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发生率,分析偏头痛与右向左分流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16例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为病例组,7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诊断RLS并对分流量进行分级,分析两组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中,RLS的阳性率为50.9%(59/116),其中,Ⅰ级分流35例(30.2%),Ⅱ级分流3例(2.6%),Ⅲ级分流7例(6.0%),Ⅳ级分流14例(12.1%)。对照组中,RLS的阳性率为30.6%(23/75),其中,Ⅰ级分流18例(24.0%),Ⅱ级分流1例(1.3%),Ⅲ级分流0例(0%),Ⅳ级分流4例(5.3%)。两组RLS总阳性率的比较,病例组的RLS总阳性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06,χ~2=7.583);病例组的大量分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χ~2=6.530),但两组的小量分流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73,χ~2=1.199)。结论偏头痛与右向左分流存在相关,大量分流可能是偏头痛的病因,应引起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临床特征角度探索偏头痛脑白质高信号(WMHs)的危险因素,并研究右向左分流(RLS)是否与偏头痛WMHs有关。方法纳入偏头痛患者,采集头痛资料,进行对比增强TCD检查是否存在RLS以及分流量大小,并行头颅MRI检查评估WMHs。结果共纳入57例偏头痛患者,其中合并WMHs共18例(31.6%),主要位于额、顶叶,病变程度较轻。在对年龄、性别、头痛特征、焦虑抑郁评分以及RLS等因素的分析中,发现合并WMHs组与不合并WMHs组之间,仅年龄(P=0.002)、病程(P=0.046)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偏头痛患者中发现的WMHs,主要位于额、顶叶,年龄、病程可能是其危险因素,未发现先兆、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焦虑抑郁等临床特征与其相关,也未发现RLS会增加偏头痛患者WMHs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国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阳性率、分流类型以及分流量大小,分析偏头痛与RLS分流量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4例偏头痛患者及122例健康志愿者,应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造影(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诊断RLS并对阳性率、分流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先兆偏头痛组RLS阳性率和大分流显著高于无先兆偏头痛组(65. 5%vs 32. 2%,P <0. 001; 32. 8%vs11. 6%,P <0. 001),而中量及小量分流无差异(P=0. 767; P=0. 095);先兆偏头痛组RLS阳性率和大分流均显著高于正常组(65. 5%vs 20. 5%,P <0. 001; 32. 8%vs 4. 1%,P <0. 001);无先兆偏头痛组RLS阳性率和大分流显著高于正常组(32. 2%vs 20. 5%,P=0. 038; 11. 6%vs 4. 1%,P=0. 027)。结论偏头痛患者(包括有先兆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阳性率高于正常照组,且以大量右向左分流为主,中至小量右向左分流及分流的类型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提示右向左分流,特别是大量的右向左分流,可能与偏头痛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ontrast enhanced transthroracic echocardiography,cTTE)对于不明原因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的诊断价值,探讨对于不明原因中青年脑梗死患者RLS的诊断方法。方法选取2015-01—2017-09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不明原因中青年脑梗死患者166例,以激活生理盐水作为造影剂,选取肘前静脉注射,并结合Valsava动作,所有患者均同时进行cTCD和cTTE,诊断是否存在RLS,依据静息状态和Valsava动作是否存在分流分为固有型分流和潜在型分流,如果固有型分流Valsava动作后等级增高,则采用增高后的等级。结果166例患者中cTCD检测出RLS 80例(48.19%),cTTE检测出RLS 68例(4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TCD静息状态下检测出RLS 27例(16.27%),Valsalva动作后检测出RLS 80例(48.19%)。Valsalva动作后RLS检出率明显高于静息状态(P0.005)。cTTE静息状态下检测出RLS 28例(16.87%),Valsalva动作后检测出RLS 68例(41.76%)。Valsalva动作后RLS检出率明显高于静息状态(P0.005)。cTCD半定量分级结果:Ⅰ级少量分流26例(15.66%),Ⅱ级中量分流26例(15.66%),Ⅲ级大量分流28例(16.87%);cTTE半定量分级结果:Ⅰ级少量分流27例(16.27%),Ⅱ级中量分流19例(11.45%),Ⅲ级大量分流22例(13.25%)。两种检查方法的分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wker检验值14.818,P=0.011),cTCD较cTTE检出RLS级别高。结论 cTCD和cTTE均可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判断右向左分流的程度,但cTCD和cTTE相比阳性率更高,Valsalva动作后RLS检出率明显高于静息状态,半定量分级结果有差异,cTCD较cTTE检出RLS级别高。cTCD更适合作为RLS的初筛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经颅多普勒(TCD)发泡试验对地处中高海拔的西宁地区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RLS)发生率的检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7月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273例(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对照组),均进行TCD发泡试验,观察RLS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RLS阳性107例...  相似文献   

6.
背景 偏头痛与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关系尚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明确中国偏头痛 患者右向左分流的阳性率、分流类型以及分流量大小,分析偏头痛与右向左分流的关系。 方法 该研究为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北美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242569)。由中国9家分中心共同完 成,连续纳入2015年6月-2016年8月就诊于分中心且符合据第三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β测试版(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 Beta Version,ICHD-3β)诊断偏头痛的患 者(18~65周岁),为偏头痛组。偏头痛组共纳入931例(女性695例),其中先兆偏头痛240例(女性174 例),无先兆偏头痛691例(女性521例)。健康对照组共282例。 结果 先兆偏头痛组RLS阳性率和大量分流比例高于无先兆偏头痛组(63.7% vs 39.9%,P<0.001; 32.1% vs 16.5%,P<0.001),两组中量和小量分流比例无差异(P =0.141;P =0.061)。无先兆偏头痛 组RLS阳性率和大量分流比例高于对照组(39.9% vs 29.4%,P<0.001;16.5% vs 6.4%,P<0.001), 两组间中量和小量分流的比例无差异。 结论 偏头痛患者(包括有先兆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以大 量右向左分流为主,中至小量右向左分流及分流的类型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右向左分流,特别是大 量的右向左分流,可能与偏头痛有关。  相似文献   

7.
月经性偏头痛与女性激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2例月经性偏头痛发作期(Ⅰ组)和38例间歇期(Ⅱ组)患者血清雌二醇(E_2)、孕酮(p)及泌乳素(PRL)的含量,并以20例非月经性偏头痛发作期(Ⅲ组)及25例正常人(Ⅳ组)作为对照。结果表明,Ⅰ组与Ⅱ、Ⅲ、Ⅳ组对比,血清E_2浓度均明显下降(P<0.01),而Ⅱ组E_2明显回升到正常范围。各组的P浓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PRL在Ⅰ、Ⅱ组均增高,仅Ⅰ组与Ⅳ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本文重点讨论了女性激素尤其是雌二醇撤退对诱发月经性偏头痛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133 mRNA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对43例胶质瘤患者、16例正常脑组织标本(均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行内减压术切除的脑组织)进行CD133 mRNA检测.结果 (1)43例胶质瘤组织中CD133 mRNA表达全部呈阳性,而16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仅有1例CD133 mRNA表达呈弱阳性.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CD133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6.25%.病例组和对照组CD133 mRNA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病例组中,参照1993年WHO分级标准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组,计算分组的标本CD133 mRNA与β-actin mRNA灰度比值.Ⅰ级和Ⅲ、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级之间CD133 mRNA表达均高于Ⅰ级;Ⅱ级和Ⅲ、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级之间CD133 mRNA表达均高于Ⅱ级.(3)相关性分析:CD133 mRNA表达量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性(r=0.987,P<0.001).结论 检测胶质瘤组织中CD133 mRNA的表达可用于胶质瘤患者的诊断及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摘要】
背景 近年来,对比增强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的研究发现,右
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可能是偏头痛的危险因素,但是这些数据均来自西方国家,尚无
中国人群的数据可用。
目的 评估中国偏头痛人群中RLS的发生率,并分析RLS分流量与偏头痛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17例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及100例健康志愿者,均给予cTCD评估RLS发生情况
及分流量大小。
结果 在偏头痛组,RLS发生率为44.2%(96/217),其中大量分流率为23.5%(51/217);在健康组,
RLS发生率为28.0%(28/100),其中5.0%(5/100)为大量分流。在先兆偏头痛组,RLS发生率为66.1%
(39/59),大量分流占37.3%(22/59);在无先兆偏头痛组,RLS发生率为36.1%(57/158),大量分流
率为18.4%(29/158)。偏头痛组RLS阳性率和大量分流率高于健康组(P <0.05)。先兆偏头痛组RLS
阳性率和大量分流率高于无先兆偏头痛组(P <0.05)和健康组(P <0.05)。尽管无先兆偏头痛组与健
康组RLS阳性率相似,但是大量分流率在无先兆偏头痛组高于健康组(P <0.05)。
结论 RLS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尤以先兆偏头痛为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Contrast 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检测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患者中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发生率及分流量的分级,分析CS与RLS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8~55岁CS患者44例为病例组,健康志愿者33例为对照组,应用cTCD和cTTE诊断RLS并对分流量进行分级,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检出阳性率,cTCD对病例组和对照组RLS检出的阳性率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CD和cTTE诊断RLS的阳性率交叉比较无明显差异(P=0.18)。用cTCD检查的病例组中,RLS的总阳性率为47.7%(21/44),其中大量分流的阳性率为27.3%(12/44);对照组中RLS的总阳性率30.3%(10/33),其中大量分流的阳性率为9%(3/33);2组RLS总阳性率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2.380,P=0.123);病例组的大量分流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3.974,P=0.042)。结论 cTCD检测RLS的方法是可靠的,RLS与CS相关,其中大量分流可能与CS的发生有强的相关性,可以用cTCD检测RLS,并且根据分流量分级评估,cTCD和cTEE联合检查可以增加PFO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干反射(BSR)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对颅脑损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的预测效果。方法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收治颅脑损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75例,均接受BSR及BAEP检查。伤后6个月内清醒42例(清醒组),未清醒33例(未清醒组;包括死亡、植物生存状态)。结果清醒组BSR分级Ⅰ级18例,Ⅱ级16例,Ⅲ级8例;未清醒组BSR分级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14例,Ⅳ级13例;两组BSR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BSR分级Ⅰ级、Ⅱ级作为患者容易清醒的指标,将Ⅲ级、Ⅳ级作为患者难于清醒的指标,其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87.50%、81.03%。清醒组BAEP分级Ⅰ级27例,Ⅱ级15例;未清醒组Ⅰ级7例,Ⅱ级17例,Ⅲ级9例;两组BAEP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BAEP分级Ⅰ级作为患者容易清醒的指标,将Ⅲ级作为患者难于清醒的指标,其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95.67%、78.13%。结论对颅脑损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采用BSR及BAEP检查,可有效对患者清醒情况进行预测,为临床防治颅脑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c-TCD)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对诊断卵圆孔未闭(PFO)相关的右向左分流(RLS)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6-01—2018-10,至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隐源性脑卒中患者及偏头痛患者413例,同时行c-TCD联合c-TTE检查,对两者方法的检出差异和分流等级差异进行比较。进一步选取两种检查方法均阳性且c-TCD分级为2~3级,并拟进一步治疗的40例患者行TEE检查。结果 413例入组者中c-TCD和c-TTE检查RLS阳性率分别为44.07%、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CD和c-TTE方法检查RLS分级结果有统计学差异(Bowker值14.106,P=0.028),c-TCD检出级别高。40例行TEE检查的患者,均发现存在卵圆孔未闭。结论 c-TCD方法检查RLS敏感性高。c-TCD和c-TTE联合检查方法可提高PFO-RL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与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明确。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 CA)受损可能在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RLS是否与d CA受损有关。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6例偏头痛患者,其中36例无RLS,30例有RLS。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监测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同时采用无创手指血压连续监测仪实时同步监测动脉血压。利用传递函数分析得出以下脑血流自动调节参数:增益、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PD)和自动调节指数(autoregulation index,ARI)。结果 RLS组偏头痛患者的PD为50.6°±22.9°,明显低于无RLS组(67.2°±18.2°,P0.001)。大量分流组的PD(45.4°±22.6°)明显低于少量分流组(64.9°±17.1°,P0.01)和无RLS组(P0.001);然而,少量分流组与无RLS组的PD值差异无显著性。RLS固有分流组的PD值(48.8°±19.9°)与潜在分流组(52.6°±26.1°)差异无显著性,但都明显低于无RLS组(P0.05)。ARI结果与PD一致。结论伴有大量RLS的偏头痛患者d CA受损,这也许是联系RLS、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显示为颞叶外局灶病变的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的分布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磁共振显示颞叶外局灶病变的癫痫患者的电生理、影像、手术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的分布将病例分为三组,A组为间期正常范围脑电图,B组为间期痫样放电仅分布于病变所在脑叶,C组为间期痫放电超出病变所在脑叶。结果病变分布包括额叶57例,顶叶29例,枕叶17例,岛叶2例,下丘脑1例。间期痫样放电分布为A组占28.3%(30/106),B组占29.2%(31/106),C组占42.5%(45/106)。手术均行病变切除或立体定向毁损术,术后随访12~52个月,平均28个月,各组按Engel分级,A组:I级23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2例;B组:I级21例,Ⅱ级3例,Ⅲ级4例,Ⅳ级2例;C组:I级27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3例,各组间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RI显示为局灶颞叶外病变的癫痫患者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毁损病变能取得很好的控制疗效,且疗效与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的分布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ghy,TEE)联合右心声学造影评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伴房间隔膨出瘤(atrial septal aneurysm,ASA)与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 aura,MA)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01—2021-05接受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声学造影的988例患者的检查图像及临床资料.超声检查前,采用经过验证的头痛问卷,由两位神经科医生根据国际头痛标准诊断是否有先兆偏头痛,由超声医生在不知患者是否有偏头痛的前提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RLS分级,对无FPO和ASA组、PFO组、ASA组和PFO伴ASA组进行偏头痛及先兆偏头痛的单因素分析,并对有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RLS分级进行比较.结果 孤立的PFO占15.38%,孤立的ASA占3.04%,PFO合并ASA占7.29%.偏头痛发生率19.03%,MA发生率8.20%.与无PFO和ASA组比较,PFO伴ASA组无先兆偏头痛(OR=2.324,95%CI:1.225~4.41,P=0.008)及有先兆偏头痛(OR=5.533,95%CI:3.031~10.1,P<0.001)患病率显著增高.偏头痛患者中,PFO伴ASA组有先兆发生的患病率显著增高(OR=2.381,95%CI:1.095~5.176).在RLS分级中,2级和3级分流在MA及MA—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12,P=0.005);PFO伴ASA组2级和3级分流显著高于PFO组(χ2=7.023,P=0.008).结论 PFO合并ASA与MA显著相关,且出现右向左分流的程度增高,PFO引起的偏头痛研究应集中于这种特殊的心房异常.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破裂中期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期(4-10d)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根据在DSA影像上有无脑血管痉挛(CVS)将全组48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6例为有CVS者,B组22例为无CVS者.全组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4-10d采用可脱性微弹簧圈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行囊内栓塞.患者均在治疗后3个月时行Glasgow预后评分(COS),治疗结果经,检验.结果 全组动脉瘤腔100%闭塞42例,95%闭塞者4例,90%闭塞者2例;其中100%闭塞的患者中A组22例,B组20例,两组完全栓塞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术中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3例.A组GoS:ⅠI级10例,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1例,Ⅴ级3例;B组COS:Ⅰ级17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0例,Ⅴ级1例.全组死亡率8.3%.术后随访3-58个月均无再出血及动脉瘤复发.结论 动脉瘤破裂后在中期(4-10d)并不是都伴有CVS;在该期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安全可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钙粘素(E-cd)、p16和Ki67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3例胶质瘤和12例正常脑组织中的E-cd、p16蛋白和Ki67的表达。结果E-cd和p16在正常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E-cd在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6%、20.0%,p16在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24.0%,E-cd和p16在Ⅰ-Ⅱ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Ⅲ-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P<0.05),而低于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P<0.01);E-cd和p16二者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Ki67在正常脑组织中无表达。Ki67在Ⅰ-Ⅱ级胶质瘤中阳性率(3.15%±1.67%)明显低于Ⅲ-Ⅳ级胶质瘤中的阳性率(14.37%±4.89%),两胶质瘤组与对照组之间的阳性细胞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E-cd、p16和Ki67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且对评估胶质瘤的恶性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人脑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中Aurora-A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Aurora-A基因与胶质瘤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了42例人脑胶质瘤组织和20例正常脑组织中Auro-ra-A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的关系。结果Aurora-AmRNA在胶质瘤组、Ⅰ-Ⅱ级胶质瘤组、Ⅲ-Ⅳ级胶质瘤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分别为1.414±0.157%、0.380±0.067%、2.050±0.144%、0.040±0.004%。统计显示Aurora-AmRNA表达水平在胶质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Ⅰ-Ⅱ级胶质瘤组及Ⅲ-Ⅳ级胶质瘤组中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Aurora-AmRNA表达水平在Ⅲ-Ⅳ级胶质瘤组中显著高于Ⅰ-Ⅱ级胶质瘤组(P0.05)。结论Aurora-A基因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有高表达,说明Aurora-A基因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urora-A基因在Ⅲ-Ⅳ级恶性程度高的胶质瘤组织中有更高表达,说明Aurora-A基因可能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探究有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卵圆孔未闭(PFO)情况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07—2021-07郑州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118例明确诊断的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头痛类型将其分为先兆偏头痛组(n=50)和无先兆偏头痛组(n=68),并选取同期体检的4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右心声学造影评估有无PFO及房水平右向左分流(RLS)程度。此外,统计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头痛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及头痛程度,分析其与有无PFO及RLS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先兆偏头痛组和无先兆偏头痛组患者治疗前发作频率、头痛发作时间、头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5、1.490、1.235,P>0.05)。先兆偏头痛组PFO发生率及PFO-RLS分流程度均明显高于无先兆偏头痛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先兆偏头痛组和对照组间PFO发生率和PFO-RLS分流程度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χ2=32.372、2.157、9.928、10.867,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偏头痛患者PFO分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28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0岁50例(老龄组),70岁236例(低龄组)]均采用患侧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术侧面部麻木感、术侧听力下降、脑脊液漏、手术切口愈合欠佳、颅内感染、脑积水;采用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BNI)三叉神经痛分级评价疼痛缓解;记录随访期间复发率。结果 286例患者中36例(12.59%)出现术后并发症,低龄组29例(12.29%),老龄组7例(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0,P=0.740),为术侧面部轻度麻木感18例(6.29%)、术侧听力下降13例(4.55%)、脑脊液漏1例(0.35%)、手术切口愈合欠佳1例(0.35%)、颅内感染2例(0.70%)和脑积水1例(0.35%)。随访29.43个月,随访的216例低龄组患者中170例(78.70%)疼痛完全缓解(BNI分级Ⅰ级),10例(4.63%)疼痛部分缓解(BNI分级Ⅱ~Ⅲ级),14例(6.48%)疼痛无缓解(BNI分级Ⅳ~Ⅴ级),22例(10.19%)复发;随访的44例老龄组患者中35例(79.55%)疼痛完全缓解(BNI分级Ⅰ级),2例(4.55%)疼痛部分缓解(BNI分级Ⅱ~Ⅲ级),1例(2.27%)疼痛无缓解(BNI分级Ⅳ~Ⅴ级),6例(13.64%)复发,组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0,P=0.675)。Kaplan-Meier曲线显示,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率均逐渐下降。结论单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未出现死亡或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