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分析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欠佳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9例接受CRT的患者,根据其术前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与RBB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征和CRT术后6个月临床心功能、QRS波时限(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脏超声指标的差异。剔除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 ms的病例后,再次比较两组间CRT疗效差异。结果与LBBB组比较,RBBB组缺血性心肌病占比较高(26.0%vs 11.3%),肺动脉收缩压亦高[(50.14±17.10)mmHg vs(44.27±15.16)mmHg],QRSd则较窄[(152.36±26.84)ms vs(162.92±29.67)ms](P0.05)。CRT术后6个月,LBBB组临床心功能改善、LVEF的提高均显著优于RBBB组(P0.05)。而将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ms的病例剔除后,CRT术后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差异。结论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相对较窄的QRS波可能是RBBB者CRT疗效欠佳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成为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CRT治疗对于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患者疗效不佳。这可能与RBBB患者心脏病变更为严重有关。不过,RBBB患者也可能存在左室激动延迟,因此有可能从CRT治疗中获益。应用临床和超声学指标筛选CRT植入者有助于改善其反应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应答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接受CRT(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根据临床效果分为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分析术前术后患者QRS波时限,术前ST段下移值、QTc间期、有无病理性Q波及QRS波切迹对CRT应答是否有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51例患者,6例失访,剩余45例纳入研究,24例CRT有应答,比例为53.3%,死亡8例。应答组术前心电图存在QRS波切迹明显低于无应答组(5/24 vs 16/21例,P=0.03);应答组术后心电图QRS波时限显著短于无应答组[(137.1±27.9)ms vs(166.3±28.5)ms,P0.05],且对CRT预后有预测价值(OR=0.964,95%CI 0.942~0.998,P=0.004),分界值为125 ms。结论心电图对CRT的应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期一些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大型临床研究发现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获益比非LBBB患者更加显著,典型的完全性LBBB可以有效预测心脏的机械失同步,是CRT获益的主要决定因素。左室导线位置与左室最晚激动位点一致的LBBB患者有显著CRT获益,其QRS波时限越宽,CRT预后越佳。  相似文献   

5.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2岁,17年前体检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无不适;10年前出现间断心悸、气短;5年前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行冠脉造影术:中间支25%×5 mm局限性狭窄,心脏超声示: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5%,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给予药物治疗好转后出院。出院后1月症状逐渐加重伴发汗、腹胀、少尿、下肢水肿、咳嗽、咳白色泡沫痰,于门诊以"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之诊断收住我科,自发病以来食纳、夜休差,小便减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常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根据病理生理过程:LBBB发生在前,随后引起心脏扩大和心衰的类型称为"LBBB导致心衰";而心肌病变在前,随后合并出现LBBB的类型称为"心衰导致LBBB".对于前一类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纠正心脏电传导不同步后可以逆转机械不同步和结构重构,CRT...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组织多普勒(TDI)筛选的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效果。方法 8例心力衰竭合并RBBB患者接受了CRT,其中5例并发左侧束支的部分阻滞(LHB),3例为单纯RBBB,所有患者符合CRT治疗的I类适应证,并在CRT治疗前应用TDI进行了严格筛选,所有患者均存在心室间及室内收缩不协调,左室电极尽量放置在收缩最延迟处,观察患者术后症状及超声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CRT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存活,其中5例并发LHB患者及1例单纯RBBB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至少1级,射血分数改善大于5%,其余2例单纯RBBB患者对CRT治疗无反应,NYHA心功能分级未改善,射血分数改善小于5%。结论经TDI筛选的RBBB心力衰竭患者可从CRT治疗中获益,但获益的患者多数合并有LHB,而只有较少单纯RBBB患者从CRT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前已证实对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药物治疗基础上的最佳方法.有试验表明单纯左室起搏和双室起搏改善血流动力学的结果是基本等同的,两种方法对伴LBBB的心衰患者的长期获益基本相同,除改善心功能外,两组在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再住院人数及死亡事件方面均无差异.对...  相似文献   

9.
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答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心力衰竭终末期治疗的重要手段,但20%~30%的病人CRT后无应答。合理地定义CRT的应答,更注重患者症状改善和获益,关注新的预测有应答的方法 ,严格地掌握CRT的适应证,合理拓展CRT的适应证,合理选择心室电极植入位置,术后做好优化AV/VV间期等管理措施,都将有效地提高CRT的应答率。而对于CRT能否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左束支传导阻滞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右束支传导阻滞是心力衰竭不良结局的重要预测因素.利用左束支起搏(LBBP)纠正束支传导阻滞(BBB)现已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BBB的概述、左束支的解剖学、LBBP的定义及诊断标准,LBBP纠正左右BBB进行再同步化治疗等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阻滞患者进行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观察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6min步行试验的变化。结果:CRT后,患者心功能分级、QRS时限、LVEF、LVEDD和6min步行试验较术前明显增加,LVEF与6min步行试验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CRT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左室起搏部位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不同的心力衰竭患者其心脏收缩延迟的部位常存在差别,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时,目前普遍认为左室电极植入侧壁或后壁更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和左室重构。但仍强调根据心脏超声结果个体化选择植入部位。影响左室电极导线植入位置的因素,除了患者自身的血管条件外,与术者的技术、膈神经刺激、瘢痕组织有关。  相似文献   

13.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导致心力衰竭(HF)重要的可逆性因素,上世纪90年代初从恢复心脏收缩再同步角度提出双心室起搏(CRT)的方法,大规模临床试验最终证实CRT有效并成为HF伴LBBB一线治疗。然而CRT不仅操作复杂价格昂贵,且30%患者术后无反应。近5年来,左束支起搏(LBBP)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治疗后QRS波时限<130 ms,已不再是CRT的指征;LBBP与LBBB相比除极速率增加大约1.55倍;临床报道显示LBBP治疗安全有效。HF合并LBBB首先选择CRT还是LBBP治疗,常纠结于前者有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而后者无,仍坚持有待于“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这种观点无法使更多具有适应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LBBP从物理电学层面精准地起搏左束支并纠正了LBBB,其与CRT有本质的区别,无需大规模临床试验来证明其心脏再同步化疗效。  相似文献   

14.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CHF患者行CRT,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置入左室导线1根至心脏静脉,术后随访13.8±10.4个月,观察心功能,患者活动度及夜间心率、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相关心功能超声指标。结果24例治疗后心功能改善,2例猝死,有效率92.3%,心功能NYHA分级,从Ⅲ~Ⅳ级改善为Ⅱ~Ⅲ级,患者活动度从0.17±0.24小时/天增加至2.98±0.46小时/天,夜间心率由80.8±12.0次/分降低至61.3±2.5次/分,QRS波时限从158.60±31.86ms缩短至130.95±23.44ms,P<0.05。LVEF从0.21±0.05提高至0.35±0.05,P<0.05,其他相关超声指标较CRT之前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CRT是治疗CHF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左室电延迟(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到左室电极感知波最高峰之间的时间间距,QLV)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超反应的价值。方法 入选2014年12月至2021年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植入带有SmartDelay功能CRT的患者42例,以QLV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窄QLV和宽QLV两组,以术后6个月左室收缩末容积缩小≥30%定义为CRT超反应,比较两组患者CRT超反应率和预后的差异,用Logistics回归寻找CRT超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CRT术后6个月左房左室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与窄QLV组(n=21)比较,宽QLV组(n=21)患者超反应率高(85.7%vs 52.4%,P=0.045),心力衰竭再入院率低(9.5%vs 47.6%,P=0.017)。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QLV是CRT超反应独立的影响因素(OR=1.028,P=0.025)。结论 QLV是CRT超反应独立的影响因素,QLV宽者CRT疗效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6个月左房参数的变化及与CRT疗效的关系。方法入选因慢性心衰行CRT植入、随访6个月资料完整的患者30例,术前及术后6个月以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结构及功能参数,包括:左房前后径(LA-D1)、左房长径即上下径(LA-D2),左房横径(LA-D3)、左房最小容积(LAVmin)、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左房射血分数(LAEF),同时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评价NY HA分级和6 min步行试验。按照术后6个月LAEF变化分为应答组(LAEF增加10%及以上)及无应答组(LAEF增加不足10%或反而下降),观察分析两组CRT疗效的变化特点。结果①CRT植入后6个月,左房各参数均较植入前明显好转(P0.001),表现为LA-D1、LA-D2、LA-D3、LAVmin、LAVmax明显缩小,LAEF明显提高;同时心功能参数明显提高(P0.001),表现为LVEF明显提高,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心功能分级明显提高。②CRT治疗6个月后,应答组较无应答组的LVEF明显增加(P0.05),LA-D1、LA-D2、LAVmax、LAVmin明显缩小(P0.05~0.01),而LA-D3、6 min步行距离及心功能分级无变化(P0.05)。结论 CRT治疗可有效逆转左房重构;CRT植入术后6个月左房参数的变化有助于评估CRT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提出,不仅促进了心电学的发展,而且也丰富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的内容,并成为慢性心力衰竭伴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获超反应的一个新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49岁。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Ⅲ级。心脏超声左室舒张末内径105 mm,左室射血分数0.33。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中发现冠状窦(CS)开口及形态变异,采用CS电极并结合腔内心电图确定CS位置。患者靶静脉粗大,将4195电极送至靶静脉远端才得以稳妥固定。术后4个月随访,心脏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60岁。因发现左束支传导阻滞10余年,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伴咳嗽、咳痰半年入院。心脏彩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1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18。冠状动脉造影示未见有意义狭窄病变。临床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性心肌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三腔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术后半年获得超反应,症状消失,LVEF0.62,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5mm。  相似文献   

20.
38岁男性,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0.24;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180 m s;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心功能NYHA仍为Ⅲ级。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示冠状静脉窦中远段狭窄和扭曲,左室电极无法通过,随后心外科医生在全麻下植入心外膜电极。术后即刻血流动力学和6个月临床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