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串联病变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共18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包括串联病变25例、非串联病变162例),均行血管内治疗,术前采用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pc-ASPECTS)和脑桥-中脑指数(PMI)评价脑梗死范围,后交通评分和美国介入和治疗性神经放射学学会/美国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分级评价基底动脉闭塞后后循环侧支代偿。主要预后指标为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后90 d功能独立性和预后,主要安全终点为术后7 d内颅内出血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治疗后90 d病死率。结果串联病变组患者病变主要位于基底动脉起始部(包括椎动脉颅内段)和远端(P=0.000)、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比例较低(P=0.000)。25例串联病变患者中21例采取Dirty-road路径、4例采取Clean-road路径,支架取栓(P=0.030)和术中静脉注射替罗非班(P=0.028)比例更低,支架植入比例更高(P=0.005),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更低(P=0.001),治疗后90 d病死率更高(P=0.00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串联病变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较低(OR=0.050,95%CI:0.010~0.530;P=0.012)和治疗后90 d病死率较高(OR=17.320,95%CI:2.700~111.040;P=0.003)的危险因素。结论串联病变是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检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术中机械使用替罗非班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机械取栓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对照组术中不应用替罗非班。结局指标为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出血率、3个月预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的6篇文献中,3篇为英文,3篇中文,共计642例,试验组266例,对照组3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管再通率、出血风险以及3个月预后良好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并不能显著提升血管再通率,但也未明显增加出血风险,对3个月预后也无显著影响,因此,不建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机械栓术中常规使用替罗非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IVT)后桥接血管内治疗(EVT)术中使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采用IVT桥接EVT治疗的203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EVT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80例)与非替罗非班组(123例), 将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根据是否行急诊支架植入术分为支架植入组(52例)与非支架植入组(28例)。分别统计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术后24 h、2~3 d及90 d颅内出血(ICH)或术后3~90 d新发ICH发生率, 致死性ICH发生率, 术后90 d死亡率]和预后的差异。结果 (1)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 替罗非班组男性、串联闭塞、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者占比较高, 心房颤动者占比较低, 手术时间较长, 脑卒中类型的分布不同,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与非替罗非班组患者术后24 h ICH发生率、术后2~3 d ICH发生率、术后90 d ICH发生率、致死性ICH发生率、术后90 d死亡率以及术后9...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筛查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共2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均采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记录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取栓前是否静脉溶栓、是否行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取栓后是否动脉溶栓、术后是否应用替罗非班;术后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记录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术后90 d内病死率。结果 25例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中位时间5.00(4.00,6.30)h,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中位时间2.00(2.00,2.50)h,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2(2,2)次,7例(28%)先行静脉溶栓再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6例(24%)行单纯球囊扩张术,3例(12%)行单纯支架植入术,4例(16%)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4例(16%)取栓后行动脉溶栓,11例(44%)术后应用替罗非班;20例(80%)血管再通(TICI分级2b~3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低于入院时[8(4,12)分对14(11,17)分;Z=-3.532,P=0.000],3例(12%)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 15例(60%)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8%)死亡。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CI分级2b~3级是血管内机械取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OR=0.316,95%CI:0.102~0.982;P=0.046)。结论 Solitair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且大脑中动脉再通级别越高、预后越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颅内出血后重启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方法以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brain hemorrhages,antiplatelet,restart,resumption等英文词汇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1日-2018年6月1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SCOPUS)、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颅内出血后重启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采用Newcastle-Ottawa量表(NOS)和RevMan 5.2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4403篇英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12项高质量(NOS评分≥6分)临床研究共4191例颅内出血患者(重启抗血小板治疗组1325例,未重启抗血小板治疗组2866例)。Meta分析显示,与未重启抗血小板治疗相比,重启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颅内出血患者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率(RR=0.700,95%CI:0.570~0.850;P=0.001),但不增加颅内出血复发或血肿扩大风险(RR=0.830,95%CI:0.580~1.170;P=0.290)、血管性死亡事件风险(RR=1.300,95%CI:0.920~1.840;P=0.140)。结论颅内出血后重启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缺血性血管事件风险,且不增加颅内出血复发或血肿扩大以及血管性死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截至到2021年6月的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联合替罗非班(联合用药组)与单纯rt-PA静脉溶栓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2017年第11期)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找关于肾功能障碍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结局预测价值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11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Stata 14. 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从而比较eGFR下降组与eGFR正常组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所有脑出血、90 d内死亡、90 d良好预后情况的差异。结果最终纳入13项研究,共计56 280例患者,eGFR正常组患者16 608例(占29. 5%),eGFR下降组患者共39 672例(占70. 5%)。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eGFR正常组患者相比,eGFR下降组患者溶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OR=1. 76,95%CI=1. 44~2. 16,P 0. 001)、所有脑出血(OR=1. 60,95%CI=1. 38~1. 87,P 0. 001)以及90 d内死亡(OR=2. 77,95%CI=2. 22~3. 45,P 0. 001)的风险增高,并且eGFR下降组患者90 d预后良好(OR=0. 64,95%CI=0. 57~0. 71,P 0. 001)的比例降低。结论与eGFR正常的卒中患者相比,eGFR下降的卒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死亡的风险增高,90 d预后良好的比例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低ASPECTS评分的大面积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关键技术及急救流程改进研究-前瞻性、多中心、登记研究 (endovascular treatment key technique and emergency work flow improve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GEL-ACT)中筛选接受血管内治疗,且ASPECTS/后循环ASPECTS(post-circulation ASPECTS,pc- ASPECTS)<6分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有效性终点为术后90 d预后良好 (mRS 0~3分),安全性终点包括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 和术后90 d全因死亡。 结果 共纳入121例患者,其中男性89例(73.55%),中位年龄62.0(54.0~72.0)岁,失访6例,纳 入统计分析的共115例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53例(46.09%),基线低NIHSS(OR 0.908,95%CI 0.841~0.980,P =0.0130)和闭塞血管再通成功(OR 13.676,95%CI 1.396~134.004,P =0.0247)是术 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24 h内发生sICH 21例(18.26%),穿刺至再通时间长(OR 1.009, 95%CI 1.002~1.017,P =0.0163)和病变血管合并串联狭窄(OR 4.202,95%CI 1.457~12.119,P =0.0079) 是术后24 h内sICH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90 d全因死亡23例(20.00%),基线高NIHSS(OR 1.089, 95%CI 1.014~1.170,P =0.0186)和术后24 h内sICH(OR 4.688,95%CI 1.382~15.898,P =0.0132)是术 后90 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大面积梗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虽然风险较高,但术前严格地筛选低 NIHSS患者,术中尽量获得闭塞血管再通成功能够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体负荷与静脉溶栓治疗转归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3月-2018年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AIS患者,根据头颅MRI评估CSVD总体负荷(CSVD总负荷评分),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mRS量表评估患 者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静脉溶栓患者90 d预后不良 (mRS评分≥3分)及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期间新发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泌尿道感染)的独立 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178例患者,平均年龄62.3±10.5岁,其中男性125例(70.2%)。90 d预后良好患者 共128例(71.9%)。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 2.919,95%CI 1.044~8.162,P =0.041),吸烟(OR 7.752,95%CI 2.300~26.192,P =0.001),心房颤动(OR 6.553,95%CI 1.733~24.785,P =0.006),基线 NIHSS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4,95%CI 1.224~1.497,P<0.001),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3.787, 95%CI 1.127~12.728,P =0.031)是AIS患者静脉溶栓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 (每增加1分:OR 1.266,95%CI 1.163~1.377,P<0.001)及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4.643,95%CI 1.562~13.801,P =0.006)是AIS静脉溶栓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SVD总负荷评分≥3分是静脉溶栓患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静脉溶栓期间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缺血溶栓血流(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分级,评估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血管再通情况及预后。方法选择急性前循脑梗死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于溶栓开始时行TCD监测并记录病变血管TIBI分级。发病72 h内患者通过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复查TCD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比较TIBI分级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记录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临床神经功能缺损,3 m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分析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时血管情况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短期改善程度、血管再通情况及3 m预后的关系。结果溶栓时TIBI分级与24 h 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407,P=0.005)。TIBI分级、基线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血管再通是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TIBI分级:OR2.147,95%CI,1.332~3.460,P=0.002;基线NIHSS评分:OR0.876,95%CI,0.774~0.992,P=0.037;早期神经功能改善:OR11.917,95%CI,2.826~50.246,P=0.01;血管再通:OR 8.95%CI,1.65~38.79,P=0.01)。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时TIBI血流分级,能够有效反映溶栓治疗效果并有助于判断预后,TIBI分级越高患者预后越好,是静脉溶栓患者血管评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全身麻醉与清醒镇静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与Cochrane, 以及中文数据库万方医学与中国知网, 搜集全身麻醉与清醒镇静影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 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7月14日;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与评价偏倚风险;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 包括923例患者, 其中全身麻醉组461例, 清醒镇静组462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清醒镇静相比, 全身麻醉显著改善了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结局(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OR=1.34, 95%CI 1.01~1.78, P=0.04);全身麻醉亦显著提高了血管成功再通率(OR=1.87, 95%CI 1.32~2.65, P<0.001)。两种麻醉方式对血管内治疗后病死率(OR=0.93, 95%CI 0.66~1.29, P=0.65)、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率(OR=0.88, 95%CI 0.57~1.35, P=0.55)与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O...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知识基础没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2008年发表的关于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文献共计426篇,最终纳入11篇,进行Meta分析.结果 11篇文献共纳入3267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637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630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显示,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患者手术后30 d脑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RR=1.300,95%CI:1.010~1.680,P=0.040);脑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RR=0.090,95%CI:0.040~0.220,P=0.000);两组患者手术后30 d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60,95%CI:0.310~1.370,P=0.260).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后30d脑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00,95%CI:0.880~1.920,P=0.180);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患者手术后30d脑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RR=0.110,95%CI:0.040~0.290,P=0.000);两组患者手术后1年脑卒中发牛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50,95%CI:0.590~1.890,P=0.860).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仍足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除脑神经损伤发生率降低外,尚无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由于所纳入的部分研究存在异质性,应谨慎对待本研究的结果.正在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为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更佳的循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与HDL-C比值(monocyte-to-HDL cholesterol ratio,MH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接受静脉 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患者预后通过90 d mRS来评估,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MHR及其他基线资料与90 d预后的关系,应用ROC曲线评价MHR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281例患者,平均年龄59.54±12.49岁,男性183例(65.1%),良好预后223例(79.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 1.03,95%CI 1.01~1.06,P =0.013)、溶栓前NI HSS评分高(OR 1.31,95%CI 1.17~1.44,P<0.001)和高MHR(OR 2.39,95%CI 1.10~5.25,P =0.028)是AIS静脉溶栓患 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亚组分析显示,高MHR(OR 5.15,95%CI 1.28~20.77,P =0.021)是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IS静脉溶栓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HR预测预后不良 的最佳界值为0.48,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41%和58.33%。 结论 MHR是AIS尤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替罗非班桥接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10—2018-08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24 h内是否使用替罗非班治疗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共68例纳入替罗非班组,先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48 h,后过渡为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治疗2周。对照组60例仅接受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2组在治疗第1、3和15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记录2周内颅内出血(包括脑实质出血和脑出血转化)、全身性出血和3个月内死亡发生率。3个月后评估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将mRS≤2分为预后良好,3≤mRS≤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2组2周内颅内出血、全身性出血和3个月内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29、0.827、0.929);治疗第3和15天,替罗非班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42和0.016),ADL评分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35和0.018)。3个月后,替罗非班组mRS 0~2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0%vs 31.6%,P=0.027)。结论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桥接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1期)、EMbase、Web of Science和Wang Fang Data,查找国内外有关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前循环与后循环卒中患者中的疗效对比的观察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1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从而比较前、后循环卒中患者在溶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所有脑出血、院内或90 d死亡、出院或90 d良好预后的情况有无差别。结果最终纳入9个观察性队列研究,共计3592例患者,前循环卒中有3177例(占88.4%),后循环卒中有415例(占11.6%)。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前循环卒中相比,后循环卒中溶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OR=0.29,95%CI=0.11~0.80,P=0.017)和所有脑出血(OR=0.27,95%CI=0.16~0.46,P0.001)的风险更低,并且后循环卒中患者在出院时或溶栓后90 d的良好预后比例更高(OR=1.73,95%CI=1.23~2.41,P=0.001),但是两组患者的院内或90 d死亡情况却无显著差异(OR=0.67,95%CI=0.39~1.16,P=0.155)。结论与前循环卒中相比,后循环卒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风险更低,短期功能预后更好,更安全有效。但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共同收治的102例AI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药物安全性、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S100 β及血小板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4.51%、6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血清S100 β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最大聚集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而血清BDNF、N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任何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复发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辅助血管内介入术治疗AIS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行静脉溶栓患者205例的队列,其 中联合治疗组(阿替普酶+丁苯酞组)112例,阿替普酶组93例。分析两组患者溶栓后即刻及14 d后 NIHSS评分,90 d的mRS评分,并分析不同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中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溶栓后14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 结果 ①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14 d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阿替普 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82±0.44)分 vs(6.40±0.66)分,P=0.041]。联合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 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3% vs 55.9%,P =0.014);其中LAA亚型中联合治疗组患 者NI HSS评分(P =0.023)及预后良好率(P =0.045)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 后90 d两组死亡率及14 d颅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是改善 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 0.425,95%CI 0.216~0.835,P =0.013);年龄>60岁(OR 2.233,95%CI 1.047~4.766,P =0.038)、入院时收缩压>160 mm Hg(OR 2.295,95%CI 1.126~4.679, P =0.022)、溶栓前NIHSS评分>10分(OR 9.354,95%CI 4.049~21.610,P<0.001)是预后的独立危险 因素。 结论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能改善90 d临床预后,对LAA患者可能更 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找关于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后早期抗栓(24 h内)与标准抗栓(24 h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 匹配对照和非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10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 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从而比较溶栓后早期抗栓与标准 抗栓治疗发生症状性脑出血、90 d死亡和良好预后差异。 结果 最终纳入11项研究(包括4项随机对照试验、2项匹配对照和5项非随机对照研究),共计2082 例患者,早期抗栓组有1219例(58.5%),标准抗栓组有863例(41.5%)。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标 准抗栓组相比,接受早期抗栓的患者90 d良好预后的比例更高[比值比(odds ratio,OR)1.41,95%可 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5~1.73,P =0.001)],而两组患者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OR 1.08, 95%CI 0.63~1.86,P =0.78)和90 d死亡率(OR 1.13,95%CI 0.81~1.57,P =0.48)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与标准抗栓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早期抗栓治 疗的90 d功能预后更好,并且不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2019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发生AIS并接受血 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nset-to-puncture time,OTP)是否超过120 min,将 患者分为延误组和非延误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观察两组预后情况,良好预后定义为 90 d 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院内延误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3例院内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4.43±12.46岁,男性29例(54.72%)。中位OTP为150 (115~200)min,其中延误组31例,非延误组22例。非延误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延误组(63.64% vs 35.48%,P =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OR 0.061,95%CI 0.007~0.532,P =0.011)及高危科室发病(OR 0.108,95%CI 0.014~0.821;P =0.031)与院内卒中血管 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负相关;而家属决策时间延长(OR 1.527,95%CI 1.114~2.094,P =0.008)与院 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正相关。 结论 家属决策时间长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 道及高危科室发病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动脉超选择注射替罗非班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3例在进行介入栓塞动脉瘤时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分成2组,替罗非班组13例,在发现血栓形成后立即将微导管头端送到血栓形成部位,通过微导管缓慢注入替罗非班溶解血栓; 尿激酶组10例,在发现血栓后同样通过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溶解血栓; 术后2组患者治疗方案基本一致,记录及对比术中治疗后闭塞血管的再通情况、术后出现缺血及出血等并发症的情况,并在治疗3个月后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比2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DSA显示动脉瘤均被致密栓塞,血栓形成的血管均再通良好,替罗非班组平均再通时间(35±7)min明显短于尿激酶组的(52±14)min; 术后2组患者均无颅内出血事件发生,替罗非班组出现1例迟发性脑缺血,尿激酶组出现3例迟发性脑缺血,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2); 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改良mR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介入栓塞动脉瘤出现急性血栓形成时使用微导管靶向注射替罗非班溶栓是一种有效及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