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32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了腔内隔绝术,术中发现内漏4例,即时腔内方式治愈3例,自愈1例;术后迟发型内漏1例。内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术中DSA及术后螺旋CT是发现内漏的有效方法;发生内漏后主张尽快以腔内方式治疗;小量内漏可自愈;迟发型内漏的治疗及转归有待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2.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胸降主动脉重建手术问世近半个世纪 ,虽历经不断改进 ,手术死亡率不断下降 ,但迄今仍无法完全避免脊髓缺血损伤造成术后截瘫这一严重并发症 ,综合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 10 %。近年来 ,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治疗因安全、微创得以迅速推广。目前虽未见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报道 ,但因其同样可能造成脊髓缺血损伤 ,故理论上该术式并未完全避免术后截瘫发生的可能。本文从理论上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原因及可能的防治途径。1 脊髓的动脉血供  脊髓的滋养动脉主要有脊髓前、后动脉 ,形成血管链…  相似文献   

3.
胸降主动脉重建手术问世近半个世纪,虽历经不断改进,手术死亡率不断下降,但迄今仍无法完全避免脊髓缺血损伤造成术后截瘫这一严重并发症,综合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10%.近年来,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治疗因安全、微创得以迅速推广.目前虽未见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报道,但因其同样可能造成脊髓缺血损伤,故理论上该术式并未完全避免术后截瘫发生的可能.本文从理论上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原因及可能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传统手术和腔内隔绝术式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围术期处理的对比研究,发现:①前者患者的手术失血量明显多于后者;②前者手术时间、ICU滞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日明显长于后者;③前者术中需要行单肺通气和左心转流等辅助技术,操作复杂,后者在支架放置过程中要求对血压进行快速调控;④术后两组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和白细胞总数上升的情况相似。说明腔内隔绝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体现了微创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术中配合、护理措施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对46例接受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与监护,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的预防护理对策。结果:46例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100%,支架放置后即时造影显示3例移植物近端微量渗漏,未做处理,术中无其他并发症发生,46例患者均于术后1~3周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时发现1例患者移植物近端仍有微量内漏,即在移植物近端漏口处又放置1个直筒覆膜支架,即刻造影显示内漏消失。结论:通过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娴熟的操作技术配合及严密监护,对发生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迅速采取护理措施,是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前裂口的评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手术前裂口评估的意义及方法,作者分析了32例以螺旋CT为主要术前检查评估方式、少数采用MRA检查的病例,并与术中DSA对比。结果表明,第一裂口发现率CT检查为90.32%,MRA为66.7%,DSA为100%;大部分裂口位于断面片时钟位的3-7点;多裂口情况下CT与DSA检查结果有一定差异。提示术前准确评估裂口将有利于手术方案、移植物的选择;CT是术前评估裂口的最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手术入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行腔内隔绝术(EVE)选择合适的导入动脉。方法 以彩超,CTA或MRA为检查手段,评估导入动脉(股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下段等)的直径大小(≥8mm)、有否硬化斑块、狭窄、是否被夹层累及、有否扭曲及其程度,从而选择具体的手术入路。结果 本组37例TAD行EVE术所选择经股动脉手术入路23例、经髂总动脉手术入路14例。未选择经腹主动脉下段手术入路。即时操作成功率为100%。结论 合理的选择导入动脉作为手术入路,是EVE手术治疗TAD顺利完成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采用螺旋CT评估,26例单用螺旋CT评估,5例加做MR血管造影(MRA),判断裂口位置、夹层真假腔、夹层范围。结果 螺旋CT显示近端裂口的敏感性为100%,夹层动脉瘤真假腔的识别率为100%;近端裂口位置与术中DSA所见相符合者29例,准确性为93.54%,2例与DSA不符合者,未影响手术方案以及移植物的选择。夹层范围识别的准确性为100%,基于CT结果选择移植物的准确性为100%。结论 CT增强像适合裂口的评判、相关数据的采集。其他多种方式的重建有利于整体解剖形态、夹层范围的观察。模拟内窥镜成像对裂口观察有较大帮助。螺旋CT在腔内隔绝术的术前评估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监护与配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ADA)起病急、病情危重,起病后48h内死亡率高达50%,2周内达90%。传统的外科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高,文献报道急诊手术死亡率为20%左右。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是近几年来兴起的高新技术,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死亡率低等优点。我科于2004-02先后对3例ADA患者实行腔内隔绝术效果显著,现将术中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0例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2例为DeBakeyШa型,8例为DeBakeyШb型。1例夹层动脉瘤仅累及腹主动脉,合并真性动脉瘤。影像学资料显示全组有3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撕裂口。结果:1例腹主动脉混合型动脉瘤按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进行,2例将人工带膜支架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口,另7例均顺利进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随访2~16个月,全部病例均存活。结论:血管腔内置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为凶险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创伤大,死亡率、并发症都较高。应用人造血管覆膜支架进行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为一种较新的治疗手段。我院于2003—09~2006—03,行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附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5例(年龄42~72岁;男23例,女2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隔绝术,并进行临床分析和随访,评价其临床改善程度与真假腔的变化。结果 在全麻下25例均成功进行了胸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隔绝术,其中1例为Standford A型,共使用Talent带膜血管支架28个,术中造影证实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显著减少,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25例随访2~20个月,临床效果良好,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 应用带膜血管内支架行腔内隔绝术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在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旋转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 DSA)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25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其中5例患者CTA以及常规DSA均不能显示破口位置,我们对其采用了3D DSA检查.结果 通过3D DSA清楚显示破口,成功实施支架置入术.结论 3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合并肾功能衰竭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E)的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等。方法 2例术前合并肾功能衰竭者,术前1d加做血透1次,术中控制补液量,术后床旁血透。结果 2例肾衰患者手术顺利,围手术期代谢及循环平稳。结论 在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的前提下,合并肾功能衰竭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可以安全接受EVE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与传统手术的护理特点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是近年来血管外科治疗的重大进展 ,我院 1999年 9月~ 2 0 0 1年12月共完成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80例 ,完成传统的开胸行人工血管置换术 2 6例。本研究以同期进行的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对比 ,借此探讨腔内隔绝术的护理特点。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1999年 9月~ 2 0 0 1年 12月共行胸主动脉瘤手术 10 6例 ,其中传统人工血管置换术 2 6例 ,男 16例 ,女 10例 ,年龄 (37± 10 )岁 ;腔内隔绝术 80例 ,男5 4例 ,女 2 6例 ,年龄 (45± 9)岁。二、术后护理传统手术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术后均进入ICU病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慢性复杂降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2月至2014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86例慢性复杂降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近期、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8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带膜支架91枚,其中植入单枚带膜支架81例,植入2枚支架5例。支架平均直径(34.0±4.2)mm,平均长度(126.0±33.2)mm。造影剂少许内漏3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阵发性房颤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因破口邻近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带膜支架近心端部分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8例(20.9%),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0例(11.6%),术后均无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及左上肢血供异常。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7例(8.1%),住院期间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57例患者接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2.8±34.7)个月,随访期内9例死亡,病死率为10.5%(9/86)。其中,2例(2.3%)因夹层相关疾病死亡,3例(3.5%)心源性死亡。术后6个月复查主动脉CTA,所有随访患者支架贴壁良好,无变形或移位,真腔内径扩大,假腔内径缩小,血肿部分完全吸收,3例内漏患者内漏自行封闭。结论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慢性复杂降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DS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隔绝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君  刘绪舜等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1,26(9):631-633,F004
为探讨DSA在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中的应用价值,回顾分析了1998年以来DSA监控下进行的32例EVGE操作, 即通过股动脉小切口,以导管系统将支架-人造血管复合体送到裂口处将裂口封闭。术中DSA裂口发现率为100%,发现4例内漏并在其监控下进行了有效处理。表明DSA可实时、全程监控腔内隔绝术操作,在术前术中发挥测量、定位、 即时评估、帮助手术方案决策、发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及在其监护下纠正并发症的作用,其视野宽阔,显影清晰,获得参照数据多,使用方便,相关并发症少,是进行EVGE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的技术和方法。资料与方法TAD55例,支架为记忆合金自膨支架和超薄涤纶人工血管的复合体,直径根据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定。在DSA引导下沿导丝经真腔将该复合体封闭内膜破口和假腔。结果55例共置入63个支架,其中置入1个支架48例,2个支架6例,3个支架1例。内漏9例。术中死亡1例,54例术后康复良好。手术后CT随访。结论术前准确影像学评价,选择适当口径、长度的支架和术中准确定位夹层裂口和正确判断夹层真、假腔是EVGE治疗成功的关键。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受累并不是绝对禁忌症。EVGE创伤小,安全度高,是当前治疗TAD的新颖、高效、首选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ⅡC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髂内动脉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总结累及髂动脉分叉的ⅡC型腹主动脉瘤(AAA)的处理方法。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2年10月共对42例ⅡC型AAA实施了腔内隔绝术,其中包括单侧髂动脉分叉受累者19例,双侧髂动脉分叉受累者23例。针对髂总动脉不同的病变情况,采取了保留健侧髂内动脉、一侧髂内动脉重建、髂总动脉外绑扎等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即时操作成功41例(97.6%),手术结束时无Ⅰ型内漏存在。术后出现臀、股部疼痛3例(7.5%),便血2例(5.0%),未发生臀、股部和结、直肠坏死。结论:通过对髂内动脉作不同的处理,应用腔内隔绝术治疗ⅡC型AAA完全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术中应尽可能保留一侧髂骨动脉,避免同时封闭双侧髂内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