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医学创新》2015,(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45例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和45例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电除颤、电复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救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救治后24 h成功率分别为77.77%、100%,2周内存活率分别为66.66%、88.88%,1年内存活率分别57.77%、84.4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对该类患者应立即采取电除颤器、电复律及相关药物救治措施,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4.
5.
6.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室性心律失常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174例CHF患者分为2组:cTnI阳性组(A组)78例和cTnI阴性组(B组)96例。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观察随访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结果:A组平均每h单个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总数,24h室性心动过速的次数均明显高于B组的CHF患者(P<0.01);A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因不良心脏事件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血清cTnI浓度与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及近期预后有关,对判断估测老年CHF患者预后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VA)和心率变异性(H RV)的预后价值。设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地点:意大利17所心脏病中心。患者:543例被纳入SPAI(不稳定型心绞痛分层预测)研究、左心室功能保留(射血分数≥40%)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方法:患者入院24h内接受24h心电 相似文献
8.
9.
室性心律失常是一常见的临床问题,具体到每例病人,该不该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要依据该病人有无症状,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首先要仔细询问病史,进行完整的体格检查,第二步要有能证实心律失常的证据,如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心电监测的回顾资料等.室性心律失常是否伴随有器质性心脏病,治疗原则不同.为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应该进行超声心动图、平板运动测验或左心导管等检查.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Shands心血管中心主任、ACC项目特邀专家C Richard Conti教授(曾任ACC主席)从临床内科医生角度,对临床上如何处理室性心律失常问题作了精彩的演讲. 相似文献
10.
11.
行为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室性心律失常 (ventriculararrhythmia) ,是临床心内科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其发生率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中 ,除生物学因素外 ,行为心理因素显示出愈来愈突出的作用。特别是快节奏高竞争的工业化社会 ,给心脏病的一些后天易患因素———人类的不良行为方式 ,带来更加不利的影响 ,使心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由心脏病引起的死亡 ,6 5 %是猝死 ,其最终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引发的室颤。当大量堆积的事实一再证明 ,心脏终末事件不是一个不可避免和逆转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而是一个可被… 相似文献
12.
室性期前收缩病儿抗心律失常治疗的远期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性期前收缩是小儿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占小儿心律失常的25%~30%,虽然其远期预后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否采用抗心律失常治疗存在很大争议.我们研究了儿童室性期前收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远期预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群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就象器质性心脏病一样随年龄而增加。在美国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患的主要疾病 ,72 %的心血管病死亡发生在 65岁以后。约 5 0 %的心血管病是猝死 ,且 80 %的猝死是致命性心律失常所为 ,因此 ,室性心律失常是引起老年人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因素。对老年人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价和处理 ,已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1] 。1 老年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室性过早搏动随年龄而增加 ,35~ 40岁人群的发生率为19% ,60~ 65岁人群增至 81%。Fleg等[2 ,3 ] 对 98例 60~ 85岁健康老年人采用 2 4h动态心电图… 相似文献
14.
15.
扩张型心肌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刘丽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循环系内科中山敏夫,中岛纯子,夏田隆夫,柳沼淑夫自治医科大学中心生理机能检查室吉江和彦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心室扩大和收缩不良为主要特征的病患。多以左室功能不全发病,难治性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能量胸外直流电除颤和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风暴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室性心律失常风暴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艾司洛尔组,其中,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静脉应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基础上采用常规电复律治疗;艾司洛尔组28例患者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静脉给予艾司洛尔并给予低能量电复律治疗。结果艾司洛尔组终止反复室速、室颤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71%vs 39.89%,P〈0.05),终止室速及室颤所需放电次数[(5.69±1.34)次]和平均放电能量[(95.32±13.21)J]显著少于对照组[(8.63±3.79)次,(P〈0.05)]和[(185.39±25.63)J,(P〈0.05)];两组低血压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16%vs 39.29%,3.23%vs 3.57%,38.71%vs 39.29%,P〉0.05);对照组电复律后总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升高值显著高于艾司洛尔组(P〈0.01);艾司洛尔组中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例,21.43%vs 24例,77.42%,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及时、足量地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和低能量电复律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风暴是非常有效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见心血管病。近年来按其严重程度分为非致命(良性)、可致命和致命性3种级别。与Lown和Wolf传统分级标准比较,这种分级方法更有明确的临床和预后意义。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LVA)临床多见有器质性心脏病或严重心功能损害的病人以及高龄的“健康人”。发作时病人多伴明显的心悸、眩晕、晕厥或抽搐等血液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