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及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耳鼻喉科2012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1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n=77),对照组行乳突根治术,治疗组行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在3个月内全部干耳,术后6个月测得患者听力,治疗组听力提高15 dB以上的有74例,听力改善率为96.10%。鼓膜成活70例,成活率90.91%,听力提高比例和鼓膜成活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化脓性及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保留中耳解剖结构,恢复其功能。  相似文献   

2.
吴斯   《中国医学工程》2008,16(1):61-63
目的探讨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5例(81耳)慢性中耳炎患者施行鼓室成形术治疗,其中鼓室成形术I型45例(50耳),开放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Ⅱ型6例(6耳),开放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Ⅲ型24例(25耳)。结果手术总成功率为90.12%,总干耳率91.36%,术后听力明显提高(P〈0.01),总有效率为91.36%。结论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各型鼓室成形术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35例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5例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的慢性中耳炎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干耳率和听力改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随访1~2年,35耳全部干耳,无胆脂瘤复发,无眩晕和面瘫并发症。30例移植筋膜成活,4例鼓膜再穿孔,1例鼓膜瘢痕内陷。术后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平均听阈,提高25~30 dBHL5耳,提高15~20 dBHL 18耳,提高10 dBHL 8耳,无变化4耳。结论:对慢性中耳炎患者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能根治病变,听力恢复效果好,复发率低,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43例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行鼓室成形术,其中鼓室成形术Ⅰ型26例,开放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Ⅱ型3例,开放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Ⅲ型14例。结果:手术后听力提高明显(P<0.001),手术成功率为88.4%,干耳率93.0%。结论:鼓室成形术Ⅰ型和鼓室成形术Ⅲ型能有效提高听力。耳甲腔成形和乳突腔骨膜瓣填充可增加干耳率。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病变的清理和重建中耳含气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加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76例慢性中耳炎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加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术后听力恢复良好(P〈0.05);清除病灶彻底;除有3例患者因感染造成继发性鼓膜穿孔外(3.94%),无并发症。结论完善术前检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加鼓室成形术对治疗慢性中耳炎是一种最主要的方法,对患者听力的提高及防止复发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采用不同乳突切除术联合鼓室成形术对听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该院耳鼻喉科接诊的85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掷币法分组,对照组42例接受开放式乳突切除术联合鼓室成形术,研究组43例接受完璧式乳突切除术联合鼓室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听力水平。结果研究组干耳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纯音听力、气导听阈及骨导听阈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璧式乳突切除术联合鼓室形成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听力,缩短干耳时间,最大限度保留外耳道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完壁式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治疗的9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开放式鼓室成形术,观察组实施完壁式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听力水平等。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09%(35/46),低于观察组患者的95.65%(44/46)(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7 d时并发症发生率为10.87%(5/46),略高于观察组患者的4.35%(2/4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听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听力水平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完壁式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效果确切,术后听力改善效果好且并发症少,可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与患者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8.
朱海浪  肖自安 《中外医疗》2011,30(29):54-55
目的观察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对慢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探讨慢性中耳炎不同分型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4例(66耳)慢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干耳串以及手术前后患者骨导听力的差异。结果术后4周内50例(61耳)患者干耳,干耳率92.4%。随访1年,45例(55耳)患者外耳道正常,中耳腔含气和修补的鼓膜形态良好,治愈率83.3%。患者术后骨导听闲均值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听力水平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个性化鼓室成形术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实施鼓室成形术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92例(92耳),并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依次分为A组(单纯鼓室成形Ⅰ型术) 22例,B组(完桥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Ⅰ型术) 18例,C组(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Ⅱ型术) 52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实施为期1年随访(截止至2018年3月),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干耳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术后1年移植鼓膜愈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在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疗效调查量表评分。结果术后3个月,3组患者干耳率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耳时间由低到高依次为B组、C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B组干耳时间低于A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C组干耳时间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组移植鼓膜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3组患者慢性耳病调查(CCES)量表评分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实施个性化鼓室成形术后干耳率、移植鼓膜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相当,仅在干耳时间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胆脂瘤型中耳炎乳突根治加同期鼓室成形术18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乳突根治加同期鼓室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对187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经乳突进路行乳突根治,辅以耳内镜清除病灶,并同时一期完成鼓室成形术。结果随访〉2年,术后外耳道基本正常,鼓膜形态良好,鼓膜成活180耳(96.3%),获干耳180耳(96.3%),听力提高〉25dB86耳(46%)〉15dB85耳(45.5%),无提高16耳(8.5%),总有效率91.5%。术后出现外耳道狭窄3耳,鼓索神经损伤2耳,面瘫1耳,鼓膜穿孔7耳。结论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行开放式乳突根治,利于清除病灶,辅以耳内镜的应用,病变清除彻底同期听力重建术后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但尚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1.
由于手术麻醉技术的发展和老年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患者接受手术麻醉的数量不断增加,老年患者麻醉手术后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问题将会是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术后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进一步研究阐述其危险因素、预防与治疗策略及病理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84例颅咽管瘤手术后所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并总结临床处理过程中的体会.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结果 尿崩、高热、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癫痫、意识障碍及应激性溃疡是颅咽管瘤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分别为:58.3%、47.6%、42.9%、16.6%、19.0%、6.0%。结论 合理的术式选择、术中垂体柄的辨认与保护、熟练的手术技巧及规范化的术后监舅对提高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对妇科手术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及术后哎心呕吐的影响。方法 选择50例ASAⅠ-Ⅱ级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下行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哌替啶镇痛组(P组即对照组,n=25)和曲马多静脉镇痛组(T组,n=25)。T组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配方:负荷剂量为曲马多100mg+生理盐水10ml静脉注射,背景剂量为曲马多10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输注速度为1.8-2ml/h,自控(PCA)剂量为2-3ml/h,锁定时间15min,P组采用肌注哌替啶镇痛。分别于手术当天、术后第1、2和3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2ml,放免法测定胃动素含量。同时记录镇痛评分、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T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P组(P〈0.01)。手术当天、术后第1天及第2天,T组血浆胃动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后第3天(P〈0.01);而P组血浆胃动素水平3d内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显著低于T组水平(P〈0.01)。T组恶心呕吐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术后第1天与第2天,第3天其发生率显著低于前2d(P〈0.01),其变化与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变化时间一致。P组术后3d恶心呕吐发生率没显著差异,但明显低于T组(P〈0.01)。结论 曲马多静脉镇痛升高妇科手术病人血浆胃动素水平,可能是它静脉镇痛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不同镇痛方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 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分为D组(n=100):地佐辛5 mg静注;P组(n=100):帕瑞昔布纳40 mg静注;C组(n=100):生理盐水5 mL静注.D、P、C组均在手术结束前15 min给药.记录麻醉恢复情况;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对3组术后4、12、24 h进行疼痛评分;用谵妄评定法评估术后4、4~12、12 ~ 24 h内发生谵妄的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D组、P组麻醉恢复期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延长,出现呛咳/躁动、使用硝酸甘油的患者例数少,且术后发生谵妄的患者例数少(P<0.05).结论 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单次用地佐辛5 mg或帕瑞昔布纳40 mg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发生术后谵妄的机率低.  相似文献   

15.
开颅术后血肿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开颅术后血肿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63例开颅术后患者血肿的所在部位、发生时间等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血肿患者死亡率高,感染率高,平均住院日长.结论术前全面评估病情、术中规范手术操作、正确应用止血方法可预防术后血肿,减少术后血肿发生.及时发现术后血肿对治疗血肿及避免不良结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9):108-110
目的分析对甲状腺手术患者采取术前颈部功能锻炼后的效果,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8月本院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不采取颈部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在术前接受颈部功能锻炼,记录并对比两组数患者的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为(1.34±0.15)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8.32±4.18)d,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术前颈部功能锻炼应用于甲状腺手术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31-34
目的 探讨术前非糖尿病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高血糖状态与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既往无糖尿病史的患者,按照术后48 h 内所检测获得的最高血糖值,将患者分为正常血糖组(血糖<7.0 mmol/L)、轻中度高血糖组(血糖7.0~11.0 mmol/L)和重度高血糖组(血糖>11.0 mmol/L),分析术后高血糖对术后感染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中59.9%(106/177)非糖尿病患者在术后48 h 内出现血糖升高,术后感染发生率:正常血糖组4.2%(3/71),轻中度高血糖组7.3%(6/82),重度高血糖组33.3%(8/24),术后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糖尿病患者在胃癌根治术后血糖升高很常见,术后48 h 血糖水平与术后感染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0例经膀胱前列腺切除与13例男性腹部手术病人手术前后血液状态改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术后均未有血液高凝状态发生,这可能是国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前列腺组术后有血液高凝倾向,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875例唇裂手术,术后刀口裂开15例,占1.71%。分析了性别、年龄、手术方式、唇裂类型等方面与刀口裂开原因的关系。刀口裂开以间接外伤为主,其次为感染。前者多为完全裂开,后者多为部分裂开。术后废用唇弓可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20.
心脏移植17例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林海  倪科伟  朱理  钱文伟  严志焜 《浙江医学》2010,32(3):306-307,315
目的观察心脏移植的疗效。方法1997年6月至2009年8月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17例,其中1例为心肾联合移植。随访接受心脏移植患者术后的劳动力、生活质量以及精神和(或)身体的并发症。结果2例围手术期死亡,原因分别为急性排斥反应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另有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和术后2年半因停服免疫抑制药物而引发急性排斥反应死亡。另1例为ABO血型不合者.在术后6个月因急性排斥反应死亡。长期生存11例,其中4例已生存10年余。心肾联合移植患者也已生存近9年。除最近1例(正在康复中),其余11例术后半年心功能均达到Ⅰ级,并保持至今,且均已恢复工作。前9例生存达1年的患者均作冠状动脉造影,每例均表现冠状动脉变细,侧支减少,有4例于术后4、5年心肌ECT扫描显示左心室前壁或后壁局部缺血,但这些生存者临床上均无冠心病症状。2例出现糖尿病。术后早期每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心功能不全、口腔溃疡及服用环孢素后血压升高。11例均因此需长期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第一例患者术后12年出现恶性淋巴瘤,用CHOP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完全缓解。结论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较多,有的影响生活质量,有的甚至可危及生命。术后密切的随访,预防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将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