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EAMG模型眼外肌下调差异基因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 (EAMG)模型眼外肌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 ,探讨重症肌无力患者眼外肌无力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乙酰胆碱受体单抗mAb3 5和生理盐水分别给予实验组和对照组F3 44大鼠腹腔注射 ,48h后取新鲜眼外肌提取总RNA ,经反转录后获得标记cDNA探针 ,将其与BioStarR 40S表达谱基因芯片杂交 ,结果由扫描仪扫描并用软件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共筛选出 5 5条表达差异的基因 ,其中 3 0条表达降低。结论 :多种基因参与了重症肌无力眼外肌无力过程 ,差异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可为深入研究重症肌无力患者眼外肌无力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活体动物实验是目前研究的焦点。大鼠是较为常用的研究CVS的实验动物,因为其具有其它动物无法比拟的优点,主要表现在(1)大鼠SAH模型表现出CVS两个阶段的变化,与人类相似;(2)大鼠模型能显示与人类相似的脑动脉血管病理变化;(3)大鼠与人类有很高的基因同源性,能更好地研究SAH后CVS相关分子水平的变化;(4)大鼠价格便宜,更容易饲养。 相似文献
3.
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研究 ,依赖能模拟临床疾病、重复性好的动物模型。本文重点介绍制作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动物的选择、制作方法、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及实验影响因素 ,对系统研究急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建立可信度高、稳定性强、重复性好、更贴近人体生理病理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在对比四种不同造模方式利弊的基础上,选取较合适的方法制作200只脑出血大鼠模型。结果通过对200只大鼠模型的实践操作,总结出造模过程中需要特殊注意的事项、操作技巧以及常用的四种造模方法的优缺点,并分析四种不同造模方法分别适应的实验类型和测量指标。结论每种造模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我们开展动物实验时要根据观测的指标和预期结果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造模方法进行实验,以提高动物实验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研究免疫清零驯化治疗免疫性肌炎动物模型的疗效。方法:用家兔肌肉匀浆混合完全弗氏佐剂对豚鼠进行免疫注射制作免疫性肌炎豚鼠模型。模型动物分为超大剂量清零驯化组,常规剂量环磷酰胺组,清零驯化组及对照组四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免疫清零驯化治疗,常规剂量环磷酰胺治疗及空白对照。所有动物给药前后分别进行全血细胞检查及生化检测,记录动物给药后生存时间。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豚鼠造模后肌酶谱检测CK及AST均有显著升高,白细胞计数有显著降低,肌肉病理显示肌炎改变。给药前各组基础资料之间无显著差异,给药后超大剂量免疫清零驯化治疗组和免疫清零驯化治疗组CK、AST有明显改善;常规剂量环磷酰胺组和对照组CK、AST、LDH均无显著变化。超大剂量清零驯化组平均生存时间最短,常规剂量环磷酰胺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变化, 清零驯化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优于其他各组。结论:家兔肌肉匀浆免疫豚鼠六周后免疫性肌炎动物模型制造成功。免疫清零驯化治疗免疫性肌炎动物模型有显著疗效,且其治疗效果优于超大剂量清零驯化治疗、常规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缺血时体内自身的糖皮质激素变化对血脑屏障(BBB)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造成脑缺血模型,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双侧肾上腺切除大鼠局灶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改变。结果双侧肾上腺切除后脑缺血组(A组)大鼠BBB破坏的范围为10.101±1.411mm2;单纯脑缺血组(B组)大鼠BBB破坏范围为6.191±1.045mm2,A组大鼠BBB破坏的范围大于B组大鼠BBB破坏的范围(P<0.01)。结论脑缺血时体内自身的糖皮质激素升高对BBB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5,自引:9,他引:46
目的:建立大鼠自体动脉血液脑出血模型,研究脑出血后大鼠行为学改变、脑水肿的变化规律。方法:参照Yang、Lee及Hua等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用大鼠自体尾动脉不抗凝动脉血液50μl缓慢注入大鼠尾状核,制成中等量脑出血,通过动脉观察其行为学改变和脑水肿的变化规律建立稳定的脑出血动物模型。结果:对32只大鼠脑出血动物模型采用Longa评分法、肢体对称试验评分法、Berderson评分法和平衡木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大鼠脑出血后其行为学改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脑出血周围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病变侧高于病变对侧脑组织,以出血后48~72h最明显。结论: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后有一系列的行为学改变,其行为学改变能够反映脑血肿对神经功能影响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的轻重,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动物模型是比较理想的实验性脑出血模型。 相似文献
8.
背景:以往曾采用猴、犬、猪、兔等大动物作为腭中缝牵张动物模型,但存在费用高,样本量小,检测抗体难获得等缺点。Wistar大鼠头部较宽阔,便于腔方面的操作,且成本低,繁殖率高,作为腭中缝牵张模型,有可能克服以上缺陷。
目的:建立大鼠腭中缝牵张实验动物模型,为进一步进行腭中缝牵张的实验动物研究提供基础。
方法:5周龄Wistar雄性大鼠20只,平均体质量65 g,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采用0.014澳丝弯制双眼圈簧样扩弓装置,插入第一、二磨牙牙间隙,用光固化树脂粘结在大鼠磨牙舌侧进行固位;对照组安装未加力的同型扩弓装置。主动加力1周。在扩弓结束后分别对大鼠腭中缝进行X射线片,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上颌骨X射线片发现实验组腭中缝明显扩宽,磨牙明显颊向倾斜。经光镜观察发现,实验组腭中缝偏口腔侧明显增宽,间充质细胞呈梭性,与牵张力方向一致。在其下方出现创伤性炎症反应,有明显的出血区。结果证实,实验大鼠腭中缝牵张动物模型满足实验研究的需要,具有操作简单、设计科学、可重复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背景:椎间盘炎概念的最初含义是化脓性感染。而实践中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其自身免疫反应因素。
目的:通过手术破坏纤维环和软骨终板建立椎间盘炎的动物模型,探讨自免疫状态表达变化过程。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12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5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30只;设立假模型组10只及对照组10只。
方法:随机取30只兔麻醉后,暴露L3~4,L4~5,L5~6椎间盘,以自制鹅头穿刺针刺入椎间盘,破坏纤维环和软骨终板建立兔腰椎间盘炎模型。假模型组同模型组取相同手术入路,暴露椎间盘但不破坏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模型组与假模型组分别于术后1,2,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手术区椎间盘标本。
主要观察指标:①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学比较及淋巴细胞的表达。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观察标本CD4阳性、CD8阳性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G、IgM的表达。③细菌学培养。
结果:光镜下可见模型组椎间盘内、外层纤维环紊乱,失去正常结构,炎症反应以及纤维化。假模型组及对照组则无上述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组CD4阳性淋巴细胞在术后1,2周取材的标本表达较多,CD8阳性淋巴细胞则在术后2,4周取材的标本表达较多。而假模型组则极少量淋巴细胞表达,对照组未见淋巴细胞表达。免疫荧光显示模型组可见手术椎间盘近边缘区免疫球蛋白IgG、IgM呈阳性反应,于1周少量表达,术后2,4,8周大量表达。假模型组及对照组均可见IgG极少量表达,未见IgM表达。细菌培养为阴性。
结论:①运用前外侧入路手术破坏纤维环及软骨终板可以建立椎间盘炎动物模型。②纤维环及软骨终板受破坏后,髓核等自身抗原可与血液循环接触引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可表现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方面。③自免疫反应在椎间盘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演变过程以及症状产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计耐受原并用鼻黏膜耐受治疗EAMG的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设计特异性耐受原 ,通过其鼻黏膜耐受治疗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 (EAMG)发病过程的影响 ,以探讨该疗法在模型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 用 Lewis大鼠建立 EAMG模型 ,选取双类似物作为耐受原在致敏同时给予鼻黏膜耐受治疗 ,动态观察大鼠体重及临床评分改变。结果 虽然治疗组大鼠发病率不降低 ,但是在 EAMG急性期和慢性期 ,其临床症状均较对照组减轻 (P <0 .0 5 )。结论 用双类似物鼻黏膜耐受可以达到治疗 EAMG的目的 ,其结果为抗原特异性治疗重症肌无力 (MG)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AID)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DMD是一种致死性的遗传性肌病,目前已经建立的动物模型包括mdx和dko鼠、GRMD狗、HFMD猫、斑马 鱼及C.elegans线虫,各种模型有不同的分子基础和病理特点。在DMD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中,应用鼠和 狗模型最广泛,但是斑马鱼和线虫因为容易繁殖、基因简单也正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对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进行了大量探索,本文主要介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转基因模型、毁损模型、自身免疫模型、衰老模型等的制作方法,比较其优缺点,并根据各模型特点指出其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动物(MCAO)模型制作种类繁多,本文对文献报道的各种模型进行系统分类,并就其制备方法、原理、使用范围及特点进行概括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15.
大鼠实验性重症肌无力的免疫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成功地制作了大鼠EAMG模型,在观察动物临床表现和检测血清anti-AchRAb的同时还对NMJ进行了电镜观察。EAMG急性期大鼠NMJ出现巨大吞噬细胞浸润,而突触前,后膜改变不明显;在慢性期NMJ与肌纤维间隙不规则,突触前、后膜间隙扩大,突触后膜上的AchR明显减少,触脚亦减少,突触后膜变得简单化,而神经终未端内的囊泡和线粒体却基本保持完好。 相似文献
16.
大鼠冷冻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冷冻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以自制冷冻杯,用液氮进行大鼠硬脑膜外冷冻,监测伤后的颅内压变化,测定伤后不同时期的行走、平衡等行为功能,并行神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大鼠冷冻伤后出现颅内压升高,伤后4h达到高峰(14.56±2.31)mmHg;伤后的行走和平衡功能明显障碍;冷冻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周围出现水肿,同时伴有脑皮质冻伤灶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空泡样变。结论大鼠的冷冻性脑损伤模型是一种稳定可靠的脑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及相关评价体系。方法应用自行设计制造的自由落体撞击装置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观察大鼠脑损伤后生命体征和病理学改变,并通过自行设计的神经功能量表进行功能评分。结果撞击后,动物均出现明显的生命体征改变,包括伤后血压立即骤降后恢复平稳、呼吸暂停与呼吸变深快等。伤后6 h,出现明显的脑损伤病理学改变。伤后12h,神经功能量表分析显示大脑皮质、脑干和小脑功能受到明显影响。结论本体系可用于建立和量化评价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情况,并可用于建立和评价其他中小型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采用SD大鼠20只,15只为实验组,5只作为对照。用微量注射器将6-羟基多巴(6-OHDA)8ug/4ul分别注入大鼠右侧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腹侧背盖区(VTA),观察大鼠行为变化及黑质和纹状体形态学改变。结果:注药4周后,毁损组动物经阿朴吗啡诱发14只出现旋转,超过7转/分为12只(占80%),经反复测试结果稳定;旋转鼠行Nisl染色发现,右侧SNc和VTA区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右侧SNc及纹状体区TH免疫反应(TH-IR)数目较对侧明显下降。对照组则无旋转行为和形态学改变。提示这种改进的方法建立大鼠帕金森氏病模型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迫检查行为大鼠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多巴胺激动剂Quinpirole(QNP)处理大鼠, 在开放场地观察大鼠返“家”频率、平均返回时间、运动总距离、参观地点、参观序列及预期比率,评价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并与生理盐水和氯丙咪嗪处理组对比验证大鼠强迫检查行为。结果QNP组大鼠接受10次QNP注射后,在开放场地与盐水对照组相比返“家”频率及运动总距离明显增加,参观地点、参观序列及平均返回时间明显减少,实际参观家的频率是预期次数的4.68±1.53倍,明显高于盐水对照组。氯丙咪嗪能部分缓解QNP大鼠的强迫检查行为,但不能终止强迫检查行为。绪论大鼠强迫检查行为与OCD部分临床表现有表面相似性,QNP处理大鼠可作为OCD的一种动物模型用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大鼠帕金森氏病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D大鼠20只,15只为实验组,5只作为对照。用微量射器将6-羟基多巴(6-OHDA)8μg/4μl分别注入大鼠右侧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腹侧背盖区9VTA),观察大鼠行为变化及黑质和纹状体形态学改变。结果:注药4周后,毁损组动物经阿朴吗啡透发14只出现旋转,超过7转/分为12只(占80%),经反复测试结果稳定;旋转鼠行Nissl染色发现,右侧SNc和VTA区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酷氨酸羟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