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思宁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5):155-15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镜下表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胃镜诊断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分别计算胃镜下CAG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结果100例CAG中病理诊断84例,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4%.胃镜下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的敏感性为21.43%~53.57%.胃镜下某些表现如黏膜粗糙不平、颗粒状或结节样改变对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特异性最高,分别为83.33%,80.00%.胃镜下3种表现共存时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均较高,其阳性率与单一表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胃镜直视下的黏膜变薄、皱襞变平;血管透见、白相为主;黏膜粗糙、颗粒状或结节样改变共存时对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病理诊断价值最高,但正确的诊断还需要胃镜直视与病理诊断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例诊断与胃镜下表现.方法 :将我所操作的胃镜检查当中,其中100例接受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与胃镜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对病理诊断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本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病理诊断出84例,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符合率为84.0%.结论 :胃镜检查下结节样或颗粒状改变、黏膜粗糙,血管透见、黏膜变薄、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等症状共存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价值较高,临床中想要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性应将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用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相关性。方法:对2013年我院收治的160例疑似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这160例患者初次进行检查的方法,将他们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患者为80例经胃镜检查疑似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B组患者为80例经病理检查疑似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在进行二次检查时,我们对A组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对B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两次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A组的80例经胃镜检查疑似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后,有62例患者被诊断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二者诊断的一致率为77.5%。B组的80例经病理检查疑似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后,有28例患者被诊断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二者诊断的一致率为35%。结论:用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致性较差。其中用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明显低于病理检查的准确率。在临床上,只有联合使用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才能准确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CAG病理诊断结果与胃镜诊断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择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患者191例,均接受活检病理检查,分析病理诊断结果,将CAG胃镜与病理诊断相符者设为观察组,不相符者设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资料差异.结果 191例胃镜诊断为CAG患者通过病理诊断为CAG...  相似文献   

6.
薛振龙 《当代医学》2010,16(31):53-54
目的探讨胃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胃镜诊断的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镜下,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分别计算胃镜下CAG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HP感染和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CAG中病理诊断107例,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9.2%。胃镜下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的敏感性为20.5%~98.2%。胃镜下3种表现共存时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较高,其阳性率与单一表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镜直视下的黏膜变薄、皱襞变平;血管透见、白相为主,黏膜粗糙、颗粒状或结节样改变共存时对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病理诊断价值最高,但正确的诊断还需要胃镜直视与病理诊断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AG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116例胃镜诊断CAG倾向和/或病理诊断CAG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胃镜下诊断CAG倾向46例,其中36例与病理结果相符合,符合率为78%,且病理结果中-重度萎缩者占72%,伴肠化生28例,伴不典型增生30例;病理诊断CAG106例,其中胃镜诊断为CAG倾向者36例,仅占34%,其余糜烂性胃炎32例,胃溃疡20例;复合性溃疡10例;幽门管溃疡10例;CAG的HP感染率为93%。结论胃镜与病理诊断CAG的符合率较低,大部分CAG在胃镜下的特征性表现被糜烂、溃疡等病变所掩盖,对糜烂、溃疡等病变的边缘及周边黏膜(尤其对伴Hp感染者)仔细观察并多点活检,有助于提高胃镜CAG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李华茹 《中外医疗》2013,32(10):52-52,5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胃镜下诊断为CAG的患者106例再进行胃镜检查,比较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106例患者中胃镜诊断CAG116例,CAG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CSG)52例;病理诊断CAG103例,CSG34例,CAG合并CSG31例。CAG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9.76%。胃镜下黏膜粗糙不平,部分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与病理诊断CAG的符合率为83.33%,而与黏膜红白相间并以白为主,血管透见,黏膜变薄,皱襞变平并存时,对CAG的符合率高达100.00%,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47%和41.18%,并且CAG主要伴随Ⅲ型肠上皮化生。结论 CAG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并有黏膜活检病理结果的3206例患者的资料,对其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06例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5.0%。结论: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尤其是轻度萎缩性胃炎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内镜室接受胃镜检查的5 0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67例患者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析黏膜病理活检与胃镜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在167例患者中4例拒绝送病理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7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其中伴有非典型增生7例,上皮内瘤变13例,肠上皮化生20例。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准确率为51.50%(86/167),内镜下表现为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49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16例,诊断符合率为32.65%;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且红白相间以白为主51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13例,诊断符合率为25.49%,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且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血管暴露且透明,褶皱变薄、变平或消失67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57例,诊断符合率为85.07%,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活检诊断结果具有一定差异性,具体还应根据内镜下表现的特征性并结合病理诊断来提高诊断准确率,以早期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1.
老年慢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性慢性胃炎(CG)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352例老年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之间进行相关性对照研究?结果:内镜下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NAG)225例,萎缩性胃炎(CAG)127例?与病理诊断比较,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98.67%,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66.93%?多项内镜表现同时存在对病理诊断的相关性(85.50%)显著提高?结论:非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可信度较高,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缺乏足够的相关性,但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且多项内镜表现同时存在时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目前内镜下的诊断尚不能替代黏膜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内镜诊断及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探讨提高两者符合率的方法。方法:纳入内镜诊断并行病理活检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92例,对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CAG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相关性,了解两者诊断CAG的符合率。结果:192例内镜诊断为CAG患者中,同时被病理诊断的仅56例,两者的符合率为29.17%。将内镜下萎缩性胃炎分为胃黏膜红白相间、胃黏膜变薄伴有血管暴露且呈透明状、胃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有结节和颗粒状、同时具备上述表现4种特性,其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33.7%、24.8%、32.8%、42.7%,四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3)。将内镜下活检部位分为胃窦、胃角、胃体,其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25.9%、39.5%、47.5%,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镜下活检标本数为1、2、3、4者,其CAG符合率分别为26.6%、34.5%、66.7%、100.0%,其中活检标本数为1块和大于1块(2~4块)的CAG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89)。内镜下...  相似文献   

13.
蔡莉  王文富  陈菊平 《四川医学》2010,31(9):1316-1317
目的探讨内镜胃液pH值的检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A组),同时选取同期的4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一组(B组),46例健康人为对照二组(C组),分别采用内镜对三组胃液pH值进行研究统计,并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严重程度与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经研究发现,A组胃液pH值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5,B组与C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中度及轻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胃液pH值的检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有较重要的诊断价值,且随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加重,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方法:复习110例胃镜诊断CAG的活检切片和56例胃癌手术标本切片,对胃镜诊断CAG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0例胃镜诊断的CAG中仅有31例有病理萎缩,有39例肠化。在46例胃癌手术标本切片中7例胃粘膜有萎缩改变,有12例肠化,胃镜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41.3%。结论:胃镜诊断CAG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差。萎缩性胃炎作为胃癌前状态,肠化较腺体萎缩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多因素刺激大鼠胃黏膜,建立稳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大鼠模型并初步探讨造模方法对于肝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正常组,模型组自由饮用0.1%氨水,前10周用2%水杨酸钠和30%酒精混合溶液灌胃,后12周用20mmol/L去氧胆酸钠溶液灌胃;正常对照组正常饮水,用饮用水灌胃22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较差,体重增加缓慢,胃窦腺体萎缩明显,黏膜层变薄且黏膜肌层相对增厚,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两组均未见到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现象。两组肝脏病理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利用多因素刺激成功建立了萎缩性胃炎模型,且此模型对肝脏病理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检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科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200例,按根据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观察组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来定量测定空腹血清PGⅠ、PGⅡ和G-17的数值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即PGR)。采取14C-呼气试验判定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的PG-Ⅰ的值(129.44±62.43)、G-17的值(9.78±15.4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1.62±76.32)、(18.92±18.88),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观察组PGR的值(10.11±5.23)低于对照组的(10.96±7.22),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显著性。HP阳性的PG-Ⅰ值(124.41±65.88)、PGR的值(8.97±7.74)均明显低于HP阴性的(154.20±65.15)、(11.65±5.78),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显著性。HP阳性的G-17的值(10.84±15.53)低于HP阴性的值(10.69±19.13),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论:血清PG和G-17水平的降低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应行胃镜以及活检检查明确诊断,且Hp感染与PG水平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目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研究前景,分析了CAG中医证候缺乏客观物质基础的现状,探讨了CAG中医证候客观化的思路和方法,提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以蛋白质组为切入点,筛选出可用于CAG各证型诊断和治疗的血清蛋白质谱,建立一个"证候-蛋白质表达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巨幼细胞贫血发生的相关性,同时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巨幼细胞贫血发生的影响。方法检测117例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与非萎缩性)患者(其中不伴巨幼细胞贫血者55例,伴巨幼细胞贫血者62例)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Hp经13C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法检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巨幼细胞贫血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明显低于非贫血组(P<0.05),尤其以胃窦胃体萎缩为著(P<0.05)。伴巨幼细胞贫血组中,萎缩性胃炎组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均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窦胃体萎缩组中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于胃窦萎缩组(P<0.05)。在萎缩性胃炎与非萎缩性胃炎中,Hp阳性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较Hp阴性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巨幼细胞贫血可能相互作用、互为因果;Hp感染可促进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同时会影响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吸收,间接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西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病理特点是胃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而被列为癌前状态.采取对症治疗为主,效果不甚理想.中医药采用辨证分型论治、经验方治疗、中成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能使部分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使胃黏膜细胞异性增生及上皮肠腺化生与腺体萎缩等病理学改善,阻断其向胃癌发展,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综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目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最新方法加以分析整理。结果 采用铋剂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吗叮灵、胃复安、硫糖铝、叶酸以及参芪健胃冲剂等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均有效。结论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应采取重视整体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改善胃动力、防止胆汁反流、保护胃粘膜等原则综合治疗,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