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本实验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兔尺骨人为骨折断端不同时间的取材标本和骨不连病人手术凿下的骨折处理硬化组织标本,进行了骨形态形成蛋白单克隆抗体染色观察。结果提示,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除手术,复位,内外固定等因素外,骨折愈合早期阶段,局部骨形态蛋白的存在与否可能与骨连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骨不连动物模型的制做及骨不连接区组织BMP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骨不连的实验研究建立一种客观的动物实验模型,检测骨缺损区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方法:选取纯种日本大耳白兔,在前臂桡骨中段,截除1.0cm骨段(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分别于4周,6周,8周后经大体标本观察、病理组织学及X线检查确定骨不连形成和骨不连接区组织成分,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时期骨缺损区组织内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结果:大体标本肉眼观察、X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显示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为纤维瘢痕组织填充,断端硬化,髓腔封闭。同时该实验进一步确定了骨缺损区组织BMP-2成份在4周后仍存在于细胞间质内和新生软骨岛的软骨细胞内,含量较新鲜组织明显减少,并且随着时间推移、BMP-2含量会进一步减少。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骨不连的大体标本、影像、病理学改变,符合骨不连的要求,故可以认为是一种可靠而实用的实验性骨不连动物模型。骨缺损区陈旧性组织内可成骨转化的细胞明显减少,但在新生骨区内仍可见少许细胞,BMP-2仍存在于细胞间质内和新生软骨岛的软骨细胞内,但含量明显下降。因此,外源应用BMP-2,补充骨不连区局部促成骨的成分可有望促进愈合。  相似文献   

4.
史巍 《中国医疗前沿》2011,6(6):89-89,58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移植加用骨形成蛋白加去抗原牛松质骨局部注射治疗骨不连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5例行自体骨髓移植加用骨形成蛋白加去抗原牛松质骨局部注射治疗骨不连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结果 23例患者经过悉心的治疗护理均骨折痊愈出院,2例患者因外固定不牢靠,拒绝单髋人字石膏托固定,骨折愈合后不佳,应用手术治疗。经8~30个月随访,无局部感染及其他护理并发症。结论术前床上功能训练、患者的准备、术后石膏托外固定局部注射血肿部位的护理及功能锻炼,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一种具有诱导成骨作用的小分子酸性多肽,种属特异性差,可以从动物骨中提取。但其仅能做为一种诱导刺激物,作用于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转化成骨,无支持和充填缺损作用,缺乏理想的吸附载体。本文报告了作者制备人骨基质明胶(BMG),是在脱钙骨的基础上,连续用化学处理的过程中,彻底除去了BMP之外的占95%非胶元性蛋白质和脂类,使其抗原性进一步降低,而具有更恒定的骨诱导作用和作为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6.
骨形态发生蛋白2 在人骨不连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肥大性骨不连组织与萎缩性骨不连组织在成骨潜能上的差异,进一步指导骨不连的治疗。方 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4年3月入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的骨不连患者骨不连处组织40例,按照骨不连性质分为 肥大性骨不连组(n=20)、萎缩性骨不连组(n=20);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20~35岁年龄组(n=18)、36~50岁年龄组(n=18)、 >50岁年龄组(n=4);按照骨不连时间分为9~12个月组(n=21)、13~24个月组(n=14)和>24个月组(n=5)。利用免疫组织化 学SP二步法及IPP6.0病理图像分析软件对骨不连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表达 进行半定量分析,测定其平均吸光度值。结果:肥大性骨不连组BMP-2平均吸光度值为0.1540±0.0408,萎缩性骨不连 组BMP-2平均吸光度值为0.1372±0.0372,两组标本BMP-2平均吸光度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0~35岁年龄组 BMP-2平均吸光度值为0.1477±0.0379,36~50岁年龄组BMP-2平均吸光度值为0.1419±0.0399,>50岁年龄组BMP-2平均吸 光度值为0.1456±0.0595,三组年龄段标本间BMP-2平均吸光度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组不同骨不连时 间中,9~12个月组BMP-2的平均吸光度值为0.1449±0.0366,13~24个月组BMP-2的平均吸光度值为0.1472±0.0400,>24个 月组BMP-2的平均吸光度值为0.1445±0.0541,三组不同骨不连时间标本之间BMP-2平均吸光度值差异亦无明显统计学意 义(P>0.05)。结论:肥大性骨不连组织和萎缩性骨不连组织在成骨潜能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王东  周君琳 《中国医刊》2021,(4):375-378
骨不连是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生物力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解剖学、组织学等领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目前免疫因素在骨不连发生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涉及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炎性稳态等方面.本文就免疫调控与骨不连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治疗骨不连的一种新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2005年6月使用自体骨髓移植的方法治疗骨不连38例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30例患者获随访,其中胫骨中下段骨不连一例未愈合,另有一例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后骨不连,注射两个疗程才愈合,其他28例一个疗程后愈合。结论 自体骨髓移植的方法治疗骨不连,方法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股骨骨不连模型修复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各个时间段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单一生长因子对骨不连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别于取材前35天、28天、21天、14天、7天、3天和1天建造股骨骨不连模型,同一天处死大鼠取材,RT-PCR技术检测各个样本的BMP-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鼠股骨骨不连修复过程的不同时间,BMP-2基因表达在中心区和外周区存在差异,中心区BMP-2基因表达滞后,表达的增幅及峰值低于边缘区.结论:大鼠股骨骨不连中心区在修复早期BMP-2基因的低表达及表达时间滞后可能是其骨不连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我科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以股骨骨不连、胫骨骨不连及肱骨骨不连较常见,其原因多与院外处理不当有关.针对骨不连病例,我科采用的方法有:(1)1/3管状钢板固定并植骨.(2)带锁髓针内固定、植入自体髂骨或人工骨.  相似文献   

11.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BMPs) 是属于TGF-β超家族成员的一组重要细胞因子, 参与细胞分化、增殖和胚胎发育等生理过程。不同的BMPs在脊椎动物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在信号通路上, BMPs的功能主要由Smad家族蛋白介导, 后者包括8个成员, 其中Smad1, Smad5和Smad8介导BMPs的信号转导, 而Smad2和mad3介导TGF-β的信号转导。虽然一些BMPs如BMP4和BMP9存在于肝脏, 但肝脏中是否存在BMP13尚未有报道。BMP13, 又名生长分化因子-6(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6, GDF6)或软骨来源的形态生成蛋白-2(cartilage-derived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CDMP2)。研究表明, BMP13参与骨和肌腱的修复, 可刺激腱样细胞的增殖。笔者最新的研究结果揭示肝脏组织中有BMP13的表达并在肝脏代谢异常时具有差异表达。本文主要介绍BMP13生物功能研究的最新进展, 尤其是BMP13在肝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抗骨形成蛋白单链抗体并获得表达.方法:应用一段人工合成的含15个氨基酸的连接肽,采取亚克隆技术,将一株鼠抗BMP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的N端和轻链可变区(VL)的C端连接起来;将连接产物克隆入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EGX-4T-l,在大肠杆菌JM109中进行表达.结果:构建的单链抗体(ScFv)全长705 bp,并获得融合表达产物约52×103u.结论:亚克隆方法是一种构建单链抗体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稳定或不稳定骨折愈合过程中巨噬细胞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 - 2 )的分布与作用,探讨不同力学条件下骨折愈合的细胞与分子机理。方法: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固定组和非固定组,每组30只。麻醉后,采用三点弯曲法造成右胫骨中段闭合性骨折模型。固定组行髓内钉固定,非固定组不做任何固定。处理后不同时间取材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和分析,测定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断端巨噬细胞分化抗原(CD68)和BMP - 2阳性细胞计数和浓度值变化。结果:两组CD68表达第1天均为阳性,第2天下降,第4天达到高峰,以后下降,第8天固定组表达消失,第1 0天非固定组表达也消失。固定组CD68计数均高于非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两组BMP - 2表达第4天均存在,第8天达高峰,以后下降,第2 8天仍有表达。其中第4、5、8天固定组BMP - 2计数均高于非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第1 4、2 1、2 8天非固定组BMP - 2计数均高于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 5)。结论:骨折处力学条件能影响胞外基质分子的表达和巨噬细胞的迁入,并改变参与骨折愈合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巨噬细胞在软组织和骨愈合中都是一个重要因素。BMP - 2在骨折愈合和骨改建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双膦酸盐对骨形成蛋白(BMP)诱导骨的作用。方法:42只大白鼠背部植入BMP,诱导出异位骨后,将大白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BMP植入后第3~7周,每周腹腔注射双膦酸盐(YM175)3次, 剂量1 μg·kg-1·d -1。对照组按同样的方式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在BMP植入第3、4、7和10周,将BMP诱导骨取出,采用显微放射照片(CMR)和HE染色方法观察双膦酸盐对骨形成蛋白诱导骨的作用。结果:BMP诱导骨3周时(即双膦酸盐未投药前),在BMP植入体周边形成编织骨,大量破骨细胞出现在新生骨组织表面。在4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骨组织均向BMP植入体内生长。在10周时,对照组骨细胞变小,实验组可观察到有规律地排列的板层状骨的特征。结论:双膦酸盐对骨形成蛋白诱导骨破骨骨吸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采用差示沉积、超滤及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提取和纯化了人骨基质内骨形态形成蛋白,得到纯化的人骨形态形成蛋白,分子量为17000U(约17000道尔顿).以C_3H小鼠147只为实验动物,纯化的骨形态形成蛋白的诱导成骨率为100%。  相似文献   

16.
郑正庭  马平  吕荣  王军 《医学争鸣》1999,20(8):726-729
目的;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经皮注射在修复骨缺损与骨不连中的作用。方法: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人则桡骨中上段截去15mm,包括骨膜,每10个缺损为一组,随机分为4组,分别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自体红骨髓(RBM)/聚乙比咯烷酮(PVP)-A组,BMP/PVP-B组,RBM/PVP-C组和PVP-D组,植入后2wk ̄8wk做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植入小鼠肌袋后可诱导血管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软骨和骨组织.但bBMP诱导异位成骨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bBMP植入区间充质细胞向生骨细胞分化及成骨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将牛骨中提取的bBMP5mg植入小鼠股部肌间隙内,术后5,9,14和21d取材,制备光镜及电镜标本,镜下观察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bBMP植入后5d,植入区内发现大量肥大的间充质细胞及纤维母细胞样细胞聚集;术后9d,成熟的软骨细胞出现并可见丰富的细胞外软骨基质;术后14d,软骨细胞变性,基质钙化明显,骨母细胞功能活跃;术后21d,骨母细胞深陷于钙化基质中形成骨细胞,骨髓腔出现,原始骨髓形成.结论:bBMP能诱导具有分化潜能的间充质细胞进行分化,产生一个完整的骨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基因多态性在重庆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与冠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260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重庆汉族冠脉造影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液样本,通过测序检测患者BMP2 rs961253、rs235768、rs1049007,OPG rs2073617、rs2073618, S100A12 rs2916191基因位点序列,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BMP2、OPG、S100A12水平。结果:CAC组167例,年龄(67.13±9.64)岁;对照组93例,年龄(60.46±9.89)岁。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患者更容易发生CAC,CAC组男性发病率、载脂蛋白A1、C反应蛋白、白细胞数以及血清BMP2、S100A12、OP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MP2 rs961253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CAC组和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钙化组中,BMP2 TT基因型血...  相似文献   

19.
作者将钛(Tc_4),羟基磷灰石(HA)和生物活性玻璃陶瓷(BGC)颗粒混合烧结成生物活性微孔复合种植体复合骨形成蛋白(BMP)移植于20只成年杂种狗颌骨和股骨内,对1~12周标本进行检测、观察和成骨量的测定.证明种植体与骨界面结合在于界面存在三相性(钛氧化膜:TiO,Ti_2O,Ti_2O_3,HA晶相和BGC晶相),使钙、磷富集层形成,生物陶瓷降解产物再沉积,蛋白多糖、粘多糖类细胞外基质和天然骨粘合物粘连沉积并引导钙盐沉积在界面上,测得该种植体各项技术指标优于目前单一材料种植体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验证从牛皮质骨中提取的骨形态发生蛋白 (bBMP)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探讨煅桡骨 (SB)作为其载体对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 :①将bBMP植入 1 6只balb/c小鼠肌袋内 ,每周宰杀 4只行细胞学检查 ,连续 4周。② 1 6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造成双侧桡骨 1cm缺损 ,分别植入bBMP -SB和SB进行自身对照 ,分批宰杀后行X -线照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植入肌袋内的bBMP术后一周即可诱导软骨细胞形成 ,2周时可见编织骨 ,4周时可见小梁骨及骨髓成形。而骨缺损实验中 ,bBMP -SB组在软骨诱导、小梁骨的形成数量、骨折愈合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SB组。结论 :①bBMP有强大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②bBMP -SB复合骨可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