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管理对初产妇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为控制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缩短产程,减少母婴不良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1月在该院建卡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的初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孕妇接受常规产检,观察组孕妇在常规产检基础上进行体重管理,持续至分娩前。对比两组孕妇分娩前BMI值,分娩产程及母婴不良结局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孕妇分娩前BMI值低于对照组(P0.05),分娩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围产儿不良结局,胎膜早破、产程阻滞、产后大出血等母体不良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孕期体重管理可有效抑制孕妇BMI值的过度增加,缩短初产妇产程并优化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糖控制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诊断的GDM孕妇180例临床资料,根据孕期血糖控制水平分为良好组(n=84)与不良组(n=96),产前健康检查正常孕妇90例为对照组。分析3组产妇妊娠及新生儿结局,分析GDM血糖控制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性。结果:GDM孕妇血糖控制不良组发生妊娠高血压、早产、羊水过多、剖宫产、胎膜早破、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比例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及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产后感染的发生率3组无差异(P>0.05);血糖控制不良组围产儿胎儿窒息、胎儿窘迫、巨大儿、发育受限、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低体重新生儿、新生儿肺炎及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和对照组(P<0.05),3组围产儿死胎、新生儿畸形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GDM孕妇中,与血糖控制良好组比较,血糖控制不良将增加胎膜早破(1.214倍)、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3.046倍)、早产(1.178倍)、巨大儿(7.267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门诊孕中晚期体质量管理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单胎初产妇2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产前检查,观察组接受定期助产士专科门诊孕中晚期体质量管理,包括根据孕妇建卡时BMI制订体重管理目标;科学的膳食营养;适量运动及规律的生活方式;拉玛泽呼吸法等。结果:两组新生儿中巨大儿、剖宫产、产程阻滞、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接受门诊孕中晚期体质量管理可以正确管理孕期体重,有利于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增长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建册、正规产检、住院分娩的孕妇260例,按孕前BMI分为3组(消瘦组、适宜组、超重组),比较各组出现剖宫产、巨大儿、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此外,根据孕期BMI增幅(△BMI)的不同,将所有孕妇重新分为3组(不足组、适宜组、过多组),再比较各组不同的母婴结局。结果超重组孕妇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均明显高于消瘦组、适宜组(P〈0.05),3组孕妇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重组的发生率均高于消瘦组及适宜组。孕前BMI适宜组的孕妇,其孕期BMI控制效果最差,增幅超标的比例最高。孕期△BMI过多组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不足组及适宜组(P〈0.05),3组孕妇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孕期△BMI过高组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孕前BMI过高及孕期BMI增长超幅的孕妇,其母婴结局往往不如人意。孕前BMI及孕期BMI增长的快慢及程度可以作为母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和妊娠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对850例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为消瘦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再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分为体重增长不足组、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结果超重肥胖组孕妇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不足组GDM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过多组HDP、巨大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比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及在正常妊娠年龄分娩可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控制糖尿病患者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结局、先兆子痫发生率的影响,为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该院诊断与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孕前BMI均≥24 kg/m~2,采用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进行妊娠结局、先兆子痫发生率的探究。其中将采用常规饮食及运动干预的1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妊娠期BMI≥24 kg/m~2),常规干预配合胰岛素治疗的10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妊娠期BMI24 kg/m~2),比较两组孕妇娩出新生儿体质量、身长等基本资料,并详细记录先兆子痫、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身长为(50.40±2.40)c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10±2.50)cm,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36±0.32)k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1±0.34)kg,两组孕妇娩出新生儿体质量、身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0,P=0.045;t=3.213,P=0.002)。观察组先兆子痫、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BMI能改善妊娠结局,显著降低先兆子痫、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新生儿体质量较孕期BMI≥24 kg/m~2者更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期体重指数(BMI)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分娩的102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临床资料,按照孕早期至终止妊娠前BMI增长幅度分为正常增长组(n=23)、中度增长组(n=52)和重度增长组(n=27),比较三组的妊娠结局。结果重度增长组的早产、子痫前期、胎儿窘迫发生率均高于中度增长组和正常增长组(P <0.05);三组的胎膜早破、羊水过多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增长组的巨大儿发生率高于中度增长组和正常增长组(P <0.05);三组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湿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BMI增长幅度过高会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应控制BMI增长幅度,以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与孕妇年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10月943例高龄孕妇为高龄组,同期947例适龄孕妇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出生情况。结果高龄组妊娠期孕妇高血压和糖尿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过多、产后出血、早产、新生儿窒息和剖宫产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胎膜早破、羊水过少、胎儿窘迫、死胎、小于胎龄儿和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和剖宫产率高,但是否高龄对新生儿影响不大。应加强高龄孕妇孕期保健,积极治疗并发症,以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涂红星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6):2658-2660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管理对控制足月新生儿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1 120例体重指数(BMI)≥24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产前检查,观察组接受个体化体重管理。观察两组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及孕妇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产程阻滞、产后大出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中巨大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产程阻滞、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在3~3.5 kg新生儿其母体上述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最低(P<0.05)。结论:对孕妇采取孕期体重管理,控制新生儿体重在3~3.5 kg内有利于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膳食与运动管理在超重和肥胖孕妇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建档保健且孕前体质指数(BMI)≥24 kg/m2单胎孕妇12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孕期宣教,观察组接受个体化指导,包括膳食运动管理,分娩后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并统计两组剖宫产、阴道助产、自然分娩及流产率,死胎、早产儿、低体质量出生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孕期增重、新生儿体质量、身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肥胖与妊娠结局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两组干预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剖宫产、流产率均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早产儿、低体质量出生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身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孕期增重小于对照组(P0. 05)。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肥胖与低体质量出生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呈正相关性(P0. 05)。结论膳食与运动管理用于超重和肥胖孕妇中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期干预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未经干预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为对照组,经系统干预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为观察组,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其妊娠结局。结果:经过系统干预的GDM患者先兆子痫、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均低于未干预的GDM患者。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期干预可改善不良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前WHR、孕前BMI和孕期BMI增长(BMI△)对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2014年1-12月458例于红桥区铃铛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册进行孕期检查有妊娠结局,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等疾病的单胎孕妇的资料,分析孕期并发症、分娩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孕前WHR0.85,孕前BMI≥24kg/m2,孕期BMI△≥6kg/m2时,对孕期的并发症、分娩情况及新生儿结局均有影响。大大提高了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后感染、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窘迫、胎儿畸形等的发生率(均P0.05)。母婴并发症均高于孕前期体重正常者和孕期体重增长正常者[1]。结论对孕前体重异常人群早期干预,指导孕期合理增重,合理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在一定范围内,为母婴获得良好妊娠结局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356例孕足月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孕足月胎膜早破(PROM)的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06年1月1日~2007年1月30日,在该院住院的孕37周以上发生胎膜早破的产妇356例为观察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无胎膜早破的产妇300例为对照组,对其产生的妊娠结局如分娩方式、围产儿死亡、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前细菌性阴道病(BV)、产后感染等进行分析。结果:PROM组正常产197例,占55.34%,剖宫产158例,占44.38%,围产儿死亡率16.85‰,胎儿窘迫10.96%,新生儿重度窒息7.02%,PROM的产前阴道感染率为37.64%,产后感染发生率为16.57%。结论:孕足月胎膜早破的BV感染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率、围产儿病死率升高,应重视孕期健康教育及生殖道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孙红霞  张文淼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3709-3710
目的:分析延期妊娠对分娩结局及围产儿的影响,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的126例延期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随机从同期中选取126例正常足月妊娠产妇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在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巨大儿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剖宫产、产后出血、胎儿窘迫、羊水Ⅱ~Ⅲ度污染、新生儿窒息、巨大儿产生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期妊娠容易引起产后出血、羊水污染,导致胎儿出现窘迫甚至窒息,并增加了巨大儿的出生率,因此应做好延期妊娠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该院收治的240例GDM孕妇进行加强血糖控制干预,在随访期间内依据其血糖是否达标分为血糖控制不良组和良好组;比较两组体质量、体质指数、孕妇妊娠结局及围生儿妊娠结局的差异性。结果 240例GDM孕妇进行加强血糖控制干预后,仍有40.83%的孕妇血糖控制未达标;不良组的每周增重、总增重及体质指数(BMI)增加等水平均大于良好组(P0.01);不良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剖宫产、生殖道感染及产后出血等发生率均高于良好组(P0.05);不良组的胎儿窘迫、巨大儿、早产及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均高于良好组(P0.05)。结论 GDM孕妇进行加强血糖控制干预后,仍有较高比例的孕妇血糖控制未达标,血糖控制未达标者母婴妊娠并发症和不良结局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体质指数(BMI)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围生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平阳县人民医院确诊为GDM的孕妇95名为观察组,同期非GDM的正常孕妇128名为对照组。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监测孕妇血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监测孕妇HbA1c;监测孕妇体质量,计算BMI。记录孕妇分娩孕周、孕期HbA1c值、BMI进行分组,观察组按照HbA1c值分为≤6.5和6.5组,BMI以25 kg/m2分为正常组和超重组。记录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围生结局。围生结局包括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结果入组时,观察组孕妇BMI、HbA1c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饮食控制,生活方式干预以及胰岛素治疗后,产前观察组孕妇HbA1c较入组时有所下降,两组孕妇BMI均增长高于入组时,产前观察组患者增长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及≤6.5的GDM孕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前,超重组GDM产妇羊水过多、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及体质量正常的观察组(P0.05)。结论 GDM可影响围产期结局,增加并发症风险,而有效控制血糖及体质量可显著降低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情况及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1月在麻城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319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分娩时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高龄初产妇,分娩时年龄≥35岁,102例)和对照组(适龄初产妇,分娩时年龄<35岁,217例),比较两组妊娠期并发症[包括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胎膜早破(PROM)、前置胎盘、羊水异常、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发生情况、围生儿结局[巨大儿、胎儿窘迫、胎儿畸形、死胎、早产、新生儿窒息、胎儿生长受限(FGR)],同时分析影响高龄初产妇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孕妇ICP、前置胎盘、羊水异常及胎盘早剥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产妇GDM、HDCP、PROM、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胎儿畸形、死胎、新生儿窒息及FGR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巨大儿、胎儿窘迫、早产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研究组102例高龄初产妇中,20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9. 61%。不良妊娠结局组和非不良妊娠结局组GDM发生率、孕期感染率、受教育程度、分娩方式及胎盘粘连/残留/植入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不良妊娠结局组流产史发生率、HDCP发生率、软产道损伤发生率、子宫收缩乏力率及凝血功能异常率均高于非不良妊娠结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流产史、HDCP、子宫收缩乏力及凝血功能异常为导致高龄初产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均P<0. 05)。结论高龄初产妇出现妊娠期并发症、围生儿不良结局的概率均较高,而流产史、HDCP等均为导致其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提高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18.
蒋红清  徐丽梅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263-2265
目的:探讨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围产因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在北京市海淀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12例非妊娠期糖尿病且无严重内外科合并症的经产妇巨大儿资料,并与同期分娩的初产妇巨大儿及随机选择的无合并症经产妇正常体重儿进行比较。结果:经产妇巨大儿母亲的孕龄、孕末期体重、宫高、腹围、双顶径、胎儿腹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异常产程、新生儿窒息率等均高于经产妇正常体重儿组(P<0.05)。与初产妇分娩的巨大儿比较,经产妇巨大儿正规产检比例、择期剖宫产率明显降低;过期妊娠、新生儿窒息率增加(P<0.05)。结论:加强经产妇围生期管理,产前正确预测经产妇巨大儿,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对预防产后出血,降低母婴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临床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GDM患者共60例列入血糖水平异常组,同期血糖正常的健康孕产妇60例列入血糖水平正常组,记录两组患者分娩情况,筛查不良妊娠结局。结果血糖水平异常组孕产妇出现羊水过多、妊高征、剖宫产和产后出血的比例极明显高于血糖水平正常组孕产妇,血糖水平异常组围产儿发生胎儿窘迫、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和新生儿窒息的比例极明显高于血糖水平正常组围产儿,数据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DM患者的高血糖水平促进了不良妊娠结局的增加,加大母婴危险性,应对患者积极进行综合治疗与护理,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督促和鼓励患者有效控制和改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20.
易晓云 《中国妇幼保健》2023,(12):2147-2150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清中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妊娠结局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萍乡市人民医院进行产检的60例GDM孕妇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产检的6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孕妇空腹血糖(FPG)、服糖后2 h血糖(2 h PG)及HbA1c水平,比较两组FPG、2 h PG、HbA1c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围生儿结局,并分析FPG、2 h PG及HbA1c水平与妊娠结局、围生儿结局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FPG、2 h PG及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早产、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新生儿低血糖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分析显示,早产、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新生儿低血糖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巨大儿发生与FPG、2 h PG及HbA1c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GDM孕妇血清中FPG、2 h PG及HbA1c水平与妊娠结局存在正相关,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