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合情绪刺激对词汇加工的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不同唤醒度的复合情绪刺激对词汇加工的影响。方法:以23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序列呈现不同情绪价的图片生成不同唤醒度的复合情绪刺激和单一情绪刺激,要求被试对中性目标词进行名词判断。结果:高唤醒度复合情绪刺激条件下的名词判断反应时显著长于单一情绪刺激条件;首刺激为积极时,复合情绪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单一情绪刺激条件。结论:高唤醒度条件下,相比于单一情绪刺激,复合情绪刺激对词汇加工起阻碍作用,另外,首刺激在复合情绪刺激对词汇加工的影响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杏仁核是应激记忆形成和表达的关键部位。杏仁核的生理结构、杏仁核对应激记忆的加工以及调控杏仁核记忆加工的神经机制,γ-氨基丁酸( GABA)能抑制性调节机制和去甲肾上腺素能易化机制,此外,很多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及相应受体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植物电刺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脉冲电刺激植物的方法,消除了直流电刺激引起的电极极化现象。脉刺激器经电阻给每一电极提供刺激电流对植物进行刺激。实验结果表明:脉冲电刺激能够促进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4.
脑功能网络探索是揭示大脑处理情绪时潜在神经联系的重要手段,稀疏贝叶斯网络(SBN)方法可以分析各区域因果特性及相互影响,逐渐被应用于脑网络的研究中。本文提取了22名被试情绪脑电(EEG)的theta和alpha频段,构建了不同情绪唤醒度的有效性脑网络,并对节点的度、平均聚类系数和特征路径长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相比于低唤醒度的EEG信号,左中颞在高唤醒度状态的因果影响都很明显,而右前额的因果影响都不显著;2高唤醒度的平均聚类系数较高,而低唤醒度的特征路径长度较短。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以清醒兔反复短阵心肌缺血(RBMI)模型,观察RBMI对局部心肌的影响。每24h缺血3分钟,连续10次,结果并不致心肌超微结构的明显改变及心电图的累积性损伤变化,但可致局部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01,X±SD)及线粒体横截面积增大(0.5302±0.1060 VS 0.5923±0.1305(μm~2),P<0.05);经历RBMI的动物在再次4h心肌缺血中的死亡率(1/9VS 9/17,P<0.001,卡方检验)、Q波出现的频率、梗塞范围(IS)(33.23±2.82 VS 56.61±8.01,坏死区/缺血区%,P<0.001)及ST段的抬高量均明显低于单纯4h缺血组,而两组血浆NAGase活性则明显增加,但组间比较并无差别。上述表明,RBMI不仅对兔心肌无累积性损伤,却能减少心肌严重缺血时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开放或重建有关;线粒体横截面积增大在其中的意义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图论的因果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体感电刺激对脑功能网络的影响。方法选择7例在校研究生,年龄23~29周岁;身体健康,无神经系统病史或注意力缺乏症,右利手。采集健康受试者进行不同手指部位的电刺激实验时脑电数据,采用基于定向传递函数(DTF)的方法构建靶刺激和非靶刺激因果脑网络,平均后得到DTF矩阵平均值DTF_(mean),并运用图论的方法进一步比较分析靶刺激和非靶刺激网络平均度、特征路径长度的差异性。结果靶刺激DTF_(mean)显著高于非靶刺激(P0.05),靶刺激网络平均度显著高于非靶刺激(P0.05),靶刺激特征路径长度显著短于非靶刺激(P0.05)。结论体感电刺激能够增强大脑活动,促进脑区信息交流,此研究有助于将体感电刺激应用于脑神经功能的康复和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前许多研究报道了神经精神障碍疾病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sFC)的异常变化,但对脑功能连接受情绪的影响还不甚了解。本研究用高兴和悲伤两类电影片段分别诱导20位健康受试产生相应的情绪,同时采集功能磁共振图像(fMRI)。以前扣带回(ACC)、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杏仁核为种子点,利用低频涨落的相关性分析了执行功能、注意力以及情感神经网络系统功能连接受情绪的影响,并对个人情感强度特质作回归来考察个体差异。我们发现与高兴的情绪相比,在悲伤状态下,大脑左侧的背外侧前额叶与后扣带回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功能连接,且连接程度与个体情感唤醒度成正比。表明人们在悲伤时会加强对负性情绪和信息的处理,且情绪化较强的人,脑内功能连接更加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利用锁相值构建不同时间段的情绪脑网络,探讨不同时间情绪相关脑网络模式的稳定性,提出基于脑网络二阶特征的情绪识别框架。结果表明,在跨被试研究和单被试研究中最高准确率分别为79.17%和82.92%,ANOVA分析3个时间段的识别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证明本研究提出的情绪识别框架是稳定的。在不同时间段,同类别的情绪均具有相同的脑网络连接模式和最小生成树的结构,说明相同情绪在不同时间存在稳定的脑网络模式。使用脑网络特征进行情绪识别是稳定且可靠的,这为人机交互中情绪识别提供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深部脑刺激在帕金森和癫痫等脑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不断发展,它使用的电刺激波形通常为窄脉冲。但是,对于单相脉冲与双相脉冲的刺激作用之间的差别还缺乏全面的认识。为了研究不同波形脉冲对于深部脑组织的刺激作用,在麻醉大鼠海马CA1区的输入和输出轴突纤维上,分别施加不同极性的或者不同方式的(单个或连续)单相和双相脉冲,考察CA1区神经元单细胞和神经元群体在刺激作用下的响应,以定量分析不同刺激波形的作用效果。共计18次动物实验结果如下:1)CA1区输入通道的小强度单个刺激顺向诱发单元锋电位时,以兴奋性相位为前相的双相脉冲和兴奋性单相脉冲的诱发率(分别为69.2%±10.4% 和650%±10%)显著高于以非兴奋性相位为前相的双相脉冲和非兴奋性单相脉冲的诱发率(分别为28.8%±9.5%和34.2%±12.5%)(n=6);而且,双相脉冲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前相,与无后相的单相脉冲的作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别。2)CA1区输出通道的大强度单个刺激逆向诱发群峰电位时,双相脉冲的作用仍然与单相脉冲接近(n=6),由其前相主导,后相的作用较小。3)在CA1区输出通道逆向的100 Hz持续高频串刺激期间,起始0.5 s时间内单相脉冲引起群峰电位的幅值下降(54.2%±21.3%)显著高于前相与其一致的双相脉冲所引起的幅值下降(39.0%±10.2%)(n=6),说明高频串刺激时单相脉冲的作用比双相脉冲要强,但是单相脉冲可能造成神经组织的损伤。因此,长时间的高频刺激治疗应采用双相脉冲。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深部脑刺激的作用机制以及安全有效地推广其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脑卒中治疗中应用潜力巨大,但其作用效应仍不明确。本研究基于脑电图(EEG)和图论分析探讨阳极tDCS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效应。对15例脑卒中患者施加阳极tDCS真刺激和伪刺激,以随机顺序间隔一周进行两次刺激,每次采集刺激前和刺激后静息态EEG信号。对每次采集的EEG信号,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等分析方法研究各个导联间的关联性特征参数。基于分析结果,构建患者刺激前、后的脑功能网络,并分析网络特征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真刺激后脑功能网络的平均度、平均聚类系数、全局效率以及“小世界”属性值较刺激前均显著增大(P<0.05),特征路径长度显著减小(P<0.05),而伪刺激组相关参数变化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阳极tDCS干预对卒中后恢复性治疗具有积极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阈下强度的音乐对大学生情绪的诱发效应,研究听觉通道的阈下知觉对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两首经典的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情绪诱发材料,《春节序曲》表达快乐情感,《二泉映月》表达悲伤情感。音乐通过掩蔽的方式连续重复播放,对5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情绪诱发,用多导生理仪记录被试在聆听音乐过程中的皮肤电导,分析被试的自主神经反应模式和情绪自评结果。结果情绪诱发前后自身对照t检验表明,无阈下刺激与阈下春节序曲组被试的皮肤电导有显著差异(t=2.226,P0.05);无阈下刺激与阈下二泉映月组被试相比得出相同的结果,即两组被试的皮肤电导有显著差异(t=2.269,P0.05);在情绪自评结果上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阈下强度的音乐导致被试皮肤电导的显著变化,而情绪自评未见显著差异,说明在阈下音乐的作用下存在未被主观觉知的情绪唤起。无论是快乐情感的音乐《春节序曲》还是悲伤情感的音乐《二泉映月》都存在相同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2.
研究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在不同的情绪认知任务下大脑功能网络是否存在差异.采用了相位同步的方法以衡量不同脑区间的连接强度,运用网络参数全局和局部效率来刻画大脑的小世界拓扑结构.选取16个抑郁症患者和14个正常被试进行正负情绪面孔搜索的认知任务,同时记录头皮脑电.选择低gamma (30 ~ 50 Hz)和高gamma (50~80 Hz)两个频段的数据建立相位同步矩阵.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组的全局相位同步值高于正常组;低gamma频段网络成本区间在(0.25~0.50)内,高gamma频段网络成本区间为(0.25-0.55),情绪加工网络的全局和平均局部效率介于随机网络和规则网络之间,具有小世界特性;在高gamma频段,在最大效费差下(网络成本为0.3),全局效率值在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此时局部效率无显著性差异发现;在网络成本为0.5时,发现抑郁症组在左顶颞区和枕区的局部效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在情绪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综上反映了抑郁症患者情绪加工网络的异常特性,为抑郁症患者神经网络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情绪对两可图认知加工的影响。方法:通过成功-失败操纵(SFM)诱发情绪,考察两可图观察任务的脑电活动变化。结果:①刺激产生的ERPs各成分(N140、N200、P300、N400)明显。②负性情绪组N140、N200潜伏期显著延迟,波幅显著减小。③负性和中性情绪组P300波幅显著大于正性情绪组。④负性情绪组N400潜伏期显著长于中性情绪组,负性和中性情绪组波幅均显著大于正性情绪组。结论:① N140和N200可能反映两可图物理刺激的感知;P300和N400则可能反映两可图的命名及含义转换。② N140和N200潜伏期显著延迟,波幅显著减小,说明负性情绪可能导致被试脑活动呈现抑制状态,活动水平降低。③ P300和N400波幅显著增大,可能是受高趋近动机影响,被试对任务投入更多心理资源,故负性情绪反而提高了激活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雾霾的视觉刺激是否会激发人们的消极情绪并进一步对其攻击性产生影响。方法:通过呈现不同类型的图片来研究被试的情绪状态和攻击性水平。结果:实验一结果呈现晴空图片具有积极情绪属性,雾霾图片具有消极情绪属性;实验二结果表明,在不同图片类型的刺激下,受试者对攻击性词语的反应时是显著的(F=24.67,P0.001)。其中晴空图片刺激下的反应时显著小于雾霾图片刺激下的反应时(P0.05),前测和雾霾图片刺激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图片类型刺激下,被试对非攻击性词汇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雾霾的天空图片可以诱发个体的负性情绪,晴朗的天空图片可以诱发个体的正性情绪。雾霾的天空图片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并不显著,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情绪启动和情绪适应现象,以及二者对大学生认知加工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大学生30名,采用2×2被试内设计,两个因素分别为:范式类型(启动、适应),情绪图片效价(积极、消极),以被试的反应偏向作为因变量。结果:在情绪启动条件下,积极图片与消极图片所产生的效应量之间差异显著(F=15.01,P=0.001),消极图片所带来的启动效应大于积极图片。当情绪图片为消极时,情绪启动与情绪适应之间差异显著(F=6.90,P=0.014)。结论:大学生易受负性情绪启动的影响,对负面情感的重视超过了正面情感。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探究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ME)患者大尺度脑网络的变化。采集17例JME患者和15名正常志愿者的脑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两组均使用偏相关系数构建静息态脑网络。分别计算JME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阈值,构建二值化脑网络。计算两组被试各个脑区的介数值,采用双样本t检验对比两组脑网络介数值的差异(Bonferroni 校正,P<0.01),找出介数值发生显著变化脑区。结果表明,偏相关系数构造的脑网络具有小世界属性。JME患者组脑网络中脑区的介数值相比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JME患者组介数值显著降低的脑区有2个,介数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有17个。其中属于默认模式网络(DMN)的脑区有8个,属于突显网络(SN)的脑区有5个。JME患者组介数值显著降低的脑区有右侧中央旁小叶和右侧后扣带回,介数值显著增高脑区主要是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枕中回、右侧楔前叶和右侧舌回等。JME患者介数值发生显著改变的脑区主要属于默认模式网络和突显网络。可以推断出默认模式网络和突显网络内部脑区间连接发生改变,信息传递产生变化。由此可能会导致JME患者大脑功能发生改变,造成患者的认知能力与执行能力等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高抑郁症状大学生工作记忆受情绪刺激影响的脑神经活动特点,了解抑郁产生的脑认知机制。方法:采用近红外光学脑成像系统测量情绪图片呈现后、被试完成N-Back任务时,前额叶脑区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结果:正性和负性情绪图片呈现后,正常组被试前额叶右前部含氧血红蛋白浓度,2-Back任务显著高于1-Back任务;而高抑郁症状组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依据情绪情景脱敏假设,研究推断,高抑郁症状大学生可能对情绪刺激不敏感,尤其对正性情绪刺激不敏感,这可能是引起高抑郁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装置中,应用广泛的是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通过不同的TMS或tDCS刺激方案可以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且这种兴奋性改变可长时间维持,从而具有改变突触可塑性的潜在作用。多数研究选择啮齿类动物(如大鼠和小鼠等)作为研究对象,其运动行为表现涉及运动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和运动感觉能力等。脑刺激提升运动能力的神经生物学可能机制主要体现在神经发生、神经可塑性和神经保护等方面。评估NIBS对动物模型的运动功能影响及相关的脑结构变化,将有助于探索NIBS提高脑功能的可能机制,并优化临床或实践应用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9.
脉冲电刺激对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求脉冲电刺激对内皮细胞的形态、增殖以及蛋白表达的影响.选择在25 mV,频率分别为1、5、10、20、50和100 Hz的电刺激6 h作用于内皮细胞.MTT检测,分析细胞增殖.检测NO和ET-1值,分析内皮细胞蛋白表达.结果发现在10~100 Hz脉冲电刺激作用下,内皮细胞增殖明显.NO的表达在20~100 Hz电刺激作用下明显高于对照组.在1 Hz脉冲电刺激作用下ET-1的分泌量低于对照组,而20~100 Hz时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可以看出,脉冲电刺激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和NO、ET-1表达都产生了影响.尤其是50 Hz脉冲电刺激对于加强内皮细胞功能、维持血管生物学特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吗啡持续刺激对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体外培养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给予吗啡刺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CD11c、Ia、CD86的变化.吗啡干预各组树突状细胞中细胞表型CD11c、Ia、CD86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吗啡持续刺激能够促进小鼠树突状细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