩均低于同胞组。同胞组CPT1、BMT1、BMT2、BMT3和BMT成绩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双相障碍存在注意力的持续性、分配和激活缺陷,易受无关刺激干扰,其健康同胞也存在持续注意缺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无症状一级亲属的早期认知功能改变的内源性标记物,及与认知功能特定的维度受损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22例,其无症状一级亲属24例,正常对照27例。采用听觉oddball范式进行事件相关电位N200、P300测试,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进行神经认知功能测评。结果:精神分裂症组的N200、P300潜伏期较一级亲属组和正常对照组均延长,P300振幅降低;一级亲属组的P300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延长(均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在6项神经认知功能测验中的评分明显低于一级亲属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一级亲属组各项认知功能评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组和一级亲属组的N200潜伏期与符号编码评分均呈负相关(r=-0.15、-0.49,均P<0.05),P300潜伏期与词语学习均呈负相关(r=-0.12、-0.49,均P<0.05)。结论:ERPs可为精神分裂症无症状一级亲属的早期认知功能改变的识别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ISC1内含子9甲基化水平与认知功能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间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6-2018年就诊于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的3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分别给予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量表(YMRS)进行评定,并检测DISC1内含子9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结果:认知功能评定显示,在30~39岁中,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患者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持续操作测验(CPT)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4,P0.05);在40~50岁中,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患者在连线测试(TMT)(t=-3.235,P0.01)和持续操作测验(CPT)上(t=-2.318,P0.05)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间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定显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间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t=-3.952,P0.001)。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以及不同年龄段DNA甲基化水显示,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DISC1内含子9位点甲基化水平均与TMT、CPT、stroop色词测验及简易视觉空间记忆均无明显相关性。但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DISC1内含子9位点甲基化水与CPT间存在正相关(r=0.549,P0.05),与TMT、stroop色词测验及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部分认知功能优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在其各自DISC1内含子9位点甲基化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DISC1内含子9位点甲基化水平与CPT间存在正相关,而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其认知功能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不同临床分期阶段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异性。方法:选取患者190例,根据Berk等描述的分期模型为依据进行分期分成A组(首次情感发作)、B组(复发后完全缓解)、C组(难治性病程),与6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采用连线测验、迷宫、数字广度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4个神经心理测验(共11项)对入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使用方差分析比较A组、B组、C组和对照组在连线测验、迷宫、数字广度(倒背)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3~15.08,P0.05)。进一步进行LSD检验,在注意力和处理速度上,C组花费时间高于A组(F=4.29,P0.05);在记忆力上,A组得分大于B组大于C组(F=12.48,P0.05);在执行功能上,C组应答数高于B组高于A组(总应答数F=15.08,P0.05;持续性应答数F=13.79,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随着临床分期阶段进展,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逐渐加重尤其在记忆力、执行能力方面,临床分期有利于对双相障碍的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的持续性注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的持续性注意以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选择符合功能性构音障碍诊断标准的儿童32例作为病例组,同年龄段32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视听整合持续性操作测试及智力测定,对持续性注意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听觉及综合注意力商数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持续性注意水平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这可能是功能性构音障碍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危人群及超高危人群的认知功能特点。方法:收集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41例)、符合精神病风险综合征(SIPS)诊断标准的超高危人群(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非精神病一级亲属(31例)、健康人群(27例),采用连线测验(TMTA)、符号编码、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持续操作测验(CPT)、Stroop色词测验进行认知功能测评。结果:四组人群在连线测验(F=11.45,P0.001)、符号编码(F=11.69,P0.001)、HVLT-R(F=5.34,P0.05)、Stroop单字(F=2.79,P0.05)、Stroop单色(F=3.73,P0.05)、Stroop色词(F=3.83,P0.05)及CPT测验(F=13.62,P0.05)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一级亲属和超高危人群认知功能介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群之间,且患者一级亲属要好于超高危人群(Ps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一级亲属、超高危个体以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依次加重,提示认知损害的程度与患病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I型患者缓解期昼夜静息-活动节律和睡眠模式的特点。方法:纳入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20例双相障碍I型缓解期患者和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分别连续佩戴7天的Actigraph体动记录仪,比较两组间的主观睡眠情况(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客观睡眠参数、活动量的平均值以及昼夜静息-活动节律参数指标(Actigraph监测记录)。结果:双相障碍I型患者缓解期组昼夜静息-活动节律变异性高于正常对照组[(0.8±0.1)vs.(0.7±0.1),P0.01],而两组的日间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体质量加权后,双相障碍I型患者缓解期组的活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3.9±5.0)k J/kg vs.(17.8±3.2)k J/kg,P0.01];双相障碍I型患者缓解期组在静坐级活动所耗时间比正常对照组长[(18.2±2.0)h vs.(16.8±1.2)h,P0.05],在轻度至活跃级活动所耗时间比正常对照组短[0.8(0.1,7.8)h vs.2.0(1.0,7.6)h,P0.001],而在生活方式级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相障碍I型患者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客观睡眠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相障碍I型患者即使在缓解期仍具有明显的昼夜静息-活动节律的紊乱,特别是昼夜节律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青少年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方法: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双相障碍标准的12~18岁青少年50例(抑郁状态29人,躁狂状态19人,混合状态2人)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00例,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自评问卷(AHRBI),同时由双相障碍患者父母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父母版(AHRBI-P),评估双相障碍青少年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结果:双相障碍组青少年AHRBI总分与攻击与暴力、健康妥协、破坏纪律、无保护性、自杀自伤及吸烟饮酒等6项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5.5(38,119)vs.46(38,65);P0.05]。其中,26项行为条目双相障碍组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双相障碍组AHRBI和AHRBI-P总分及6项因子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变量赋值抑郁发作=0,躁狂发作=1),AHRBI和AHRBI-P自杀自伤因子得分与发作状态呈负相关(r=-0.32、-0.33;均P0.05),AHRBI攻击与暴力维度下的毁坏财物行为得分与发作状态呈正相关(r=0.32,P0.05)。结论:双相障碍青少年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对照青少年,并且,患者在6个维度均存在明显增多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评估期间抑郁发作患者自杀风险更高,而躁狂发作患者更易出现毁坏财物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及其健康同胞的执行功能特点.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29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患者组)及其健康同胞29名(同胞组),以及51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执行功能评估.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在WCST的完成测验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同胞组持续错误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③与同胞组相比,患者组的随机错误数显著增高(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及其健康同胞可能均存在执行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工作记忆(WM)相对完好的精神分裂症(SZ)和双相障碍(BD)患者的脑功能活动特征。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SZ和BD患者各45例,根据他们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时完成WM任务表现,选取WM相对完好的18例SZ和20例BD患者,并以25例正常对照为参照,比较三组执行WM任务时全脑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的活动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Z患者左内侧前额叶、左后扣带回的BOLD信号显著增强(P<0.05),而BD患者左内侧前额叶、左侧壳核的BOLD信号增强(P<0.05),且其左侧壳核的BLOD信号活动与其HAMD、BPRS总分呈正相关(r=0.48、0.52,均P<0.05)。结论:工作记忆相对完好时,精神分裂症患者显示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所属的默认网络抑制活动减弱,而双相障碍患者显示由内侧前额叶、壳核所构成的皮质-纹状体通路异常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执行功能特征。方法: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114名,正常对照组76名。采用威斯康星分类卡片测验、持续性操作测验、STROOP字色干扰测验评定其执行功能。结果:WCST测验ADHD组总应答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和持续性应答数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其完成分类数、正确思考时间和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PT测验ADHD组错误数和漏报数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TROOP测验ADHD组色词阅读错误数、颜色命名错误数和颜色干扰命名错误数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DHD患儿存在执行功能的缺陷,以持续性注意缺陷、行为抑制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Ⅰ型及认知功能与G72基因rs947267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DSM-Ⅳ)诊断标准的处于稳定期的双相障碍Ⅰ型患者202例和正常对照103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检测注意功能,数字广度、视觉再生检测记忆功能,言语流畅性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和汉诺塔(Tower of Hanoi,TOH)评定执行功能,并检测G72基因rs947267多态性。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认知功能,遗传学分析采用病例对照分析及以认知功能作为数量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①病例组的数字符号、TMT-A时间、TMT-B时间、数字广度各项指标、视觉再生、言语流畅总数、WCST各项指标和TOH各项指标的成绩均比对照组的差(P<0.05)。②病例组和对照组的rs947267多态性基因型频率(AA:36.1%vs.43%,AC:52.5%vs.43.7%,CC:11.4%vs.14.6%)和等位基因频率(A:62.4%vs.63.6%,C:37.6%vs.36.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病例组中rs947267多态性不同基因型组的TMT-B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P=0.027),AA基因型组较AC基因型组的短(P<0.05)。病例组携带A等位基因的TMT-B时间短于未携带者(P<0.05)。正常对照组中不同基因型组TOH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P=0.047),AA基因型组较AC基因型组低(P<0.05)。正常对照组中携带A等位基因者的TOH总分较未携带者低(P<0.05);结论: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存在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未发现G72基因rs947267多态性与双相障碍Ⅰ型存在关联,但该基因多态性与某些认知功能可能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喹硫平辅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躁狂患者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患者96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碳酸锂缓释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喹硫平片辅助治疗.治疗1 m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92.31%)临床总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m后,两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言语记忆测验值变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尿酸(Uric Acid,UA)水平有所降低,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胆红素(Bilirubin,BIL)水平及持续操作测验(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CPT)值均有所上升,且观察组治疗1 m后UA水平低于对照组,PAB、BIL水平、CPT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喹硫平辅助碳酸锂缓释片相较于单一碳酸锂缓释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患者治疗效果更明显,能有效解除氧化应激状态,恢复患者认知功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对酒依赖者的注意-操作能力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酒依赖患者注意损害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39例酒依赖患者在入院时、入院治疗六周后及45例正常人进行了连续操作试验(CPT)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酒依赖者的所有CPT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入院治疗六周后有所好转,但仍比正常人高,入院时CPT结果与血液乙醇浓度、年龄及饮酒年限有关.结论:酒依赖者注意损害广泛而严重,注意损害与饮酒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情况。方法:选取30名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诊断标准的缓解期双相障碍患者,选取3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患者组和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在自我的灵活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及总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t=-3.198,P0.01;t=2.451,P0.05;t=3.477,P0.01);与对照组比较,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t=-2.278,P0.05;t=2.502,P0.01)。结论: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自我和谐程度低,患者应对方式消极,应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促进疾病康复,并预防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正常成年人持续性操作试验 (CPT)的特征。方法 :对 77名精神正常的成年人进行CPT测验。结果 :在不同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之间 ,CPT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而对视觉性靶刺激“7”的反应中 ,CPT三个分测验 (反应时间、X和AX分测验 )之间 ,大多数指标的差别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P <0 0 0 1)。结论 :正常成年人的CPT并不受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影响 ;随着检测进程 ,失误减少 ,速度变慢 ,反应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过程和结果的特点,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75例,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75例正常青少年作为对照。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评估两组被试的家庭功能。结果:在FAD量表中,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家庭在总功能、行为控制、情感介入、角色、沟通这几个维度上得分高于对照(P0.05),在问题解决、情感反应维度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FACES量表中,双相障碍患者组在家庭的亲密度得分低于对照(P0.05),在适应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家庭在家庭类型的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情感障碍组家庭极端型占29.3%,中间型占31.7%,平衡型占39%,对照组家庭极端型占14.1%,中间型占18.2%,平衡型占67.7%。FAD的角色维度得分(β=-15.09,P0.05)能预测FACES的亲密度维度的得分,FAD的角色维度得分(β=-9.84,P0.05)和行为控制维度得分(β=9.61,P0.05)能预测FACES的适应性维度得分。结论: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在过程和结果上存在功能失调,两者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刺激电流阈值(SEPCT)与感觉电流阈值(CPT)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寻找适宜的刺激强度、规范本实验室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及后续本体感觉障碍患者的脑功能研究提供客观理论指导。方法:选择89例健康成年人,其中男49例,女40例,平均年龄(52.75±15.09)岁。按年龄分组,青年组:20~40岁,男7例,女13例;中年组:40~60岁,男20例,女13例;老年组:≥60岁,男20例,女16例。交替刺激双侧内踝部胫后神经,测量其双下肢CPT,并测量其SEPCT,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男性受试者SEPCT及CPT均明显高于女性受试者,其SEPCT/CPT比值则显著低于女性(P0.05);老年男性受试者SEPCT及SEPCT/CPT均明显高于中年男性组,且老年男性受试者SEPCT高于青年男性组(P0.05);女性受试者SEPCT及CPT均值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P0.05),而SEPCT/CPT则较为恒定,各组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SEPCT均值与CPT均值呈正相关。结论:在进行SEP临床检查及相关科研工作时,男性可给予4.40倍左右SEPCT/CPT的刺激电流强度,且老年男性受试者可给予稍高的SEPCT;女性则可给予6.13倍左右SEPCT/CPT刺激电流强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青少年双相障碍不同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水平的差异。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月后测定住院双相障碍患儿149例和50例正常青少年对照组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按照目前发作形式分为躁狂组49例、抑郁组80例和混合组20例,比较3组间临床特征及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水平。结果:躁狂组在总病程(F=8.237,P0.001)和本次病程(F=5.228,P0.05)的时间上低于抑郁组和混合组,躁狂组非核心家庭(离异、丧偶)的比例高于抑郁组和混合组(χ~2=6.200,P0.05);混合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比例高于躁狂组和抑郁组(χ~2=7.449,P0.05)。躁狂组、抑郁组和混合组治疗前后的T3、T4值及治疗后的FT4值低于对照组(F=49.214,27.303,12.882,P0.001);躁狂组在治疗前的FT3值高于其他3组(F=5.512,P0.001);躁狂组治疗后的TSH值高于抑郁组和对照组,并且混合组治疗后的TSH值高于对照组(F=8.75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双相障碍不同亚型存在不同的临床特征,在治疗前后与正常青少年的比较中具有不同的甲状腺素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精神分裂症注意及执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门诊及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18人,在该院康复科社会志愿者中选取健康者72例为正常对照组。测定空腹静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15μmol/L为高Hcy)、叶酸、维生素B12含量;采用连续操作测验(CPT)评定持续注意能力,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执行功能。结果:患者组血清Hcy值高于正常对照组[(21.8±7.7)μmol/L vs.(15.4±5.2)μmol/L,P<0.05],男性患者血清Hcy值高于女性患者[(27.9±4.4)μmol/L vs.(16.5±3.5)μmol/L,P<0.05]。患者组中高血清Hcy者共61人(51.69%),男性多于女性(61.6%vs.40.4%,P<0.05)。患者组的CPT和WCST测验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高Hcy患者的CPT和WCST测验得分均低于正常Hcy患者(均P<0.05)。患者组的血清Hcy值与CPT正确反应数及WCST正确测验数、分类完成数得分均呈负相关(r=-0.83、-0.78、-0.74,均P<0.01),而与CPT干扰项错误数及WCST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得分呈正相关(r=0.65、0.84、0.78,均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Hcy值异常升高与其注意及执行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