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失独(伤残)家庭签约服务供需状况,建立签约服务供需平衡模式。方法 2019年1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失独(伤残)家庭父母(需方)6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方)家庭医生和家庭医生服务管理者5人,街道失独(伤残)家庭服务机构(第三方)计生干部5人,进行访谈,主要访谈内容:签约服务结构维度(人、财、务)、过程维度(流程、内容、方式)、结果维度(费用控制、健康管理、便捷程度)等内容。结果 需方:需求层次参差不齐,服务体验存在差异;政策了解不深,签约与否无所谓;担心隐私泄露,主动接受服务较难。供方:签约期望高于供给服务能力;因地制宜提供服务较为困难;共有与个性服务不易平衡。第三方:宣传力度不够,且对于供给内容描述过于夸大;签约服务紧密度不够;社会资源支持不足。结论 构建社会多方支持体系,服务方式形式多样;加快医养服务建设步伐,满足不同层次服务需求;条块结合全面持续,予以人性化服务关怀;两个目标服务管理,履行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失独(伤残)家庭父母医养需求及影响因素,并基于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来满足其医养需求.方法:应用生活自理量表(ADL)和老年抑郁量表(GDS)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某街道20个居委274名失独(伤残)家庭父母进行医养需求及签约服务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自理能力情况、抑郁症状情况等.结果:68.2%...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了解失独 (伤残) 家庭父母医养需求及影响因素,并基于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来满足其医养需 求。方法:应用生活自理量表 (ADL) 和老年抑郁量表 (GDS)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某街道20个居委274名失独 (伤残) 家庭 父母进行医养需求及签约服务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自理能力情况、抑郁症状情况等。结果:68.2%的失独 (伤残) 家庭父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不同年龄、家庭医生“1+1+1”签约、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失独 (伤残) 家庭父母的生活 能力自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 78.574、19.854、111.203 和 49.843,P 值均<0.05)。52.2%的失独 (伤 残) 家庭父母有抑郁症状,不同性别、年龄、婚姻及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的失独 (伤残) 家庭父母抑郁症状检出率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5.408、57.520、29.088和26.737,P值均<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失独 (伤 残) 家庭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和抑郁症状趋于加重,家庭医生提供签约服务时,应予以关注并提供相关危险因素干预措施,防 止疾病及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虽然是供方主导,但内核是需方驱动。当前,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侧研究,主要集中在签约服务需求意愿与选择偏好、签约服务效用与体验、签约服务供需匹配管理等方面,缺乏从需求管理视角开展签约服务供给优化的研究。本文以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为指导,构建需求管理模型,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管理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给农村失独老人长期慢性病就医难问题提供帮助,结合我国正在推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出“一对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方法:在对失独老人进行分组后,组建了“一对一”医护团队,形成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陕西三地农村失独老人参与“一对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大部分农村失独老人比较愿意参与此模式。结论: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农村失独老人就医难问题的解决有一定帮助作用,也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具体化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 深入了解苏州市工业园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针对特扶家庭的实施效果,探讨影响特扶家庭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苏州市工业园区5个街道选取了共计38个特扶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家庭成员代表进行个人深度访谈。结果 运用NVivo11进行资料整理与核心主题提炼,归纳得出限制特扶家庭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的三点主要问题:(1)宣传程度不够;(2)使用率不高;(3)服务内容落实不全面。结论 苏州市工业园区特扶家庭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用、内容和流程的了解不足,应继续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居民知晓率;优化配套服务,增强服务吸引力;改进供方建设,完善服务落实度,从而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解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签约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从需方角度挖掘签约服务的需求,供给匹配需方的需求,更好实现社区签约服务工作的持续推行。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与回顾性调查法对社区居民的主诉、病种需求进行整合,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结合调查问卷法确定社区医生的供给匹配,对上海市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重点发展主诉、病种需求进行筛选。结果:居民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骨质疏松、睡眠障碍、腰腿痛和骨关节疾病7个主诉、病种的需求最大,并且从社区供应的优先级上依次递减,最后3个主诉、病种不分先后。结论:建议在签约服务工作中优先发展重点需求主诉、病种,以满足需方需求为关键点,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加速签约工作的推广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平湖市钟埭街道社区居民、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和队长进行调查,了解家庭医生服务供需匹配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家庭医生服务供需对接的策略和建议。方法 2018年4—5月对钟埭街道社区居民进行实证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5名居民为调查对象,了解需方现况;对45名家庭医生和5名家庭医生团队队长进行调查,了解供方现况。结果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目前社区卫生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家庭医生服务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家庭医生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基础不够完备以及供需双方积极性均有待提高等。结论家庭医生制度的纵深发展离不开对供需对接策略的思考,可以从家庭医生队伍培养、社区优质卫生资源整合、公众参与表达机制建构、精准化签约服务供给以及供需双方签约积极性双提升等方面着手构思。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县乡村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医务人员通过组建全科团队开展家庭签约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为农村地区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实行县乡村一体化的大方县长石镇的乡村医务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了解程度、胜任家庭签约服务的能力评价、组建全科团队开展家庭签约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 23名(30.7%)医务人员比较了解并完全能够胜任家庭签约服务;42名(56.0%)医务人员认为必要再提高业务水平来承担家庭签约服务,有35名(46.7%)希望获得进修学习的机会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46名(61.3%)医务人员认为签约居民适合人数在1 000人以内;57名(76.0%)医务人员愿意加入全科团队开展家庭签约服务,影响医务人员愿意加入全科团队开展家庭签约服务的因素主要有医务人员的待遇、医疗技术水平及获得居民的支持和理解,分别占65.3%、34.7%、33.3%;23名(30.7%)乡村医务人员认为开展家庭签约后工作量会增加。结论县乡村一体化下乡村医务人员组建全科团队开展家庭签约服务意愿高,但存在新进医务人员及村医对签约服务内容了解不全面,待遇、医疗技术水平和居民理解支持是影响组建全科团队开展家庭签约服务的关键。提高待遇、为其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加强宣传可提高乡村医务人员组建团队开展签约服务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角色、利益诉求以及认知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签约服务给居民带来了明显的益处和获得普遍认可,但仍存在多方合作共治尚未形成有效改革合力,有关难点和障碍影响了服务提供热情及动力,以及政策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建议可从强化多部门协作联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凝聚管理方合力;以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提质增效为抓手,提升供方服务能力和职业认同感;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培训与宣传,提升需方认知度,营造良好签约氛围等方面来推动家庭签约服务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上海市金山工业区家庭医生的康复服务能力情况以及“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残疾人机体功能改善、满意度、医疗费用支出情况,为后续精细化干预提供支持。 方法 通过自拟问卷于2016年8-10月和2017年8-10月调查金山工业区14名家庭医生基本情况及掌握康复服务技能种类等以及733名残疾人的基本人口学信息、残疾特征信息和机体功能改善情况、满意度情况和医疗支出情况等。 结果 14名家庭医生年龄集中在20~50岁,均具有多种康复服务技能,能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1+1+1”签约服务。733名残疾人男女性人数比为1.08:1,肢体残疾人数最多,为334人(45.57%),残疾等级中四级残疾人数最多,共342人(46.66%)。“1+1+1” 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人数和康复治疗人数较家庭医生制团队服务分别增加130人和312人。接受“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186名(25.38%)残疾人机体功能改善,47名(6.41%)残疾人机体功能恢复。签约残疾人满意度有一定提升,满意和非常满意人数总和由签约前的585人(79.81%)升至签约后的714人(97.41%)。签约残疾人医疗费用则呈现下降趋势,同比下降22.82%。 结论 “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提升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残疾人机体功能,降低残疾人医疗支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分工现状,为进一步完善职责分工和签约服务模式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7月采用典型抽样、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江苏省3个县(区)18个乡镇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医生、护士、公卫医生、村卫生室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乡镇卫生院医生主要参与疾病诊疗护理(91.8%)、健康教育(67.6%)、转诊服务(50.5%)、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50.5%)等工作;护士主要参与疾病诊疗护理(85.0%)、健康教育(61.5%)工作;公卫医生主要参与预防接种(65.9%)、老年人健康管理(51.2%)、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51.2%)工作;村卫生室医生主要参与医疗服务和绝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任务范围广,既参与医疗服务又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促进了医防融合,但存在护士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未充分发挥、公卫医生对自身工作职责不清、村卫生室医生工作负担较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县域医共体背景下安徽省定远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展。方法:通过访谈了解安徽省定远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做法及与医共体的关系,收集2014—2016年新农合平台数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数据及相关政策文件。结果:定远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存在配套政策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不足、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识不足等问题。结论:县域医共体通过统一管理制度建立起责任共同体,整合县域内医疗资源形成区域发展共同体,结合按人头支付方式形成区域医疗机构利益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及效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签约人群补偿水平的提升和签约医生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了解成都市某农村地区残疾人家庭医生服务的签约情况,分析影响签约的因素,为促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12月—2019年5月对成都市某农村地区的残疾人进行问卷调查,共计调查495名.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残疾人签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寻找影响社区居民做出家庭医生签约决策的关键因素。方法 2018年5月4日—5月25日,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社区签约和未签约居民共201人进行签约影响因素调查,从中提取主观印象、需求、供给和就医体验四个潜变量,信度系数均大于0.700。结果主观印象和就医体验对签约倾向的路径系数,需求和签约倾向对签约服务利用情况的路径系数,估计值有统计学意义。需求和签约倾向对签约服务利用情况有直接作用,影响程度分别为0.347和0.533;供给、主观印象和就医体验对签约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不显著。结论需求才是关键因素,应充分挖掘辖区居民健康需求并提供相应的签约服务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家庭医生签约对于社区居民自付医疗费用的影响,探讨签约对缓解居民医疗费用负担的成效。方法:2019年7—9月在厦门、杭州、上海、北京分别选择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街道的居民,根据调研时最新的家庭医生签约率,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1 508人。医疗费用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次均就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以及年医疗总费用(均为自付)为指标,采用两部模型分析家庭医生签约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结果:签约家庭医生的社区居民相较于未签约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率(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利用率)显著提高,但是没有显著影响次均就诊费用和年医疗总费用;降低了住院服务利用率,并且次均住院费用减少了673元。结论:家庭医生可以促使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但是其作为医疗费用守门人的职责还需进一步加强。这需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加强团队间的协作,完善与上级医疗机构或者专科医生的合作机制,突出医疗保险的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17.
Families with disabled children represent a sizeable share of all American households. Living with a disabled child can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the entire family, which in turn can affect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the child who is disabled. Much needs to be learned about how children’s health affects their parents, siblings, and other family members and about how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s modify those associations. Numerous programs and organizations provide resources for disabled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but the system is extremely fragmented and difficult to navigate. This commentary reviews what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child disability on the family,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omplex needs of and multitude of resources available to families of disabled children, and concludes with suggested directions for practice,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y.  相似文献   

18.
Short breaks or respite care is a much-valued service by families and the demand for it is likely to exceed supply. It is all the more imperative that the services provided are matched to the needs and preferences of families. A census was undertaken within one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 Board in Northern Ireland of families who received short break services for their child with disabilities during a 12-month period. Information was also collected on pertinent child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 This enabled profiles to be drawn up of the recipients of six types of short-term breaks: (1) hospital-based overnight care; (2) overnight stays in a residential home; (3) domiciliary service in the family home; (4) breaks provided in another family home; (5) residential holidays; and (6) breaks provided through leisure schemes organized after-school or during holidays. A second study entailed interviews with families who were resident in one area served by a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 Trust regarding their usage and preferences for each type of service noted above. This too identified variations in parental preferences and usage. This information gathered should assist commissioners in developing cost-beneficial short break services although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validate the possible predictors for each serv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