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 TVS)、宫腔镜( HS)及TVS联合HS检查在子宫内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阴道超声和宫腔镜检查,以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306例患者的病理诊断包括内膜癌12例(3.92%),内膜增生59例(19.28%),内膜息肉73例(23.86%),粘膜下肌瘤44例(14.38%),正常118例(38.57%)。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灵敏度(96.28%)、特异度(88.98%)、阳性预测值(93.30%)、阴性预测值(93.75%)和诊断符合率(93.46%)均最高,其次为阴道超声,宫腔镜检查则最低。阴道超声、宫腔镜、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在诊断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和正常周期性内膜方面有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9.791、10.489、14.902,均P<0.05),其中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测阳性率均最高,3种检查方法在子宫内膜癌和粘膜下肌瘤方面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4.667、3.036,均P>0.05)。非绝经组和绝经组子宫内膜病变构成不同,绝经组子宫内膜癌构成比显著高于非绝经组(χ2=108.524,P<0.05),而正常周期性内膜显著低于非绝经组(χ2=5.337,P<0.05),两组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构成比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0.485、0.420、0.538,均P>0.05)。结论 TVS可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首要检查方法,对于可疑子宫内膜癌或粘膜下肌瘤的患者可结合宫腔镜检查,二者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子宫内膜恶变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201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妇科病房收治的523例绝经后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患者,根据其宫腔镜检查病理结果,分析其子宫内膜恶变的风险。结果 523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病理诊断结果为正常子宫内膜24例(4.6%)、子宫内膜息肉268例(51.2%)、子宫内膜炎44例(8. 4%)、粘膜下子宫肌瘤16例(3.1%)、宫腔粘连53例(10.1%)、良性子宫内膜增生89例(17.0%)、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13(2.5%)、子宫内膜癌16例(3.1%)。BMI≥25、有阴道出血或排液症状、内膜厚度≥10mm是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重视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进行必要的宫腔镜检查及早发现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同时减少无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有创操作,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在绝经后宫腔积液病因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在重庆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3例绝经后宫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以及经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并以病理学结果为参照,对3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病理学结果证实,73例绝经后宫腔积液患者中子宫内膜炎13例、萎缩性子宫内膜15例、子宫内膜增生19例(12例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7例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8例、黏膜下肌瘤9例、子宫内膜癌9例,宫腔镜检查符合率为92.31%、85.71%、89.47%、100.00%、100.00%、100.00%,经阴道超声检查符合率为84.62%、85.71%、89.47%、87.50%、88.88%、100.00%,经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符合率为100.00%、93.33%、94.74%、100.00%、100.00%、10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敏感度96.88%、特异度100.00%、准确度97.26%,宫腔镜检查敏感度85.94%、特异度100.00%、准确度87.67%,经阴道超声检查敏感度90.63%、特异度100.00%、准确度90.41%,三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绝经后宫腔积液病因诊断中经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对绝经后妇女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对149例绝经后妇女宫腔内病变进行检查,术前均行超声,术中定位取材或诊断性刮宫术。结果:在149例病例中,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诊断黏膜下肌瘤20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0%;子宫内膜息肉49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0%;萎缩性内膜炎31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81.6%;子宫内膜增生13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61.9%;子宫内膜癌13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2.9%。结论: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病因诊断中,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提高了子宫内膜息肉及黏膜下肌瘤的诊断率。对子宫内膜增生症和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因可以镜下定位诊刮,亦提高了诊断率。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对宫内病变的诊断率及治疗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无症状子宫内膜异常增厚应用阴道B超、宫腔镜及病理检查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对153例绝经后妇女阴道B超检查出子宫内膜厚度≥5 mm的41例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并行宫腔镜下手术及诊断性刮宫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子宫内膜息肉14例,子宫黏膜下肌瘤5例,子宫内膜增生8例,子宫内膜癌1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例,子宫内膜炎6例,其他5例。对其中19例行宫腔镜直视下手术,17例行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率为90.3%。结论: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经阴道超声可初步筛查诊断,宫腔镜检查结果与病检结果诊断符合率较高,对绝经后妇女无症状子宫内膜异常增厚具有可靠的诊断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高度怀疑为子宫内膜病变的2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患者均经过经阴道超声、宫腔镜检查,以活检或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临床诊断金标准,对比这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结果 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慢性非特异性内膜炎、正常子宫内膜的准确率显著高于经阴道超声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03、10.629、11.497,均P<0.05);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增生、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萎缩、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准确率与经阴道超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349、2.744、2.111、1.400,均P>0.05);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灵敏度为67.82%、特异度为51.42%、漏诊率为32.18%、误诊率为48.57%、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661;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灵敏度为86.14%、特异度为88.57%、漏诊率为13.86%、误诊率为11.43%、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67.结论 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优于经阴道超声,但是经阴道超声具有简便、操作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子宫内膜病变情况,并分析其出现子宫内膜癌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2018年9月麻城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20例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盆腔超声、宫腔镜检查,并经宫腔镜手术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获取病理诊断结果。分析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特征,不同绝经时间患者子宫异常出血病理类型、不同年龄患者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病理类型,并分析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出现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临床特征多表现为绝经1年及以上出现阴道点滴出血或异常子宫出血;经妇科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内膜厚度≥5 mm。220例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诱发出血原因主要以子宫良性病变为主,占69. 55%,其次是子宫内膜癌,占24. 55%。不同绝经时间患者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不同年龄患者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既往糖尿病史、既往高血压史、超重或肥胖、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超重或肥胖、年龄65岁是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出现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均P0. 05)。结论子宫良性病变是诱发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的主要病因,随着绝经时间的增加及绝经年龄的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且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是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积极予以治疗可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子宫内膜血流对绝经期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良恶性判断的预警作用。方法利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00例绝经期无症状子宫内膜的血流变化,并记录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比,分析其诊断符合率。结果内膜癌PI、RI指数均低于内膜息肉(肌瘤)及内膜增殖(P〈0.05);内膜息肉(肌瘤)RI指数低于内膜增殖(P〈0.05);子宫内膜厚度与病变类型存在线性关系(r=0.595,P〈0.05),各病变类型内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0%。结论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预测子宫内膜增厚的良恶性病变符合率高,为识别子宫内膜增厚的良恶性病变提供参数,可避免盲目性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02例于2012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天津市第四医院,绝经1年以上无症状但阴道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4 mm的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分段诊断性刮宫术,部分患者可疑部位活检,均送病理检查。比较不同子宫内膜厚度状态下的子宫内膜病理类型。结果102例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中,子宫内膜厚度4~8 mm者,符合绝经后改变20例(43.48%)、良性病变25例(54.35%)、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例(2.17%),子宫内膜癌0例(0.00%)。子宫内膜厚度8 mm者,符合绝经后改变5例(8.93%)、良性病变46例(82.14%)、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3例(5.36%)、子宫内膜癌2例(3.57%)。两组子宫内膜病变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以子宫内膜良性病变为主。但是对于子宫内膜厚度8 mm者,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潜在恶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发生率增加,建议进一步宫腔镜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在宫腔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5例宫腔病变患者进行经阴道二维超声(2D-TVS)和3D-TVS 检查,计算子宫内膜体积(EV),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宫腔病变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并比较绝经后良恶性宫腔病变患者的 EV 值。结果3D-TVS 诊断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均高于2D-TVS,诊断宫腔病变的符合率也高于2D-TV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 EV 值[(12.9±2.3)cm3]高于宫腔良性病变患者[(9.8±2.7)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D-TVS 可获得宫腔病变冠状面图像,图像清晰显示病灶的形态、大小、回声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宫腔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结合 EV 值的测定可提高对绝经后宫腔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比较阴道超声(TVS)和宫腔镜对绝经后阴道出血(PMB)的诊断,分析其优缺点。方法取2006年1月-2008年10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的112例PMB患者进行TVS检查,然后行宫腔镜检查并行内膜活检。将TVS和宫腔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TVS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75.0%、90.5%、85.7%;以内膜厚度16mm作为阴超判断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的临界值,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7%、94.5%;宫腔镜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8.8%、100.0%、100.0%、96.9%。结论TVS和宫腔镜对诊断PMB的敏感性都很高,但宫腔镜的特异性高于TVS。将内膜厚度16mm作为阴超判断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的临界值比较适宜。PMB患者应常规进行TVS检查,异常者应行宫腔镜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阴道与经腹彩超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准确率的影响,为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该院接受子宫内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同日依次行经腹部彩超与经阴道彩超检查,比较彩超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和图像清晰度,比较良、恶性病变的血流信号。结果经阴道彩超检出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萎缩性内膜、子宫内膜癌例数及符合率均显著高于经腹部彩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经阴道彩超检查检出优级图像率及清晰度得分明显高于经腹部彩超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经阴道彩超检查出的115例良性病变患者中只有24例患者有血流显示,占21. 1%,而恶性病变患者中13例均有血流显示,占100%,良性病变动脉阻力指数为(0. 73±0. 16),恶性病变动脉阻力指数为(0. 35±0. 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经阴道彩超能够较准确地检查出子宫内膜病变,且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无创、成像优良,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结构,诊断子宫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显著高于经腹部彩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分析宫腔镜和经阴道超声检查对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1月在闽清县总医院就诊的56例疑似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全部患者均行宫腔镜、经阴道超声及病理学检查,并以病理学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宫腔镜、经阴道超声及病理学检查的诊断一致性,以及宫腔镜和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增厚的诊断效果。结果 宫腔镜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经阴道超声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一般,宫腔镜与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一般。宫腔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经阴道超声检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高于经阴道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检查与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内膜增生、黏膜肌瘤、内膜癌及正常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检查对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诊断符合率高于经阴道超声检查,其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符合程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阴道超声、腹部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的156例阴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并做病因诊断分析。结果:出血原因为良性疾病133例,子宫内膜增生症13例和恶性肿瘤10例。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异常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6%和93.9%。子宫内膜的厚度、绝经时间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主要为良性疾病,若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内膜病变者应进一步行宫腔镜联合腹部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诊断宫腔内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宫腔镜检查的350名患者,将其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炎、粘连、子宫内膜损伤、宫腔占位病变、子宫内膜增殖不良的诊断率显著增高(P<0.05);灵敏度、特异性以及阳性符合率亦显著增高,漏检率显著降低(均P<0.05).两种方法联合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均高于宫腔镜检查,漏检率低于宫腔镜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宫腔内病变,不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且灵敏度、特异性高,漏检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参数在围绝经期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宁波市镇海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15年1月-2018年1月确诊的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05例,对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学结果分为良性组(65例)和恶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腔内造影子宫内膜厚度,CEUS的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基础强度(BI)和峰值强度(PI)等参数,以病理检验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比较不同超声参数在子宫内膜良恶性中的效能。结果恶性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和PI明显高于良性组,RT和TTP显著低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而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ROC曲线显示,PI鉴别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AUC=0. 986,P<0. 05),其次为RT和TTP (AUC=0. 888,0. 862,均P<0. 05),内膜厚度(AUC=0. 778,P<0. 05),PI的AUC明显高于内膜厚度(Z=4. 410,P<0. 05)、RT (Z=3. 306,P<0. 05)和TTP (Z=3. 344,P<0. 05),其最佳截点为PI≥20. 61 db。PI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内膜厚度、RT和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PI的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内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PI、RT和TTP的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 CEUS在鉴别绝经后子宫内膜良恶性肿瘤中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其中,PI≥20. 61 db下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诊断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3月因异常子宫出血或阴道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而行宫腔镜检查的绝经后妇女673例。年龄61.3±9.3岁,绝经时间10.7±2.7年。以病理结果为最终诊断,统计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效能。结果: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256例,漏诊377例,误诊11例;灵敏度40.4%,特异度72.5%,阳性似然比1.47,阴性似然比0.82,约登指数是0.13;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550例,漏诊83例,误诊4例;灵敏度86.9%,特异度90.0%,阳性似然比8.69,阴性似然比0.15,约登指数0.77。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提高了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越等指数,降低了阴性似然比。结论: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诊断较单纯使用阴道超声更准确,漏诊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于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接受体格检查的50例健康个体为对照组。对入组的研究对象均实施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研究对象的子宫内膜厚度、宫腔积液情况、血流情况、回声特征、阻力指数等。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刮宫术以获取病理标本(金标准),以计算超声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经阴道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92.75%;经阴道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灵敏度为90.48%,特异度为94.12%;经阴道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灵敏度为92.31%,特异度为93.65%;经阴道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为94.03%。对照组、子宫内膜息肉组、子宫黏膜下肌瘤组、子宫内膜增生组、子宫内膜癌组研究对象子宫内膜厚度、有宫腔积液人数占比、有血流显示人数占比、阻力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子宫内膜息肉组、子宫黏膜下肌瘤组、子...  相似文献   

19.
刘津  杜宇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044-1046
目的 探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某院妇科门诊及住院部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82例,均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腹部超声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超声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间诊断符合率.结果 阴道超声检查诊断符合者76例,诊断符合率92.68%,误诊6例,误诊率7.32%,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萎缩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11%、95.65%、100.00%、80.00%、75.00%,腹部超声检查诊断符合者47例,诊断符合率57.32%,误诊35例,误诊率42.68%,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萎缩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0.53%、56.52%、58.33%、40.00%、50.00%,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诊断符合率、整体诊断符合率在不同超声检查方法间比较(萎缩性内膜与子宫内膜癌例数太少未作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超声检查良性病变血流信号显示率21.92%,动脉阻力指数(0.72±0.13),恶性病变血流信号显示率100.00%,动脉阻力指数(0.3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子宫内膜病变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腹部超声检查,建议作为已婚妇女检查子宫内膜病变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阴道超声(TVS)和宫腔镜对绝经后阴道出血(PMB)的诊断,分析其优缺点。方法取2006年1月~2008年10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的112例PMB患者进行TVS检查,然后行宫腔镜检查并行内膜活检。将TVS和宫腔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TVS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75.0%、90.5%、85.7%;以内膜厚度16mm作为阴超判断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的临界值,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7%、94.5%;宫腔镜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8.8%、100.0%、100.0%、96.9%。结论TVS和宫腔镜对诊断PMB的敏感性都很高,但宫腔镜的特异性高于TVS。将内膜厚度16mm作为阴超判断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的临界值比较适宜。PMB患者应常规进行TVS检查,异常者应行宫腔镜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