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景岳为明代著名医家,著有《类经》、《景岳全书》等书,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景岳早年从戎,精通军事,将治病立法比作战略战术,在《景岳全书》中设八略以明治法,八阵以列方药,其“补、和、攻、散、寒、热、固、因”诸法,颇具新意。其中散法为景岳八法之一。景岳虽指出“散者,散表也”,但在运用散法时并不拘泥于表证的有无,而是针对邪正盛衰的不同情况,将汗法、和法、补法等多种方法融汇运用其中,从而达到散邪的目的。景岳散法较之现行教材所讲八法中的汗法,用药处方更为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2.
张景岳在临床治疗辨证中,尤其重视虚实辨证.而在虚实之中,更是重视辨虚,推崇补虚强调培本固元,温补元阳,滋补真阴.故在<新方八阵>中首列补阵,共创制新方29首,而且以"大补元煎"、"左归饮"为群方之首.在立方选药方面,张岳用得最多的是人参和熟地.至今,临床上治疗多广泛采用张氏补气、养血、滋阴、健脾、补肾等扶正固本方,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张景岳补肾法对久痹论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岳的补肾法强调真阴为本,温肾扶阳、填补精血以及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特色对后世医家如朱良春、焦树德治疗久痹、虺痹,吴圣农治疗红斑狼疮,王为兰治疗强直性脊椎炎均有深刻影响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雍履平 《中医杂志》2003,44(7):556-557
明代医家张景岳根据《内经》人生四十,脏腑经脉其盛已定,腠理始疏的生理规律,提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景岳全书》,下同)的观点,目的是在“再振根基”,有可能使后半生得到强健。此种主张,对于今天中年人修养身心,亦有现实意义。1 养元神张景岳云:“在人曰神志,故日事其神者神去之,体其神者神居之,知生气之主在乎心,此无神之不可不养也。”就是说,神志为心所主,用心过度,可以伤神,平衡心理,可以养神。其实,神志虽为心主,但包涵精神活动的两个方面。神系心的部分功  相似文献   

5.
对明·张景岳五阴煎系列治方组成、功用、适应证及其辨分五脏补体助用、体用结合的应用特点予以深入分析,以着重示明此系列治方养阴清热,为治疗五脏阴虚病证的效方,其“补体助用”,即根据肾、心、肝、肺、脾五脏生理功能及病变特点的不同,分别在补阴中予以生精、安神、补血、益气、助化之治,从而着重说明景岳此种“五脏体用养阴法”的实质内涵及临证具体应用方法,对提高临证疗效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分析张景岳运用人参、熟地、当归、附子、肉桂等扶阳之药的特色。指出:张景岳运用桂、附,更善于藉补阴填精养血之品为助,增强扶阳之功。而扶阳方药以温中兼润、阴中求阳的特色用药,是其学术思想的组成部分,有待后学者更多的探索加以阐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明代医家张景岳的心理治疗案例进行解读和分析,概括总结张景岳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思想,以期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医疗心理学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病宜速治、法贵圆通、汗法有六要五忌三大原则,汗、补、温、清、吐、下六法,探讨张景岳治疫经验,对当前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明代医家张景岳为温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师古而不泥古,对痹证论治也有着较为深刻的见解.本文就张景岳温补法论治痹证作一浅析,以飨同道. 1 张景岳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张景岳于《类经·痹证》注云:"痹者,闭也.观《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至真要大论》曰:食痹而吐.是皆闭塞之义可知也.故风寒湿三气杂至,则壅闭...  相似文献   

10.
张景岳的房室养生学说初探浙江省鄞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朱静华(315040)关键词:张景岳;房室养生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医著中,有丰富的房室养生学的内容。笔者认为:张景岳的有关论述较为完整,有较强的科学性,值得探讨。一、有节的房室生活是造化自然之理,是养生的必...  相似文献   

11.
"脾王不受邪"语出《金匮要略》,指脾土充盛,不易感受他邪,然而在临床研究中多有脾土旺盛时出现消化道疾病,正气强而感邪,故存疑虑。本文分析了"脾胃""正气""邪气"之间的关系,认为正邪强弱是相对而言,只有做到饮食有节、情志平和、劳作有时,顺应四时之规律,避之虚邪贼风,保持人体内外调和,才能最终做到"不受邪"。  相似文献   

12.
张景岳所创填精补血治形法在证治上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看法,本文不仅论证了填精补血治形法的实质即命门真阴之治,而且就填精补血治形法从治病求本,责之命门;填精补血,法宜温润;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补肾填精,用重用纯4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以期裨益临床。  相似文献   

13.
张景岳清法应用特色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医家张景岳固然以精于虚证、寒证之治而饮誉医林,同时对火热证候之治亦有深刻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景岳用"扶阳不忘补阴"治疗阳气虚弱、虚寒病证,是阴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色:大补阴水、益火之源;填养精血、以充养元气。注重补阴以培育阳气之根源,即使是阳虚兼有外感寒邪之证,也不忘在用温中解表的同时兼补营血助其发汗。  相似文献   

15.
自《内经》始,中医就认为邪正盛衰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推动疾病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邪气与正气是如何在相互较量中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邪气、正气与邪正盛衰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有产生于自然界者,如六淫和疫疠之气;有产生于人体内部者,如痰饮、瘀血、  相似文献   

16.
张景岳关于阴阳论的核心观点是阴阳互根,其主要贡献有两方面:1.以阴阳互根之理阐发人体的阴阳、精气的生理、病理规律,创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2.以阴阳互根之理论证“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论点,在治疗上以重阴治形、顾护阳气为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从《景岳全书·痢疾》篇,加以窥探景岳治痢的学术思想,不当之处,尚蒙指正。一、痢由饮食人事莫执暑热天时痢疾属时令病,古有肠滞下、下痢称谓,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发病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究其病因,一般皆宗“炎署大行,相火司令,酷热之毒蓄积为痢”之说,但景岳认为此说不足为凭。责其原因乃由于患者脾胃素弱,复加恣食生冷不洁之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升散法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福珍  彭力 《中医药信息》1990,7(6):47-47,46
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善用升散之法,在广集氏用方的专著《兰室秘藏》中,对所载内、外、妇、儿、五官各科,21门病证的治疗方剂中,无不参有升散之法,可见其应用之广,理解之深,现仅就其配伍升散法的意义与运用探讨如下。一升发脾胃清阳东垣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立论,创“内伤”学说,在论述病机中强调“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乃生寒热”及“脾胃气虚,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对饥饿劳役,损伤脾胃,元气不足之身重懒倦,头目弦晕,不思饮食,睡卧不安,及气虚发热、中气下陷等证,在用参、芪、二术补益脾胃的基础上,配合升麻、柴胡等升散药物,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二者相须为用。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9.
临床病证虚实的性质,皆由相应的病理性质所决定,而虚实的病理变化又由邪正盛衰所导致,围绕邪正盛衰所导致虚实的五种病理变化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20.
张景岳汗法应用特色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盛斯  喻德福 《中医杂志》2006,47(4):316-316
《景岳全书》散阵新方是张景岳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则,主要选用具有发汗解表功效的药物,精心配伍而成,用于发散表邪,解除表证。景岳应用汗散之法,多有心得,颇能启迪后学,试析其特色于后。1但有外证内无寒热者治宜平散无论伤寒、瘟疫,或初感外邪而为表证者,当速用汗法以逐邪,不可迟误。但取汗之法,又当详察元气、病气之虚实,若忽耳感受风寒,表证已具,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或者疟初起,而内无明显寒证或热证,且元气无亏,气血平和者,宜用平散之法以开玄府,当用功能疏表散寒、理气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