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联合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评估初产妇及未育女性肛提肌裂孔面积变化及耻骨直肠肌(PR)的弹性,探讨妊娠分娩对肛提肌裂孔及PR 弹性和收缩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7 年12 月-2018年11 月在我院产后6~8 周检查的首次经阴道分娩产妇50例为产后组,同期选取健康未育女性41名为对照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静息及最大收缩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2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应用SWE分别在静息及最大收缩状态下测量PR前部的杨氏模量值,比较2 组PR 弹性及收缩功能的差异,并进行比较。结果 产后组静息状态及最大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组静息状态及最大缩肛状态下弹性参数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妊娠及经阴道分娩对PR弹性及收缩功能存在一定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膈裂孔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8例单胎活产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n=48),产钳分娩组(n=42)、剖宫产分娩组(n=38)。于产后6~12周应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评价产妇盆膈裂孔形态、结构及特征,并观察不同分娩方式产妇在静息、Valsalva动作及缩肛等3种状态下膀胱颈最大移动度及盆膈裂孔参数的变化。结果妇女产后盆膈裂孔两侧耻骨直肠肌在四维超声图像下结构较模糊,且回声紊乱,部分产妇四维超声图像下可观察到双侧耻骨联合处出现撕裂,膀胱呈现大小不一的回声。阴道分娩组、产钳分娩组在静息、Valsalva动作及缩肛等3种状态下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前后径、盆膈裂孔周径、趾骨直肠肌角度、盆膈裂孔面积、膀胱颈最大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产钳分娩组、剖宫产分娩组在Vaslalva动作时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前后径、盆膈裂孔周径及盆膈裂孔面积小于静息(P0.05),但大于缩肛动作(P0.05)。剖宫产组在缩肛状态时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周径、趾骨直肠肌角度、盆膈裂孔面积及膀胱颈最大移动度少于阴道分娩组和产钳分娩组(P0.05)。结论在产褥静息及Valsalva动作时产妇盆膈裂孔大小与分娩方式无关,而在肛动作时阴道分娩会明显增加盆膈裂孔,产钳分娩可增加妇女膀胱颈最大移动度,与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体质量对初产妇耻骨直肠肌(PR)弹性和形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产后6~8周的65名足月单胎且经阴道自然分娩的初产妇,根据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新生儿体质量正常组(A组,新生儿体质量为2.5~<4.0 kg,n=50)和巨大儿组(B组,新生儿体质量≥ 4.0 kg,n=15)。收集同期健康未育女性60名为对照组。分别于静息及最大收缩状态下以腔内超声测量PR前部的厚度,以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测量PR前部的杨氏模量,并分别计算差值。比较3组间PR厚度和杨氏模量的差异。结果 A组、B与对照组间静息和最大收缩状态下双侧PR厚度及收缩前后差值、杨氏模量及收缩前后差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对照组、A组、B组依次减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初产妇产后PR的弹性和形态同步改变;妊娠和分娩巨大儿更易造成初产妇PR弹性降低,厚度变薄,收缩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胎儿体质量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肛提肌形态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单胎经阴道分娩初产妇80例,根据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分成产后正常体质量儿组和产后巨大儿组。应用断层超声、经会阴二维及三维超声观察肛提肌的形态及损伤情况。结果产后巨大儿组初产妇肛提肌损伤的发生率[56.00%(14/25)]明显高于产后正常体质量儿组[18.18%(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1.706,P=0.001)。产后巨大儿组肛提肌裂孔长度、面积大于产后正常体质量儿组,肛提肌裂孔水平成角小于产后正常体质量儿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断层、二维、三维超声可有效评价胎儿体质量对阴道分娩初产妇肛提肌的影响。妊娠和分娩巨大儿更易造成产妇肛提肌的损伤及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胎儿体质量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盆膈裂孔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根据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将50名单胎阴道分娩的产后初产妇分为产后正常儿组(2500~3999 g)35名和产后巨大儿组(≥4000 g)15名。同期选取健康未育女性35名作为对照组。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采集盆膈裂孔声像图,观察并测量静息期、缩肛期和张力期盆膈裂孔的形态及参数。结果 产后巨大儿组产妇盆膈裂孔变形发生率[66.67%(10/15)]高于产后正常儿组[31.43%(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2,P=0.021)。产后正常儿组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盆膈裂孔的前后径(t=4.409、5.108、2.925)、左右径(t=2.342、2.167、2.242)及面积(t=6.613、5.314、4.967)均大于对照组(P均< 0.05)。产后巨大儿组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盆膈裂孔的前后径(t=5.753、4.548、5.103)、左右径(t=5.527、4.311、4.299)及面积(t=9.265、4.179、10.563)均大于对照组(P均< 0.05);且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盆膈裂孔的前后径(t=3.037、2.423、2.152)、左右径(t=2.388、2.866、2.432)及面积(t=5.323、9.607、5.024)均大于产后正常儿组(P均< 0.05)。结论 通过三维超声可有效评价胎儿体质量对阴道分娩初产妇盆膈裂孔的影响。妊娠和分娩巨大儿更易造成产妇盆膈裂孔形态与大小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评估经阴道分娩初产妇及经产妇产后早期肛提肌形态学及生物力学改变,对比不同产次妇女肛提肌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60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为研究组,根据产次不同分为初产妇组(30例)和经产妇组(30例),另选取20名健康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利用四维盆底超声重建盆膈裂孔平面观察产妇组肛提肌的形态特征并在三种不同状态下测量肛提肌长度、盆膈裂孔面积,计算缩肛及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组的肛提肌长度、盆膈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肛提肌变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产妇的盆膈裂孔面积大于初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缩肛及Valsalva状态下,经产妇的肛提肌长度大于初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缩肛状态下两组产妇的肛提肌变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在Valsalva状态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产妇的盆底裂孔形态改变及肛提肌变应率高于初产妇,经会阴四维盆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智能识别联合多平面成像技术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膈裂孔形态及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产后复查的产妇58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经阴道分娩30例(A组)和剖宫产28例(B组),另选30例无流产及生育史的妇女为对照组。各组均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智能识别联合多平面成像技术测量静息状态和缩肛状态下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面积,以及其对应的相对变化量,并对其进行比较;比较各组肛提肌肌力评分。分析各组盆膈裂孔参数的相对变化量与肛提肌肌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静息状态及缩肛状态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的相对变化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述参数在A、B组及对照组中均依次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及对照组肛提肌肌力评分>3分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的相对变化量与肛提肌肌力评分均呈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联合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评估初产妇肛提肌裂孔面积(LHA)变化及耻骨直肠肌的弹性,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经阴道分娩产后6~8周行盆底超声检查的初产妇50例(产后组)及同期健康未育女性41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两组静息及最大缩肛状态下LHA,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应用SWE分别在静息及最大缩肛状态下测量耻骨直肠肌前部的杨氏模量值,比较两组耻骨直肠肌弹性及收缩功能的差异。结果产后组静息及最大缩肛状态下LHA均较对照组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后组静息及最大缩肛状态下弹性参数均较对照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联合SWE评估初产妇耻骨直肠肌功能具有一定可行性,可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临床思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评估不同第二产程时长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妇133例,根据第二产程时长(t)不同分为三组,0 h0.05)。结论 不同第二产程时长会对盆底功能有不同的影响,当t≥2 h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产妇盆底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阴道超声在初产妇自然分娩后盆底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54例初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未发生PFD的54例自然分娩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阴道超声检查的盆底功能。结果静息状态下2组初产妇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前后径、面积)、肛提肌厚度(左侧、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缩肛状态下,2组肛提肌裂孔、肛提肌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超声可准确评估初产妇自然分娩后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娩方式对肛提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54名初产妇,其中剖宫产组26名和经阴道分娩组 28名.对所选对象于产后6~8周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在静息、缩肛状态时肛提肌裂孔水平夹角、长度、面积及肛提肌裂孔水平夹角改变量、肛提肌裂孔长度改变量、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改变量.结果 静息状态时两组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缩肛状态时两组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水平夹角改变量、肛提肌裂孔长度改变量、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改变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选择性剖宫产对肛提肌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女性耻骨直肠肌杨氏模量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未育及已育初产妇耻骨直肠肌(PR)静息及最大收缩状态下的杨氏模量值差异。方法未育女性73例(未育组),已育初产妇45例(产后1~6年,已育组),利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分别在静息及最大收缩状态下测量PR前部、中部及后部的杨氏模量值,并计算差值,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未育组及已育组双侧PR各部最大收缩状态下的杨氏模量值均较静息状态下增大(P均<0.01)。未育组静息及最大收缩状态下PR各部的杨氏模量值及各部收缩前后变化差值与已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WE可以定量评估耻骨直肠肌的弹性功能。未育及已育初产妇PR最大收缩状态下的杨氏模量值均较静息状态下大。在静息状态下、最大收缩状态下及收缩前后杨氏模量变化差值,已育初产妇与未育女性的杨氏模量值无差异,分娩对耻骨直肠肌弹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肛提肌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60名初产妇及30名未育女性(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受检者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采集静息、收缩状态和最大瓦氏动作下盆腔图像,测量盆膈裂孔的面积(A)、周长(C)和肛提肌肌性部分长度(L),计算肛提肌收缩与静息状态时A、C、L差值(ΔA、ΔC、ΔL)及收缩状态时的应变率(ε);计算肛提肌最大瓦氏动作与静息状态时A、C、L差值(ΔA''、ΔC''、ΔL'')及最大瓦氏动作时的应变率(ε'')。结果 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ΔA、ΔC、ΔL、ε均小于对照组(P均< 0.05),ΔA''、ΔC''、ΔL''、ε''均大于对照组(P均< 0.05)。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ΔA、ΔC、ΔL、ε、ΔA''、ΔC''、ΔL''、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初产妇产后早期肛提肌弹性下降;选择性剖宫产对肛提肌弹性的保护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分别在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观察未育女性耻骨直肠肌和盆膈裂孔的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以期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观察女性盆底形态学变化的影像学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70例未育女性患者,分别在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并对三维重建声像图进行分析,观察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的形态及内部解剖构成,测量耻骨直肠肌厚度和后角以及盆膈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耻骨直肠肌厚度、后角大小、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差异。结果 70例未育女性患者在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3种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的形态以及内部解剖结构无明显变化,而裂孔大小以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和后角大小发生较明显改变: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测得耻骨直肠肌厚度分别为(6.64±0.73)mm、(6.48±0.12)mm和(6.89±0.25)mm,耻骨直肠肌后角分别为(64.81±8.27)°、(71.96±9.36)°和(69.94±7.88)°,盆膈裂孔前后径分别为(4.29±0.67)cm、(4.54±0.79)cm和(4.01±0.85)cm,盆膈裂孔左右径分别为(3.70±0.61)cm、(3.96±0.65)cm和(3.47±0.49)cm,盆膈裂孔面积分别为(11.25±2.56)cm2、(14.48±4.51)cm2和(9.23±2.53)cm2。与静息期相比,张力期耻骨直肠肌变薄,后角变大,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6、-3.58、-2.91、-3.12、-5.07,P均<0.001);与静息期相比,缩肛期耻骨直肠肌变厚,后角变大,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变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2.70、3.88、3.21、4.39,P均<0.001)。结论三维超声可动态观察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和耻骨直肠肌的形态学改变,是观察女性盆底形态学改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观察经阴道分娩者产后盆底肌肉训练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均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4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试验组接受盆底肌肉训练(8周),利用三维超声对所有受检者行会阴探查,分别获得产后6周、产后14周(试验组行盆底肌肉训练后)三种不同状态下(静息状态、Valsalva状态、缩肛状态)的盆膈裂孔图像及盆膈裂孔的左右径(LHLR)、前后径(LHAP)、周长(LHC)及面积(LHA)的测量值,比较两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试验组产后6周在静息状态、Valsalva状态及缩肛状态时盆膈裂孔的各指标均大于产后1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产后14周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肉训练可改善经阴道分娩造成的盆底支持系统的伤害,三维超声可为临床早期发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及产后康复提供可靠依据,对改善女性产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产后PFD患者84例(A组)和同期产后无PFD者80例(B组),于会阴正中矢状切面行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查,测量盆膈裂孔前后径(LHAP)、左右径(LHLR)、面积(LHA)及左、右肛提肌厚度;分析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对PFD的诊断效能。结果 A组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盆膈裂孔LHAP、LHLR、LHA及左、右肛提肌厚度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诊断产后PFD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5.24%、92.50%及93.90%。结论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查盆膈裂孔及肛提肌形态学特征有利于及早发现产后PFD,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产后PFD患者84例(A组)和同期产后无PFD者80例(B组),于会阴正中矢状切面行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查,测量盆膈裂孔前后径(LHAP)、左右径(LHLR)、面积(LHA)及左、右肛提肌厚度;分析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对PFD的诊断效能。结果 A组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盆膈裂孔LHAP、LHLR、LHA及左、右肛提肌厚度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诊断产后PFD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5.24%、92.50%及93.90%。结论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查盆膈裂孔及肛提肌形态学特征有利于及早发现产后PFD,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动态MRI探讨分娩方式对女性盆膈裂孔大小的影响.方法 对51名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女性行盆底动态MR扫描,分别测量静息状态及最大用力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女性盆膈裂孔大小的差异.结果 MR轴位图像可清晰显示盆膈裂孔及其内的尿道、阴道、直肠等盆底结构;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呈菱形,最大用力状态下肛提肌下移呈椭圆形.静息状态及最大用力状态下,经阴道顺产与剖宫产者的盆膈裂孔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小于经阴道低位产钳助产者(P均<0.05).结论 应用动态MRI可以清晰显示盆膈裂孔,并准确测量其大小;分娩方式是盆膈裂孔大小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经会阴四维超声观察新生儿体质量及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盆底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生产并于产后第42天复查的初产妇395例,根据新生儿体质量及分娩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巨大新生儿自然分娩组40例(A组)、巨大新生儿剖宫产组55例(B组)、正常体质量新生儿自然分娩组150例(C组)及正常体质量新生儿剖宫产组150例(D组)。各组均行二维超声检查并记录静息和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子宫颈、直肠肛管形态及活动度;应用四维图像重建后观察上述3个时态下肛提肌裂口形态及连续性,测量肛提肌裂口面积,并对各组上述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与C组比较,A组膀胱颈活动度和静息、缩肛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的肛提肌裂口均明显增大,子宫下垂发病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直肠膨出发病率和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后角、膀胱颈倾斜角及膀胱颈旋转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D组比较,B组仅膀胱颈活动度和膀胱颈旋转角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较,A组除最大Valsalva动作时下膀胱后角和直肠膨出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余各指标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巨大新生儿且经自然分娩对产妇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较明显,经会阴四维超声能较好地评估不同体质量的新生儿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超声观察康复锻炼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自2012年7月至2016年5月期间123例分娩并产后复检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治疗组。两组均坚持Kegel锻炼自疗24周。另给予治疗组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30 min/次,2次/周,持续6周。两组于复查时、治疗第12周末和第24周末接受超声检查,测量静态下肛提肌厚度和盆膈裂孔面积以及Valsalva状态的膀胱尿道后角,推算得肛提肌弹性εcont,并测评盆底肌综合肌力。结果治疗24周,两组肛提肌厚度呈逐步增厚,盆膈裂孔面积明显缩小,膀胱尿道后角及肛提肌弹性指数的同步减小,盆底肌力评分明显提升(P0.01)。治疗中、后期,治疗组肛提肌厚度明显大于传统组,盆膈裂孔面积和膀胱尿道后角大幅低于传统组,肌力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组,肌力评级≥Ⅳ患者比率大大高于传统组;第24周末治疗组肛提肌弹性指数更小(P0.01)。结论通过超声发现,与Kegel锻炼相比较,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与Kegel锻炼相结合的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改善产后盆底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