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玉红  韩永升 《安徽医学》2019,40(6):661-663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性别脑型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收治的137例首次住院且未经正规驱铜治疗的脑型WD患者临床资料,按性别分成男性组86例,女性组5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分型、病情严重程度[采用统一肝豆状核变性评估量表(UWDRS)评估]及铜生化、血尿酸和治疗前24 h尿铜等实验室指标。结果女性组患者发病年龄段集中在学龄期及青年期,男性组发病年龄段集中在青少年期及青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7)。临床分型方面,男性组扭转痉挛型构成比例多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9)。男性组UWDRS得分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7)。女性组血尿酸水平高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5)。男性组治疗前24 h尿铜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8)。结论脑型WD患者在发病年龄段、临床分型、病情严重程度、尿酸及治疗前24 h尿铜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脑型肝豆状核变性(HL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8例脑型HLD临床资料。结果:8例中以步态异常、语言不清、手足不自主运动、性格改变等起病K-F环阳性7例,血清铜蓝蛋白降低7例,父母近亲结婚1例,阳性家族史1例,治疗有效5例(71%)。结论:脑型HLD中以椎体外系症状为首发症状者最多见,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早期诊断予以青霉胺联合硫酸锌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征及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个月收治的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调查其家族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角膜色素环等。结果1例患者有明确家族史,2例患者均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患者有低钙血症;2例患者进行铜蓝蛋白检测均为阳性;1例患者发现角膜色素环。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被误诊,青少年不明原因的肝病要注意本病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对确诊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2例小儿肝豆状核变性进行了临床分析,并对本病的发病机理,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了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5.
花代平  汪瀚  孙兰婷 《医学研究杂志》2024,53(5):98-101, 107
目的 分析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关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4例肝豆状核变性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 27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中,年龄3~15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88∶1,发病中位年龄为5.6岁。临床分型:肝型204例(74.5%)、脑型19例(6.9%)、混合型41例(15.0%)、其他型10例(3.6%)。发病年龄:肝型<其他型<混合型<脑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74例患儿初诊原因主要为体检、家族史及呼吸道感染发现转氨酶升高,其中无症状转氨酶升高患者135例(49.3%)。274例患儿中,血清铜蓝蛋白及24h尿铜异常率分别为100%、96.7%。肝胆脾脏超声、肾脏超声、颅脑磁共振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1.0%(204/218)、15.6%(34/218)、41.7%(48/115)。肝胆脾脏超声及颅脑磁共振检查异常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肾脏超声及颅脑磁共振检查异常率与临床分型相关。结论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发病年龄小、首发症状各异、临床表现多样,与年龄及临床分型密切相关,与性别无关。对于可疑患儿应完善相关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非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和正常人记忆商数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豆状核变性 (HLD)早期临床表现特别是首发症状复杂多样 ,极易被误诊或漏诊 ,被临床医师诊断的HLD患者中多数已进入中晚期病程 ,脑组织受损严重 ,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基底节区发生软化灶 ,脑干、大脑皮质萎缩等改变 ,除出现锥体外系和肝症状外 ,其学习、记忆能力往往也相应地减退 ,甚至出现精神症状和智力下降 ,属于脑型HLD范畴。至于无脑症状体征的非脑型HLD患者 ,其学习、记忆能力无减退 ,学习成绩部分优秀。因此自 1998~ 2 0 0 2年 ,我们对非脑型HLD患者的记忆商数 (MQ)进行检测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对象随机选择的 3 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总结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治经验,对24例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肝豆状核变性病例首发症状以肝脏损害最多见,占45.8%,神经系统症状占16.7%,肝脏损害和神经系统症状混合表现者占12.5%.17例经诊治后症状好转出院,4例症状改善不明显放弃治疗,3例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应提高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认识,以早期诊断、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简称HLD)是一种家族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钢代谢障碍性疾病。自CT应用以来,方有HLD脑部影像的报道,其CT表现可作为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现将我们收集1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11例中,男6例,女5例,年龄7~32岁,平均年龄18岁。其中3例有家族史,为父、子、女关系,其子、女均在13岁时发病。神经系统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锥体外系症状和体征。11例均有肢体肌张力增高,强直、运动过慢和震颤。6例共济差,3例吞咽困难,2例构音障碍。11例患者K-F环均为阳性,均有24h尿酮排泄量增加,血铜氧化酶活力显…  相似文献   

9.
肝豆状核变性(HLD)早期临床表现特别是首发症状复杂多样,极易被误诊或漏诊,被临床医师诊断的HLD患者中多数已进入中晚期病程,脑组织受损严重,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基底节区发生软化灶,脑干、大脑皮质萎缩等改变,除出现锥体外系和肝症状外,其学习、记忆能力往往也相应地减退,甚至出现精神症状和智力下降,属于脑型HLD范畴.至于无脑症状体征的非脑型HLD患者,其学习、记忆能力无减退,学习成绩部分优秀.因此自1998~2002年,我们对非脑型HLD患者的记忆商数(MQ)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智能、记忆障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脑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发生智能、记忆障碍的状况。方法采用龚氏修定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版、记忆量表中国版,对40例脑型HLD患者及相匹配的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查研究。结果脑型HLD患者组智商、记忆商测验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26例智力低于正常,其中10例出现智能障碍;32例记忆力低于正常,其中记忆障碍者17例。40例患者中全部病例脑部MRI、CT均有异常,病变累及范围广泛且较对称,发病部位主要在基底节区,部分病例波及丘脑,其中有30例伴有程度不等的广泛性大脑皮层萎缩,16例以额颞叶萎缩为重,伴有脑室轻度扩大。结论脑型HLD患者存在明显智能、记忆障碍,广泛性大脑皮层萎缩,尤其是额颞叶萎缩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VTQ)测量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肝脏组织的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来评估肝脏的质地,并探讨HLD患者肝脏SWV与铜生化指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西门子ACUSON-S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系统配有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对HLD患者的肝脏右后叶进行VTQ检测,记录SWV值,并测量HLD患者铜生化指标中的血清铜离子(copperion,Cu2+)、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铜氧化酶(copper oxidase,SCO)三项指标以及肝纤维化中的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 Ⅲ,PC-Ⅲ)、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Ⅳ-C)、层黏蛋白(laminin,LN)以及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四项指标,应用SPSS18.0软件分析SWV值与Cu2+、CP、SCO以及PC-Ⅲ、Ⅳ-C、LN、HA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肝脏SWV值与Cu2+、CP均无相关关系(P>0.05),与SCO值呈负相关(P<0.05);SWV值与肝脏纤维化四项指标(PC-Ⅲ、Ⅳ-C、LN、HA)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超声VTQ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LD患者铜的转运活力及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在HLD的诊断和病情判断中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尿中37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进行了分析测定,其中苏氨酸、丝氨酸、丙氨酸、谷氨酰胺、a-氨基己二酸、瓜氨酸、胱氨酸、蛋氨酸、胱硫醚、酪氨酸和r-氨基丁酸含量与对照组比升高非常显著(p<0.01),羟脯氨酸、天冬酰胺、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明显升高(p<0.05),谷氨酸明显下降(p<0.05),其它氨基酸的变化无统计学章义。尿中氨基酸值的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铜在肾小管沉积,使中性氨基酸组中的A系统及二碱基氨基酸组运转系统受损害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免疫功能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 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的免疫状态特点。方法: 选取正常对照组19名及HLD患者21例,散射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及外周静脉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16+CD56+、CD19+计数。结果: HLD患者体液免疫指标中CD19+、IgG、IgM均较正常组升高,C4较正常组减低(P<0.05~P<0.01);细胞免疫指标CD4+、CD4+/CD8+、CD3-CD16+CD56+均较正常组减低,CD8+升高(P<0.05~P<0.01)。结论: HLD患者的免疫状态紊乱表现为体液免疫处于亢进状态,细胞免疫低下。  相似文献   

15.
5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心理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年龄、病程和居住地的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对52例住院的HLD患者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测评,对不同性别、病程、居住地的HLD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性别患者Scl-90因子均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病程患者恐怖因子均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程<7年患者的恐怖因子均分较高;居住县及县以下患者焦虑及强迫因子均分较高,与居住县以上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HLD患者进行排铜治疗的同时,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早期患者及居住在乡镇或县城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56例动态视频脑电图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动态视频脑电图(VEEG)变化。方法对56例HLD(病例组)患者和4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VEEG监测并分析比较。结果HLD患者VEEG异常率达80.4%,明显高于对照组异常率17.5%(P<0.01);不同临床类型HLD患者VEEG的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意义;VEEG异常主要表现为基本节律慢化、阵发性慢波和痫样放电。结论VEEG检查可提高HLD患者的VEFG异常的检出率,尤其在睡眠状态会使痫样放电增加。  相似文献   

17.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型与ATP7B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WD患者临床分型和ATP7B基因8号外显子基因突变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0例首次住院的WD患者进行临床分型,用PCR-酶切法检测60例住院病人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ATP7B基因第8外显子的突变率和突变类型。结果典型肝豆状核变性型15例,突变率40%;扭转痉挛型13例,突变率30.8%;假性硬化型19例,突变率31.6%;内脏型与脑-内脏混合型13例,突变率61.5%。各患者组间第8号外显子的突变率无显著性差异,患者各组与正常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8号外显子突变是WD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补肾化痰祛瘀方对铜负荷小鼠卵泡发育障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雌性C57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铜负荷模型组、二巯丁二酸组、肝豆灵组、补肾化痰祛瘀方组、补肾化痰祛瘀方+二巯丁二酸组,每组20只。采用高铜复制铜负荷小鼠模型,即以100 mg/kg硫酸铜(CuSO4·5H2O)每天上午同一时间灌胃1次,正常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共28 d。在给铜的第15天开始除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外,其他4组每日分别灌胃给药,二巯丁二酸组0.16 g/kg、肝豆灵组1.2 g/kg、补肾化痰祛瘀方组1.5 g/kg、补肾化痰祛瘀方+二巯丁二酸组,共14 d至给铜的第28天结束。运用促性腺激素促排方法检测小鼠排卵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级卵泡发育情况,电镜观察小鼠卵丘复合物超微结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卵丘复合物颗粒细胞Ki67的表达水平以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各组小鼠排卵数、正常次级卵泡和窦卵泡数、正常线粒体数目和颗粒细胞Ki67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5);异常线粒体数目显著增加(P<0.05);补肾化痰祛瘀方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和肝豆灵组改善明显(P<0.05),补肾化痰祛瘀方+二巯丁二酸组也优于二巯丁二酸组(P<0.05)。结论补肾化痰祛瘀方能增加铜负荷小鼠排卵数,促进铜负荷小鼠卵泡的发育,改善其线粒体超微结构,提高其卵丘复合物颗粒细胞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不同临床类型的肝豆状核变性 (H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价。方法 对 3 0例健康人及首次入院未经正规驱铜治疗的Wilson型、假性硬化型、肝型各 5 0例共 15 0例患者分别用放射免疫法 (RIA )检测HA、LN、Ⅳ -C、PC -Ⅲ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TGF -β1 并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同时进行肝脏B超声像图分型并将其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LD患者肝纤维化指标HA、LN、Ⅳ -C及PC -Ⅲ含量比正常人显著增高 (P <0 .0 0 1) ,TGF -β1 含量比正常人增高 (P =0 .0 2 3 )。HA、LN、Ⅳ -C及PC -Ⅲ血清含量与临床分型呈正相关 ,γ分别为 0 .5 481、0 .43 72、0 .5 44 4及 0 .3 14 6(P均 <0 .0 0 1) ,而TCF -β1 含量与临床分型无相关性 ,γ =0 .0 2 16(P =0 .791)。HA、LN、Ⅳ -C血清含量与B超声像图分型呈正相关 ,γ分别为 0 .3 5 0 4、0 .2 5 65、0 .2 946( (P≤ 0 .0 0 1) ,而PC -Ⅲ及TGF -β1 含量与B超声像图分型无相关性 ,γ分别为 0 .0 2 63、0 .0 12 7(P分别为 0 .747、0 .876)。结论 HLD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显著升高 ,其水平与临床分型及B超声像图分型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肝豆状核变性14例临床与脑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症状特点和CT表现特征以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观察14例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临床表现,查相关血生化指标,行脑CT扫描。结果 9例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1例以肝损害症状首发,1例以肝损害伴精神症状首发,1例以关节肿痛首发,2例无症状。14例血清铜检查均提示代谢障碍。CT见11例双侧基底节低密度灶,2例脑萎缩,1例阴性。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多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且脑CT提示的损害部位与临床症状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