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烦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伤寒论》对烦躁的治法归纳为发汗散郁、催吐祛邪、攻下泻热、和解祛邪、温阳安神、清热除烦、消导祛邪、调补气血等八法。这些治法基本可涵盖后世总结提炼的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等八法,从中可见《伤寒论》蕴含的当今中医八法之雏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宋本《伤寒论》"397法"之条目计数及法条实质。方法:通读《仲景全书·伤寒论》影印本复印件及参阅其他版本,对"397法"进行分类、统计,并辨析法条的实质。结果:"397法"是宋本《伤寒论》特定称谓,其分类包括提纲"法"条、正文"原文"条和正文"校注"条三种。法条实质是宋校书之儒臣为洞明仲景《伤寒论》而编订的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的纲领。结论:宋本《伤寒论》"397法"条目计数清晰,法条实质明确。  相似文献   

3.
钟天  秦小珑 《江西中医药》2006,37(12):21-22
《伤寒论》以讨论六经病证为宗旨。由于六经病证复杂多变,故与之相应的治法也多种多样,当今临床常用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即起源于此。虽然如此,但《伤寒论》偏重讨论寒邪引起的疾病,而以驱散寒邪为主的汗法,自然就成了《伤寒论》的重点治疗方法了。  相似文献   

4.
《医学心悟》曰:“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中焦脾胃亦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病,故亦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法。《伤寒论杂病论》为“方书之祖”,八法兼备,通过归纳仲景方中不同方剂所属之法,结合现代研究,就《伤寒论杂病论》之八法治疗脾胃病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从不同角度探究仲景之方,总结仲景八法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伤寒论》之汗法与禁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之《伤寒论》,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融汇贯通于全书,为后世习医之典籍。笔者研习伤寒,偶有所得,现就《伤寒论》中对八法之一的汗法及汗法之禁忌论述于次,供同道参考。 1论汗法机理与适应证   《伤寒论》的理论源于《内经》,就汗法而言,仲景就是把《内经》理论具体运用于临床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此,汗法是治疗表证的主要治法。所谓表证,是指六淫外邪侵犯人体皮毛、经络、肌肉,使表卫失和而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脉浮为主…  相似文献   

6.
<正> 人皆认为伤寒之邪为寒,温病之邪为温(热).而曰:伤寒主温,温病主清;伤寒重视阳气,温病重视津液.故又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杂病法丹溪,热病法河间"之说.殊不知仲景既有"医圣"之名,《伤寒论》有"万世法"之称,其功岂仅独在外感哉?岂能独重阳气而忽阴津哉?仲景《伤寒论》一书,法外有法,法中有方,无论对理论研究或临床治疗的作用和意义,虽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单就阴津论之,书中重视阴津绝不在于阳气之下,处处体现了力主"阴阳和"的观点.对阴津不足、阴津受损的阐述和救治的方  相似文献   

7.
高彩芝 《河北中医》2002,24(5):346-347
1 瘀血证对于血瘀的理论及活血化瘀法 ,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即有论及 ,提出“血实宜决之”的见解 ,意即血瘀就当化而除之。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 ,记载了不少具有祛瘀作用的方剂 ,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等。历代医家不断发展此法 ,清·唐容川在《血证论》一书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康平本伤寒论》以探求《伤寒论》的成书史。方法:以《康平本伤寒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其与《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等书的异同,对《伤寒论》的成书史进行剖析。结果:所谓的《伤寒论·序》中的"经""胎""胪"三字实即《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和《小儿颅囟经》三书;《伤寒卒病论》序言为王叔和集各家之言而成,序言中所记载伤寒疫情可能发生在王叔和家族而非张仲景家族;《康平本伤寒论》序言中为《伤寒卒病论》比较合理;现今人们所理解的《伤寒杂病论》与之最为接近的书当是《金匮玉函要略方》。结论:《伤寒论》的成书史隐现跌宕,学者不能抱守一说,当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9.
"和法"是八法中最具特色,却又备受争议的治法,和法乃法外之法,其内涵与外延至今尚无定论。而《伤寒论》之"和法"基于表里、阴阳、水火、虚实,其立义之高,使汗、吐、下等治疗大法难以与之相提并论。《伤寒论》涉猎之经方,对号入座绝非张仲景本义,因其味少功专,更重要在于医圣昭示其中之证治法度,用伤寒经方理法架构临床疾病各个层面,以达到里病出表、阴病转阳之目的。而且,伤寒六经来源于"八纲",临床研究《伤寒论》不能仅局限于方证对应,更高的境界则是以法统方,以方测证。文章汲取《伤寒论》六经病蕴含的经方和法法度,契合临床屡试不爽之本源经方,旨在探究肿瘤之经方论治思路,冀予能够抛砖引玉,进一步推进经方论治肿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正>《血证论》为清·唐宗海(1851—1908)所著,成书于1884年,因其父患吐血、下血症,参照各书施治无效,名医也无良法,遂着意探索血证诊治[1]。曾遍览方书,深得《内经》、《伤寒论》之旨,在此基础上研讨组合方药,"用治血证,十愈七八",著成"理足方效"的《血证论》一书,使中医在血证的理论及研究上得到了充实。《血证论》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因其辨证准确,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加减灵活,功效卓著,被后世医家誉为"方书之祖"。书中治法,凭证立法,以法统方,证法方药,环环相扣,全面系统地运用了"八法",为后医家提供了范例。其对下法的运用,更是精妙,因其文字古朴,言简意深,初学者多感困惑。为此,特将下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探析于后,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一书以阴阳为总纲统领六病,有机地把八纲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融汇在一起,创立了完整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楷模。严器之在《注解伤寒论序》中曾高度评价说:“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笔者通过初步学习,  相似文献   

13.
清·郑钦安《医法圆通》是一部以阴阳为纲、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基础,重点论述三阴病理论、辨证、治疗和预后的专著,其中尤以少阴病的温阳法为著,以善于"四逆辈方"为常,被后世称为"火神派"的开山之作。然在用大剂量热性药物治疗阳虚阴盛病证而出现种种"反常"现象,郑氏特列《服药须知》专篇。故通过整理郑钦安著作、结合《伤寒论》《灵枢》原文以及后世该学派医家的文献,总结出在扶阳治疗过程中出现种种异常表现的本质,为扶阳法及四逆辈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和法为八法之一,首见于《内经》,弘扬于《伤寒杂病论》,系统于《医学心悟》,所以程国彭说:“而论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温、清、补八法尽之。”狭义的和法一般认为有和解少阳、调和脾胃、调和胃肠的区别,唯戴北山深得和法要领,指出和法有更为广泛的涵义,提出了“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的精辟见解。把《伤寒论》“和”的涵义进行高度概括,赋予了《伤寒论》“和”的最新意义。一、寒热并用之谓和寒热并用者,适用于又有寒象,又有热象,寒热错杂的病证。单用热药不能治其热,单用寒药不能治其寒,必须寒热杂投,方能中病。《伤寒论·太阳篇》说:“伤寒  相似文献   

15.
仲景方应用论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任 《天津中医药》2011,28(4):265-270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配伍严密,疗效卓越,为历代所推崇,习称"经方"。文章分别以八纲、八法就其应用予以论析,详明其理法方药,推衍其临床运用,以期达到"古为今用"、"应用无穷"之目标。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与八纲辨证论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活的灵魂和根本,而八纲辨证又为中医辨证之总纲,《伤寒论》一书中虽未明言八纲之名,但确形成了八纲辨证的初始体系,现结合书中原文,谈一下其辨证论治思想之八纲辨证。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期张仲景著作了《伤寒论》,在书中重点记录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诊治方法,提出了六经的病理,理法方药俱全,是著名的中医学书。温法在《伤寒论》占据重要的位置,在治疗中一直贯穿着"扶阳气"的精神。"温法"主要是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来治疗寒症,依据"寒者热之"的原则来立法。在《伤寒论》中温法的运用广泛,就《伤寒论》温法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温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特点,探讨温法在当今医学中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版本表解》含两节,一为《伤寒论》版本表,一为《伤寒论》版本解说。《伤寒论》所据底本为《汉书·艺文志》所载之《汤液经法》32卷,王叔和三次整理编次《伤寒论》,第一次见《脉经》卷七、八、九,以卷七为重心;第二次整理为三阴三阳模式;第三次整理见《伤寒论》卷七第十五节至卷十第二十二节。梁阮孝绪《辨伤寒》十卷上承两晋《辨伤寒》,下开隋本《伤寒论》及唐孙思邈本《伤寒论》。孙思邈本见《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荆南国末帝高继冲进献北宋朝廷者即隋本,北宋校正医书局以高继冲本为底本校定之,刊成大小两种字体流行,明代赵开美据小字本翻刻,逼真原貌,名为《宋本伤寒论》,今存五部,皆藏中国,已成国宝,逐项以文献资料证明之,本文对研究《伤寒论》文献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嵩  王世东 《北京中医药》2006,25(3):157-158
喻昌,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喻氏学问渊博,临床经验丰富,于医道颇有见解.所著主要有《寓意草》、《医门法律》、《尚论篇》等,后人合编为《喻嘉言医学三书》.《尚论篇》全名为《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集中体现了喻氏的伤寒思想.全书分为八卷,前四卷主要论述伤寒六经证治大法,后四卷则主要论述温病及伤寒论诸方.笔者通过对《伤寒论》、《中医各家学说》及《尚论篇》的学习,试对喻氏伤寒思想作一浅谈.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注家的流派较多,有随文顺释,维护原貌的信古派,以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代表;有割章换句,重新增删的错简派,以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为代表;有以方名证,证因类聚的辨证派,以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为代表;有按法类证,随证出方的治法派,以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代表;有以方归类,每类先定主方,同类诸方附焉的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