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治疗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率与置钉密度间的相关性.[方法]2007~2009年,56例行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测量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分析侧凸矫正率与置钉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主胸弯角度由术前平均53.4°±11.7°矫正为18.4°±10.5°(P<0.05),冠状面平均矫正率为66.8%.胸椎后凸由术前31.8°±4.39°降至22.3°±3.13°(P<0.05).平均置钉密度为1.56 (1.0~2.0).矢状面胸椎后凸的减小与冠状面Cobb角的矫正度数和矫正率明显相关(P<0.05).置钉密度与侧凸矫正率无相关性.[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椎特发性侧凸可以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形,但会造成矢状面胸椎后凸减小.置钉密度与侧凸的矫正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观察分析后路选择性椎弓根置钉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6月采用后路选择性椎弓根置钉矫形手术治疗AIS,测量术前和术后胸侧凸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腰侧凸冠状面Cobb角,顶椎椎体旋转和身高变化。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86min;术中失血量平均800 ml。术中无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无胸腔积液及切口感染。随访2.1~6.4年,平均3.6年。胸侧凸冠状面Cobb角、胸侧凸矢状面Cobb角和冠状腰弯Cobb角分别由术前57.38°±10.93°、29.3°±7.8°、33.03°±7.75°矫正为12.88°±8.79°、17.9°±10.3°和8.85°±3.65°,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分别为:13.89°±9.36°、19.3°±5.4°和9.06°±3.78°,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顶椎椎体旋转由术前2.83°±1.25°矫正为1.37°±1.13°(P<0.01),末次随访(1.32°±1.04°)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身高平均增长4.45 c...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侧椎弓根交叉间隔置钉矫形治疗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双侧椎弓根交叉间隔置钉矫形手术治疗Lenke 1型AIS患者36例,其中男7例,女29例,年龄11~18岁,平均15.3岁,术前胸椎侧凸角度均<75°,且侧凸柔韧性均>50%。测量术前和术后冠状面主胸弯Cobb角、胸椎矢状面Cobb角、C7铅垂线与骶骨正中线(CSVL)的距离、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角的垂直距离、双侧肋骨后凸的高度差(RH)、顶椎上下横突侧方5个肋间距总和的左右侧差值(ARSD)、胸弯顶椎椎体外侧缘至两侧胸壁距离的比值(AVB-R),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50~240min,平均176min;术中失血量460~1100ml,平均840ml。术中无脊髓、重要神经及血管损伤,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侧胸腔积液,2例患者术后2周出现伤口浅表感染。随访1.6~3.2年,平均2.06年。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56.7°±8.0°矫正为14.1°±6.0°(P<0.05),末次随访(17.2°±3.2°)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胸椎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的28.9°±7.9°减小为21.9°±10.6°(P<0.05),末次随访(24.3°±5.1°)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矢状面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角的垂直距离由术前-11.7±12.1mm变为术后-1.4±9.4mm(P<0.05),末次随访(-2.7±4.7mm)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H、ARSD、AVB-R术前分别为37.7±5.8mm、20.1±6.6mm和1.56±0.16,术后分别为19.3±6.9mm、8.1±4.7mm和1.22±0.20,差异有显著性(P<0.05)。C7铅垂线与CSVL的距离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失败征象。结论:双侧椎弓根交叉间隔置钉矫形治疗柔韧性好的轻中度Lenke 1型AIS可以获得良好的三维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对具有良好柔韧性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间隔置钉三维矫形术后随访5年以上手术疗效。[方法]对51例侧凸角度<75°,柔韧度>40%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间隔置钉三维矫形,分析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主弯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及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等。[结果]主胸弯侧凸Cobb角由术前(53.6±6.6)°矫正为(15.8±7.4)°,末次随访为(17.7±6.1)°;顶椎旋转由术前(21.4±7.1)°矫正为(9.6±3.0)°,末次随访时为(11.0±3.3)°;冠状面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分别为(-6.3±11.2)mm、(-3.7±8.0)mm、(-3.9±5.5)mm;矢状面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距离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3.3±10.7)mm、(-2.1±5.2)mm、(-2.9±5.0)mm。患者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例内固定失败,3例出现远端延长现象,1例发生伤口表浅感染。术中平均失血量为825 ml,手术时间为155 min。与常规手术方式相比,本组患者椎弓根螺钉置钉数量减少52%。[结论]对于良好柔韧性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间隔置钉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并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节省手术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路矫形侧间隔置钉、支撑侧每隔1或2个节段置钉治疗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例Lenke 5型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胸椎及腰椎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双肩高度差、顶椎偏移(AV...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顶椎置钉与否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6月~2010年1月采用全椎弓根螺钉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69例Lenke 1型AIS患者,年龄12~20岁,平均15.0岁,主弯Cobb角50°~70°,平均53.7°。根据顶椎置钉与否分为:顶椎凸凹侧均未置入螺钉组(A组,35例)和至少一侧置入螺钉固定组(B组,3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主弯Cobb角、柔韧度、顶椎旋转度和固定节段数、置入物密度、术后Cobb角、主弯Cobb角矫正率、顶椎去旋转率等指标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分析。B组病例在CT图像上统计顶椎不良置钉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主弯Cobb角、柔韧度和顶椎旋转度等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矫形术后均未发生冠状面与矢状面的失代偿。随访24~30个月,平均27.7个月,两组患者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断棒,植骨融合牢固,均未出现明显的矫正丢失。A、B两组置入物密度分别为63.4%、65.3%,平均固定节段数分别为11.3和11.6,主弯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73.9%和72.6%。两组在置入物密度、内固定节段数和主弯Cobb角矫正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顶椎去旋转率A组为18.4%,显著低于B组的34.8%(P<0.05)。B组顶椎置入的41枚螺钉中,有5枚为不良置钉(12.2%)。结论:对于Cobb角在50°~70°非严重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置钉尽管并不能显著提高侧凸矫正率,但可以明显矫正顶椎旋转,因此,在注意置钉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量在顶椎置入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个体化置钉技术治疗Lerike I型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方法]将2006年3月~2009年9月住院治疗的38例Lenke I型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标准置钉组(19例)和个体化置钉组(19例),术前两组病例的年龄、冠状面Cobb's角、T5~12后凸Cobb's角、柔韧性和顶椎旋转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标准置钉组术中均采用文献推荐的胸椎进钉点选择方法,而个体化置钉组则根据术前CT预先设计出的胸椎进钉点来指导术中的进钉点选择.术后利用SPSS11.5软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s角矫正率、顶椎去旋转率及置钉准确率.[结果]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s角矫正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化置钉组的置钉准确率和顶椎去旋转率均高于标准置钉组(P值分别为0.001、0.02).[结论]个体化置钉技术可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并提高Lenke I型脊柱侧凸的横断面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单纯后路广泛松解技术联合侧凸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椎和腰椎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我院于2002年4月至2005年7月连续收治了114例(女86例,男28例)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椎和腰椎脊柱侧凸患者,其中Lenke5型72例,Lenke6型32例,Lenke3C型10例。全部采用后路广泛松解技术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手术前后在X线正侧位片上测量冠状位Cobb角,矢状面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最下端融合椎冠状面成角,骶骨中垂线与融合下端椎、顶椎及C7中垂线平均距离,并观察各种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置入1460枚椎弓根螺钉,平均融合9.6个椎体(5~14个)。冠状面平均矫正率为78.6%(61°减少到13°),矢状面腰椎前凸角从36°(23°~67°)增加到42°(34°~55°)。最下端融合椎冠状面成角矫正率达79%,骶骨中垂线与融合下端椎距离从2.3cm减少到0.5cm,与顶椎距离从5.0cm缩短到1.6cm;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由2.7cm减少到0.8cm。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0个月(12~50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深部感染,且无明显矫形丢失。结论:后路广泛松解联合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椎/腰椎侧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脊柱侧凸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三维畸形的效果。方法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凸23例,年龄14~28岁,平均17岁;冠状面Cobb角38°~108°,平均62.46°,矢状面后凸角(T1~T12)-8°~60°,平均43°;旋转畸形Ⅰ~Ⅲ度。采用撑开、加压和旋转的方法对脊柱畸形进行矫正,最上达T2椎弓根水平。结果术中椎弓根螺钉一次置入成功率为96%,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脊髓损伤及神经功能障碍,术后Cobb角5°~42°,平均20°,平均矫正率71.06%。矢状面后凸角(T1~T12)5°~41°,平均24°。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末次随访冠状面角度丢失率平均5.8%,无内置物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椎弓根钉棒矫形系统具备三维矫形能力,操作方便,用椎弓根钉连接矫形棒和脊柱增加了矫正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前路或后路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自2003年7月~2005年12月施行的11例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松解,前路或后路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年龄12~16岁,平均14.6岁。LenkeⅠ型9例,术前冠状面Cobb s角54°~68°,平均59.7°;LenkeⅢ型2例,术前冠状面Cobb s角分别为58°和71°,平均64.5°。Bending X线片侧凸矫正率为21.8%~32.4%,平均26.4%。对11例患者在胸腔镜辅助下,采用等离子冷消融切除椎间盘松解,前或后路矫正。对手术后及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 s角进行测量,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矫正丢失等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90 min,平均术中出血171 ml。松解节段5~7个,平均4.4个。9例LenkeⅠ型术后Cobb s角平均20.4°,Cobb s角矫正率平均65.8%;2例LenkeⅢ型术后Cobb s角分别为20°和25°,Cobb s角矫正率平均65.1%;1例术后包裹性胸腔积液,术后平均随访18.6个月;1例出现矫正度丢失14°,无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与传统开胸前路胸椎侧凸矫形手术相比,胸腔镜辅助下胸椎松解前后路矫形治疗脊柱侧凸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可达到与开胸手术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