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甘肃省0~3岁婴幼儿超声骨密度,为正常婴幼儿骨健康保健工作提供人群参考数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儿保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3 759例0~3岁健康婴幼儿,采用超声测定婴幼儿左侧胫骨的超声速度值(SOS)和Z值。结果随月龄增长,婴幼儿骨密度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 299,P=0. 000)。13~15月龄男童骨密度显著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0~9月龄城市婴幼儿骨密度略高于农村婴幼儿,10~36月龄农村婴幼儿骨密度略高于城市婴幼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农村男童骨密度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随月龄增加,骨密度不足检出率呈降低趋势(χ~2=266. 138,P=0. 000),其中0~4月龄婴幼儿骨密度不足检出率最高。0~6、10~12及19~24月龄女童骨密度不足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男童(均P0. 05)。结论首次获得的甘肃省较大样本的0~3岁婴幼儿骨密度状况为今后婴幼儿骨健康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密度、骨代谢水平变化及对骨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围绝经期的女性,骨密度、骨代谢水平变化的患者共106例,其中骨密度组和骨代谢组各为53例,另选择同期的围绝经期骨密度、骨代谢水平均正常者53例,设为对照组,骨代谢和骨密度组均进行外周血骨代谢检查,骨密度检查,比较3组骨密度、骨代谢水平及骨折发生率。结果 3组之间的25-羟维生素D、β-胶原特殊序列、甲状旁腺素、钙及磷,数据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的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及Words三角3处骨密度值,均高于骨密度组(P0. 05);对照组的抗骨折能力(FS)及下肢最大肌力(MS),均高于骨密度组(P0. 05);密度组、骨代谢组与对照组的骨密度值与25-羟维生素D的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对照组、骨密度组及骨代谢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骨折风险由高到低的排序为骨代谢组、骨密度、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围绝经期的女性骨代谢转换率较高,骨代谢加快,骨量减少,应当适量的及补充维生素D,防止骨折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9-12月收治的60例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的雌激素、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根据检测结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标准将其分为骨量正常组(A组,13例)、骨量减少组(B组,23例)和骨质疏松组(C组,24例)。分析3组之间的雌激素水平、骨密度以及骨代谢指标,分析雌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 A组、B组、C组的雌二醇(E_2)含量逐渐降低,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3组之间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3组的股骨颈、Wards三角、L1~L14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3组间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N-端骨钙素(NMID)、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PI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相关性分析显示,E_2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与β-CTX、NMID、PINP呈负相关(P0. 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的E_2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其水平的降低,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骨代谢生化指标对早期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及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健康体检的中老年女性260例作为研究对象,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骨钙素(OC)、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组织蛋白酶K(Cathe K)、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水平,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年龄段、骨密度分析骨代谢生化指标情况。结果 260例研究对象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53.5%(139/260),且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不同年龄段研究对象的血清OC、PⅠNP、Cathe K及TRA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0例研究对象中,骨质正常57例、骨量减少64例及骨质疏松139例,骨质疏松组血清OC、PⅠNP、Cathe K、TRAP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B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女性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与血清OC、PⅠNP、Cathe K及TRAP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中老年女性骨代谢生化指标能够有效反映骨代谢活动,并且与骨密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有利于积极防治早期骨质疏松,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力、脂肪含量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T值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84例设为观察组,根据骨密度T值测定结果分为骨量减少组32例、骨质疏松组41例及严重骨质疏松组11例;另选择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4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Inbody720型电子背力计分别测定各组腰背部伸肌力(取平均值),利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全身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各组全身脂肪及腰椎L1~4骨密度值,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肌力、脂肪含量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T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肌力、骨密度水平低于对照组,腹部脂肪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骨量减少组肌力、骨密度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和严重骨质疏松组,脂肪含量低于骨质疏松组和严重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骨质疏松组肌力、骨密度水平高于严重骨质疏松组,脂肪含量低于严重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水平与肌力呈正相关性(P0. 05),与脂肪含量呈负相关性(P0. 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肌力、脂肪含量较少,并且与骨密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雌激素联合钙片补充疗法对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2月-2015年10月连续性收集围绝经期妇女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咀嚼片1片/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雌激素片2 mg/d治疗,比较两组1年后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的差异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础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1年后,观察组腰椎平均骨密度明显增加(t=3. 428,P=0. 001),且显著性高于对照组(t=2. 117,P=0. 036)。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骨代谢指标骨钙素(OC)显著性下降(t=2. 686,P=0. 008);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前肽(PINP)显著性上升(t=4. 394,P=0. 000); 25-羟基维生素D [25 (OH) D]水平亦显著性增高(t=2. 221,P=0. 028);但两组治疗后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小剂量雌激素联合钙片可有效降低围绝经期妇女骨丢失,且不增加患者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妇女在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对骨质疏松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第180医院120例围绝经期妇女,年龄在45~55岁,检测所有患者的雌二醇( E2)及骨代谢指标水平,如Ⅰ型羧基末端肽( CTX)、氨基酸中段骨钙素( NMI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PINP),以及患者骨密度值( BMD),比较并分析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和骨代谢及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结果45~50岁组的患者E2水平显著高于51~5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9,P<0.05),同时BMD值也显著高于51~5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7,P<0.05)。 CTX、NMID、PINP值则显著低于51~55岁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37、10.52、8.93,均P<0.05);所有患者E2值与破骨CTX、NMID、PINP浓度具有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321、-0.582、-0.507,均P<0.05),同时与骨密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398,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的降低,可引起破骨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骨组织的吸收,导致最终的骨密度下降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可通过检测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来预测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也为其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密度(BMD)检测对老年女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虹桥街道所辖户籍≥60岁的女性居民进行抽样,采用骨密度检测仪测定BMD值,抽取调查对象的空腹静脉血3.0 m L,测定其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含量等钙磷代谢指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中骨代谢指标的含量,包括骨钙素(BGP)、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β-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脱氧吡啶啉(DPD)。对不同BMD值调查对象的钙磷代谢和骨代谢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共对1 890名上海市虹桥街道所辖户籍≥60岁的老年女性居民进行调查,平均年龄为(68.1±6.9)岁。BMD值正常组408人,BMD T值为(-0.73±0.19);骨质减少组964例,T值为(-1.73±0.32);骨质疏松组518例,T值为(-2.94±0.42);3组人群的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骨质减少组女性血清中Ca、P、ALP的水平均低于正常组,且骨质疏松组女性血清中Ca、P、ALP的水平低于骨质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骨质减少组老年女性血清中BGP的含量低于正常组,β-CTx、TRAP、DPD的含量高于正常组,且骨质疏松组血清中BGP的含量低于骨质减少组,β-CTx、TRAP、DPD的含量高于骨质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女性BMD值检测可客观反映其钙磷代谢、骨代谢异常程度,是预测远期骨折风险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BMD)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西宁市、同仁县及德令哈市进行健康体检的218例围绝经期妇女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同区非围绝经期月经正常妇女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BMD、骨量、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血钙(Ca2+)、磷(P)、骨钙素(OC)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骨量正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1~4腰椎、大转子、股骨颈及全身B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E_2及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FSH、OC、PTH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C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Enter法相关相性分析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妇女BMD与年龄、骨量、E_2、P、FSH、OC及PTH有关(P0. 05),而与身高、体质量、脂肪含量、肌肉含量、Ca~(2+)无关(P0. 05)。结论高原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BMD受年龄、骨量、E_2、FSH、OC、P及PTH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钙营养及运动指导对产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11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单胎孕足月健康并自愿接受指导的产妇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两组产妇产后3、30、60、90天骨密度变化及产后12个月骨密度恢复正常的产妇人数.结果:观察组骨密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后不同时期骨密度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两组骨密度恢复正常的产妇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钙营养及运动指导能够有效提高产后妇女骨密度含量,对促进骨健康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尚金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4,(31):5113-511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密度(BMD)与雌二醇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392例女性,对其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水平及腰椎、总髋部、股骨近端的BMD进行测量。结果:绝经后女性各骨骼部位的BMD均明显低于绝经前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后低骨量组女性体重及体重指数(BMI)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女性,FSH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骨量组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后女性腰椎BMD从51岁起开始降低,股骨颈BMD从56岁起开始降低,与之前年龄段女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女性雌二醇水平从46岁起明显降低,FSH水平从46岁起明显升高,与之前年龄段女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女性雌二醇水平从51岁起明显降低,FSH水平从51岁起明显升高,与之前年龄段女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二醇水平、体重与BMD呈正相关;FSH水平、年龄、绝经时间与BMD呈负相关。结论:雌二醇和FSH水平均与BMD密切相关,绝经后FSH水平与BMD进一步丢失有关,而低雌二醇水平不再是继续影响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深圳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及骨质疏松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掌握深圳地区中老年人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峰值、相关因素 ,以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方法 用LunarEXPERT -XL型双能X线骨吸收仪 ,取左股骨颈、Ward’s三角区、大转子三个测量点及腰椎骨测定骨密度。结果  5 0岁组中年男性骨密度已开始下降 ,60岁后进行性下降 ;女性 40~ 49岁组轻度回升 ,5 0岁后进行性下降 ,5 0~ 5 9岁及 70~ 79岁两年龄段出现下降快速期。中老年骨质疏松随年龄增加而患病率升高。结论 深圳地区中老年人 5 0岁中年男性骨密度开始下降、运动少、营养失衡是重要原因。女性 5 0~ 5 9岁及 70~79岁年龄段骨密度出现下降 ,快速期应防止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湖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腹泻病毒性病原学情况。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2015-2016年湖北地区学龄前腹泻患儿84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受检者新鲜粪便进行肠道病毒检测。结果 840份粪便样本中检出407份为阳性标本(48. 45%),其中以轮状病毒病原检出率最高为94. 10%(383/407),其次为肠道腺病毒为3. 19%(13/407),而混合感染占1. 23%(5/407);男性与女性的腹泻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1~2岁组腹泻患儿的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总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其次为2~3岁组,各组间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杯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在2~3岁组中检出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年龄段中的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冬季腹泻患儿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其次为秋季,各季节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在各季节中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及夏季,各季节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季节中的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及杯状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城市与农村的腹泻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湖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腹泻中病毒性感染性腹泻检出率较高,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其次为肠道腺病毒; 1~3岁年龄段及秋冬季病毒性病原检出率最高,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女性血清雌激素及铁蛋白含量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1-9月收集绝经女性167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5~84岁,平均年龄(68.06±2.21)岁。按10岁为1个年龄段组,共分为4组,分别为≤60岁组57例、61~70岁组48例、71~80岁组37例和80岁组2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体格检查并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激素、铁蛋白、Ⅰ型原胶原氨基段延长肽、Ⅰ型原胶原C段肽β降解产物及氨基酸中段骨钙素含量;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总铁结合力及转铁蛋白含量;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股骨颈和腰椎正位(L1~L4)骨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组绝经女性血清雌激素、铁蛋白、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Ⅰ型原胶原氨基段延长肽、Ⅰ型原胶原C段肽β降解产物、氨基酸中段骨钙素、股骨颈骨密度及腰椎L1~L4骨密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清雌激素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血清铁蛋白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股骨颈和腰椎L1~L4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雌激素与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血清铁蛋白与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与腰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绝经女性血清雌激素及铁蛋白含量水平与骨代谢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而血清铁蛋白逐渐升高,骨密度则逐渐下降。血清雌激素降低和铁蛋白逐渐升高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检测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患者的诊断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150例绝经后妇女的诊疗情况。根据是否出现骨质疏松,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14例,非骨质疏松患者)和观察组(36例,骨质疏松患者)。通过骨密度测定仪对研究对象股骨、颈骨、腰椎等进行骨密度测定,并分析影响骨密度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年龄段及不同BMI分组的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的孕次、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两组患者年龄、BMI、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吸烟、运动及豆类摄入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闭经、LH及年龄为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 05),而BMI、运动和豆类摄入为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P<0. 05)。结论骨密度降低在绝经后妇女中十分常见,闭经、年龄增长、豆类摄入量过少、LH升高等均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探讨青少年跟骨骨密度与骨矿、脂肪、肌肉含量的相关性,为增加青少年骨量与骨密度、促进骨骼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368名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跟骨骨密度、骨矿含量、脂肪含量和肌肉含量,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青少年骨密度及体成分测试结果 ,并分析跟骨骨密度与骨矿、脂肪及肌肉含量的相关性.结果男生的宽频超声衰减值(BUA)、肌肉量、骨矿量均高于女生,脂肪量低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51,10.65,4.52,-7.55,P值均<0.05).青少年跟骨骨密度与体质量指数(BMI)、骨矿量、肌肉量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0.42,0.69,P值均<0.05).不同年龄段男生的BUA,BMI,肌肉量及骨矿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95,8.63,6.96,5.01,P值均<0.05).不同年龄段女生的BUA、脂肪量、肌肉量、骨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65,10.33,7.96,4.87,P值均<0.05).12,13岁青少年的跟骨BUA值与BMI、肌肉量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14,15,16岁青少年的跟骨BUA值与BMI、肌肉量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跟骨骨密度与骨矿、肌肉含量密切相关,与脂肪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贵州省磷矿区健康女性骨密度分布情况,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防治效果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贵州省磷矿区居住>10年16~90岁健康女性762名,采用法国超声骨密度仪检测非优势侧手指骨密度(bone minearal density,BMD)、足长和左侧跟骨宽波短超声衰减(broadband ultrasound attenuation,BUA),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年龄组健康女性指骨BMD值和跟骨BUA值在36~40岁年龄段达到峰值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P<0.05),进入46~50年龄段女性骨丢失量速度明显加快;骨质疏松症患病率31~35岁年龄段为5.8%,随着年龄增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增高(X2=26.75,P<0.01).结论 贵州省磷矿区健康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天津市700例6岁以下儿童的骨密度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0月于滨海新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700例0~6岁儿童,男性388例,女性312例。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对照组456例(骨密度正常)和研究组244例(骨密度降低)。测定两组儿童骨密度和微量元素。结果 83例1岁儿童有32例骨密度降低,发生率为38.55%;155例1~2岁儿童有48例骨密度降低,发生率为30.97%;127例2~3岁儿童有31例发生骨密度降低,发生率为24.41%;112例3~4岁儿童有16例发生骨密度降低,发生率为14.29%;106例4~5岁儿童中有16例发生骨密度降低,发生率为15.09%;而117例≥5岁儿童中有11例发生骨密度降低,发生率为9.40%,不同年龄儿童的骨密度降低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血清钙、锌、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岁是天津市儿童骨密度降低的高发年龄,其后各年龄段的骨密度降低检出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骨密度降低儿童的血清钙、锌、铁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性激素水平、骨密度特点及相关性,为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该院诊治的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骨折患者130例为骨折组,另选取同期该院诊治的非骨折老年女性患者100例为非骨折组,两组均测定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腰椎、髂骨、股骨上段骨密度并进行比较。将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根据骨密度水平分为基本正常组、下降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E2、FSH、LH水平,并分析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性激素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骨折组患者血清E2水平显著低于非骨折组,而血清FSH、LH水平显著高于非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骨折组患者腰椎、髂骨、股骨上段骨密度均显著低于非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骨密度下降组患者的血清E2水平显著低于骨密度基本正常组,血清FSH、LH水平显著高于骨密度基本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患者腰椎、髂骨、股骨上段骨密度与血清E2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 05),与血清FSH、LH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 05)。结论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性激素水平显著变化,骨密明显下降,临床护理工作者可以通过针对性护理方案改善老年女性性激素水平和骨密度,预防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惠州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骨密度水平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关指导意见。方法儿童根据年龄分为3~4岁、4~5岁、5~6岁3个年龄组,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对惠州地区32588例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骨密度水平检测,检测左胫骨中段传播速度值(Speed of Sround,SoS)。Z值为-1~1说明骨密度正常,Z值〈-1说明骨密度异常。结果除3~4岁组男女SoS差异有统计学意外(P〈0.05),各组儿童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俨〉0.05)。3~4岁、4~5岁、5~6岁组儿童骨密度异常率分别为26.24%、26.42%、27.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体重〉+ISD或〈一1SD的儿童,骨密度异常率明显高于一1SD一+1SD儿童(P〈0.05)。结论儿童骨密度峰值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因此根据本地区情况制定相应年龄段的SoS正常水平,早期检查骨密度,早期进行干预,能够较大程度改善儿童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