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0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分析其超声待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性、肿瘤5 mm、多发病灶、微钙化、边界模糊、肿瘤与甲状腺被膜接触、血流丰富,以及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癌患者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性及肿瘤与甲状腺被膜接触是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2.122、14.578,P0.05)。结论多发病灶、微钙化、肿瘤与甲状腺被膜接触及性别男性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超声特征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8例PTC患者,研究PTC结节超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侧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分析PTC超声待征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LLNM)的相关因素,在肿瘤大小的基础上,用超声评分的办法预测LLNM风险。结果肿瘤最大径10mm、多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1),钙化、边界模糊及与甲状腺被膜接触易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5)。超声积分在侧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超声积分≥2.5为分界值,其灵敏度为74.8%、特异度为86.8%。结论肿瘤大小及病灶数结合超声积分对PTC患者LLNM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特征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6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收集其甲状腺癌结节的超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颈侧区淋巴结病理结果,分析得出其相关因素并予以不同评分.结果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微钙化、肿瘤边界不清晰、肿瘤位于上极及肿瘤与甲状腺被膜的接触部分>25%的肿瘤周长发生率均高于阴性患者(P<0.05).超声积分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超声积分≥2.5分为分界值,其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89.7%.结论 超声积分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当超声积分≥2.5时需注意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超声声像图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PTMC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分别从结节的部位、形态、纵横比、边界、与包膜关系、微钙化、血流分布等7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病理结果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57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44例。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与甲状腺包膜紧密接触、微钙化、有血流分布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颈部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05)。综合分析以上特征,当符合≥4项特征时,预测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80.7%,特异性为88.6%。结论:综合分析PTMC癌结节超声声像图特征能较好地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超声图像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超声图像特征对PTM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83例PTMC患者行二维超声检查,分析39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和44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超声图像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灶直径、部位、纵横比、内部钙化类型、与被膜的关系及微钙化是否超出结节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边缘和内部回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与被膜的关系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其余参数均无关。结论超声图像特征对PTMC患者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当PTMC病灶接触被膜时,应在术中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6例(57个癌结节)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表现,其超声特征与58个≤1 cm的甲状腺良性结节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超声表现为低回声(94.7%)、实性成分(100%)、形态不规则(68.4%)、纵横比>1(31.6%)、边界不清晰(61.4%)、微小钙化(66.7%)、内部血流(28.1%),以及颈部及锁骨上可探及肿大淋巴结(36.8%),其上述超声特征的显示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原发病变超声特点与颈部大量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术后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患者463例,所有患者病例资料完整并有明确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超声观察记录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原发病变结节数目、大小、内部回声、有无钙化、被膜侵犯、血流情况。通过多因素分析寻找中央组及侧方组颈部淋巴结大量转移的超声相关危险因素。中央组及侧方组影响淋巴结大量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与因变量的相关性。结果中央组大量淋巴结转移24例(5.2%,24/463),单因素分析中,男性与女性(11.2%vs 3.4%)、年龄45岁与年龄≥45岁(8.3%vs 2.4%)、微小钙化与粗大钙化、混合钙化及无钙化(8.3%、0.0%、3.2%、0.7%)、有被膜侵犯与无被膜侵犯(9.3%vs 3.2%)、最大径7 mm与≤7 mm者(9.2%vs 2.5%)淋巴结大量转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分析中男性(OR=3.205,P=0.009)、年龄45岁(OR=2.923,P=0.031)、微小钙化(OR=9.380,P=0.031)及肿物最大径≥7 mm(OR=3.272,P=0.013)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大量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侧方组大量淋巴结转移10例(2.2%,10/463),单因素分析中,年龄45岁和年龄≥45岁(4.1%vs 0.4%)、癌灶多发和癌灶单发(5.3%vs 0.9%)淋巴结大量转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分析中年龄45岁(OR=11.939,P=0.024)、癌灶多发(OR=7.247,P=0.007)为侧方组大量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原发病变超声特点与颈部大量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乳头状甲状腺癌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头状甲状腺癌的超声表现.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5例原发性乳头状甲状腺癌的29个癌结节及颈部淋巴结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乳头状甲状腺癌多发于40~50岁,约占44%,男女比例为1:1.25.多为单侧发病,亦可双侧癌变,极少数发生在锥体叶.乳头状甲状腺癌以低回声为主,约占66%.约38%的癌结节出现微小钙化.约76%的癌结节边界清晰.乳头状甲状腺癌结节直径>1.0 cm组微小钙化发生率及液化发生率明显高于直径≤1.0 cm组(P=0.010 9,P=0.006 83),而低回声发生率要显著低于直径≤1.0 cm组(P=0.032).32%(8/25)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6例(24%)患者病理检查确诊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在超声没有诊断颈淋巴结肿大的17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中,有2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结论:超声时于原发性乳头状甲状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综合考虑甲状腺结节直径、边界、回声、微小钙化、液化及颈淋巴结等指标能更好地诊断原发性乳头状甲状腺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86例细针穿刺确认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探讨PTC大小及CEUS增强模式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联系。结果总计37例患者术后病理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不同大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相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CEUS不同增强模式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相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相关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超声特征的关系。方法:在本文研究将收治时间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作为主要对象,一共选取200例,对患者原发灶超声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情况进行分组,其中未转移组100例、转移组10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转移组性别、年龄、形态和转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原发形态不规则、年龄小于或等于50岁、男性。结论:原发形态不规则、年龄小于或等于50岁、男性为造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同时原发灶的超声特征能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预测,提供相关影像学依据,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原发灶的常规超声特征及声触诊组织成像(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VTI)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77例PTC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对其术前常规超声图像及VTI分级进行分析,比较各个因素与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有无相关性。将各独立危险因素赋值为1,计算每个结节包含危险因素的分值,绘制ROC曲线,确定最佳截点。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微钙化、极低回声、血流Adler分级Ⅱ~Ⅲ级及VTI 6级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PTC原发灶具备≥2项独立危险因素,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82.1%,准确性为88.3%。结论:PTC原发灶常规超声图像特征及VTI可以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微钙化、极低回声、血流Adler分级Ⅱ~Ⅲ级及VTI 6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中央区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7例接受淋巴结根治术的PTC患者,按转移区域将患者分为未转移组(NLNM,n=152)、单纯中央区转移组(CLNM组,n=47)、侧颈区转移组(LLNM组,n=48),单因素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灶最大径、纵横比、包膜接触对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χ2=27.842、32.554、8.716、30.770,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病灶最大径是预测CLNM及L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5,OR=0.203、2.657);包膜接触范围仅是L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01,OR=2.090)。年龄与CLNM和LLNM均呈负相关(β=-1.596、-1.285)。结论年龄 < 45岁、病灶最大径 > 10 mm、包膜接触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病灶包膜接触范围对于LLNM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包膜接触范围越大,发生转移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超声造影与超声弹性成像对桥本甲状腺炎(HT)背景下甲状腺癌的评价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方法:选取的137例HT背景下甲状腺病变患者均在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集,均进行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检查,经ROC曲线分析超声弹性成像、造影诊断效能。同时针对HT背景下甲状腺癌患者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即有转移组(n=41),无转移组(n=38),比较两组超声定量参数,且经相关性分析超声定量参数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结果:超声造影诊断HT背景下甲状腺病变准确率84.67%,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准确率72.99%,两项联合诊断准确率94.16%,经ROC曲线分析,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两项联合诊断HT背景下甲状腺癌的AUC分别为0.727、0.844、0.940。有转移组患者TTP(14.32±4.58)s、MTT(28.46±8.42)s低于无转移组,弹性比值(2.51±0.51)高于无转移组(P<0.05),经Spearman法分析,TTP、MTT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弹性比值呈正相关;经ROC曲线分析,TTP、MTT、弹性比值、三项联合早期诊断HT背景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88、0.772、0.767、0.948。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HT背景下甲状腺癌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较高效能,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价值。 【关键词】: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N分期的评估价值及其不同N分期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358例经手术及病理结果证实的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甲状腺癌分期系统(第8版)作为标准,将358例病例分为pN0期(无淋巴结转移)、pN1a期(中央淋巴结转移)和pN1b期(侧区淋巴结转移)。比较不同N分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是否多灶、包膜外侵犯、桥本甲状腺炎、BRAF突变),并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超声评估N分期与实际病理N分期的一致性。 结果358例患者均行颈部淋巴结清扫,其中pN0期196例,pN1a期129例,pN1b期33例。术前超声评估N分期与实际病理结果分期基本一致(Kappa=0.320,P<0.01);在pN0期和pN1期(pN1a期+pN1b期)2组之间,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及BRAF突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4、4.818、7.126,P均<0.05)。pN1b期与非pN1b期(pN0期+pN1期)2组之间,患者的肿瘤大小、多灶癌、包膜外侵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38、14.193、9.330,P均<0.01)。 结论术前超声对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N分期具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提供诊疗支持。年龄<55岁、肿瘤>1 cm及BRAF阳性患者更倾向于发展为pN1期;在pN1b期中,肿瘤>1 cm、多灶癌和包膜外侵犯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超声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超声征象,为判断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70例PTC患者的超声征象。其中59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111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采用操作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判断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限值。采用χ2和秩和检验比较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发灶超声征象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RI、PSV判断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限值分别为0.735、13.95 cm/s。与PTC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发灶直径、是否有晕环、是否累及甲状腺上极、有无微钙化、血供分级、RI及P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原发灶回声、边界是否清晰、纵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C原发灶直径及PSV这2个因素是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独立因素。结论 PTC原发灶的一些超声征象与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为术前PTC患者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54例,根据有无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采用单因素分析结合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多发灶、侵袭外膜、不伴结节性甲状腺肿、不伴甲状腺瘤、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多发灶、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颈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术前超声特征及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宣武医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320例,依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未复发组292例和复发组28例。分别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超声特征(肿瘤内部构成、回声、边界、形态、微小钙化、纵横比、TI-RADS分类4a~4b及4c~5)及病理特征(病灶大小、多灶性、被膜外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320例患者中有28例复发,复发率为8.75%。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4c~5 PTCs、肿瘤囊性变、肿瘤边界、纵横比、肿瘤大小、颈部淋巴结转移及手术方式均为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01、<0.001、=0.002、=0.006、=0.003、<0.001、=0.03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c~5 PTCs、肿瘤囊性变、肿瘤大小、颈部淋巴结转移均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9、<0.001、=0.001、=0.005)。 结论PTC恶性超声特征越多,其复发可能性越大,其中TI-RADS 4c~5是PT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肿瘤囊性变、肿瘤大小、颈部淋巴结转移均有助于预测肿瘤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可疑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行门诊甲状腺常规超声检查高度怀疑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80例,通过术前超声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证实为PTC。通过术后病理分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LLNM组,n=46)、未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NLLNM组,n=34),收集其临床特征与超声声像图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术前超声可疑LLNM相关的独立因素,ROC曲线计算分析患者肿瘤直径预测LLNM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被膜侵犯、淋巴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微钙化及结节纵横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发生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结节微钙化均是与LLNM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患者肿瘤直径曲线截断点为1.404 cm,对LLNM诊断的敏感度为52.2%、特异性为88.2%,曲线下面积为0.709。  结论  男性、发生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1.404 cm、结节微钙化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关注上述危险因素,可增加颈侧区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N0乳头状甲状腺癌(PTC)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的结果,研究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对侧颈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109例我院行选择性颈淋巴结(包括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cN0期PTC患者资料,对其术后侧颈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所有cN0病例中,Ⅵ区隐匿性转移率为46.8%,侧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33.9%。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因素有原发肿瘤大小(超声长径或病理长径)、腺外组织侵犯,侧颈淋巴结超声特点(包括淋巴门消失、皮髓质结构不清、血流丰富)及Ⅵ区淋巴结转移,同淋巴结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后发现cN0期PTC患者存在一定的侧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转移的概率与以上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TMC)的超声征象,探讨超声对TMC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体检或门诊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0例TMC患者的超声表现。观察TMC的结节大小、形态、边界和内部超声图像,有无钙化灶等,观察TMC患者颈部的淋巴结血流状态,有无钙化灶等。结果 TMC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结节、形态不规整、呈圆形或类圆形,无明显包膜,可见细小毛刺呈麦芒样,超声多呈低回声。有6例病变位置的同侧发现有淋巴结肿大,2例双侧颈部发现有淋巴结肿大,其中经病理证实3例为淋巴结炎,5例证实为癌细胞的淋巴转移,转移的淋巴结内可见"针尖样"点状强回声。结论超声检查能够尽早发现和诊断TMC,对临床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