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欧小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0-172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术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需行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置管时疼痛,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盲穿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某院2011年1~8月符合PICC置管条件但血管条件差的200例住院患者,将其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成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2).两组均使用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SiteRite 5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比较2种不同方法进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1.63%、肢体肿胀2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局部感染7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2例;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12%、肢体肿胀1例,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率、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均为0;与对照组相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较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提高了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置管困难患者行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9月于本院进行非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43例置管困难患者为对照组,同期的43例进行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导管末端位置、留置时间、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导管末端位置最佳率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置管困难患者行PICC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与常规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78例肿瘤化疗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观察组采用隧道式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比较2组操作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操作中出血量),带管期间并发症(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落、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G)评分。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操作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操作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落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前PWB、SWB、EWB、FWB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PWB、SWB、EWB、FWB评分均大幅度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隧道式PICC置管操作情况良好,可有效降低并发...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学创新》2016,(21):85-87
目的: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PICC盲穿术,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改良塞丁格穿刺PICC置管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第2天穿刺点渗血和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PICC置管术,能明显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肘上置管与肘下置管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PICC置管患者96例,分肘上置管肘下置管两组比较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肘上通过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植入PICC导管比肘下植入PICC导管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和微插管鞘进行上臂PICC置管,因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低、使用维护方便、患者带管舒适美观,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盘婧婧 《中外医疗》2012,(20):72-72
目的探讨并比较血管超声引导下施行PICC置管和盲插置管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26例实施PICC置管治疗的老年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盲插置管,治疗组在血管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赛丁格穿刺技术实施PICC置管。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在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出血量方面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管超声引导下实施PICC置管手术能够明显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降低穿刺出血量,使老年病人的舒适度以及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在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需行PICC置管的100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置管后第2d和第6d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较常规方法置管更能准确定位靶向静脉血管,穿刺成功率高、对穿刺血管损伤少,能有效减少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无痛技术在肿瘤患儿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份—2019年12月份行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配合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前期准备工作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县级医院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3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对照组,用传统盲穿技术行PICC置管;另选取17例相同情况患者作观察组,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对比2组患者的穿刺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4.11%与60.86%,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88%与26.08%.结论 通过非超声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适合在县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莉 《当代医学》2021,27(1):12-14
目的 探究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PICC置管新生儿,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PICC...  相似文献   

12.
郭洪霞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2):115-116,120
目的:比较B超引导PICC置管与常规置管的临床效果,选择更佳的方法以减轻患者身体和心理负担。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1年2月于我科诊断为乳腺癌,术前行PICC置管进行新辅助化疗的98例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8例,行B超引导PICC置管;对照组50例,行常规肉眼下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指标和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局部血肿、感染及总感染的人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889,P=0.005;P=0.027;χ2=10.152,P=0.001),而实验组穿刺操作时间、置管一次成功率和穿刺次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79,P=0.010;χ2=16.638,P=0;χ2=10.767,P=0.001)。结论:B超引导PICC置管操作方便,安全性高,较常规置管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57-60
目的探讨新生儿采用下肢PICC置管术的应用效果及对其舒适度的影响研究,为新生儿寻求最佳静脉置管路径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4年2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新生儿112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的56例新生儿采取上肢静脉穿刺置管,研究组的56例新生儿采取下肢静脉穿刺置管。对比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出血量、留置时间、导管异位发生情况以及置管后的并发症,同时根据穿刺时和穿刺后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结果及新生儿的心率情况进行舒适度比较。结果研究组新生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新生儿有明显优势(P均0.05);研究组新生儿的穿刺时间、出血量、导管异位发生情况与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穿刺时的NIP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穿刺后1~5 min的评分也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新生儿穿刺时及穿刺后5 min的平均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新生儿采用下肢静脉PICC置管术,具有安全可靠的置管效果,在穿刺时和穿刺后对新生儿的疼痛刺激较低,减轻对其舒适度的负面影响,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置管信息记录完善、住院和出院间歇期均在医院维护且能全程跟踪随访到的6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接受“短期速成培训班”学员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n=300),以接受“系统规范化培训与管理班”学员置管的患者为观察组(n=310),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及PICC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学员PICC置管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和疼痛评分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学员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心律失常、导管相关血栓、静脉炎、穿刺点渗液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系统规范化培训与管理能提高护士的PICC置管效果,减少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144-147
目的探索一种肺癌患者PICC置管术后预防血栓性静脉炎及血栓形成的有效、安全、方便方法。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科采用PICC置管进行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置管时将导管予125 U/mL低分子肝素钠溶液浸泡10 min再植入,输液后及带管维护期间予0.9%NS 20 mL脉冲式冲管,再予125 U/mL低分子肝素钠盐水10 mL正压封管;对照组在置管时将导管0.9%NS浸泡湿润后再植入,输液后予0.9%NS 20 mL冲管和正压封管。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穿刺侧肢体有无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和浅静脉曲张等症状,记录辅助检查的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及带管时间。结果治疗组PICC置管后的静脉炎、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堵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同步应用于肺癌患者PICC置管时肝素化导管、全程应用于PICC置管后的封管能较好地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活酶时间。  相似文献   

16.
PICC使用过程中的异常问题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ICC使用过程中的异常问题及护理措施,提高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11月在我科放置PICC导管的6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成功置管61例,1例送管未成功.其中贵腰静脉55例,正中静脉6例,头静脉1例.发生静脉炎4 例,置入颈内静脉1例,导管部分脱出1例,导管堵塞2例.62例患者除2例危重患者非导管原因死亡外,均顺利出院或完成化疗周期,正常拔管.结论 针对PICC常见异常问题,进行预防及处理,可提高PICC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PICC在MICU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60例重症病人行外周中心静脉PICC,股静脉PICC的观察护理,认为此管留置时间长,无感染和血栓形成导管败血症的发生,可准确测量中心静脉压,了解心肺、肾功能情况,提高抢救成功率,减轻了护士工作量和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6):189-192
受全球的癌症发病率迅速增长的影响,肿瘤患者进行PICC穿刺置管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备受关注,如何提高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经检索国内外文献,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肿瘤患者PICC置管情况和护理干预措施等方面综述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生活质量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的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运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PICC途径进行化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胸外科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通过PICC置管途径进行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62例,将纳入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为干预组(n=31)与对照组(n=31)。两组患者均采用含铂类联合化疗方案,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2周后进行疗效对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周期化疗结束时疗效、凝血指标变化并观察2周期化疗结束后毒副作用。结果研究过程中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PICC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退出本次研究;干预组总有效率(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62.07%),两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凝血指标组间无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干预组的各项凝血指标较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三个指标的平均值均较前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化疗期间,干预组产生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运用于非小细胞肿瘤患者通过PICC途径进行化疗的疗效显著,明显缓解机体高凝状态,减少患者化疗期间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有可能降低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叶海棠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5):1906-1907
目的比较分析无痛留置尿管与常规留置尿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600例中老年男性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00例,观察患者留置尿管前、留置尿管操作中、留置尿管后的生命体征,同时观察B、C 2组患者操作过程中的疼痛程度。结果 A、B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C组。结论无痛留置尿管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尿道损伤机会,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