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弹力绷带用于截石位摆置后对预防截石位手术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0例截石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弹力绷带缠绕下肢的摆置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摆置方法,术前术中监测记录血压心率的变化,术后改为平卧位后监测记录1 min、3 min、5 min血压心率变化,术后观察患者皮肤颜色,术后随访.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弹力绷带用于截石位摆置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截石位术后患者两种平放下肢方法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 探讨截石位术后患者体位改变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及防止循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将46例截石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完成后,对照组采用双下肢同时平放,实验组采用双下肢间隔3min先后平放,记录体位改变前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 全体观察对象在改变体位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明显下降(P<0.001),心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BP及DBP下降程度明显减少(P<0.01)。结论 截石位手术患者在改变体位后发生明显的血压下降;采用双侧下肢先后缓慢平放的方法可以显著减小血压下降的程度,有效预防循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被动运动+医用弹力绷带在老年截石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老年截石位手术患者102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于麻醉后加用弹力绷带,并在术后进行下肢被动训练,比较两组术后放平下肢前(T1)、放平下肢时(T2)、放平下肢lmin(T3)、放平下肢5min(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IK)变化情况,并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T3、T4时段的DBP、SBP、MAP均高于同时段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6%,低于对照组的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被动运动联合医用弹力绷带能纠正老年截石位手术患者的血压、平均动脉压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膀胱截石位对宫腹腔联合手术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需宫腹腔联合手术的患者50例,按照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膀胱截石位,实验组采用改良膀胱截石位摆置方法,在术中用监护仪对患者进行监护.对2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体位恢复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比实验组波动明显,且对照组体位恢复后的收缩压、恢复前的舒张压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显著.术后随访发现对照组下肢疼痛、麻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实验组对手术医生、助手操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改良的膀胱截石位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和医患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截石位手术病人放平下肢后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老年病人90例,随机分为被动运动组(A组)、弹力绷带组(B组)和对照组(C组)各30例.手术结束后所有病人均采用单腿慢放,其中A组实施下肢被动运动;B组应用医用弹力绷带;C组未实施护理干预.记录3组病人术毕放平下肢前(截石位)、放平一侧下肢、放平双下肢即刻、放平双下肢1 min、3 min、5 min时的血压、心率.[结果]A组和B组病人血压维持稳定,体位改变前后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P>0.05);C组病人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显著下降,与体位改变前及A组和B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3组病人心率均出现增快(P<0.05).[结论]实施下肢被动运动和医用弹力绷带两种护理干预措施,均可减轻老年截石位手术病人血压的波动程度,对防止截石位体位改变性低血压,保证病人围术期安全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方  郑君  苏兰若 《护理研究》2010,24(8):1984-1986
[目的]探讨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截石位手术病人放平下肢后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老年病人90例,随机分为被动运动组(A组)、弹力绷带组(B组)和对照组(C组)各30例。手术结束后所有病人均采用单腿慢放,其中A组实施下肢被动运动;B组应用医用弹力绷带;C组未实施护理干预。记录3组病人术毕放平下肢前(截石位)、放平一侧下肢、放平双下肢即刻、放平双下肢1min、3min、5min时的血压、心率。[结果]A组和B组病人血压维持稳定,体位改变前后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P〉0.05);C组病人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显著下降,与体位改变前及A组和B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3组病人心率均出现增快(P〈0.05)。[结论]实施下肢被动运动和医用弹力绷带两种护理干预措施,均可减轻老年截石位手术病人血压的波动程度,对防止截石住体位改变性低血压,保证病人围术期安全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用弹力绷带及下肢被动运动护理干预对截石位手术患者血压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采取截石位手术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3组各100例。其中A组仅行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B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医用弹力绷带护理干预;c组在B组措施的基础上给予下肢被动运动护理干预。对3组患者血压的波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未经过医用弹力绷带与下肢被动运动护理的患者,双下肢放平后血压明显降低;平均动脉压在放平双下肢即刻以及5min后明显降低;上述改变与B、C组经过护理干预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用弹力绷带与下肢被动运动2种护理干预的方式均对截石位手术患者起到了稳定血压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腿截石位在直肠癌Dixon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42例手术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一侧下肢抬高、另一侧下肢平放的单侧下肢截石位;对照组采用双下肢均抬高的改良截石位。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压及心率波动程度小于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疼痛、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肠癌Dixon手术中采用单腿截石位避免了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少了下肢疼痛、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不同的预处理方法防治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体位性低血压的效果.方法 将90例择期行TURP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弹力绷带组、间羟胺组及未处理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手术结束后先将一侧下肢缓慢放平,暂停1 min后,同一方法放平另一侧下肢.弹力绷带组采用医用弹力绷带将双下肢自足外踝螺旋包扎至大腿中上部,然后摆截石位进行手术,术后放平双下肢5 min后去除弹力绷带:间羟胺组在手术结束后放下一侧下肢1 min前给予间羟胺0.3 mg静脉推注;未处理组未采用任何干预.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手术结束后改平卧位前(T1)、即刻平卧(T2)以及改平卧位后5(T3)、10 min(T4)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的变化.结果 弹力绷带组及间羟胺组患者体位改变前后各时段SBP及MAP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未处理组T2、T3、T4的SBP及MAP较T1均明显下降(均P<0.05).弹力绷带组及未处理组T2、T3及T4的心率较T1均明显增快,间羟胺组心率明显减慢(均P<0.05).结论 老年患者TURP术后在体位改变前给予间羟胺0.3 mg静脉推注预处理可减轻血压的波动,对防治体位性低血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种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截石位手术患者血压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截石位手术的94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A组49例、观察B组45例,入选患者术后均采用单腿慢放法,观察A组实施下肢被动运动,观察B组给予医用弹力绷带,对比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放平一侧下肢及放平双侧下肢时,2组收缩压差异显著(P<0.05);放平一侧下肢时,2组平均动脉压差异显著(P<0.05),放平双侧下肢时,2组平均动脉压差异更为显著(P<0.05).结论 对老年截石位手术患者采用下肢被动运动和医用弹力绷带这两种护理干预措施均能够减轻患者术后血压波动程度,降低体位改变性低血压发生的危险性,能够保障患者围术期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前后摆置体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位摆置方法,全身麻醉插管后摆置截石位;观察组采用改良的体位摆置方法,在全身麻醉插管前患者清醒时摆置体位,先将截石位支腿架安装固定在手术床上,请患者主动配合摆置舒适的截石位。比较2组患者安置体位时间、医护人员参与人数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摆置体位所需时间及所需医护人员分别为(8+2)min及2~3人,观察组摆置体位所需时间、所需医护人员分别为(4±1)min及1人,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O.05)。对照组颈肩部疼痛、下肢肌肉酸痛及腰背部酸痛的发生率分别为21.67%、16.67%及18.33%。观察组分别为3.33%、1.67%及3.33%,观察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麻醉前患者意识清醒可以配合的情况下进行体位摆放,患者术后舒适度高,相关并发症也显著降低,且操作简单、省力,可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膀胱截石位术后摆放下肢的不同方法对老年直肠癌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直肠癌手术患者30例,按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试验组术后采用单腿慢放,对照组采用双腿同时慢放。记录两组手术结束后,改平卧位前即刻(截石位)及改平卧位后1、3、5、10min时的心率、血压及中心静脉压。结果体位改变后试验组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心静脉压(CVP)明显下降,心率增快,与体位改变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两组体位改变后SBP、DBP、CVP、心率在对应时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直肠癌手术后改变截石体位采用单腿慢放可减轻老年患者血压和心率的波动程度,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  相似文献   

13.
改良截石位的摆放方法与术后并发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改良传统截石位的摆放方法,探讨不同截石位对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6月~2005年6月在我院住院且没有心血管或神经系统疾病的直肠癌成年患者136例为实验组,术中采用改良截石位的摆法;选取2003年5月~2004年5月在我院住院且没有心血管或神经系统疾病的直肠癌成年患者144例为对照组,术中应用传统截石位的摆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与体位有关的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有1例(0.74%)发生皮肤压疮;对照组有9例(6.25%)发生皮肤压疮,5例(3.47%)发生下肢胀痛等并发症。结论改良截石位摆放方法有利于减少截石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良型截石位在接台妇科腔镜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接台妇科腔镜手术患者400例,按手术日期先后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手术方式摆平卧位或传统截石位,观察组均摆改良型截石位,比较两组接台之间与术中手术方式改变医师等待时间,卧位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医师、护士满意度,观察组体位恢复前后血压、心率变化.结果 观察组接台间与术中手术方式改变医师等待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体位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医师护士对体位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手术结束恢复体位前后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改良型截石位应用在接台妇科腔镜手术中,明显缩短接台手术和术中手术方式改变医师等待时间,加快手术周转率,术后患者舒适度好,并发症少,护士、医师满意度高,操作简单、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直肠癌手术头低足高"人"字形体位与截石位的摆置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0年4月采用头低足高"人"字形体位103例病人及2008年1月—2009年1月采用截石位97例病人的相关资料。比较两组体位摆置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头低足高"人"字形体位摆置时间较截石位短(1.02 min±0.22 min比4.05 min±0.50 min,P<0.05),体位改变时血压变化幅度小于截石位(收缩压2.09 mmHg±1.83 mmHg比11.81 mmHg±2.93 mmHg,P<0.05;舒张压1.00 mmHg±1.24 mmHg比7.61 mmHg±3.14 mmHg,P<0.05),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头低足高"人"字形体位摆置简单方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门诊手术患者改良截石位术后双下肢不同放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作用.方法 将101例采用截石位进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截石位进行手术,术后由截石位转变为平卧位时,先缓慢平放一侧下肢,轻拍小腿肌肉,做被动屈膝运动,3 min后再放另一侧下肢,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膀胱截石位进行,术后同时平放双下肢,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平放前、后血压变化的情况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观察组双下肢平放前、后血压下降的程度较小,对照组血压下降的程度较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5.77%,而对照组占24.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截石位手术后,由截石位转变为平卧位时,采用下肢单腿缓慢平放法可使血压变化平稳,有效预防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直肠癌手术头低足高"人"字形体位与截石位的摆置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0年4月采用头低足高"人"字形体位103例病人及2008年1月—2009年1月采用截石位97例病人的相关资料。比较两组体位摆置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头低足高"人"字形体位摆置时间较截石位短(1.02 min±0.22 min比4.05 min±0.50 min,P〈0.05),体位改变时血压变化幅度小于截石位(收缩压2.09 mmHg±1.83 mmHg比11.81 mmHg±2.93 mmHg,P〈0.05;舒张压1.00 mmHg±1.24 mmHg比7.61 mmHg±3.14 mmHg,P〈0.05),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头低足高"人"字形体位摆置简单方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人腰硬麻醉下截石位术后双下肢不同平放方法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截石位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双腿一齐放下,实验组术后先放一侧下肢,3 min后再放另一侧下肢,分别观察血压变化。结果:实验组病人血压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一侧下肢先放3 min后再放另一侧下肢可使血压平稳,保证病人围术期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室截石位患者术后体位改变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手术室取膀胱截石位手术的43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双腿同时慢放,实验组患者术后采用单腿慢放,即一腿慢放,轻拍小腿肌肉,做被动屈膝运动,再换另一侧下肢。对两组手术患者术前及体位改变后3 min、5 min、10 min的HR、BP及CVP分别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较,术后患者HR、SBP、DBP、CVP各种检测值趋于稳定(P<0.05)。体位改变后两组患者3min、5 min、10 min时的HR、BP及CVP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3 min、5 min、10 min时的HR、BP及CVP变化幅度显著减小(P<0.05)。结论:患者术后体位改变会对血流动力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可导致患者血压和心率的波动,采用单腿慢放可以减轻因体位改变给患者带来的不安因素,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上身摆放角度对截石位前列腺电气化术后血压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寻找适合前列腺气化电切手术截石体位的上身摆放方法,找出影响截石体位放平下肢后与患者血压改变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20例,按4种不同上身体位进行随机分组,不予任何干预,记录手术结束后体位改变引起的血压变化值。结果术中患者上身体位的摆放对术后血压变化的影响基本上无差异;体重、手术时间长短、术中输入液体量、有无高血压病史与术后体位改变后血压的变化有关,而年龄、术中膀胱冲洗液量、改良截石位或传统截石位与术后体位改变后血压的变化无关。结论老年前列腺气化电切手术截石体位术后的确会引起患者血压较大的波动,建议术中取头高10°的截石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