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类型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脑梗死、脑出血及不同亚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方法前瞻性登记2007年1月1日—2008年5月31日于天津市环湖医院卒中单元病房入院的脑卒中患者1257例,收集相关的危险因素,对所有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OAST病因分型,比较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危险因素。结果男性在脑出血和脑梗死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1.0%,61.8%)高于女性(29%,38.2%),但心源性脑栓塞女性占多数(54.5%)。男性更容易发生脑出血(P=0.008)。脑出血组的平均发病年龄([60.87±12.041)岁]低于脑梗死([64.54±11.595)岁],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高血压、酗酒的发生率高于脑梗死,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纤颤和久坐生活方式的发生率均高于脑出血,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脑动脉狭窄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发生率最高,糖尿病在小动脉卒中的发生率最高,心房纤颤在心源性脑栓塞中的发生率最高。高脂血症、吸烟、酗酒和肥胖在不同亚型脑梗死中所占的比重无明显差异。肥胖在不同类型卒中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脑梗死、脑出血和不同亚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高血压是各类脑卒中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脑卒中的防治工作中,应该考虑不同因素对不同亚型卒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与不同亚型脑梗死的相关性,为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1年10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2例,小动脉闭塞(腔梗)型30例,心源性栓塞型18例,另选取同期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pIgG、IgA、IgM阳性率差异。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组患者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能是通过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觉醒型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根据CT和MRI影像数据结果、CISS分型(改良TOAST)特点及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发病时间,将其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觉醒型卒中组(100例)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清醒时卒中组(100例)。统计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NIHSS评分)、年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吸烟、饮酒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并作为危险因素统计各因素在两组中所占比例。治疗3个月后对所有入选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所有患者NIHSS评分及病死率。结果经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是导致觉醒型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觉醒型卒中组明显高于清醒时卒中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觉醒型卒中组死亡率为3.00%,清醒时卒中组死亡率为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年龄为影响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觉醒型卒中与清醒时卒中众多危险因素下,性别、年龄、糖尿病是导致觉醒型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觉醒型卒中后循环发病比例较高,神经功能恢复较差,对其进行影像观察尽可能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模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女性患者640例,其中正常对照组310例,围绝经期组330例;所有患者均询问病史,并进行实验室和体格检查。统计分析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变化。结果围绝经期组的BMI、SBP、DBP、FPG、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围绝经期组的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葡萄糖受损、超重、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混合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及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经其他项目校正后,围绝经期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葡萄糖受损、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及冠心病风险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存在血压升高、糖、脂代谢紊乱、肥胖和超重等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结构功能特点并研究围绝经期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为相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4月杭州市中医院诊治的围绝经期女性1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高血压患者56例为高血压组、正常血压女性134例为正常血压组,比较两组女性心脏结构、功能及血管功能指标,结构指标包括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前后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右心室前后径(RVd)及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心排血指数(CI)及二尖瓣环舒张早期与心房收缩期峰值速度比率(E/A),血管功能指标包括心踝血管指数(CAVI)、踝臂血压指数(ABI)。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质指数、腰臀比、学历、吸烟、饮酒、月经、基础疾病及高血压家族史,通过统计学分析判断以上各项是否为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组女性LAd、LVEDd、LVESd、RVd及LVPWT值均高于正常血压组,LVEF、CO及CI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血压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女性右侧和左侧CAVI及右侧ABI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左侧AB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腰臀比、学历、月经、高血压家族史是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发病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患者存在心血管结构功能异常,主要体现在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右心室增大、左心室舒张功能及动脉硬化增加,应根据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发病的影响因素采取防治措施,降低高血压对围绝经期女性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合并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怀疑冠心病的围绝经期女性患者128例,根据有无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两组之间冠脉造影特点,观察PCI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高血压、家族史、吸烟水平方面无显著性差异,高脂血症、≥2个危险因素明显升高。两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以单支病变为主,但糖尿病组多支、闭塞、弥漫病变、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两组患者即刻手术成功率无差异,但随访再狭窄发生率糖尿病组比非糖尿病组明显升高。结论围绝经期的冠心病患者多以单支病变为主,合并糖尿病患者多支、闭塞、弥漫病变、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明显升高,且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率也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化干预脑梗死患者复发危险因素对脑梗死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内发病入院的529例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强化干预组(265例)和对照组(264例),分析强化干预对脑梗死危险因素达标率及对脑梗死复发率的影响。结果:1.强化干预组血回压、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血脂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而两组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干预组脑梗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9%与13.2%,P0.05)。结论:强化管理能够显著提高脑梗死危险因素达标率、显著降低脑梗死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中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的差异,为中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的防治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58例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中青年脑梗死164例(中青年组),老年脑梗死594例(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其中病因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高黏血症、血管畸形、其他原因所致的脑梗死、血管炎、病因不明,危险因素分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脑梗死史、劳累,分别比较不同患者不同病因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性.结果 中青年组与老年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高黏血症、血管畸形、血管炎、病因不明所占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05%(87/164)比74.07%(440/594)、3.66%(6/164)比0.84%(5/594)、3.66%(6/164)比0.84%(5/594)、9.76%(16/164)比0.51%(3/594)、2.44%(4/164)比0.51%(3/594)](P< 0.01或<0.05),心源性栓塞、其他原因所致的脑梗死所占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与老年组患者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脑梗死史所占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27%(89/164)比62.79%(373/594)、13.41%(22/164)比38.72% (230/594)、19.51% (32/164)比27.27% (162/594)、45.73% (75/164)比12.63% (75/594)、8.54%(14/164)比25.08%(149/594)](P< 0.05或<0.01),糖尿病、酗酒、肥胖、劳累所占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存在差异,应制定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防治措施,才能达到更好地预防脑梗死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研究激素替代治疗联合降压药物对围绝经期原发性高血压女性血压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围绝经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降压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激素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检测血压、前列环素、卵泡刺激素和雌激素水平,并对治疗后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前列环素、卵泡刺激素和雌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与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围绝经期原发性高血压女性时,激素替代治疗联合降压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围绝经期症状,无不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血糖偏高女性血脂、血压与骨密度降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在该院体检的128例围绝经期血糖偏高女性为观察组,根据骨密度情况再分为骨密度降低组(60例)和骨密度正常组(68例)。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56例无糖代谢异常的围绝经期女性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糖、血脂、血压等相关生化指标并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分析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女性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59、7.051、6.167、5.580、7.769、6.910,均P0.05);骨密度降低组女性年龄、TC、LDL-C明显高于骨密度正常组,而体重指数(BMI)、双股骨骨密度、腰椎1~4骨密度明显低于骨密度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91、5.660、6.614、5.927、8.904、7.741,均P0.05)。对照组女性年龄越大双股骨及腰椎1~4骨密度越低(r值分别为-0.273、-0.263,均P0.05),而血糖、血脂、血压与骨密度无关(r值分别为1.230、1.187、1.460,均P0.05);观察组女性年龄、TC及LDL-C越高,双股骨骨密度越低(r值分别为-0.281、-0.315、-0.282,均P0.05),而腰椎1~4骨密度与年龄、TC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2、-0.312、-0.245,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TC、LDL-C、收缩压是围绝经期血糖偏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围绝经期血糖偏高女性骨密度降低的发生与年龄、TC、LDL-C、收缩压密切相关,应严格控制上述除年龄之外的影响因素以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女性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为相关防治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9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女性胆囊结石患者102例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女性10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年龄、体质指数、文化水平、饮食习惯、月经情况及家族疾病史)和疾病史(血脂异常、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及心血管病史)情况,分析以上各项指标是否为围绝经期女性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胆囊结石形成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体质指数、饮食习惯、月经情况及家族疾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文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研究对象血脂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及心血管病史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饮食习惯、家族疾病史及血脂异常为围绝经期女性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OR=5.492、5.76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性激素变化对不同更年期女性睡眠障碍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择160例符合更年期诊断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绝经情况分为围绝经期组与绝经后期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睡眠质量,分为睡眠障碍组与正常组;所有患者均空腹抽血检测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孕酮(P)、催乳素(PRL)、促甲状腺激素(TSH)及睾酮(T)等性激素水平,分析其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160例更年期女性中围绝经期92例占57.5%,其中睡眠障碍58例占63.0%,睡眠正常34例占37.0%;绝经后期68例占42.5%,其中睡眠障碍39例占57.4%,睡眠正常29例占42.6%。绝经后期睡眠障碍患者FSH水平高于睡眠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期FSH及LH水平高于围绝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患者E_2水平均高于睡眠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期E_2及PRL水平均低于围绝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睡眠障碍与E_2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绝经后期睡眠障碍与FSH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E_2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更年期女性睡眠障碍与E_2水平降低存在明显相关性,绝经后期女性睡眠障碍同时受FSH水平升高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及血管功能状况与影响因素,早期发现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损伤,做到早期预防,以期发现危险因素,及时控制,为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有力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9年12月共160例围绝经期高血压女性(研究组)患者和160例围绝经期血压正常女性(对照组),对所有对象均进行一般临床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教育程度、现病史、家族史、饮酒史、吸烟史、饮食偏好、长期紧张、近期服用药物等)分析,心脏结构和功能则采用飞利浦LE33心脏彩超进行测定,动脉血管功能则采用MB400型动脉硬化检测仪进行检查。比较两组女性的心脏结构、功能及血管功能变化情况,总结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体质量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腰臀比及三酰甘油(TG)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饮酒、吸烟比率、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前后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收缩末前后径(LVES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雌激素治疗围绝经期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确诊的有围绝经期症状的H型高血压女性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雌二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对照组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女性激素水平、血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糖和血脂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围绝经期症状Kupperman评分、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研究组雌二醇、高密度脂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后血压、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H型高血压在降压的同时补充雌激素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对性激素代谢、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抑郁患者激素水平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对87例围绝经期抑郁患者,87例健康围绝经期妇女以及健康育龄期妇女检测其血清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结果 抑郁组E2和健康围绝经期组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生育期妇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检测结果与围绝经期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与生育期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E2/P比值与围绝经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1);HAMD评定结果与E2/P比值呈负相关.结论 围绝经期抑郁者体内激素水平相对其他患者体内激素水平比例失调;说明E2和P激素调节功能紊乱与围绝经期抑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冠心病(CHD)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120例围绝经期疑似CHD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CHD组54例和非CHD组66例。入院后,记录所有患者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资料,测量身高和体质量并计算BMI,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围绝经期妇女CH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CHD组患者BMI、LDL-C、TG、HCY及CRP水平均高于非CH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患者TC及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CHD组患者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BMI、LDL-C、TG、HCY及CRP方面与非CH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 CHD组在TC、HDL-C方面与非CH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糖尿病、高血压、BMI升高、LDL-C升高、TG升高、HCY升高及CRP升高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CHD的危险因素(OR1,P0. 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易发生CHD,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吸烟、糖尿病、高血压、BMI、LDL-C、TG、HCY及CRP是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冠心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4 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女性性激素水平与血红蛋白(Hb)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平均海拔4 500米)人民医院正常体检的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研究要求的195名受试者分为40岁~、50岁~、60岁~3个年龄组,采用希森美康XN-1000型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记录红细胞计数(RBC)、Hb及红细胞比容(Hct);使用COBAS 800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检测血清孕激素(P)、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分析E2、FSH水平与Hb和Hct的相关性。结果 围绝经期女性平均收缩压为(118.48±12.70)mm Hg,舒张压为(81.50±6.97) mm Hg,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压升高,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637、15.995,均P<0.05)。围绝经期女性平均Hb为(142.74±20.29)g/L,随着年龄的增加,Hb水平升高,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59,P<0.05)。围绝经期女性平均Hct为(40.98±8.34)%,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H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98,P<0.05)。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R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41,P>0.05)。随着年龄增加围绝经期女性Hb>150 g/L者增加,40岁~组为5.13%,50岁~组24.71%,60岁~组56.2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28,P<0.05)。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Hct≥45%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615,P<0.05)。受试者中Hb≥190 g/L者,40岁~组1例(1.28%),50岁~组3例(3.53%);60岁~组3例(9.38%)。围绝经期女性平均E2水平为(8.76±1.33)pg/ml,平均FSH水平为(71.57±8.33)U/L,平均P水平为(1.48±0.42)nmol/L,平均LH水平为(46.59±3.02)U/L。随着年龄的增加,围绝经期女性E2水平逐渐降低,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E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872,P<0.05)。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FS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914,P<0.05)。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9,P<0.05)。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L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062,P<0.05)。围绝经期女性E2水平与Hb浓度和Hct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250、-0.328,均P<0.05)。FSH水平与Hb浓度和Hct呈正相关关系(r=0.389、r=0.398,均P<0.05)。结论 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女性Hb过度增加与雌激素减少有关,低氧环境对E2水平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该阶段适当维持雌激素水平,可降低绝经后女性Hb的过度增加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对预防慢性高原病的发生、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男性和围绝经期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雅培公司提供的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对95例AMI患者组和86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性激素六项检测及雌二醇(E2)/睾酮(T)比值的计算,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男性AMI患者组T浓度降低,E2、催乳素(PRL)浓度升高,E2/T比值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围绝经期后AMI患者组E2浓度降低,PRL升高,E2/T比值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MI患者组PRO、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男性高E2低T血症及高E2/T比值、围绝经期后女性 E2浓度降低及 E2/T比值降低可作为AMI预防和诊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激素治疗(MHT)干预对围绝经期女性乳腺病变的影响,为围绝经期女性改善MHT干预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就诊的40~60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接受MHT干预的患者纳入干预组,并根据MHT干预方案分为雌孕激素周期治疗组(A组)、雌孕激素连续联合治疗组(B组)和单雌激素治疗组(C组);未干预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定期接受乳腺钼靶检查,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干预组与对照组乳腺病变情况。结果干预组80例,其中A组49例、B组26例、C组5例;对照组80例。经过2年随访,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乳腺密度、乳腺纤维组织容积、乳房容积干预前后差异、组间差异及组间与时间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乳房钙化检出率和乳房肿块检出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及组间与时间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发现围绝经期女性的乳腺病变风险与MHT干预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保健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兴化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0例围绝经期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采用综合保健措施)和对照组40例(采用一般保健措施),对比两组妇女的临床保健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得分、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2.03±0.59)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35±0.31)mmol/L,而血胆固醇水平(3.89±0.42)mmol/L则显著低于对照组(5.06±0.84)mmol/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围绝经期女性采取综合保健措施,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得到有效提高,有助于改善患者胆固醇水平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建议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