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血管内介入治疗(EVT)的疗效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72例ABAO的临床资料。102例先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内容栓治疗,其中89例溶栓失败再行Solitaire TM支架取栓术治疗;70例直接采用Solitaire TM支架取栓术治疗。结果 172例EVT后,153例获得满意前向血流,血管再通成功率为88.95%;病死率为11.05%。术后90 d,98例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74例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6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0分、术前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7分、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评分0~1级血流及血管未再通是EVT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VT治疗ABAO疗效确切,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很多,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41例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记录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记录围手术期血管内机械取栓相关并发症,术后90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性神经放射学学会/美国介入放射学学会侧支循环分级系统评价前循环侧支代偿,BATMAN评分标准评价后循环侧支代偿。结果 41例患者中12例(29.27%)行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32例(78.05%)术后即刻实现血管再通(mTICI 2b~3级),前循环再通20例(80%,20/25)、后循环再通12例(12/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424,P=0.706);28例(68.29%)术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NIHSS评分下降≥4分),前循环闭塞18例(72%,18/25)、后循环闭塞10例(10/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7,P=0.524);11例(26.83%)术后90 d内死亡,前循环闭塞4例(16%,4/25)、后循环闭塞7例(7/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2.130,P=0.144),3例死于并发肺部感染和呼吸功能衰竭、8例死于缺血性卒中;14例(34.15%)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前循环闭塞10例(47.62%,10/21)、后循环闭塞4例(4/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493,P=0.483);6例(14.63%)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前循环闭塞4例(16%,4/25)、后循环闭塞2例(2/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3.303,P=0.856)。33例行侧支代偿评价,20例前循环闭塞患者中14例(70%)侧支代偿良好,其中9例(9/14)术后90 d预后良好,6例(30%)侧支代偿欠佳均预后不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4);13例后循环闭塞患者中3例(3/13)侧支代偿良好,术后90 d均预后良好,10例(10/13)侧支代偿欠佳,仅1例(1/10)预后良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4)。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用于治疗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充分进行术前评估、完善脑卒中救治流程可以提高血管内机械取栓疗效。  相似文献   

3.
<正>1研究介绍1.1研究背景对于颅内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对血管再通高度有效,但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显示其能改善患者功能预后。鉴于此,来自荷兰的研究人员进行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IVT)后桥接血管内治疗(EVT)术中使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采用IVT桥接EVT治疗的203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EVT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80例)与非替罗非班组(123例), 将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根据是否行急诊支架植入术分为支架植入组(52例)与非支架植入组(28例)。分别统计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术后24 h、2~3 d及90 d颅内出血(ICH)或术后3~90 d新发ICH发生率, 致死性ICH发生率, 术后90 d死亡率]和预后的差异。结果 (1)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 替罗非班组男性、串联闭塞、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者占比较高, 心房颤动者占比较低, 手术时间较长, 脑卒中类型的分布不同,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与非替罗非班组患者术后24 h ICH发生率、术后2~3 d ICH发生率、术后90 d ICH发生率、致死性ICH发生率、术后90 d死亡率以及术后9...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cute large vascular occlusion stroke,ALVOS)早期成功再通后恶性脑水肿(malignant brain edema,MBE)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早期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前循环ALVOS患者149例,年龄(68±11)岁,其中男性85例(57.0%)。收集入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围手术期参数及90 d预后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MBE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引起MBE的危险因素。结果:149例患者中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6(13,20)分,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9(8,10)分,发病-置鞘时间(248.3±61.3)min,发病-再通时间(312.4±69.7)min。其中发生MBE患者23例(15.4%,23/149);发生MBE患者90 d功能独立[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明显低于无MBE患者[分别为17.4%(4/23)、61.1%(77/126),χ2=14.985,P<0.001],且90 d病死率明显高于无MBE患者[分别为43.5%(10/23)、14.3%(18/126),χ2=10.861,P=0.00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BE是影响90 d良好预后(调整OR=12.078,95%CI 1.934~75.443,P=0.008)和死亡(调整OR=4.146,95%CI 1.060~16.216,P=0.041)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侧支循环状态是影响前循环ALVOS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后MB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2级侧支循环比0级侧支循环,调整OR=0.109,95%CI 0.021~0.563,P=0.008)。结论:MBE是影响ALVOS患者90 d良好预后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ALVOS患者,即使早期血管内治疗后闭塞血管已获成功再通,但MBE仍不少见,而脑侧支循环状态是影响ALVOS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后MB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30例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范围)为17(7~37)分,ASPECTS为(3.8±1.0)分。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其中M1段闭塞11例,M2段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病变4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对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以mTICI分级2b或3级作为血管成功再通标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Ⅱ中的标准对出血转化进行分类,观察Ⅱ型脑实质血肿的发生率,用以评价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术后90 d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定义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80.0%)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例(6.7%)发生Ⅱ型脑实质血肿。术后90 d行临床随访,33.3%(10/30)的患者获得良好临床预后,其中成功再通组9例(9/24,37.5%),未成功再通组1例(1/6);10例患者(10/30,33.3%)死亡,其中成功再通组7例(7/24,29.2%),未成功再通组3例(3/6)。基线ASPECTS 3~5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37.0%(10/27),病死率为25.9%(7/27);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比为0/3,病死比例为3/3。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基线ASPECTS 3~5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仍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仍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模式影像指导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02—2018-10收治的10例超时间窗的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患者年龄、是否有相关疾病及发病到血管内治疗的时间、闭塞血管部位、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采用溶栓试验(mTICI)分级标准评估血管再通的情况,观察术前、术后24h、14d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术后90d预后。根据患者术后90d的预后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3分)。结果10例患者血管再通率为100%,术后1例出现无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出现灶内渗血但临床症状无加重,1例血管再次闭塞,1例出血脑疝死亡,治疗后14dNIHSS评分(5±2)分,低于入院时的(10.5±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0d预后良好9例(90%),死亡1例(10%)。结论 在严格影像导引下对超时间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 与单纯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后的临床结局。 方法 纳入2012年3月-2016年11月期间在北京天坛医院行EVT与IVT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1∶1比例匹配两组的年龄、性别、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及卒中亚型 (TOAST分型),匹配患者的NIHSS评分≥10分。主要疗效结局为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安全性结局为 24 h ICH及90 d全因死亡率。 结果 共纳入328例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EVT组69例,IVT组259例,匹配后两组基线数 据相似,每组各55例。各卒中亚型比例在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所有P <0.001),两组均以大动脉粥 样硬化型为主,其中EVT组63例(91.3%),IVT组164例(63.3%)。临床疗效结局显示匹配后EVT组90 d mRS评分≤1分比例(30.9% vs 38.2%,校正OR 0.724,95%CI 0.329~1.595,P =0.423)及mRS评分≤2 分比例(38.2% vs 50.9%,校正OR 0.596,95%CI 0.279~1.272,P =0.181)均低于IVT组,但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安全性结局方面,24 h症状性脑出血及治疗后90 d全因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 意义。 结论 对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EVT治疗和单纯IVT治疗,在疗效及安全 性结局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原位狭窄并急性闭塞行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28例患者在发病6~8 h内接受一种或多种血管内治疗技术再通血管。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术后即刻采用m 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程度,术后72 h复查头颅MRI或CT,随访采用mR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90 d的预后。结果术中即刻血管造影评估血管再通率:25例患者(89.3%)血管再通良好,3例患者(10.7%)血管再通不良。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患者16例(57.1%),预后不良患者12例(42.9%)。其中死亡7例(25%),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3.6%);无血管内治疗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入院-转出时间(door-in-door-out time, DIDO)对接受早期血管内治疗(EV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高级卒中中心接受EV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时间指标以及90 d预后等数据, DIDO定义为初级卒中中心的入院(入门)到转出(出门)时间, 主要结局是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 即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用单、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DIDO时间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共320例患者[年龄(69.6±10.2)岁]纳入研究, 基线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4(11, 18)分,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为8(7, 9)分, DIDO中位时间为76(50, 120)min, 在整体人群中DIDO并不是EVT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但在早期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发病-再通时间≤300 min)中, DIDO(OR=1.030, 95%CI 1.001~1.059, 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侧支循环状态对3个月的临床结局的影响,分析无效再通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基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再通后重症监护的登记研究(registration study for critical car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fter recanalization,RESCUE-RE)数据库,根据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协会/介入放射学协会制定的基于DSA的侧支分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成功再通的AIS患者分为侧支不良(0~1级)和侧支良好(2~4级)两组。无效再通定义为血管内治疗术后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级),但患者术后90d功能预后不良(mRS评分≥3分)。比较侧支不良组和侧支良好组基线特点和预后结局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侧支状态对无效再通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48例EVT后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其中侧支不良组323例(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杨海华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2):1272-1276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是卒中患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新一代血管内机械取栓装置能降 低死亡率及改善临床预后。然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经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患者临床结局受到多种因 素的影响,包括患者年龄、治疗前卒中的严重程度、发病至血管开通治疗的时间、治疗前梗死体积的 大小、血栓负荷及侧支循环状态等。本文就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进展及临床预后的影 响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伴有较大面积核心梗死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AIS-LVO)血管内治疗效果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伴有较大核心梗死AIS-LVO病例资料。闭塞部位:颈内动脉颅内段22例,大脑中动脉M1段22例,M2段近段3例。47例病人均接受血管内治疗。结果 血管成功再通率(m TICI 2b~3级)为93.62%(44/47),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m RS≤2分)为27.66%(13/47)。颅内出血(ICH)发生率为38.30%(18/47),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为10.64%(5/47);病死率为29.78%(14/47)。与预后不良组(m RS2分)比较,预后良好组(m RS≤2分)病人年龄更轻(t=-2.837,P=0.007)。结论 血管内治疗可使部分伴有较大面积核心梗死AIS-LVO病人获益。其中发病年龄是影响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间临床特点及其血管成功再通后临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卒中中心自2016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170例大血管闭塞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程度均达到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根据血管闭塞部位将患者分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组(138例)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组(32例), 对比2组患者间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相关参数及临床预后指标的差异。结果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组患者中男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高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组(81.3%vs. 61.6%, 78.1%vs. 47.1%),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高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组[3.78(1.93, 10.86)vs. 2.77(1.77, 4.72), (20.50±8.96)分vs. (14.83±4.67)分], 心房颤动史比例明显低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组(21.9%vs. 58.0%), 发病至血管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入院至血管穿刺时间、入院至血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联合 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直接取栓治疗的疗效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5月全国18家分中心发病4.5 h 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IVT+EVT)和直接取栓组 (direct endovascular treatment,D-EVT)。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 分0~2分,采用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评估两组90 d预后的差异。 结果 研究纳入123例患者,平均年龄62.79±11.07岁,男性85例(69.11%),其中D -EVT组98例 (79.67%),IVT+EVT组25例(20.33%)。与IVT+EVT组相比,D-EVT组取栓≥3次病例更多(26.52% vs 8.00%,P =0.04);多因素分析显示,IVT+EVT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D -EVT组(aOR 0.2,95%CI 0.06~0.71,P =0.01)。 结论 对于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较单纯血管内治 疗90 d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从2016年1月~2018年5月在深圳市6个卒中中心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共224例,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5分定义为轻型卒中(minor stroke,MS),共116例,NIHSS 5分为非轻型卒中(non-minor stroke,NMS),共108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两组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治疗后7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 ICH)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发生率、90 d死亡率的差异。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rt-PA静脉溶栓的M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基线资料中,与NMS组相比,MS组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比例更低(7. 8%vs 17. 6%,P=0. 026),而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比例明显更高(41. 4%vs24. 1%,P=0. 006)。疗效性上,MS组90 d预后良好(mRS≤2分)比例明显高于NMS组(87. 9%vs 63%,OR6. 099,95%CI 2. 650~14. 040,P 0. 001)。安全性上,MS组7 d内END发生率高于NMS组(5. 2%vs 4. 6%); 7 d内s ICH发生率低于NMS组(4. 3%vs 6. 5%); 90 d内死亡率低于NMS组(1. 7%vs 7. 4%),校正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即使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END、既往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既往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与MS患者预后不良相关,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只有END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与NMS相比,MS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有助于改善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安全性与NMS相似。即使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END仍然是M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联合
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直接取栓治疗的疗效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5月全国18家分中心发病4.5 h
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IVT+EVT)和直接取栓组
(direct endovascular treatment,D-EVT)。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
分0~2分,采用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评估两组90 d预后的差异。
结果 研究纳入123例患者,平均年龄62.79±11.07岁,男性85例(69.11%),其中D -EVT组98例
(79.67%),IVT+EVT组25例(20.33%)。与IVT+EVT组相比,D-EVT组取栓≥3次病例更多(26.52%
vs 8.00%,P =0.04);多因素分析显示,IVT+EVT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D -EVT组(aOR 0.2,95%CI
0.06~0.71,P =0.01)。
结论 对于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较单纯血管内治
疗90 d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串联病变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共18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包括串联病变25例、非串联病变162例),均行血管内治疗,术前采用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pc-ASPECTS)和脑桥-中脑指数(PMI)评价脑梗死范围,后交通评分和美国介入和治疗性神经放射学学会/美国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分级评价基底动脉闭塞后后循环侧支代偿。主要预后指标为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后90 d功能独立性和预后,主要安全终点为术后7 d内颅内出血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治疗后90 d病死率。结果串联病变组患者病变主要位于基底动脉起始部(包括椎动脉颅内段)和远端(P=0.000)、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比例较低(P=0.000)。25例串联病变患者中21例采取Dirty-road路径、4例采取Clean-road路径,支架取栓(P=0.030)和术中静脉注射替罗非班(P=0.028)比例更低,支架植入比例更高(P=0.005),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更低(P=0.001),治疗后90 d病死率更高(P=0.00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串联病变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较低(OR=0.050,95%CI:0.010~0.530;P=0.012)和治疗后90 d病死率较高(OR=17.320,95%CI:2.700~111.040;P=0.003)的危险因素。结论串联病变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