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 分析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3年2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84例瘢痕子宫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剖宫产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61例和非感染组823例,统计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假丝酵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剖宫产类型为紧急、侵入性操作次数≥4次、胎膜早破、手术时间≥1 h、手术切口长度>10 cm均为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OR=2.951、3.677、2.421、2.670、2.188、3.418,均P<0.05)。结论 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假丝酵母,引起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BMI、剖宫产类型、侵入性操作、胎膜早破、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病原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借鉴。方法 对2018年1月1目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上海市某医院行剖宫产的单胎分娩产妇进行跟踪随访,包括体温测量、阴道分泌物和宫腔分泌物采集进行培养及鉴定,并进行白细胞检测,对产褥期是否发生感染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产褥期感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分析1 679名剖宫产手术产妇,产褥感染发生率为4.87%。检出的116株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31株(26.72 %)和20株(17.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前生殖道感染(OR=2.775)、妊娠期合并疾病(OR=3.224)、第二产程剖宫产(OR=2.212)、产后出血(OR=2.443)、胎膜早破(OR=4.201)和瘢痕子宫(OR=1.958)是导致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情况应引起临床重视,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导致剖宫产产妇术后出现产褥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产前生殖道感染、妊娠期合并疾病、第二产程剖宫产、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和瘢痕子宫是导致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病原菌和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治疗和干预。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2017,(6):890-89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降低切口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产科2014年3月—2015年8月行剖宫产术的885例产妇临床资料,选择发生切口感染的39例作为观察组,按1∶1随机选择无切口感染剖宫产产妇3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一般情况及手术方面相关指标上的差异,统计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85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中共发生切口感染39例,切口感染率为4.41%;检出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38.46%和23.08%,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和B族链球菌,分别占12.82%和10.26%;观察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基础疾病、胎膜早破以及疤痕子宫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产妇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基础疾病、胎膜早破以及疤痕子宫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妇行椎管内麻醉剖宫产手术后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9月收治的1 035例行椎管内麻醉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对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60例产妇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1 035例行椎管内麻醉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60例,感染率为5.80%;产妇感染部位主要为手术切口、呼吸道、生殖道及泌尿道,分别占48.33%、25.00%、16.67%及10.00%;共分离出10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47.66%、革兰阴性菌56株占52.3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膜早破、侵入性检查、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时间是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行椎管内麻醉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采取措施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组织损伤及术中出血量,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以降低剖宫产产妇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影响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为该类疾病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将其分为对照组(子宫切口愈合良好)和病例组(有子宫切口憩室形成),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96例产妇剖宫产术后53例有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年龄、剖宫产次数、胎膜早破、子宫位置、手术时机、切口距离宫颈口距离及产后感染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次数、胎膜早破、子宫位置、切口距离宫颈口距离及产后感染均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憩室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P0. 05)。结论子宫切口憩室的形成与剖宫产次数超过2次、胎膜早破、子宫后位、切口距离宫口过近、产后感染等因素均有密切关系,临床应给予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2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进行调查,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前血色素、肥胖、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术中术后失血量、剖宫产史和手术时间等7个变量因素与切口感染发生显著相关(P〈0.05);肥胖、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和术中术后失血量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对肥胖、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和术中术后失血量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以减少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剖宫产产妇切口术后发生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行剖宫产的产妇1 468例,收集术后感染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鉴定病原菌种,对产妇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 486例剖宫产产妇切口术后确诊64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4.31%,共培养出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8株,占70.59%,革兰阳性菌14株,占20.59%,真菌6株,占8.82%。单因素和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1 h、阴道指检次数≥3次、无预防使用抗生素、术中出血量≥400 ml和试产时间≥8 h是剖宫产产妇切口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切口术后发生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针对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预防感染发生,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蒋天梅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8):1085-1087
目的 探讨引起剖宫产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剖宫产352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以切口感染者为观察组;同期无切口感染者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520例产妇中发生切口感染190例,发生率为5.40%;观察组中除羊膜腔感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单因素高于对照组(P〈0.01),而患者BMI高、伴有生殖道感染、阴检肛查次数多、术前未应用预防应用抗生素、手术时间长与剖宫产术切行口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控制产妇体重指数、减少不必要阴道检查及肛查、治疗感染性疾病、术前预防感染、缩短手术时间等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郑四维 《现代保健》2010,(17):85-86
目的 探讨引起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44例剖宫产切口感染产妇作为观察组,按1∶2随机选择无切口感染剖宫产产妇88例作为对照组.对相关感染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χ2检验,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从而进行危险因素多元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15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P<0.05);Logistic分析筛选出4个主要的危险因素:手术操作持续时间长、腹部脂肪厚度≥4 cm、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生殖道感染,其OR值分别为3.48、3.13、2.97、2.67.结论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针对上述因素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行剖宫产术的1 130例产妇临床资料,统计其切口感染率,并分析导致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制定干预措施,数据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研究分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130例产妇剖宫产术后有12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06%;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1h、体质量指数(BMI)>24.0 kg/m2、胎膜早破、合并妊娠并发症、连台手术者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手术时间≤1 h、BMI≤24.0kg/m2、无胎膜早破、无妊娠并发症、非连台手术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BMI、胎膜早破、妊娠并发症、接台手术是影响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与手术性质、地点、时间、参观人员、接台手术有关,针对影响因素制定可行的护理对策,可明显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妇产科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进一步降低妇产科剖宫产术后切口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六盘水市妇幼保健医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手术的47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调查分析产妇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对比发生切口感染和未发生切口感染产妇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妇产科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在该研究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有18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3.81%;BMI指数≥30 kg/m2、双胎、急诊剖宫产、胎膜早破、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指数≥30 kg/m2、双胎、急诊剖宫产、发生胎膜早破、有糖尿病均是妇产科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BMI指数≥30 kg/m2、双胎、急诊剖宫产、发生胎膜早破、糖尿病是妇产科剖宫产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降低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预防对策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1年5月行剖宫产生产并发切口感染的患者57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对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有手术失血量、阴道检查次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阴道试产时间;生殖道感染、合并基础疾病、体重指数异常、胎膜早破和术前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影响切口感染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有手术时间长、体重指数异常、阴道检查次数多、阴道试产时间长、合并基础疾病、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结论 影响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术前应避免该类因素,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后产妇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益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 048例剖宫产产妇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102例和非感染组1 946例,统计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现状及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分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72 h炎症、应激指标水平。结果 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率为4.98%,其中切口感染占比47.06%、泌尿系统感染占比24.51%、呼吸系统感染占比18.63%、生殖系统感染占比8.82%、腹腔感染占比9.80%;共分离出133株病原菌,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体质量指数(BMI)、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合并妊娠期糖尿病、麻醉时间≥1 h、术中出血量均为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为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两组术后72 h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剖宫产手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丽水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410例,其中子宫切口愈合不良22例,回顾性调查剖宫产手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产妇年龄、分娩次数、肛门和阴道检测次数、羊水污染、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手术时间、缝合技术、术中出血量、子宫切口撕裂、体温、血常规、肥胖及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剖宫产手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相关因素,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肛门和阴道检测次数(≥5次)、羊水污染(Ⅱ~Ⅲ度)、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手术时间(≥60min)、缝合技术(双层缝合)、术中出血量(≥400 ml)、子宫切口撕裂、体温异常、血常规异常、肥胖及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与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肛门和阴道检测次数、羊水污染、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手术时间、缝合技术、术中出血量、子宫切口撕裂及肥胖是剖宫产手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独立风险因素,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则是唯一保护因素。结论剖宫产手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因素多种多样,但定期积极筛查其影响因素、明确风险,早期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能最大限度降低剖宫产手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率、促进产妇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6例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产妇的病例资料,并对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产妇经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腹部脂肪厚度、生殖道感染为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进行剖宫产手术时应对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产妇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患者发生腹腔粘连的危险因素以及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方法选择马鞍山十七冶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263例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中存在腹腔粘连的78例患者为粘连组,同期接受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未见腹腔粘连的78例孕妇为无粘连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年龄、两次剖宫产时间间隔、上次剖宫产医院级别、手术切口方式、既往盆腔炎史、其他腹腔手术史、多次剖宫产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因素中确认导致瘢痕子宫剖宫产术腹腔粘连危险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相关情况。结果上次剖宫产医院级别低于二甲,原手术切口为横切口,盆腔炎史和既往多次剖宫产史为瘢痕子宫剖宫产术腹腔粘连的危险因素。粘连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P0.05),新生儿取出困难、新生儿窒息、周围组织损伤发生明显增多(P0.05)。结论临床上应重视上次剖宫产医院级别,原手术切口方式,盆腔炎史及多次剖宫产史等瘢痕子宫腹腔粘连危险因素的识别,做到提前预防,积极应对,以降低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瘢痕妊娠产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出血量的相关影响因素,降低产妇术中出血量,改善妊娠结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0月义乌天祥医疗东方医院收治的159例瘢痕妊娠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选择剖宫产手术终止妊娠,均顺利娩出胎儿。将研究对象分为术中出血量≥200 ml组(45例)和出血量200 ml(114例)组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包括合并疾病、宫缩乏力、盆腔粘连、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ASA分级、剖宫产次数、孕周、妊娠次数、流产史、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麻醉方式、胎盘附着位置、胎盘脐带绕颈及子宫切口等,应用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出血量≥200 ml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瘢痕妊娠产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出血量与全麻、合并疾病、宫缩乏力、盆腔粘连、胎盘因素及子宫切口有关(P=0.004、0.000、0.000、0.000、0.011及0.013),而与胎盘附着位置、剖宫产次数、孕周、妊娠次数、流产史、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ASA分级、软产道损伤及胎盘脐带绕颈无关(均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麻、宫缩乏力、盆腔粘连、胎盘因素及子宫切口是瘢痕妊娠产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出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1、0.000、0.004、0.000及0.016,OR=3.578、4.243、5.141、3.875及4.673),而合并疾病则非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瘢痕妊娠产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出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全麻、宫缩乏力、盆腔粘连、胎盘因素及子宫切口,临床上应尽早选择合适麻醉方式,并做好围术期准备,使用缩宫素以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828例的临床资料,调查产妇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对切口部位的分泌物进行培养与鉴定,分析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行药敏试验;收集产妇的年龄、血红蛋白、妊娠并发症、医源性操作情况、是否初产妇、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828例剖宫产产妇术后有51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发生率为6.16%;51例感染产妇共检出病原菌7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占56.16%、革兰阳性菌29株占39.73%、其他3株占4.11%;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较为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对莫西沙星及万古霉素较敏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合并妊娠并发症、手术时间过长是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均对常规使用的抗菌药物有一定的耐药性,临床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避免过多使用抗菌药物;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临床上应该针对这些高危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有创护理操作中注意无菌操作,积极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优质护理方法,以降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率。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9月行剖宫产的产妇1 764例,对所有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764例剖宫产的产妇术后切口感染58例,感染率为3.29%;剖宫产的产妇夏季手术、住多人病房、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急诊手术、有胎膜早破者是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护理人员在思想观念和医疗行为上均应紧紧围绕患者的需求,制定出适合孕产妇的方法,给予针对性的护理,达到减少切口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吕英  徐娟 《实用预防医学》2019,26(2):211-212
目的 研究与分析剖宫产产妇产褥期感染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金华市中心医院的615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产褥期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比较感染与未感染者的年龄、孕周、剖宫产时机、产后出血情况、妊娠期合并疾病情况、产前生殖道感染情况、胎膜早破情况、瘢痕子宫情况、产前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者的产褥期感染发生率,同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产褥期感染的因素。 结果 615例剖宫产产妇共发生27例产褥期感染,发生率为4.39%,感染与未感染者的年龄及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与未感染者的剖宫产时机、产后出血情况、妊娠期合并疾病情况、产前生殖道感染情况、胎膜早破情况、瘢痕子宫情况、产前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时机(OR=1.697)、产后出血情况(OR=1.658)、妊娠期合并疾病情况(OR=1.674)、产前生殖道感染情况(OR=1.824)、胎膜早破情况(OR=1.645)、瘢痕子宫情况(OR=1.578)、产前血红蛋白(OR=1.587)及白蛋白(OR=1.709)水平均是产褥期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论 金华市中心医院剖宫产产妇产褥期感染发生率并不低,且围术期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