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传性共济失调一家系中发现的线粒体DNA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家系中的线粒体DNA突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两个HA家系及35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的线粒体DNA,并对PCR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对出现异常条带者进行线粒体DNA片段测序。结果其中一家系中的2例患者及1例无临床症状亲属检测到线粒体DNA11893(A→G)点突变。结论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线粒体DNA11893(A→G)点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的原发突变位点11778与继发突变位点9804、13708、13730、15257进行突变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相关性及对LHON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测序对3个LHON家系37位母系成员和47名正常人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进行检测。结果16例患者及其母系亲属均存在11778位点突变,未发现9804、13708、13730、15257位点突变,但DNA测序发现13759、13928、13942、15301、15326、15323这6个新突变位点。结论3个家系都存在mtDNA11778位点突变,在13759位点患者突变率远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13759是LHON新的继发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探讨人线粒体mt-DNA1l778位点突变对Leber氏病的发病影响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了20例临床拟视神经萎缩疾病患者的mt-DNAll778位点突变,并对其中mt-DNAll778位点突变的6例患者进行家系调查。结果 临床拟视神经萎缩疾病患者的mt-DNAll778突变率为30%,6个Ldper氏病患者的母系亲属四代42人家系调查甲,共有12个患者,临床患病外显率28.6%(12/42),其中男性14人,患者7人;女性28人,患者5人,男女性患病外显率分别为50.0%(7/14)和17.9%(5/28),男女性患病比率1.8:1,男性高于女性;6个家系中,2个家系有患病家族史,4个家系没有患病家族史;发病多在青少年期,患者母系亲属突变率为100%。结论 Leber氏病是典型母系遗传病,临床存在散发患者,检测mt-DNAll778位点突变有助于Leber氏病的确诊;mt-DNAll778位点空谈者的临床外显率为28.6,男性患病风险高于女性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一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12S rRNA、tRNA~(Ser(UCN))以及核基因GJB2突变分析,研究mtDNA突变与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 临床听力测试以明确诊断,收集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家系中18例母系成员和53名对照(包括6名父系亲属、7名配偶对照和40名当地无关对照)外周静脉血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测序技术对mtDNA 12S rRNA、tRNA~(ser(UCN))和GJB2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并对发现的基因突变进行计算机辅助的二级结构模拟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此家系线粒体DNA 12S rRNA存在mtDNA G709A点突变,该突变未见报道;无tRNA~(Ser(UCN))基因突变;对GJB2突变分析发现4例具有299-300 delAT.计算机分析显示12SrRNA的二级结构中第8、9茎环结构发生改变.结论 家系中8例耳聋患者都具有线粒体12S rRNAG709A位点的突变,该突变在正常人群中具有高度保守性,提示GT09A点突变与母系遗传家系成员的进行性耳聋具有相关性;10例具有G709A突变的母系遗传家系成员未出现耳聋的临床表现,提示G709A点突变可能在其他核修饰基因的协同作用下参与了听力损害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spastin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中国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spastin基因的突变特点,为该病的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对22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HSP家系的先证者和9例散发性HSP患者的spastin基因进行研究,对发现异常SSCP条带的家系内成员进行突变研究。结果 在22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HSP家系的先证者和9例散发性HSP患者中发现异常SSCP条带6例,进行DNA序列分析,共发现3种spastin基因突变,为外显子8的T1258A和A1293G,外显子14的1667delACT或1668delCTA或1669delTAC,均未见报道,突变位点均位于spastin基因功能区域,其中两个家系存在同一种突变(T1258A),各突变家系内患者存在同样的异常SSCP条带。结论 中国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存在spastin基因突变,该基因在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中的突变率较低(18.2%),点突变是主要的突变形式,外显子8可能是中国人spastin基因的突变热点。  相似文献   

6.
一个2型糖尿病家系的线粒体基因nt3426 A→G突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线粒体DNA NDI nt3426A→G点突变在一个2型糖尿病家系中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限制性内切酶Apa I消化进行点突变筛选,并收集家系的临床资料。结果 21名家系成员中12名母系亲属均存在nt3426A→G突变,而在配偶及父系亲属中未发现该突变。12名突变者中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7人、糖耐量减低者1人、空腹血糖受损者1人及糖耐量正常者3人。结论 线粒体DNA NDl基因nt3426A→G突变是该家系中糖尿病的易感因素,可协同其他因素(如肥胖、增龄、不良生活习惯等)共同参与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12S rRNA基因与中国人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的关系。方法对两个母系遗传性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20名成员及32例散发耳聋患者外周血DNA进行12S rRNA、tRNA^ser(UCN)以及GJB2基因PCR扩增,产物通过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及基因测序,进行突变检测和分析。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基因区域均扩增成功。12S rRNA全序列测定发现两家系中所有受检的母系成员(包括12例耳聋患者)均存在nt827A→G转换,并表现为同质性突变。而非母系成员该位点序列正常。32例散发耳聋中有1例A827G突变阳性。未检测到GJB2基因、tRN^ser(UCN) A7445G及12S rRNA A1555G突变。结论再次验证了mtDNA 12S rRNA基因突变在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发病中的重要性。首次发现mt DNA 12S rRNA nt827A→G转换是导致两个中国家系耳聋遗传易感性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山西地区线粒体 DNA11778位点突变者外显率。方法 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视神经病变者线粒体DNA11778位点 ,对突变者及其母系成员进行分析。结果 在 30个家系中 17个家系仅先证者患病 ,另 13个家系除先证者外母系亲属有 72人携带该位点突变 ,其中 4 0人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山西地区线粒体 DNA11778位点突变者外显率达 5 5 .6 %。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一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突变,并探讨缝隙连接蛋白beta2(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GJB2)基因235delC突变是否会加重线粒体A1555G突变导致的非综合征型耳聋症状。方法对一个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核心家系72个成员取外周血提取DNA,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利用Alw26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直接测序验证,对其线粒体DNA突变进行研究;利用Apa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直接测序验证,筛查核心家系中GJB2基因235delC突变情况,并对GJB2基因235delC和线粒体A1555G突变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在27名母系成员中均发现具有线粒体A1555G突变,呈母系遗传;具有耳聋表型的为21人(77.8%),家族外显率高;所筛查的包括配偶在内的72名个体中,仅3例具有GJB2基因235delC杂合子突变,且均出现在母系成员中,但3例的耳聋表型却不同。结论线粒体A1555G突变是本家系耳聋遗传易感性的基础,在该家系中GJB2基因的235delC杂合子突变未加重线粒体A1555G突变导致的非综合征型耳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一个呈母系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大家系进行线粒体DNA的突变检测。方法收集湖南省一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含线粒体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目的片段进行PCR扩增,直接测序检测突变类型。结果测序结果显示,线粒体12S rRNA基因A1555G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非母系成员不存在这一突变。结论该家系中部分成员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后出现耳聋,可能是因为药物与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A1555G突变共同参与了听力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进一步分析中国汉族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阐明LHON的分子致病机制.方法 对2例具有典型LHON临床特征的先证者和家系其他成员进行眼科学及其临床检查.对这2个家系先证者使用24对有部分重叠的引物进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全序列扩增分析.结果 检查发现这些家系成员中视力损害的外显率分别为5.3%(1/19)、18.2%(4/22).经mtDNA测序分析,并没有发现mtDNA G11778A、G3460A和T14484C 3个常见的突变,在tRNAThr上发现了A15951G同质性突变位点.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显示2个家系呈现mtDNA多态性,都属于东亚单倍型D4b1.A15951G突变位于线粒体tRNAThr高度保守区(通用位点为71位),可能导致tRNA空间结构和稳定性发生改变,线粒体蛋白合成功能受损,最终发生视力损害.结论 线粒体tRNAThr A15951G可能是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相关的致病性线粒体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两个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眼科临床检查发现在这两个家系中只有先证者1人出现视力障碍,发病年龄分别为10岁和17岁。对这两个家系先证者使用24对有部分重叠的引物进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全序列扩增分析。结果没有发现mtDNAG11778A、G3460A和T14484C3个常见的突变位点,而发现了与LHON相关的ND4G11196A同质性突变位点的存在,在167名正常对照只发现1例G11696A突变。结论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发现两个家系呈现独特的mtDNA多态性,都属于东亚单体型D4。不完全外显率和正常对照频率(1/167)表明G11696A突变本身不足以导致LHON的发生,说明其它因素在这两个LHON家系的表型表达中也起一定的作用。在这些家系mtDNA中缺乏影响重要功能突变位点的存在,排除了线粒体背景对LHON临床表型的影响。因此,核修饰基因、环境因素可能对两个中国G11696A突变家系的外显率和发病严重程度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线粒体12S rRNA 1310、1438及1442位点在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中的突变情况,同时筛查该区域与2型糖尿病发生有关的突变。方法 采用PDR-SSCP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等技术对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70名正常对照个体的血细胞线粒体DNA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发现1例患者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1438位点存在G→A的点突变,另1例存在1442位点G→A的点突变,所有对照个体均未发现该两位点的突变。未发现线粒体基因12S rRNA 1310位点C→T点突变。结论 1438位点G→A、1442位点G→A的突变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该两位点突变的具体意义如何尚需进一步研究。1310位点C→T在血细胞中的突变率可能较低,进一步说明2型糖尿病的发生在线粒体遗传上具有一定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病是由于线粒体DNA(mtDNA)损伤所致遗传病。与核DNA不同,mtDNA为闭合,环状双链分子,且以多拷贝存在于细胞中。这些特点决定了mtDNA损伤所致遗传病具有不同于一般核DNA遗传病的特殊之处。本文对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病在mtDNA中的突变位点,mtDNA杂合型,组织间差异性以及mtDNA和核DNA互作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最后还介绍了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病基因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线粒体与遗传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以来,随线粒体序列的测定,发现线粒体DNA突变与人类疾病相关并有一些疾病有明显的遗传性。线粒体DNA与核内DNA不同有其自身特性,因此线粒体DNA突变所引起疾病的遗传方式、病因、病程也有其自身特性。本文拟就近年来线粒体及线粒体DNA突变所引起相关遗传病之间关系的研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继发突变位点在Leber’s遗传性视神经萎缩(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4个LHON家系患者及家系男性子代进行3个原发位点、24个继发位点及相邻片段检查。结果4家系均携带11778位点突变,所查患者无24个继发位点突变,但在这些位点的相邻片段上有5178、5108、3705、3721、13734等多个多态位点存在。结论线粒体多态位点具有家族遗传性,在LHON继发位点研究中应同时进行男性子代检查,以排查突变位点是否具有致病性。"修复基因"的存在可能对LHON疾病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继发突变位点在Leber’s遗传性视神经萎缩(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4个LHON家系患者及家系男性子代进行3个原发位点、24个继发位点及相邻片段检查。结果4家系均携带11778位点突变,所查患者无24个继发位点突变,但在这些位点的相邻片段上有5178、5108、3705、3721、13734等多个多态位点存在。结论线粒体多态位点具有家族遗传性,在LHON继发位点研究中应同时进行男性子代检查,以排查突变位点是否具有致病性。“修复基因”的存在可能对LHON疾病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从临床、遗传和分子特征上具体分析两个携带tRNAAla 5587T>C突变的具有母系遗传特征的中国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家系,探讨线粒体DNA(mtDNA)突变与母系遗传性高血压相关性.方法 PCR扩增2070例高血压患者和510例正常对照样本线粒体tRNA基因,对其中两个携带tRNAAla5587T>C突变的家系进行线粒体基因相关分析.结果 18个母系成员中有8例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发病年龄为60~70岁,而非母系成员无高血压病史.分子遗传学分析发现这两个家系拥有共同的分子基础即携带同质性的tRNAAla5587T>C突变,其余多态性变异位点均属于东亚单倍型F1.所述tRNAAla5587T>C突变所在的位点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位于线粒体tRNAAla上第73位,与3'末端的功能调节有关,因此可以推测线粒体tRNAAla5587T>C突变可能影响tRNA的3’端加工和tRNAAla的氨酰化功能,致使线粒体功能缺陷.结论 中国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家系tRNAAla 5587T>C的突变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唐氏综合征中线粒体DNA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和焦磷酸测序检测7个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DS)家系中的患儿和母亲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DS患儿中检测到36个与其母亲中不同的线粒体DNA突变,其中14个位点是首次在唐氏综合征样本中发现;②36个线粒体DNA突变主要发生于D-Loop区和线粒体复合物Ⅰ中;③ 线粒体基因组13个编码基因中,有11个基因检测到线粒体DNA的突变;④ 焦磷酸测序对线粒体基因组杂合突变频率的检测结果和高通量测序结果吻合.结论 DS患儿中广泛存在线粒体DNA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与唐氏综合征的线粒体功能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湖北土家族一糖尿病伴耳聋家系,确定其遗传方式;检测线粒体基因组中tRNAleu(UUR)基因3243A→G突变,阐明该家系患者发病与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集家系部分成员外周血提取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分析方法,检测家系部分成员的线粒体基因突变。结果经PCR-RFLP分析,家系中8名患者tRNAleu(UUR)基因均存在3243A→G异质性突变,患者的2名正常后代则没有该突变。结论该家系为母系遗传,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3243A→G突变是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