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海市嘉定区不同孕前体质量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幅度与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了解孕期体质量适宜增长范围。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对2016年10月-2017年3月按纳入标准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建卡、正规产检并分娩的1 977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偏瘦组(344例)、正常体质量组(1 285例)、超重肥胖组(348例)。分析比较各组孕期增重、新生儿体质量、妊娠期合并症及分娩情况,计算不同BMI组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结果不同BMI组的新生儿体质量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超重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 05)。不同BMI组孕期增重不同,偏瘦组孕期增重最高,超重肥胖组增重最少,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分娩巨大儿的孕期增重高于平均增重。分娩正常体质量新生儿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剖宫产低于偏瘦组及超重肥胖组,能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孕前不同BMI组获得正常体质量儿的孕期适宜增重分别为:BMI18. 5 kg/m~2者增重12. 30~18. 00 kg; BMI 18. 5~23. 9 kg/m~2者增重11. 50~17. 50 kg; BMI≥24 kg/m~2者增重8. 25~15. 15 kg。结论孕期体质量营养的管理,应关口前移,在孕前基础状态时就要调整到合理范围内,根据孕妇的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对孕妇进行个体化的营养指导及体质量管理,指导孕期增重在合理范围内,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孕前或孕早期BMI≥24 kg/m~2孕妇的孕期体质量管理现状和妊娠结局,了解孕前超重及肥胖对母儿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和保健指导,改善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6月在丽水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早孕(13周前)建册和产检的孕前或孕早期BMI≥24 kg/m~2的单胎孕妇1 016例,对其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和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1 016例超重或肥胖孕产妇中,初产妇246例,占24. 21%;经产妇770例,占75. 79%。24 kg/m~2≤BMI 25 kg/m~2者228例,占22. 44%; 25 kg/m~2≤BMI30 kg/m~2者695例,占68. 41%; BMI≥30 kg/m~2者93例,占9. 15%。孕期增重不足共182例,占17. 91%;增重正常范围375例,占36. 91%;增重过多459例,占45. 18%。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率为23. 8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发生率为5. 61%;年龄35岁和≥35岁GDM和HD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 87和10. 80,P0. 01; OR分别为1. 87和2. 42)。GDM、HDP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有增长趋势(χ~2趋势=15. 389,P0. 01;χ~2趋势=9. 379,P0. 01)。妊娠期贫血发生率为26. 08%,胎膜早破发生率为12. 70%,早产发生率为6. 99%,巨大儿发生率为10. 93%。当BMI≥30 kg/m~2时,HDP、胎膜早破、早产、巨大儿发生率明显上升,与BMI30 kg/m~2比较OR分别为4. 03、1. 49、1. 93、1. 51。初产妇比经产妇更容易发生胎膜早破(OR=2. 23),男婴比女婴更易发生巨大儿(OR=2. 01)。增重过多是HDP和巨大儿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2. 56和2. 47),是早产的保护因素(OR=0. 56)。结论孕前超重和肥胖严重影响母儿健康,可导致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及各种并发症,需加强对超重和肥胖孕妇的孕前、孕期和产后的临床保健管理,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超重、孕期增重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50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依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成体重不足组27例、标准体重组103例、超重肥胖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孕妇孕期增重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孕妇合理增重提供针对性策略。方法 选取2020年在吉林省分娩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10名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美国医学研究院修订的孕期适宜增重标准,将孕妇孕期增重水平分为孕期增重过少、孕期增重适宜和孕期增重过多三组,调查并分析孕产妇人口学特征、怀孕前后身体检测情况、孕期饮食状况及孕期生活方式等情况。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增重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10名研究对象,孕妇孕期总增重为(14.61±5.43)kg,孕期增重过少、适宜和过多的孕妇分别占20.95%(44/210)、39.52%(83/210)和39.52%(83/210)。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χ2=19.088,P=0.001)、孕前低体质量(χ2=21.618,P=0.000)是孕期增重过多的危险因素,职业为体力劳动(χ2=13.615,P=0.034)是孕期增重过多的保护因素;高中/中专学历(χ2=19.088,P=0.001)、孕期食用油炸腌制食品1~3次/周(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和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余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儿童保健咨询的3~5岁儿童共30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母亲孕前BMI和孕期增重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为35例(11.67%),在校正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母亲孕前低体重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降低,母亲孕前超重肥胖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602(0.413~0.755)、1.822(1.370~2.424),均P<0.05;母亲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为1.298(1.009~1.669),P<0.05,但是母亲孕期增重不足并不会降低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P>0.05);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且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母亲孕前低体重且孕期增重不足或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降低,其OR值及95%CI分别为1.575(1.031~2.411)、0.556(0.343~0.872)、0.411(0.233~0.719),均P<0.05。结论母亲孕前BMI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度均是学龄前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并且母亲孕前BMI的影响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对肥胖孕妇实施个体化管理所呈现出的管理效果。方法:分析对象选择在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我院建档分娩的70例肥胖孕妇,开展实施孕期个体化管理,纳入实验组,另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70例肥胖孕妇,未系统实施体重管理,纳入对照组,对两种管理方法所呈现出的管理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相对比于对照组孕妇,实验组孕妇体质量增长在正常范围之内的比例提升明显,比较差异性明显(P<0.05);相对比于对照组孕妇,实验组孕妇各个妊娠阶段BMI均明显较低,比较差异性明显(P<0.05);相对比于对照组孕妇,实验组孕妇妊娠不良结局(产后出血、巨大儿、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率)发生率均下降明显,比较差异性明显(P<0.05);相对比于对照组孕妇,实验组孕妇总满意度明显较高,比较差异性明显(P<0.05);相对比于对照组新生儿,实验组Apgar评分明显较高,出生体重明显较低,比较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对肥胖孕妇实施体质量管理(个体化)可达到满意的孕期管理目标,可对妊娠结局进行有效改善,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超重和肥胖妇女在孕期体质量管理及其主要危险因素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于广州市天河区妇幼保健院定档产检产妇914例作为研究对象,孕期以指导饮食和运动为体质量管理干预方案,记录整个孕期体质指数(BMI)、孕期增加体质量等指标,在产后6周复查时进行盆底肌功能检测,分析影响FPFD的相关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和肥胖与FPFD的关联性,探讨体质量管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方式、孕前BMI及孕期增加体质量是发生FPFD有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及孕期增加体质量是发生FPFD的独立危险因素,超重、肥胖、孕期增加体质量9~16 kg和孕期增加体质量≥16 kg均与产后FPFD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重和肥胖与FPFD的发生密切相关,进行孕期体质量管理有利于产后盆底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健康综合干预对妊娠期超重孕妇体质量控制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于该院孕早期建档并分娩的孕妇206例,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孕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93例行常规产检,观察组11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健康综合干预措施,记录所有孕妇年龄、建档时体质指数(BMI)、血压和空腹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孕期体质量管理对高危妊娠孕妇糖脂代谢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医院进行产检的200例高危孕妇,根据体质量管理情况将常规产检孕妇105例作为对照组,接受孕期体质量管理的孕妇95例为观察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干预前后孕妇血液标本中糖脂代谢指标血糖(GL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低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低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孕妇孕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妊娠不良总发生率56.8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孕妇外周血中GLU、TG、TC、LDL-C、ApoB水平均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妇外周血GLU、TG、TC、LDL-C、ApoB水平均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降低,新生儿出生1 min、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国妇女孕期体重增长适宜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于武汉市加入同济母婴健康队列(TMCHC)的单胎足月产孕妇6998人,于孕8~16周问卷调查了解其社会人口学、既往病史等资料并测量体重及身高。分娩前测量产前体重;分娩后通过医院记录收集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及身长等信息。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回归模型分别拟合孕期增重与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巨大儿、剖宫产、妊娠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关系曲线,寻找各妊娠结局发生率均较低的增重范围作为同济推荐值。将孕期增重的P25~P75作为百分位数法孕期增重推荐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以同济和百分位数法推荐孕期增重适宜值为参照,分析孕期增重过多或不足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1)不同孕前体质指数组各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低的孕期增重范围分别为:低体重组12.0~17.0 kg、正常体重组9.0~14.0 kg、超重组7.0~11.0 kg,以此作为孕期增重的同济推荐值。百分位数法孕期增重推荐值分别为:孕前低体重组14.0~19.0 kg、正常体重组13.0~19.0 kg、超重组10.8~18.0 kg及肥胖组9.0~15.8 kg。(2)与同济增重适宜组相比,增重过多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分别为大于胎龄儿(OR=2.94,95%CI 2.31~3.73)、巨大儿(OR=3.13,95%CI 2.38~4.13)、剖宫产(OR=1.53,95%CI 1.38~1.71)及妊娠高血压(OR=2.18,95%CI 1.50~3.17);增重不足组发生的风险为小于胎龄儿(OR=1.82,95%CI 1.32~2.53)。按百分位数法推荐值分组,相应的风险值分别为大于胎龄儿(OR=2.11,95%CI 1.76~2.54)、巨大儿(OR=2.16,95%CI 1.76~2.65)、剖宫产(OR=1.53,95%CI 1.36~1.72)、妊娠高血压(OR=1.39,95%CI 1.02~1.90)及小于胎龄儿(OR=1.60,95%CI 1.29~1.98)。结论推荐中国孕妇孕期增重分别为:孕前低体重者12.0~17.0 kg、正常体重者9.0~14.0 kg及超重者7.0~11.0 k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妇孕期补充钙剂和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low birth weight,LBW)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2013年8—11月在陕西省10个城区和20个县收集的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横断面调查数据。在控制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孕期相关因素的情况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妇孕期补充钙剂和新生儿LBW的关系,并通过分层分析,探讨在不同生育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居住地以及不同职业间,孕妇孕期补充钙剂对LBW影响的差异。结果 27 542名调查对象中,LBW发生率为3.13%,孕期未补充钙剂的孕妇其子代LBW发生率为3.77%,孕期补充钙剂的孕妇其子代LBW发生率为2.77%。从孕中期、孕晚期开始补充钙剂的孕妇其子代LBW发生率分别为2.86%、2.25%。建立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后发现,与整个孕期未补充钙剂相比,孕期补充钙剂是LBW的保护因素(aOR=0.80,95%CI:0.69~0.93);从孕中期、孕晚期开始补充钙剂的孕妇其子代LBW的发生风险是孕期未补充钙剂的0.82倍和0.64倍(模型3);分层分析显示,在农村地区、农民孕妇中补充钙剂可以更加显著地降低LBW的发生(aOR=0.81,95%CI:0.69~0.96)(aOR=0.74,95%CI:0.62~0.87)。结论陕西省孕妇孕期补充钙剂尤其是从孕中晚期开始补充,与低出生体质量的发生呈负相关。在农村地区和农民孕妇可通过补充钙剂降低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妇人体成分影响因素及与新生儿体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1月在天津市海河医院体检的孕妇13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Inbody720站立式人体成分分析仪及NQA-Pplus个体营养检测分析仪对孕妇的人体成分进行分析;根据BMI水平分为26 kg/m2组(103例)和≤26 kg/m2组(35例);查阅两组孕妇孕检资料,统计孕妇年龄、文化程度、怀孕次数、夫妻双方收入、孕妇康复锻炼、孕期活动时间、孕期吸烟、饮酒、妊娠期并发症、均衡饮食及药物史等,完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分析孕妇孕期人体成分与新生儿体质量的相关性。结果人体成分分析测定水平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去脂体质量(FFM)、肌肉量及体脂比(PBF)。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孕妇孕期人体成分与孕妇康复锻炼、孕期活动时间、妊娠期并发症、均衡饮食及药物史有关(P0.05)。138例孕妇中4例研究过程中未分娩,成功分娩的134例新生儿平均体质量为(3 491.83±35.79) g。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孕期人体各成分增加量与新生儿体质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孕妇孕期多呈体质量增长趋势,且影响孕期人体成分的因素相对较多,与新生儿体质量存在相关性,加强孕妇孕期营养干预能改善新生儿体质量。  相似文献   

15.
曹建华 《上海预防医学》2002,14(11):540-540
近年来肥胖者明显上升,超重孕妇也逐年增多,超重孕妇对分娩及新生儿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产科临床工作者的注意,本文对2001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超重孕妇与非超重孕妇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超重孕妇的不利因素,为围产期保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母亲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2016年6-11月,以广州市4 303名3~5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WHO标准和中国成人肥胖标准分别判断儿童和母亲孕前体重状态,参照美国医学研究所孕期增重推荐值判断母亲孕期增重情况。应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协方差分析母亲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矫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前超重肥胖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是母亲孕前体重正常儿童的1.820倍(OR=1.820,95% CI:1.368~2.422);与母亲孕期增重适宜的儿童相比,母亲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增加(OR=1.296,95% CI:1.007~1.667)。协方差分析结果也显示,母亲孕前体重超重肥胖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度均增加儿童BMI Z值。根据母亲孕前BMI分为3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孕期增重组间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母亲孕前BMI适宜且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且孕期增重过度组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OR=1.574,95% CI:1.029~2.409)。结论 母亲孕前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度均增加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且母亲孕前超重较孕期增重过度对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孕妇孕妇体质量指数及其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5~2008年在本院分娩符合标准的孕妇1 897例,根据不同的孕妇体质量指数分为3组,根据孕期体重增大的不同幅度分为3组,比较各组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巨大儿发生率、产后出血率、早产率、低体重儿发生率.结果 超重组的剖宫产率(36.04% vs 28.03%)、巨大儿发生率(10.41% vs 6.83%)、新生儿窒息率(8.63% vs 2.89%)、早产(5.33% vs 2.09%)、低出生体重(4.82% vs 2.49%)均高于正常体重组(均P<0.05),消瘦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组(6.59% vs 2.09%,5.43% vs 2.49%,均P<0.05).孕期体重增长过多或者增重不足组妊娠结局明显差于增重合适组(P<0.05).增重过多组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发生率约为增重合适组的2倍[OR分别为1.82(95%CI 1.47~2.26),2.34(95%CI 1.43~3.84),2.20(95%CI 1.25~3.86)1.92(95%CI 1.06~3.47),均P<0.05].结论 孕妇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的增幅对分娩结局有影响,孕前保持正常体重、孕期合理营养控制适宜的体重增长有利于取得理想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膳食对孕期增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在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895名孕妇为调查对象,对其孕期的膳食情况、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进行调查,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孕前超重肥胖的孕妇与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相比孕期增重过少(OR=3.30,95%CI:1.03~10.52)和过多(OR=3.19,95%CI:1.21~8.44)的风险更大,而孕前低体重的孕妇发生孕期增重过多的风险更小(OR=0.63,95%CI:0.44~0.91)。未发现孕期膳食摄入情况对孕期增重有影响。结论:孕前超重肥胖会加剧孕期增重的不适宜,育龄期妇女应注意控制其体质指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各阶段增重、孕期总增重与子痫前期-子痫(PE-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抽样),招募西南三省5 396例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测量获得其身高、孕前体质量、每次产前检查的体质量等指标,并计算孕期各阶段增重和孕期总增重。根据美国医学研究院(IOM)标准定义其孕期增重是否适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孕期增重指标与PE-E的关系。结果 与孕前BMI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孕妇相比,孕前BMI较低者PE-E发生的可能性较低(OR=0.19,95%CI:0.03~0.62),孕前超重、肥胖的孕妇发病风险增加(超重OR=3.69,95%CI:2.21~6.01;肥胖OR=6.12,95%CI:1.68~17.30)。孕中期增重速率过大(OR=2.24,95%CI:1.25~4.35)、妊娠期总增重过高者(OR=1.70,95%CI:1.02~2.85)发生PE-E的风险增加。结论 孕前BMI、孕期增重和PE-E的发生密切相关,育龄妇女孕前应尽量达到正常体质量标准,孕期保持适宜的体质量增加,以减少PE-E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人工助孕对孕期体质量增长及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以采用人工助孕技术受孕、单胎、足月分娩妇女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和孕前体质量指数匹配同期健康自然妊娠、单胎、足月分娩妇女。采集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身高、年龄、文化程度、孕前体质量、分娩前体质量,既往疾病史、流产史、建卡时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以及糖耐量试验)和胎儿指标(分娩方式、胎儿性别、出生体质量、出生身长)。结果 共有53名人工助孕和147名自然受孕妇女纳入本研究。两组妇女流产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工助孕妇女≥3次与<3次流产史之比为6/47,自然受孕组为10/137,χ2=1.080,P=0.299),但人工助孕受孕妇女学历更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工助孕组为33人,自然受孕组为85人,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工助孕组为20人,自然受孕组为62人,χ2=6.303,P=0.012)。两组孕前体质量指数[人工助孕组(22.00±3.05)kg/m2比自然受孕组(21.81±2.62)kg/m2,P=0.661]和孕期平均增重[人工助孕组(13.89±5.33)kg比自然受孕组(14.78±4.60)kg,P=0.2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例人工助孕妇女整个孕期体质量增长正常22例、增长过多18例、增长过少13例,147例自然受孕妇女整个孕期体质量增长正常66例、增长过多54例、增长过少27例,两组妇女孕期总体体质量增长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2,P=0.247)。孕24~28周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工助孕组(4.66±0.39)mmol/L比自然受孕组(4.66±0.52)mmol/L,P=0.996],而人工助孕妇女口服葡萄糖后1及2 h血糖显著升高[(7.87±1.83)mmol/L比(7.31±1.51)mmol/L,P=0.034;(7.49±1.29)mmol/L比(6.69±1.30)mmol/L,P=0.029]。妊娠期糖尿病总体发病率为13.5%(27/200),人工助孕与自然受孕妇女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9%比11.6%,P=0.182)。结论 人工助孕技术对孕期体质量增长无影响,但可能引起妊娠期糖代谢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