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患者的健康认知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1月浙江省台州医院诊治的围绝经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应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并分析其变化特点,通过病历记录、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信息资料,包括患者年龄、受教育年限、月经、睡眠、心理状况、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心血管病史、血尿素氮、血肌酐、血红蛋白、血尿酸、透析史及透析频次,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以上各项是否为围绝经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138例围绝经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oCA均分为(24.0±3.1)分,认知功能障碍79例,认知功能正常59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MoCA总分,执行功能、命名、记忆、注意力、抽象及延迟回忆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认知功能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语言和定向力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1~60岁、受教育年限≤12年、睡眠质量差、心理状况不良、有糖尿病史、血肌酐<1000μmol/L、血红蛋白<110 g/L、血尿酸<150μmol/L及透析史≥36个月的围绝经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年限、睡眠、心理状况、糖尿病史、血肌酐、血尿酸及透析史是围绝经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围绝经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执行功能、命名、记忆、注意力、抽象及延迟回忆能力下降,其受到年龄、受教育年限、睡眠、心理状况、糖尿病史、血肌酐、血尿酸及透析史等因素影响,需要积极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健康认知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义乌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5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围绝经期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并统计观察组患者年龄、维持透析时间、原发病等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围绝经期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95例患者中有48例发生骨质疏松,占50.53%,其中轻度骨质疏松28例(58.33%)、重度骨质疏松20例(41.67%),均纳为骨质疏松组;47例未发生骨质疏松,占49.47%,纳入非骨质疏松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维持性血液透析围绝经期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与体质指数(BMI)、VitD缺乏症、低运动量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1.021,95%CI=1.005~1.037)、VitD缺乏症(OR=1.076,95%CI=1.017~1.138)、低运动量(OR=5.235,95%CI=1.362~20.121)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围绝经期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围绝经期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与BMI较低、患有VitD缺乏症、低运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况、认知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该院接诊的62例围绝经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选择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心理状况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18.51±0.5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9.88±1.07)分,且SAS、SDS评分[(69.52±2.06)分、(59.15±1.54分)]高于对照组[(51.36±1.86)分、(41.33±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教育程度、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慢性失眠、一周透析次数及脑卒中病史均可能是发生不良心理状况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家庭收入、肾小球肾炎及一周透析次数与不良心理状况和认知功能障碍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慢性失眠及脑卒中病史均是发生不良心理状况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教育程度、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慢性失眠及脑卒中病史均可能是发生不良心理状况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临床应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绍兴第二医院医共体总院收治的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女性患者,分为围绝经期组(32例)和未绝经组(48例)。比较两组睡眠质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围绝经期组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为68.8%(22例),显著高于未绝经组的45.8%(22例)(均P 0.05)。围绝经期组SDS评分和S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未绝经组(均P0.05)。两组患者中,睡眠障碍者SDS评分和SAS评分均显著高于睡眠正常者(均P0.05)。两组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中,睡眠障碍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显著高于睡眠正常者,血清雌二醇(E2)水平显著低于睡眠正常者(均P0.05)。围绝经期睡眠质量与血清FSH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E2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围绝经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更易出现睡眠障碍及焦虑、抑郁,可能与血清FSH水平升高和血清E2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5.
高云  周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4,(15):2872-2874,2881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状况,为实施有效症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透析患者症状困扰量表对广州市3所三甲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18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各症状发生率为15.9%~98.4%。发生率居前10位的症状依次为:皮肤干燥、瘙痒、感到疲乏或精力不足、口干、睡眠浅或易醒、骨关节痛、不宁腿、肌肉痉挛、入睡困难、小腿浮肿。困扰程度达中度至很严重的患者占3.30%~82.97%。不同工作状况患者、不同婚姻状况患者、不同家庭平均月收入、不同透析次数患者间症状有无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工作状况患者、不同婚姻状况患者、不同家庭平均月收入患者间症状困扰程度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诸多症状,给日常生活带来较大困扰;工作状况、婚姻状况、家庭平均月收入、透析次数可影响患者症状及困扰程度。应针对患者症状困扰特点,实施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86例围绝经期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7月-2018年2月收治的286例FPFD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该院行常规检查的100例围绝经期但未发生FPFD女性为对照组。使用院内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记录受试对象年龄、文化程度、年收入、职业、体质指数(BMI)、分娩方式、分娩次数、子宫切除史、月经情况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资料,计算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分析出绝经期FPFD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较对照组高,两组在年龄分布、BMI分布、分娩方式、分娩次数、子宫切除史、月经规律情况、阴道炎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肥胖、阴道分娩、分娩次数2次、子宫切除史、绝经、阴道炎是围绝经期妇女FPF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肥胖、阴道分娩、分娩次数较多、有子宫切除史、阴道炎的围绝经期女性发生FPFD的可能性更高,应针对有以上危险因素的女性加强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石家庄地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状况,为本地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石家庄地区围绝经期女性进行围绝经期综合征状况调查,采用女性围绝经期症状调查表评估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并收集其年龄、BMI、文化水平、家庭功能、心理弹性、睡眠质量、规律体育锻炼、疾病认知、月经等情况,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石家庄地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有效研究对象1 873名,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391例,发生率为20.88%,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187、139、65例,分别占47.83%、35.55%、16.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家庭功能(OR=0.568)、心理弹性(OR=0.219)、睡眠质量(OR=0.183)、规律体育锻炼(OR=0.730)、疾病认知(OR=0.960)、月经情况(不规律OR=2.711、已绝经OR=3.043)是石家庄地区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石家庄地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状况有待改善,可综合相关因素,针对个体特点采取针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2019年绍兴第二医院共体总院收治的绝经后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3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判定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45例和非骨质疏松组1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绝经后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结果绝经后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3例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27.6%,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转子区间和Ward's三角区、股骨骨密度均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显著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基础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甲状旁腺激素(i PTH)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钙(Ca)、磷(P)、25-羟维生素D [25-(OH) D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的透析龄显著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原发疾病、药物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体质指数、AKP、i PTH、透析龄是绝经后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结论绝经后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较高,其发病受到多因素综合作用,应针对发病特点及影响因素给予合理干预,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提高绝经后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维持性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患者丙肝感染情况,并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6年因终末期肾病在医院规律行透析治疗的患者208例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接受维持性腹膜透析的83例患者分为A组,将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25例患者分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A组丙肝感染率2.41%,B组丙肝感染率13.60%,A组丙肝感染率显著低于B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时间、合并症、蛋白摄入量、C-反应蛋白水平和白蛋白水平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肝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维持性腹膜透析相比,血液透析丙肝感染的风险更高;临床应加强透析管理,积极处理患者的合并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微炎症状态,以降低丙肝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31例患者透析期间C-反应蛋白含量及贫血情况的观察研究,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9月止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31例患者作观察对象,透析前均测定患者空腹血C-反应蛋白水平,据测定结果将C-反应蛋白定量低于10mg/L的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余下19例患者作为实验组.以3个月为研究透析期,将患者EPO透析期间用量、Hb、ALB、作为贫血指标,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患者贫血指标.结果实验组EPO透析期间用量高于对照组,而Hb、ALB低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有意义.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含量升高可能会加重患者贫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了解围绝经期女性疲乏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及效应大小,为改善该人群疲乏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多维度疲乏症状量表-简表、改良围绝经期症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对河北省唐山市梁家屯社区、朱庄子村和蒋各庄村的580名围绝经期女性进行问卷调查,使用AMOS 22.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围绝经期女性疲乏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结果 被调查的围绝经期女性疲乏得分为(15.41±13.01)分。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较好(AGFI=0.975、CFI=0.999、RMSEA=0.044),各因素对疲乏的影响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围绝经期症状、抑郁、家庭关怀度、睡眠质量、社会支持,其中睡眠质量对疲乏具有最强的直接正向效应,围绝经期症状通过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抑郁及睡眠质量产生间接效应;抑郁通过社会支持及睡眠质量产生间接效应;家庭关怀度通过社会支持、抑郁及睡眠质量产生间接效应。结论 围绝经期女性疲乏受生理、心理、环境因素影响,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提高睡眠质量、调节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安徽省围绝经期教职人员更年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3个市共876名围绝经期教职人员进行调查,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KI)、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老年人抑郁调查量表(GDS-15)进行调查和相关分析。结果围绝经期教职人员平均年龄(45.75±4.77)岁,更年期综合征患病率为60.9%。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手术史、月经状态、怀孕次数、流产史、每天牛奶饮用情况、豆制品食用情况、慢性病患病、焦虑状况、抑郁状况与围绝经期教职人员更年期综合征患病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绝经期教职人员更年期综合征的相关因素有月经状态、流产史、每天牛奶饮用情况、豆制品食用情况、慢性病患病、焦虑状况及抑郁状况(P0.05)。结论围绝经期教职人员更年期综合征患病率较高,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身心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临床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6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临床特点。结果共39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0.60%;年龄、住院时间、透析总次数、肝炎病史、透析器复用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感染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均低于非感染患者,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均高于非感染患者,感染患者的各项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均低于非感染患者,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较为严重,危险因素较多,患者遭受感染后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营养状况下降、肝脏受损情况加剧、机体免疫能力低下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与抑郁情绪状态的相关性,为围绝经期女性保健方案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女性2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障碍指数(PSQI)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受试者进行调查,所有受试者均由同1名精神科医师按照《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及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进行诊断,明确其是否为睡眠障碍、抑郁发作。按照其是否为抑郁发作分为抑郁组(109例)和非抑郁组(149例)。分析不同临床特性受试者PSQI指数、HAMD评分间的差异。采用倾向性分析排除受试者除睡眠习惯因素对抑郁的混杂影响因素,分析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对抑郁的影响。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抑郁预防和干预对策。结果 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发生率(67.89%)高于非抑郁组(2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18,P<0.05)。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心理性失眠(10.09%)、精神障碍导致失眠发生率(43.12%)高于非抑郁组(4.70%、2.01%),躯体疾病导致发生率(3.67%)低于非抑郁组(12.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024、135.716及51.571,均P<0.05)。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年龄、婚姻状况、体质指数(BMI)、围绝经期阶段、性格特点、围绝经期生活质量评分量表(MRS)评分、子女职业状况、合并疾病、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独居、职业状态、生育史、PSQI指数、HAMD评分、社会支持度评分与非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倾向性分析控制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之外的影响因素后,PSQI指数是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t=5.947,P<0.05)。结论 围绝经期抑郁女性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睡眠障碍是影响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预防围绝经期女性抑郁应重视对其睡眠健康采取措施提升睡眠质量,降低其发生抑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石河子社区围绝经期女性的睡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三阶段抽样法随机抽取石河子市社区401名年龄40~55岁的围绝经期女性,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401名石河子市社区围绝经期女性PSQI平均得分为(4.98±0.16)分,低睡眠检出率为17.2%;影响社区围绝经期女性睡眠的主要因素为绝经和年龄。结论:石河子市社区围绝经期女性低睡眠检出率较高;女性绝经和年龄是影响其睡眠质量的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女性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为相关防治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9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女性胆囊结石患者102例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女性10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年龄、体质指数、文化水平、饮食习惯、月经情况及家族疾病史)和疾病史(血脂异常、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及心血管病史)情况,分析以上各项指标是否为围绝经期女性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胆囊结石形成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体质指数、饮食习惯、月经情况及家族疾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文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研究对象血脂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及心血管病史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饮食习惯、家族疾病史及血脂异常为围绝经期女性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OR=5.492、5.76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泸州市40~60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表和自制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502名女性绝经年龄为(48.05±4.02)岁,KMI评分中位数为15分,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为81.7%,其中轻度患病率为30.9%,中重度患病率为50.8%(中度38.05%,重度12.75%)。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无围绝经期综合征为对照,不运动、睡眠质量差、焦虑的女性更容易出现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OR(95%CI)值分别为1.813(1.045~3.144)、1.806(1.047~3.116)、2.226(1.259~3.937);45~60岁、睡眠质量差、焦虑的女性更容易出现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OR(95%CI)值分别为2.411(1.100~5.287)、5.890(3.316~10.462)、8.702(4.862~15.576)。结论泸州市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高,中重度患者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不运动、睡眠质量差及焦虑,且不同程度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应采取不同措施,预防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控制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衰弱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8月至2022年11月南京市3所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衰弱型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及临床痴呆评估量表对认知衰弱进行筛查,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衰弱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衰弱的相关因素。结果 1 21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存在认知衰弱255例(20.99%),非认知衰弱960例(79.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897)、年龄(OR=1.751)、人均月收入(OR=1.658)、透析龄(OR=2.210)、并发症(OR=1.965)、SDS评分(OR=1.782)均为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肌酐(Scr)为保护因素(OR=0.994)。结论 性别、年龄、人均月收入、透析龄、并发症、抑郁及Scr均为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存在认知衰弱的独立因素。应多加关注以上患者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从而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认知衰弱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防该疾病的发生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11月期间收治的102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透析期间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分为两组,其中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归为发生组(49例),将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患者归为未发生组(53例)。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与未发生组比,发生组患者BMI水平、合并糖尿病占比、透析时长24个月及以上占比、存在心脑血管事件史占比、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升高,舒张压、血红蛋白水平均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透析时长24个月及以上、存在心脑血管事件史、血红蛋白水平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均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3、2.092、2.147、1.018、1.039,均P<0.05)。结论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45~5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于2015—2016年10月随机抽取在景宁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45~55岁女性1 000人,采用浙江省围绝经期和绝经妇女生活资料调查表及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7份,有效率为94.70%。947名调查对象中患围绝经期综合征714例,占75.40%,其中轻度414例(43.72%),中度253例(26.72%),重度47例(4.96%)。常见的症状包括疲乏(70.75%)、失眠(61.03%)、情绪波动(57.66%)、骨关节痛(57.23%)和眩晕(55.76%)。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月经紊乱(OR=2.41,95%CI:1.76~3.32)、绝经(OR=2.21,95%CI:1.57~3.13)、患慢性病(OR=1.45,95%CI:1.13~1.86)及有手术史(OR=1.57,95%CI:1.10~2.24)是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月经紊乱、绝经、患慢性病和有手术史者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更严重,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加强对围绝经期女性的早期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