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符合新诊断标准的左束支阻滞(LBBB)(真性LBBB)能否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更能获益。方法:研究入选2005-06至2013-05接受CRT的19例患者,依据术前体表心电图QRS波的形态,符合新诊断标准即为真性LBBB组(n=13),符合传统诊断标准即为假性LBBB组(n=6);比较所有入选患者CRT术前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QRS波时限(QRSd)及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VEF、LVEDD、QRSd、IVMD、16节段达最小收缩末容积时间标准差(Tmsv16-SD)及16节段达最小收缩末容积时间的最大差值(Tmsv16-Dif)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CRT术后的LVEF、LVEDD、IVMD及QRSd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而且与假性LBBB组比,真性LBBB组的LVEDD[(5.95±0.72)mm vs(7.13±0.78)mm,P0.01]、IVMD[(22.45±8.00)ms vs(27.63±13.09)ms,P0.01]及QRSd[(140.38±5.80)ms vs(153.68±14.38)ms,P0.01]改善更明显;术后两组患者的Tmsv16-SD、Tmsv16-Dif及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真性LBBB和假性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均能从CRT中获益,合并真性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获益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束支阻滞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159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其中6例已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余153例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阻滞(LBBB)、右束支阻滞(RBBB)、非特异性室内阻滞(IVCD)、右束支伴左侧分支阻滞(RBBB伴LHB)及室内伴左侧分支阻滞(IVCD伴LHB)5组,比较植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153例患者年龄21~ 84(61.43±12.54)岁,其中男118例,女35例.LBBB组治疗后心功能(3.13±0.55对2.84±0.65)、QRS时限[173.37±28.54)ms对(156.29±22.25)ms]及LVEF[(0.31±0.07)对(0.39±0.09)]、LVEDD[(73.09± 10.81) mm对(68.18± 11.36) mm]、LVESD[(61.38±11.60)mm对(55.20±13.25)mm]等均明显改善(P<0.01).RBBB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未得到显著改善(P>0.05),IVCD组与RBBB伴LHB组治疗后LVEF显著提高,LVEDD缩小(P<0.05),而IVCD伴LHB组除QRS时限外,心功能、LVEF、LVEDD、LVESD等指标均得以改善(P<0.05).此外,RBBB组与IVCD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改变不及LBBB组(P<0.05),而RBBB伴LHB组及IVCD组超声心动图指标改善程度与LBBB组相近(P>0.05).应用Cox回归分析显示LBBB者较其他束支阻滞类型生存期长(风险比0.30,95%可信区间0.12~0.77,P<0.01).结论 LBBB者对CRT的反应性优于RBBB者,IVCD者疗效可能介于两者之间,而RBBB伴LHB或IVCD者疗效优于单纯RBBB或IVCD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左室舒张末容积校正的QRS持续时间(QRSd)对心脏同步化治疗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9例,在手术前1个月内和术后1年分别进行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QRSd和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对上述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CRT应答组患者的QRSd/LVEDV显著高于CRT无应答组(0.73±0.27ms/ml vs 0.58±0.21 ms/ml,P=0.043);而两组患者的QRSd和LVEDV无统计学差异。合并LBBB的患者,QRSd/LVEDV与心功能变化显著相关(R=0.469,P=0.032),而在非LBBB患者中,目的 探究左室舒张末容积校正的QRS持续时间(QRSd)对心脏同步化治疗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9例,在手术前1个月内和术后1年分别进行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QRSd和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结果 CRT应答组患者的QRSd/LVEDV显著高于CRT无应答组(0.73±0.27ms/ml vs 0.58±0.21 ms/ml,P=0.043);而两组患者的QRSd和LVEDV无统计学差异。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患者,QRSd/LVEDV与心功能变化显著相关(R=0.469,P=0.032),而在非LBBB患者中,QRSd/LVEDV与心功能变化无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QRSd/LVEDV是CRT应答的重要预测因子(AUC = 0.79; P = 0.00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QRSd/LVEDV、LBBB和非缺血性心肌病是CRT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校正左室舒张末容积后的QRSd(QRSd/LVEDV)是心衰患者CRT术后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QRS波增宽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QRS波时限(QRSd)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诊断为QRS波增宽(QRSd≥120 ms)伴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且接受PCI治疗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63例。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手术前后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的变化,以及PCI术后心力衰竭再住院率。结果:PCI术后患者的LVEF、NT-proBNP及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QRS波形态为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阻滞(IVCD)的患者PCI术后QRSd明显缩短;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两个亚组的患者手术前后QRSd无明显差异。IVCD亚组患者PCI术后LVEF、NT-proBNP及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而CLBBB及CRBBB亚组患者PCI术后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PCI术后IVCD亚组患者心力衰竭再住院率较CLBBB及CRBBB亚组显著降低。结论:PCI可以改善QRS波增宽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获益主要来源于术后QRSd缩短的IVCD亚组患者。PCI术后QRSd缩短可作为此类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验证符合左束支阻滞(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否能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更显著地获益.方法 入选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符合传统LBBB诊断标准且植入CRT患者,根据术前体表心电图形态分为“真性”LBBB组(真LBBB组:V1、V2导联负向波为主(QS或rS);V1、V2、V5、V6、I、aVL导联中至少有2个以上的导联QRS波中间有切迹或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ms)和“假性”LBBB组(假LBBB组:符合传统的LBBB标准,但尚未达到“真性”LBBB诊断标准,具体包括上述6个导联中仅有1个或没有导联出现切迹或者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 ms).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QRS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NYHA分级)变化.结果 共入选32例患者(男13例),真LBBB组23例,假LBBB组9例,术前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LVEF及心功能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显示真LBBB组较假LBBB组LVEF增加显著(0.39±0.11对0.27±0.07,P=0.006),LVEDD缩小明显[(6.3±1.0)cm对(7.6±1.0) cm,P=0.003],提示真LBBB组对CRT治疗反应更佳.结论 符合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CRT中更显著获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和形态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入选植入CRT/D装置的患者272例,依据术前心电图QRS时限将其分为轻度延长(120~149ms)组、中度延长(150~179ms)组和重度延长(≥180ms)组,比较3组患者CRT反应情况;依据左束支阻滞(LBBB)诊断新标准,将患者分为真性LBBB组和假性LBBB组,比较两组患者CRT反应情况。结果:QRS时限中度(62.8%)、重度(54.3%)延长组CRT反应率优于轻度(49.6%)延长组;真性LBBB组CRT反应率优于假性LBBB组(64.3%︰52.9%)。多因素分析显示宽QRS波和真性LBBB与CRT反应率增加有关。结论:QRS时限中、重度延长组患者CRT反应率优于轻度延长组,而中度和重度延长组患者间CRT反应率无明显差别;真性LBBB组CRT反应率优于假性LBBB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窄QRS波群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窄QRS波群的CHF患者行CRT治疗,观察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6 min步行试验(6 MWD)、左心室收缩期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和左室间隔和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Ts)的变化情况。结果:CRT术程顺利,术后6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3.6±0.5)vs.(2.7±0.6)]、LVEF[(0.26±0.04)vs(0.32±0.08)]和6 MWD[(203±9.3)m vs.(343±11.3)m]明显改善(P<0.05);LVIDd[(73.9±5.4)mm vs(68.1±3.2)mm]、Ts-SD[(47.3±6.5)ms vs(34.2±7.8)ms]和Ts[(92.1±27.2)ms vs(64.4±8.5)ms]较术前均显著缩小(P<0.05)。结论:对于经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存在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的窄QRS波群CHF患者,CRT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其心功能及临床症状,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有待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8.
QRS时限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QRS时限(QRSd)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在心室射血分数≤0.35、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室不同步患者行CRT治疗。植入术前、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治疗6个月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较术前减小的百分数(△LVESV%)≥15%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准,分析术前QRSd、术后QRSd及QRS时限缩短值(△QRSd=术前QRSd-术后QRSd)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1)共入选40例患者,随访期间1例死亡,2例失访,余37例进入分析。其中,7例为窄QRS波(〈120ms),30例为宽QRS波(≥120ms)。窄QRS波的CRT的有效率较宽QRS波,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57%vs66.67%,P=0.079);(2)宽QRS波组中,治疗有效者与无效者比,术前的左心室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QRSd、男女比例、心律、室内阻滞情况及△QRSd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宽QRS波组中,治疗有效者术后QRSd缩短[(151.0±23.2)ms vs(167.0±25.2)ms,P〈0.05],而无效者无变化[(166.0±19.0)msvs(168.0±42.1)ms,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术前QRSd和△QRSd均不能预测CRT的疗效(P〉0.05);△QRSd与△LVESV%无相关性(P〉0.05)。结论窄QRS波的CRT疗效可能较宽QRS波差。虽然QRSd缩短仅见于CRT有效,但术前QRSd和△QRSd均不足以预测宽QRS波的CRT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defibrillator,CRT-D)植入后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CRT-D植入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5.4±7.3)岁,病史1~5年,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Ⅳ级分别为1例、3例、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UCG)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5%,均有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伴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5例患者均植入带有Adaptive CRT功能的CRT-D,4例采用左心室四极电极,1例左心室双极电极,植入冠状窦后静脉或侧后静脉,术后开启Adaptive CRT功能。结果 5例患者均表现出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模式,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前相比,QRS波缩短[(124.4±9.7)ms vs.(164.2±15.9)ms,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降低[(60.0±11.1)mm vs.(70.0±5.3)mm,P0.05],LVEF增加(41.6%±7.5%vs. 27.0%±6.2%,P0.05),二尖瓣反流均为轻度,NT-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降低[(624±321)pg/mL vs.(1 415±711)pg/mL,P0.05],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术后均为Ⅱ级)(Ⅱ级比例:100%vs. 20%,P0.05),总心室起搏为97.8%±0.4%,单左心室起搏为81.8%±18.9%,其中3例大于95%,另两例分别为65.6%,47%。结论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融合自身右心室激动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可能是一种更为生理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合并心力衰竭的常规起搏器患者升级为CRT逆转左室重构的作用。方法入选起搏依赖、合并心力衰竭的常规起搏器患者,将其升级为CRT。观察手术前后患者QRS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LVEF)与肺动脉收缩压(SPAP)等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常规起搏器升级为CRT后,QRS时限较前明显缩短,由术前的155.2±27.1ms缩短至130±15.0ms,p0.01。随访至术后6月,CRT有效率为68%(18/25例),LVEDD[(64.6±8.5)vs(57.56±9.5),p0.01]显著缩小,LVEF[(29.4±3.8)vs(32.5±4.1),p0.01]显著增加,SPAP[(46.6±12.8)vs(44.5±13.1),p0.01]也较前下降。结论对于起搏依赖、合并心力衰竭的常规起搏器患者,升级为CRT可显著改善心功能、逆转心肌重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QRS时限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经心电图诊断为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213例。根据QRS波时限,患者被分为CLBBB组(182例)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ICLBBB组,31例)。应用线性相关分析分析QRS波时限与LVEF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QRS波时限预测LVEF50%的最佳临界点。结果:与ICLBBB组比较,CLBBB组QRS波时限[(104.61±8.85)ms比(149.36±17.25)ms]显著升高,LVEF[(54.26±4.96)%比(45.22±12.57)%]显著降低,P均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CLBBB患者QRS波时限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55,P=0.001)。ROC曲线分析QRS波时限预测LVEF50%的最佳临界点为151ms,曲线下面积为0.79(P=0.001),敏感性为68.1%,特异性为83.5%。结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QRS波时限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负相关,可以作为临床预测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的一个简便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单左室起搏(LUVP)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左房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接受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根据起搏模式不同分成两组,其中15例为LUVP,15例为双心室起搏(BVP),收集30例患者CRT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内心功能、十二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临床资料,比较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ED)指标的术前及术后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LUVP组及BVP组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降低,QRS波时限、IVMD、SPWMD、MRA、LAVI、LVEED较术前减小,LAEF及LVEF增加(P均<0.05)。与BVP组相比,LUVP组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缩短[(133.8±9.1) ms vs(141.3±8.4) ms,P<0.05],MRA减小[(1.9±1.0) cm~2 vs (3.0±1.0) cm~2,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左室及左房结构、功能在CRT术后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在缩短QRS波时限、减小二尖瓣返流面积方面LUVP较BVP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心电图特点、心室同步性改变及可行性。方法:入选7例因慢性心力衰竭且具有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指征,行左心室电极置入失败后改行LBBAP的患者。对其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及起搏器程控随访并对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试行LBBAP成功。术后心电图提示患者QRS波间期(QRSd)及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均较术前缩短[QRSd:(165.23±9.13)vs.(125.19±6.03)ms;LVAT:(77.6±6.50)vs.(50.58±6.64)ms]。术后常规超声提示5例患者LVEF、LVIDd、NYHA心功能分级较前提升。6例患者双室间同步性较前好转,7例患者左心室内同步性均较前提升。结论:LBBAP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具有可行性,可作为常规CRT左心室电极置入失败后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然而,临床实践中30%~50%的患者疗效不佳。现有研究提示,QRS波时限≥150ms者可获益于CRT,QRS波时限〈120ms者即便存在不同步证据也似乎不能从CRT治疗获益。而且,非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患者的CRT获益证据少于呈LBBB图形者。据此,新近指南对CRT适应证进行了更新,强调Ⅰ类适应人群需满足QRS波呈LBBB形态且QRS波时限≥150m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应答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接受CRT(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根据临床效果分为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分析术前术后患者QRS波时限,术前ST段下移值、QTc间期、有无病理性Q波及QRS波切迹对CRT应答是否有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51例患者,6例失访,剩余45例纳入研究,24例CRT有应答,比例为53.3%,死亡8例。应答组术前心电图存在QRS波切迹明显低于无应答组(5/24 vs 16/21例,P=0.03);应答组术后心电图QRS波时限显著短于无应答组[(137.1±27.9)ms vs(166.3±28.5)ms,P0.05],且对CRT预后有预测价值(OR=0.964,95%CI 0.942~0.998,P=0.004),分界值为125 ms。结论心电图对CRT的应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犬模型, 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纠正LBBB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研究选取6只比格犬, 雌雄各半, 体重(17.7±1.4)kg, 在X线影像及三维模型指导下, 应用压力消融导管经主动脉逆行途径标测并消融左束支。成功建立LBBB模型后, 在X线影像指导下进行LBBAP。分析LBBAP的起搏参数和左心室达峰时间, 并比较LBBAP前后的QRS波形态和时限。结果 6只犬均成功建立LBBB模型, 其中5只犬成功进行LBBAP, 1只犬因心室导线无法旋入室间隔致导线植入失败。LBBAP起搏阈值感知参数良好, LBBAP的左心室达峰时间明显缩短(48.2±2.5)ms, LBBAP前后QRS时限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8.4±3.2)ms对(57.6±3.2)ms, P<0.001)]。结论成功建立LBBB犬模型。LBBAP能够有效纠正LBBB, 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失同步化缺血性心力衰竭犬的疗效及钙离子通道电流(ICa)的影响。方法取西北犬行左束支射频消融术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失同步化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n=14)。随机选取7只造模成功犬行CRT治疗,作为CRT组。另7只造模成功犬作为失同步化组。取5只正常犬作为对照组。CRT后6周(其它两组于相应时间点)检测心电图学、超声心动图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上述指标检测完毕后,分离左室侧壁和前壁心肌细胞,用全细胞膜片钳法检测IC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失同步化组的RR间期缩短(420±55 ms vs 598±98 ms,P<0.05),QTc间期延长(433±46 ms vs 378±32 ms,P<0.05),QRS波时限延长(100±23 ms vs 53±8 ms,P<0.05),失同步化指数(DI)升高(80±22 ms vs 28±6 ms,P<0.05)。与失同步化组比较,CRT组QRS波时限缩短(73±11 ms vs 100±23 ms,P<0.05),降低了DI(32±24 ms vs 80±22 ms,P<0.05),缩短了QTc间期(392±36 ms vs 433±46 ms,P<0.05)。对照组左室前壁和侧壁的ICa密度峰值无差别(-4.7±0.3pA/pF vs-4.5±0.3 pA/pF,P>0.05)。失同步化组侧壁ICa电流密度低于前壁(-3.8±0.2 pA/pF vs-5.2±0.3 pA/pF,P<0.01)。CRT组侧壁和前壁的电流密度无差别(-4.5±0.2 pA/pF vs-4.5±0.3 pA/pF,P>0.05)。结论 CRT能部分地逆转失同步化缺血性心力衰竭的电重构与机械重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符合Strauss新标准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在普通人群中的分布,为进一步明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证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本院2009年至2015年住院患者中心电图诊断符合传统LBBB的患者共357例,按是否符合Strauss左束支阻滞新标准分为真性LBBB与非真性LBBB两组,统计并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就诊科室分布、心血管合并症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情况。结果非真性LBBB组151例,真性LBBB组206例。与非真性LBBB组比较,真性LBBB组年龄更小[(71.0±12.1)岁vs(73.9±10.0)岁],临床诊断心力衰竭的比例更低(11.7%vs 19.2%),室间隔厚度更高[(10.4±1.7)mm vs(9.8±1.6)mm],LVEF0.35的比例更低(2.4%vs 7.3%)。结论符合Strauss LBBB新标准患者,行CRT时,将更加受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接受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CRT反应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3-02-2018-02在福建省立医院接受CRT-P/D治疗的72例患者,随访13.5个月(3~66个月),根据术后心脏彩超指标将CRT应答分为无反应、有反应和超反应组,观察3组在临床特征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72例患者中,无反应组22例,有反应组19例,超反应组31例。超反应组中女性(48.4%)、QRS≥150 ms患者(67.7%)比例较高;有反应组中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患者(89.5%)比例较高;无反应组中则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54.5%)、室性心律失常(63.6%)者较多(P0.05)。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在3个组中的分布虽无统计学意义(P=0.062),但在超反应组中占比高达61.3%。女性、QRS≥150 ms及左室舒张末容积为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生存分析提示,QRS≥150 ms、CRT超反应及轻中度肾功能不全为预测远期预后良好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女性、QRS≥150 ms可作为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而NICM、LBBB可能与CRT有应答有关,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及室性心律失常与CRT无反应有关,QRS≥150 ms、CRT超反应者及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生存获益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能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超反应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03-2015-01于天津市胸科医院住院并置入CRT-D/P的共78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据术后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否提高≥15%分为超反应组和非超反应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超反应组平均LVEF增加23.82%,共28例(35.90%)。2组患者比较发现7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比例、合并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真性LBBB)、基线肺动脉收缩压(PASP)、基线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电极位置、术后QRS波时限和心衰病程(P0.05)。2组患者基础疾病构成、年龄、基础QRS时限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反应患者在随访期间具有较低的病死率及心衰住院率。结论:女性、术后较短时限的QRS波、左室扩张程度较轻、正常的肺动脉收缩压、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在心肌病的早期予以CRT,其左室电极置入位于非心尖部位,更可能出现超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