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应用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探讨其在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相关致病基因。方法收集2018年在杭州市中医院妊娠早期自然流产并行清宫术患者的胚胎组织标本127例,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并查找相关致病基因。结果125例标本获得检测结果,检出成功率98.4%,染色体异常检出率52.8%(66/125),染色体数目异常占45.6%(57/125),染色体结构异常占7.2%(9/125),在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病例中,发现拷贝数变异样本6例,杂合性缺失样本2例,既有拷贝数变异也有杂合性缺失样本1例。发现流产相关致病基因6个,即NFATC 1、ERCC 6 L、RPS 4 X、KANK 1、SMARCA 2、PMP 22。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妊娠早期自然流产主要病因,应用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自然流产绒毛组织,对于分析自然流产的原因有重要意义,为再次生育提供更多遗传学信息;NFATC 1、ERCC 6 L、RPS 4 X、KANK 1、SMARCA 2、PMP 22等基因变异可能是引起早期自然流产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反复流产患者遗传学发病原因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反复流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复发性流产患者遗传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在玉环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选取20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患者流产绒毛组织,同时进行外周静脉血染色体检查。结果 200例(100对夫妻)患者中,染色体异常者18例(9.0%),与正常人群染色体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染色体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染色异常者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多态性[6.5%(13/200)]与对照组[0.5%(1/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间染色体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例反复流产患者中,经对流产物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染色体异常22例,异常率为11.0%,其中常染色体异常19例(86.36%)、性染色体异常2例(9.09%)、三倍体1例(4.55%)。夫妇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检测无异常,经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显示2例患者存在不明意义和无义缺失及多态性情况。共检出涉及4号、6号、7号、12号、13号、15号、16号、17号、22号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显示存在缺失或重复基因片段,大小范围在0.14~1.68 Mb,均5 Mb。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染色体异常率较高,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及时发现致病性染色体的缺失或重复,因此对反复流产者来说,可及时对流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查,必要时可对夫妻双方进行静脉血液染色体核型检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查,从而指导临床合理诊治,避免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在胚胎停育遗传因素研究中的应用,分析染色体异常与胚胎停育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胚胎停育绒毛样本89例,应用CMA技术对样本进行检测,分析造成胚胎停育的遗传因素。对结构异常病例,夫妻双方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结果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在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节育门诊确诊为"胚胎停育"且要求行流产手术的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89例胚胎停育绒毛组织检测成功率为100. 00%,共检测出42例异常样本(47. 2%),其中数目异常36例(85. 71%),结构异常6例(14. 29%)。6例结构异常的夫妇中,检出平衡易位携带者1例。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胚胎停育的主要原因,以数目异常为主,结构异常涉及病理性变异的大片段缺失与重复均会导致胚胎停育。CMA技术能检测出染色体片段的微缺失与微重复,对胚胎停育的遗传因素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估,同时对平衡易位携带者的检出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在稽留流产伴复发性流产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6月于本院临床诊断的稽留流产患者105例,根据有无复发性流产分为单纯稽留流产组(对照组,48例)和稽留流产伴复发性流产组(观察组,57例)。采用STR-PCR检测染色体异常,进一步通过SNP array检查并分析绒毛组织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结合数据库对染色体致病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孕周小于对照组,且孕次≥3次比例、合并内科疾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共检出染色体异常33例(57.89%,33/57),其中染色体核型异常29例,染色体结构异常4例。对照组共检出染色体异常25例(52.08%,25/48),均为染色体核型异常。两组在染色体异常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一步分析不同异常核型分布两组存在一定差异,观察组异常核型47,XN,+16(12/29,41.38%)比例高于对照组(3/25,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4例存在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患者均为观察组。结论 染色体异常可能是导致稽留流产的重要原因,其中47,XN,+16核型异常多表现为稽留流产伴复发性流产。SNP array技术在检测染色体结构和核型异常方面有一定优势,有助于明确稽留流产病因,对提供合理的遗传咨询并指导下一次良好妊娠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 CGH)技术对产前超声检查异常胎儿染色体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6例产前超声异常孕妇,抽取的羊水样本经常规G显带染色体分析后应用aCGH技术进行染色体变异分析。结果 1~14号羊水样本a CGH分析未见143个疾病相关位点染色体拷贝数的增加/缺失(100 Kb),全基因组筛查未见染色体拷贝数增加/缺失(1 Mb);15号羊水样本的9号染色体9p13.3~9p21.11区域35.8 Mb拷贝数增加,该区域拷贝数增加与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自闭症等有关;16号羊水样本的2号染色体2p25.3~2p23.1区域30.7Mb拷贝数增加,该区域拷贝数增加与生长发育迟缓及其他结构畸形有关。结论利用a CGH技术可以快速地分析和鉴定染色体微缺失或微重复变异,与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互为补充,有利于提高胎儿超声异常的产前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CNV-seq技术对流产组织或绒毛进行染色体异常分析,探讨早期流产和晚期流产患者的遗传学病因,为再生育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21年8月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流产手术患者的流产物绒毛或肌肉组织,采用CNV-seq技术进行染色体异常检测。结果检测样本622例,共检出染色体异常369例(59.3%),包括常染色体非整倍体210例(33.8%),性染色体非整倍体60例(9.6%),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83例(13.3%),非整倍体合并微缺失/微重复16例(2.6%)。早期流产和晚期流产患者染色体异常比例分别为62.5%(324/518)和43.3%(45/104)。早期流产患者常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37.3%)高于晚期流产患者(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0,P<0.05),早期流产患者性染色体非整备体、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发生率(9.8%、12.4%)与晚期流产患者(8.6%、18.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7、2.62,均P>0.05)。所有流产胚胎中共检测出83例CNVs,其中“致病性”35例(42.2%)、“可能致病性”4例(4.8%)、“临床意义不明”41例(49.4%)、“可能良性”和“良性”3例(3.6%),35例“致病性”CNVs中发现22例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结论利用CNV-seq技术进行流产组织的遗传学病因分析可以明确流产原因,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为再生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KaryoLite~(TM) BoBs~(TM)技术对自然流产物的DNA进行检测,分析偶发性及复发性自然流产染色体异常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就诊自然流产1次及以上且此次妊娠又发生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50例患者为复发性流产组,偶发性1次自然流产患者32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流产物染色体异常的差异情况。结果复发性流产组绒毛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52. 0%(26/50),染色体数目异常率为76. 9%(20/26),其中大部分为染色体三体。对照组绒毛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43. 8%(14/32),染色体数目异常率为28. 6%(4/14)。复发性流产和偶发性1次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复发性流产染色体异常概率和偶发性自然流产概率无明显差异,但是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原因,主要为染色体三体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无创性产前胎儿染色体缺失重复检测中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8月—2018年8月本院行无创产前检测的自然受孕单胎孕妇5170例,在孕12~22周采集孕妇外周静脉血行无创性产前胎儿染色体检测,对提示染色体缺失重复者行产前遗传咨询,经孕妇及其家人知情同意后孕18~24周行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微阵列检测,分析无创性产前胎儿染色体检测与染色体核型及微阵列分析结果的符合率。结果:无创产前检查提示染色体缺失重复病例27例均接受了羊水穿刺,检出染色体异常11例,其中9例与染色体微阵列结果相符(33.3%);不相符2例微阵列结果提示为多态性。无创产前检查提示性染色体异常12例中11例接受羊水穿刺,检出胎儿性染色体异常7例,符合率63.64%。结论:高通量测序无创性产前检测技术对产前胎儿染色体缺失重复的筛查具有临床价值,但针对染色体缺失重复及性染色体异常检测的临床符合率不高,当提示染色体异常时必须行有创性产前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或微阵列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稽留流产患者绒毛组织染色体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行手术终止妊娠的稽留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绒毛组织标本-80℃保存,解冻检测DNA总量和浓度。构建并获得全基因组重测序文库行Illumina HiSeq平台测序。将高通量测序所得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数据,分析稽留流产患者染色体特点。结果:共检测成功54例稽留流产患者绒毛组织,检测成功率88.5%,染色体异常检出率77.8%(42/54)。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31例(73.8%,31/42),主要为非整倍体数目异常,1例同时有15和18三体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11例(26.2%,11/42)。染色体非整倍体检出率57.4%(31/54),其中以X染色体单体(22.6%)及16号染色体三体最为常见(22.6%)。染色体双三体1例(1/54)。结论:在稽留流产绒毛组织中染色体异常占较大比例,异常多为非整倍体,其中近50%是X染色体单体及16号染色体三体。高通量测序技术不仅可以检测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还可以检测100kb染色体片段的微缺失和微重复,具有较好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不育男性进行遗传和生育检测,探讨性染色体各种异常与男性生育及无精子因子关系。方法对1 282例不育男性进行生育力检测,采集不同生育力组患者的外周血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多重PCR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序列标签位点(STSs)扩增来检测位点的缺失,统计缺失的发生率及各区域缺失率。结果 1 282例患者中共检测到16例性染色体异常,异常检出率为1. 25%,其中无精子症组15例,发生率为12. 40%。精液正常组1例,其他组未见异常,无精子症组性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其他组。检测到19例无精子因子缺失,涉及到A、B、C 3个区域,总缺失率为1. 48%,无精子症组及严重少精子症组缺失率分别为10. 74%和10. 53%,其他组未见缺失。16例性染色体异常患者中有8例发生缺失,缺失率为50. 00%。结论性染色体异常可导致严重的男性生育力异常,Y染色体长臂1区发生的缺失可导致无精子因子B和C区及以上区域的联合缺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患者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异常与反复流产的关系.方法:对96对反复自然流产夫妇取外周血,常规培养、制片、G显带,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96对反复流产夫妇中发现异常染色体13例,流产夫妇的异常染色体发生率为13.54%.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反复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染色体技术诊断习惯性流产病因的意义。方法:应用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G显带,镜下核型分析和染色体脆性位点表达研究。结果:318例受检者中检出异常核型40例,检出率为12.58%。其中罗伯逊易位携带者9例,平衡易位携带者31例。实验组染色体脆性位点的频率为15.28%,对照组为4.6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习惯性流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习惯性流产与染色体脆性位点频率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两种技术方法在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石家庄市第一医院2017~2019年间早期自然流产患者112例,对其绒毛样本进行FISH和NGS分析,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方法检测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差异。结果FISH检测样本的成功率100.00%(112/112),其中检测异常54份,占比48.21%(54/112);NGS检测样本的成功率100.00%(112/112),其中检测异常58份,占比51.79%(58/112)。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出绒毛染色体异常52例,同时检测出绒毛染色体无异常52例,FISH检测绒毛染色体正常而NGS发现有异常的6例,NGS检测绒毛染色体正常而FISH检测异常的2例。两种方法检验效果相同(Kappa=0.857,P<0.05)。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FISH和NGS应用于临床流产物遗传学分析各具优势,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还应结合不同患者实际情况慎重选择,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防止漏诊,为临床评估再生育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身材矮小儿童细胞遗传学方面的原因。方法:对我院2003年以来147例身材矮小儿童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结果:发现异常核型34例,占全部患者的23.12%,其中常染色体异常21三体1例,占全部被检患者的0.68%,性染色体异常33例,占全部被检患者的22.44%。结论:性染色体异常是儿童身材矮小的重要遗传因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行自然流产术的39例患者,提取39份绒毛标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绒毛组织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并与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染色体异常21例(53.85%),染色体未见明显异常14例(35.90%),检测失败4例(10.26%)。在21例染色体异常样本中,非整倍体11例(52.38%),单体共5例(23.81%),四体3例(14.29%),染色体结构异常2例(9.52%)。高通量测序检测发现:染色体异常25例(64.10%),染色体未见明显异常14例(35.90%)。其中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明显异常的14例标本中,发现1例三体嵌合体、2例拷贝数变化(CNVs);4例检测失败标本中,发现1例CNVs。2种检测方法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50,P=0.134)。结论:高通量测序检测技术是一项有助于明确自然流产遗传学因素的高效遗传学检测手段,可以作为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的分布,探讨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与胎儿性别、孕妇年龄及辅助生殖技术的相关性,为临床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2019年6~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殖医院的流产绒毛标本进行染色体检测,并收集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75例绒毛标本中共检出染色体异常44例(58.7%),其中三体型最为常见(90.9%,40/44)。男胎染色体异常率(71.4%)明显高于女胎(47.5%)(P<0.05);孕妇年龄≥35岁组的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35岁组(P<0.05);自然受孕与辅助生殖受孕后自然流产的胚胎染色体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组高于体外受精组(P<0.05)。讨论胚胎染色体异常可能是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胚胎性别、孕妇年龄以及不同方式辅助生殖技术均与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用MLPA法可快速、准确、经济地分析流产胚胎染色体情况,对于指导下一次妊娠及优生优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种植前遗传学筛查患者的胚胎和染色体结果分析,比较卵裂期与囊胚期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行种植前遗传学筛查(PGS)患者,胚胎培养至卵裂期和囊胚期活检,PGS检测采用array-CGH(BlueGnome 24SureV3),比较卵裂期与囊胚期胚胎染色体的结果.结果 PGS共活检348枚胚胎,其中卵裂期67例,囊胚期281例,囊胚期胚胎的整倍体率高于卵裂期胚胎(43.68% vs 14.75%,P<0.01),卵裂期胚胎中异常染色体的数目≥5条最为常见(42.31%),而囊胚中异常染色体数目为1条最为常见(53.79%).卵裂期胚胎中20,21,16,14号染色体发生率较高(>5.00%);8,4,12号染色体发生率较低(<3.00%).囊胚中22,16,19,7,1,性染色体,21,15号染色体发生率较高(>5.00%);10,17,12,3号染色体发生率较低(<3.00%).在染色体缺失异常中,20,16,22,1,21号染色体发生率较高(8.14%,6.98%,6.98%,6.59%,5.81%,均>5.50%);3号染色体缺失发生率低(0.78%).染色体重复异常中19,16,22,21,性染色体,7,15,13号染色体发生率较高(>5.50%);12号染色体缺失发生率最低(1.46%).结论 囊胚期胚胎的整倍体率高于卵裂期胚胎,卵裂期胚胎中异常染色体的数目≥5条最为常见,囊胚中异常染色体数目为1条最为常见.卵裂期胚胎中20,21,16,14号染色体发生率较高,而囊胚22,16,19,7,1,性染色体,21,15号染色体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胞遗传学分析与临床意义。方法:对先天畸形、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小睾丸、始基子宫、原发或继发闭经、流产及死胎等1 056例患者,采用细胞遗传学技术,开展染色体检查,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64例染色体异常核型,占全部受检病例的15.53%。其中21-三体综合征(Down's)47例,占染色体异常核型的28.66%;性染色体异常61例,占染色体异常核型的37.20%;染色体结构异常45例,占染色体异常核型的27.44%;染色体多态性11例,占染色体异常核型的6.71%。结论,先天畸形、性器官发育不全、习惯性流产、不孕不育等,染色体异常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Y染色体异常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方法:对1656例遗传咨询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常规培养,制备染色体G显带标本,镜下核型分析。结果:1656例遗传咨询者中,检出Y染色体异常30例,异常率为1.81%(30/1656)。其中Y染色体数目异常5例,占异常率的16.67%;Y染色体结构异常25例,占异常率的83.33%。检出45,X0/46,XY嵌合体4例;罗伯逊易位45,X,-Y,-13,+t(Y;13)(p1;q10)1例;大Y11例;小Y14例。结论:Y染色体异常对男性生育力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