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晚期膀胱癌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7月—1998年7月,应用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并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治疗晚期膀胱癌17例。结果: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4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晚期膀胱癌可有效提高疗效,缓解血尿症状,并对手术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术在晚期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49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行内分泌治疗和去势手术常规综合治疗,对29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常规综合治疗同时行双侧髂内动脉超选择化疗栓塞术。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介入治疗组尿道梗阻症状明显改善,短期内PSA值下降更明显,两组做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2周t=3.316,P〈0.001;1个月t=2.741,P〈0.01;2个月t=1.685,P〈0.05),6个月复查两组PSA值接近,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双侧髂内动脉超选择化学栓塞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疗效肯定,为综合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增加了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8例妇科恶性肿瘤进行双侧髂内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物并进行栓塞.结果:28例患者介入治疗,最少1次,最多6次,CR2例,PR11例,MR9例,SD1例,PD3例,无法评价疗效2例.有效率(CR+PR)为5%(13/26).半年存活23例,占88.5%,一年存活19例,占73.1%,2年存活8例,占30.8%.结论:髂内动脉插管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术对妇科中晚期恶性肿瘤可限制其发展,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为一种有效的姑息疗法.  相似文献   

4.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髂内动脉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选择髂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灌注尿激酶、络泰、罂粟碱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64例.其中男98例,女66例;年龄7~71岁,平均44.2岁.结果:根据综合疗效评定标准:治愈26例,显效94例,有效3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93.9%.其中12例经治疗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值得一提的是,X线片改善表现与临床症状改善不一定一致.结论:选择髂内动脉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早期诊断和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本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髂内动脉和肝动脉联合灌注化疗对盆腔复发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84例获得根治性切除的直肠癌DukesB、C期患者,术后41例予以预防性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和肝动脉联合灌注化疗,同时结合静脉化疗(观察组);另43例单纯静脉化疗(对照组);随访5年内患者盆腔复发和肝转移的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前瞻性对照研究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5年内肝转移和盆腔复发的发生率为17.1%和9.8%;对照组则为30.2%和1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P<0.05)。观察组复发病例的平均无瘤生存期26.2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5.8个月(t=5.05,P<0.01)。观察组患者5年生存率6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5%(u=8.68,P<0.01)。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观察组盆腔复发和肝转移的风险较对照组减少20%[危险度0.7959],5年内死亡的风险同比下降20%[危险度0.8034]。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预防性地进行髂内动脉和肝动脉联合灌注化疗可有效降低和抑制盆腔局部复发率和肝转移的发生率,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前列腺动脉化疗栓塞术在治疗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IPC)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3例AIPC患者随机分为介入组(12例)和对照组(11例),对照组给予雌莫司汀+紫三醇化疗,介入组在给予化疗的同时采用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前列腺动脉。结果介入组9例双侧前列腺动脉栓塞成功,3例仅栓塞单侧前列腺动脉;12例前列腺癌引起的血尿消失,双侧栓塞的9例在2个月后血PSA下降〉50%,前列腺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疼痛缓解。对照组11例中7例疼痛减轻,2例肉眼血尿消失,6例PSA下降〉50%,前列腺体积无变化。所有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发热、会阴部及臀部和下腹部轻度疼痛,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或短期内自行缓解。结论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化疗栓塞对AIPC患者症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观察介入治疗对胃癌肝转移患者治疗的效果,为临床中晚期胃癌及胃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确诊为胃癌肝转移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肝动脉灌注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观察组术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种类与发生率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同时不引起多余的不良反应,推荐应用于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与化疗灌注术(TAI)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肝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TACE治疗,对照组采用TAI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组临床总缓解率、复发率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瘤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LGF、VEGFR-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AST、ALT、TBIL、ALB与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肝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动脉灌注化学治疗(简称化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中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DSA引导下经动脉灌注化疗,对照组采用常规SOX方案化疗,比较2组化疗3、6个周期后的疗效,并统计不良反应。绘制2组患者随访24个月时无进展生存时间曲线,比较无进展生存时间。结果3个周期化疗结束时,观察组治疗有效率69.44%(25/36),高于对照组的38.46%(15/39)(P=0.028);6个周期结束时,观察组治疗有效率58.82%(20/34),对照组为41.67%(15/3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1)。6个周期化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24个月时,观察组、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5、6.0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动脉置管持续灌注化疗对中晚期胃癌的短期疗效优于常规SOX化疗方案,并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研究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辅助髂内动脉灌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不愿接受或不能接受膀胱全切术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术后采用全身化疗;实验组44例,术后采用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保留率、化疗后不良反应、HIF-1α和VEGF阳性率以及患者的3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HIF-1 α和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45.5%、36.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0%、5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年随访膀胱保留率为60.0%,实验组为8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3年生存率实验组为70.5%,对照组为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效果较好,适合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或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以真丝线段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明胶海绵条栓塞双侧髂内动脉。结果对27例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进行了动脉栓塞,其中15例进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7例进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5例进行双侧子宫动脉和髂内动脉同时栓塞。25例完全彻底止血,2例剖宫产栓塞后再出血,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可靠方法。同时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和双侧髂内动脉能提高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2.
A combination of 50 to 80 mg. per m.2 cis-platinum and 30 to 50 mg. per m.2 doxorubicin or 30 to 50 mg. per m.2 tetrahydropyranyl-doxorubicin instead of doxorubicin was infused into the bilateral internal iliac art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20 patients with T3 or T4 advanced bladder cancer. Angiotensin II was administered together with these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by means of an infusion pump at a rate of 1.5 to 2.0 micrograms. per minute for 20 minutes for both sides. Among the 20 patients complete (9) and partial (8) responses were obtained after only 1 or 2 courses of this intra-arterial treatment.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severe tumor destruction with no viable cells in 6 and no tumor in 4 of the 15 evaluable cases. Selective enhancement of regional blood flow in the tumor region after intra-arterial infusion of angiotensin II was observed by continuous target arterial 81mkrypton infusion.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with combined angiotensin II may be clinically useful for treatment of primary or metastatic bladder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Due to their anatomic location, internal iliac artery aneurysms are difficult to treat surgically. An endovascular approach can be helpful, even in ruptured cases.ReportWe report a 71-year-old male with ruptured isolated bilateral internal iliac artery aneurysms. The aneurysms were treated with embolisation of the branching arteries of the bilateral internal iliac arteries followed by placement of a stent graft covering the orifice of the bilateral internal iliac arteries. The patient tolerated this procedure well.DiscussionEven in patients with ruptured aneurysms,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internal iliac artery aneurysms can be a good treatment op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加髂内动脉局部灌注及全身化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93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8例,在TME术后应用髂内动脉置泵化疗及全身化疗;对照组95例,在TME术后行全身化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生存率。结果术后1,3,5年局部复发率,观察组分别为0%(0/98),2.5%(2/81),3.8%(3/79);对照组分别为1.1%(1/95),11.4%(9/79),16.2%(11/68)。术后1,3,5年远处转移率:观察组分别为1.1%(1/98),6.2%(5/81),12.7%(10/79);对照组分别为2.1%(2/95),24.1%(19/79),30.9%(21/68)。两组1年生存率均为100%,3年生存率观察组为79.0%(64/81),对照组为57.0%(45/79);5年生存率观察组为73.4%(58/79),对照组为52.9%(36/68)。除1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外,两组3,5年术后局部复发率及3,5年远处转移率和术后3,5年生存率各相应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E加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及全身化疗可显著降低直肠癌患者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是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5.
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虽较低,但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条件的改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几乎所有一开始对内分泌治疗敏感的前列腺癌最终都将发展成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IPC)。AIPC是指对内分泌治疗无反应或内分泌治疗后反而促进疾病进展,导致不可逆的临床进展恶化,直至患者死亡。有关AIPC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策略仍缺乏统一的认识,现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孤立性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血管介入科采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39例,术后3个月、6个月及之后的每年对病人进行随访,探讨相关治疗方法。结果 39例病人分型有1A:Ⅰ型1例,1B:Ⅱ型8例,1D:Ⅳ型17例,2B:Ⅱ型2例,2D:Ⅳ型1例,2E:V型10例。平均瘤体最大直径为(42.4±11.2)mm(23.0~77.0 mm)。39例病人均顺利完成介入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中保留双侧髂内动脉1例,保留一侧髂内动脉29例,双侧髂内动脉均封闭9例,术中行一侧髂内动脉栓塞9例,行双侧髂内动脉均栓塞1例,手术时间为(49.0±17.0)min(35.0~87.0 min),术后随访(31.9±17.7)个月(5~69个月),术后除1例左髂动脉瘤破裂且合并肾衰竭的病人死亡,其余病人均好转出院,复查CTA示髂动脉瘤被完全封闭,支架形态位置良好,无内漏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孤立性髂动脉瘤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症状,CT等检查能够早期诊断。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应注意在术前根据髂动脉瘤的累及范围,近远端有无足够的锚定区进行分型,并对不同分型进行有差别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EVAR)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35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资料,其中9例合并单侧髂内动脉瘤,1例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14例合并单侧髂总动脉瘤(直径18 mm),11例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所用腔内技术包括栓塞髂内动脉瘤后覆盖,髂内动脉瘤单纯覆盖,"喇叭口"支架,以及"三明治"技术重建一侧髂内动脉等。结果: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25±40)min,出血量(173±65)m L。术中发现内漏8例(22.9%),其中I型内漏4例(近端2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III型内漏1例,经扩张及部分加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II型内漏2例及IV型内漏1例,均未予处理。35例术后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6个月发现腹主动脉瘤体增大,造影确诊远端I型内漏,经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其余33例瘤体直径无增大。结论:对于合并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处理髂内动脉,然后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Lan Y  Fu WG  Wang YQ  Guo DQ  Jiang JH  Chen B  Xu X  Yang J  Shi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3):1612-1614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6年5月腔内修复孤立性髂动脉瘤1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右髂总动脉瘤8例,左髂总动脉瘤5例,左髂内动脉瘤破裂1例。髂动脉瘤腔内修复的标准是瘤体直径〉3.0cm。结果14例均取得技术成功。8例右髂总动脉瘤,钢圈栓塞右髂内动脉后选用分叉支架型人工血管行腔内修复术。其中1例右髂总动脉瘤累及腹主动脉下端,选用AUl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加股.股动脉旁路术。5例左髂总动脉瘤栓塞同侧髂内动脉后选用直型支架型人工血管。1例左髂内动脉瘤破裂急诊行钢圈栓塞后选用直型支架覆盖左髂内动脉开口。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远近端支架型人工血管与宿主动脉结合处均未见明显渗漏。1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经抢救痊愈,其余13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CTA随访10.2个月(3~19个月),瘤体无增大,支架无移位,无内漏,旁路人工血管通畅。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具有可行、安全、微创等特点,近期疗效较好,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髂内动脉病变可引起多种临床症状,积极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开放手术是髂动脉病变治疗的经典方法,但在技术方面要求更高,给患者带来的风险也更大,腔内技术重建髂内动脉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这方面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合并腹主动脉瘤等治疗上,单纯针对髂动脉病变的研究较少。而且由于病变种类、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国内外尚无专门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指导髂内动脉病变的诊治,腔内治疗技术缺少统一的规范。这就要求临床诊疗过程中术者需根据病变特点、入路解剖、自身经验等制定因人而异的策略。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技术相对成熟的腔内治疗方法有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合并髂外动脉者有“三明治”技术、分支支架技术等,各有利弊。本研究观察采用前述常见的腔内修复方法,针对髂内动脉病变患者,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重建方案的近期治疗效果,以探讨应用个体化腔内技术重建髂内动脉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22年6月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行髂内动脉重建的13例单纯髂动脉病变患者资料。主要结局指标为有无术后新发臀肌跛行、勃起功能障碍等髂内动脉缺血症状,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至少1个月复查主动脉CTA显示血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根治切除术中采用神经电调节改善早期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8月至2015年4月选择在本院泌尿外科进行诊治的前列腺癌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切除术,对照组在围手术期给予会阴部肌肉常规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电调节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首次反射排尿时间和平衡膀胱建立时间分别为(7.81±2.14)d和(22.19 ±5.29)d,都明显少于对照组的(9.13±1.49)d和(25.30±6.14)d(P<0.05).针对术后有效率进行研究发现,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数据分别为88.3%和98.3%,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要高(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盆腔血肿、切口感染、吻合口漏、尿失禁、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列腺癌根治切除术中采用神经电调节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排尿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