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对87例心脏骤停(CA)并实施心肺复苏(CP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39例患者CA发生在医院内,并有急救小组分工协作实施CPR,18例复苏成功,成功率46.15%;B组48例患者CA发生在院外,8例患者复苏成功,成功率16.67%.两组CPR成功率有显著差异(P<0.01);CA后延时插管者复苏成功率为15.63%,即时插管者复苏成功率为37.93%.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心肺复苏知识普及教育,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及时气管插管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DFI)技术研究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颈内动脉(CA)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确诊为NAION患者21例设为患病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21例,分别检测2组CA及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即CA、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短动脉(SP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并对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病组CA的EDV、RI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病组O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病组SPCA的PSV、RI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病组CR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病组CA与O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高度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89,P<0.01).结论 NAION患者的CA血流动力学已发生明显改变,并与球后血管,尤其是O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高度相关,考虑CA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发生NAION的诱因.  相似文献   

3.
郑俊 《海南医学》2013,24(7):1029-1030
目的探讨球囊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院前急救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我院100例进行院前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气管插管人工辅助通气,观察组患者实施球囊人工通气。记录两组患者建立通气时间、复苏5min后血氧饱和度以及复苏成功例数。结果观察组建立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5min后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院前急救中效果近似,球囊辅助呼吸所需时间低于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初期徒手胸外按压与机械胸外按压对患者血气指标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1月接收的64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将其根据心肺复苏方法不同平均分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徒手胸外按压,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机械胸外按压,对两组患者血气指标、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pH值、乳酸、PaCO_2以及PaO_2等血气指标方面差异较小(P0.05);在心肺复苏成功率方面,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是59.37%和84.37%,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31.25%和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胸外按压与徒手胸外按压均不会影响患者pH值、乳酸、PaCO_2以及PaO_2等血气指标,但是机械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成功率要比徒手胸外按压更优,除此之外,其能够降低患者气胸、胸壁胸内脏器损伤以及肋骨骨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普遍采纳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视喉镜下行气管插管对老年全麻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插管相关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于潮州市人民医院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试验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直视喉镜下行气管插管,试验组采用可视喉镜下行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行全身麻醉前与行气管插管即刻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包括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插管相关指标:插管次数、声门暴露时间以及插管总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身麻醉诱导前,两组HR、SBP和DBP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气管插管即刻,试验组患者的HR、SBP和DBP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插管次数、声门暴露时间以及插管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喉镜下行气管插管能有效降低因插管刺激对老年全麻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且具有一定的开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方碳酸氢钠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急诊心肺复苏后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在早期给予积极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给予复方碳酸氢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只给予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患者复苏后34 d和7 d的血氧饱和度、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血气分析情况和格拉斯格昏迷评分等。结果观察组复苏后3 d的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情况、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和格拉斯格昏迷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复苏后7 d的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情况及颅内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平均动脉压和格拉斯格昏迷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碳酸氢钠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具有良好效果,说明其对脑功能保护有一定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可视喉镜与普通喉镜在ICU非气道困难患者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ICU非气道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可视喉镜(观察组)和普通喉镜(对照组)各40例。对比不同喉镜行气管插管操作的一次成功率、插管时间及咽喉机械损伤、气道痉挛、迷走反射、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观察组气管插管时间为(1.59±0.2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17±0.5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气管插管前,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非气道困难患者气管插管中,可视喉镜较普通喉镜一次插管成功率更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AACD-CPR)在窒息性心脏停搏(AC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122例AC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肺复苏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STD-CPR),观察组给予AACD-CPR,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和24 h存活率,持续心肺复苏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呼吸功能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潮气量、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以及自主呼吸循环恢复(ROSC)后12、48 h神经功能指标[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73.77%,高于对照组的5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存活率为68.85%,高于对照组的5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心肺复苏30 min后,观察组心率、MAP、PaO2及潮气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全麻腹腔镜患者应激激素及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86例老年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应用右美托咪定)和观察组(应用右美托咪定),各43例。比较两组诱导前、插管即刻、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 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应激激素水平、呛咳及躁动评分。结果:诱导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应激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即刻、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 min,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应激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呛咳及躁动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全麻腹腔镜患者应激激素及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影响相对较好,在本类老年患者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萨博(Thumper)自动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一步评价其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06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病例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3例患者采用徒手的CPR治疗,而观察组53例患者则均采用Thumper-1008型心肺复苏仪行CPR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复苏时间、存活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情况及两组复苏成功者血清肌钙蛋白含量;结果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时间长于对照组,且复苏成功者血清肌钙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存活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心肺复苏仪行CPR治疗心搏骤停患者,相对于徒手行CPR治疗更持久、有效的保证了胸外按压的质量,一定程度的改善了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提高了复苏成功率及短期成活率,但不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喉罩通气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时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心肺复苏中需要气管插管的8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根据单双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式气管内插管,观察组首先置入喉罩通气后,再根据病情需要行气管插管,2组其他抢救措施相同.比较2组2 h内,置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通气起效时间及抢救中血气、血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置管所需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而一次性插管成功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通气起效的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复苏开始时2组的SpO2、PCO2等血气指标和乳酸、ALT、BUN等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别,复苏后,2组的SpO2和pH均升高,而PCO2、乳酸、ALT、BUN和Scr水平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更为明显,2组血糖较复苏前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喉罩通气较气管插管在赢得抢救时间、稳定患者血气方面更具优势,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Utstein模式下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心搏骤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给予Utstien模式下的机械胸外按压+辅助/控制(A/C)模式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人工胸外按压+A/C模式机械通气.比较两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除颤次数,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的血乳酸、血清B型钠尿肽(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 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除颤次数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4 h两组血乳酸、血清BNP、cTnI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Utstein模式下采用心肺复苏仪进行复苏可有效改善心搏骤停患者的通气,减轻心肌损伤,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倪焕娟  杨喆 《河北医学》2016,(10):1711-1713
目的::研究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进行心肺复苏后的102例患者予以回顾分析,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行急诊护理,对比两组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血气指标水平及预后 NIHSS、GCS 评分均比对照组优,两组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急诊护理能够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气囊面罩结合气管插管通气对急救心肺复苏结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接受急救心肺复苏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气囊面罩结合气管插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H、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水平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气道开放、呼吸恢复、心跳恢复及意识改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情况、复苏成功率、最终存活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H、PO2、PCO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H、PO2均有所升高,但是观察组pH(7.29±0.12)mmHg低于对照组(7.53±0.22)mmHg(P <0.05),观察组PO2(89.34±7.69)mmHg高于对照组(71.56±6.98)mmHg (P <0.05);两组患者的PCO2均有所降低,但是观察组的PCO2(37.43±5.25)mmHg低于对照组(44.32±6.51)mmHg (P <0.05)。观察组气道开放、呼吸恢复、心跳恢复及意识改善时间都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血氧饱和度(85.32±11.76)%高于对照组(43.54±9.12)% (P <0.05),平均动脉(72.32±9.56)mmHg高于对照组(36.78±7.32)mmHg (P <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52.94% VS 25.49%)、最终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33.33% VS 11.76%) (P <0.05)。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86.27% VS 62.75%) (P <0.05)。结论 采用气囊面罩与气管插管通气结合进行急救心肺复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pH、PO2、PCO2,促进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恢复,缩短患者气道开放、呼吸恢复、心跳恢复及意识改善时间,提高复苏成功率及最终存活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评价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危重症医学科2010-2011年心脏骤停患者78例,其中分为紧急气管插管组38例,延时气管插管组40例,通过对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的差异。结果:紧急气管插管组患者与延时气管插管组患者比较,心脏骤停时(0min)petC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etCO2水平在成功气管插管后2、5、10、20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始复苏成功率及最终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骤停患者紧急气管插管明显提高了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王炳今 《中外医疗》2016,(23):97-99
目的:对比心肺复苏机及徒手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抢救中的疗效,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时的抢救意义。方法整群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心肺复苏后患者资料,其中22例采用心肺复苏机予以心肺复苏,为研究组;其余24例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结果研究组自主恢复时间(16.32±5.23)min、平均动脉压(76.8±4.76)mmHg、血氧分压(53.74±3.31)mmHg、复苏成功率(63.64)%均高于对照组(29.41±15.82)min、(72.49±3.17)mmHg、(43.06±12.32)mmHg、45.83%,组间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24 h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虽未能明显改善其预后及存活率,但是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徒手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时间对心肺脑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11例心肺脑复苏患者分为即时插管组和延时插管组,比较其插管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延时插管组分为急诊科医师组和麻醉科医师组,比较其插管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存活率。结果:即时插管有156例,插管时间为75.5±24.1s,心肺复苏成功85例,成功率为54.5%,存活51例,存活率为32.7%;延时插管组55例,插管时间为427.6±53.8s,心肺脑复苏成功18例,成功率为32.7%,存活4例,存活率为7.27%。即时插管组与延时插管组在插管时间、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延时插管组中,急诊科医师组气管插管20例,插管时间为583.5±76.3s,心肺脑复苏成功3例,复苏成功率为15%,存活1例,存活率为5%;麻醉科医师组气管插管35例,插管时间为337.9±45.8s,心肺脑复苏成功15例,复苏成功率为42.9%,存活3例,存活率为8.6%。急诊科医师组与麻醉科医师组在插管时间、成功率、存活率存在差异。其插管时间、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插管时间越短,心肺脑复苏成功率越高,存活率越高,麻醉科医师组插管时间短于急诊科医师组。  相似文献   

18.
丁劲  赫为  邬兆国 《西部医学》2014,(3):345-346,349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方式在早期心肺复苏中的影响。方法对4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在心肺复苏早期采取气管插管,对照组在心肺复苏早期采取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对比两种通气方式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①治疗后两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有效14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58.33%;对照组患者有效9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37.5%,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治疗后两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存活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有效9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37.5%;对照组患者有效6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25.0%,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在心肺复苏早期采用气管插管通气治疗,无论是从患者有效率还是存活率方面比较,都比采取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赵广阔 《中外医疗》2013,32(26):18-19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时影响心肺复苏因素及心肺复苏结果,总结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治疗及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急诊科2010年8月—2012年9月收治的6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在TCA、TC及电击除颤开始时间等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因素较多,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正确把握电除颤时间,配合气管插管、联合用药对成功心肺复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