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和用免疫印迹法对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SLA/LP)、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抗LKM-1)和抗肝特异性胞浆抗原Ⅰ型抗体(抗LC-1)等肝脏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进行检测。另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AMA-M2。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SLA/LP阳性率20.0%,LKM-1阳性率16.0%,LC-1阳性率8.0%,SMA阳性率52.0%,AMA阳性率12.0%,AMA-M2阳性率4.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SLA/LP阳性率2.6%,SMA阳性率15.4%,AMA阳性率94.9%,AMA-M2阳性率为97.4%。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抗肝抗原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健康体检者出未检出抗肝抗原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组中AIH和PBC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46,P0.05)。结论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分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自身抗体阳性率,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别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9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和30名健康人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抗肝肾微粒体Ⅰ型(LKM-1)抗体、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SLA/LP)抗体、抗核点(Sp100)抗体、抗核膜(gp210)抗体、抗肝细胞胞质抗原1型抗体(抗LC-1抗体)。92例患者分为4组:自身免疫性肝炎2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9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6例;不明原因肝损伤30例。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NA、SMA、抗LKM-1抗体、抗SLA/LP抗体、抗LC-1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81.5%、51.9%、11.1%、18.5%、14.8%。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ANA、AMA、AMA-M2、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阳性率为89.7%、93.1%、89.7%、58.6%、31.0%。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组检测ANA 1例(16.7%),不明原因肝损伤ANA 9例(30%),AMA 3例(10%)。结论多数自身免疫性肝病伴有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出现;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临床肝病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疑似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相关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及自身免疫性肝病检出率.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14例疑似AILD患者血清标本中的抗线粒体抗体(AMA)、抗核抗体(ANA)及抗平滑肌抗体(SMA),免疫印迹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AMA-M2)、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肝细胞溶质抗原Ⅰ型抗体(LC-1)、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并查阅临床资料进行确诊.结果:ANA、AMA、SMA、AMA-M2、LC-1、SLA/LP、LKM-1阳性率分别为37.67%、11.34%、1.97%、16.94%、1.68%、1.40%、0.56%,确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68例(9.52%),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疑似患者4例(0.56%),未检出原发性胆管炎(PSC)患者.结论:AILD中,以PBC最常见,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联合应用检测自身抗体可减少AILD的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我国不同类型肝病患中几种抗肝抗原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结合抗核抗体(ANA)探讨非甲-非戊型肝炎中存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可能性。方法:200例肝功能异常患分为5组:(1)自身免疫性疾病组2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6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2例,干燥综合征4例,SLE1例和6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未分型;(2)HAV组23例;(3)HBV组67例;(4)HCV组26例;(5)非甲-非戊型肝炎组60例,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和EISA法分别检测ANA,AMA,SMA,LKM-1,LC-1,SLA/LP和AMA中M2,M4和M9亚型,以及SS-A,SS-B,dsDNA等ANA的多种抗原成分抗体。结果:200例血清LKM-1和LC-1全部阴性,2/200例SLA/LP阳性,NonA-E组4例AMA和M2阳性,3例SMA高滴度阳性,4例出现SS-A,SS-B或dsDNA等自身抗体,ANA在HBV组22例,HCV组10例滴度超过1:320,HAV组1例出现SS-A,SS-B或dsDNA等自身抗体,ANA在HBV组22例,HCV组10例滴度超过1:320。HAV组1例SMA达1:1000,结论:三种肝抗原抗体(LKM-1,LC-1和SLA/LP)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特异性抗体;非甲-非戊型肝炎中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标志阳性患是否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自身抗体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实验室抗体检查结果及其临床表现。结果: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为9.46%,抗M2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率为12.16%,抗平滑肌抗体(ASMA)阳性率为4.05%,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LKM-1)阳性率为8.11%,抗肝细胞胞质1型抗体(LC-1)阳性率为12.16%,抗肝-胰抗体与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SLA/LP)阳性率为10.81%,抗核抗体(ANA)阳性率为39.19%;ANA浆颗粒型阳性率为62.07%,核点型阳性率为10.34%,核膜型阳性率为13.79%,核颗粒型阳性率为6.90%,核仁型阳性率为10.34%。结论:肝自身抗体单个检测或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自身抗体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方法 将血清样本分为3组:乙型病毒性肝炎组(HBV) 30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IH)235例和健康对照组150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Ⅰ型(LKM-1)抗体和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等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结果 (1) HBV组和AIH组ANA检出率分别为9.1%、80.4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IH组ANA阳性率显著高于HBV组(P<0.05).(2)HBV组ANA滴度1:100、1:320、1:1 000阳性率分别为6.2%、2.6%、0.3%,以低滴度(1:100)为主,AIH组1:100、1:320、1:1 000滴度阳性率分别为22.98%、41.28%、14.47%,以高滴度(≥1:320)为主.(3)HBV组AMA、ASMA、抗LKM-1及抗SLA/L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0.3%、0.9%、0.3%和0%,AIH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6.6%、25.1%、23%和2.55%,明显高于HBV组.(4)AIH组荧光模型以核均质型和核仁型为主;HBV患者以颗粒型为主.(5)采用1999年诊断积分系统评估,28例自身抗体阳性乙肝患者中有1例评分超过16分,达到自身免疫性肝炎确诊标准(≥16分).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具有高滴度的自身抗体;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低滴度的自身抗体不构成自身免疫性肝炎,高滴度的自身抗体要结合临床资料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自身抗体阳性率,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别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斑点法检测9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ANA、SMA、AMA、AMA-M2,抗LKM-1、抗SLA/LP。92例患者分为四组:自身免疫性肝炎2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9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6例;不明原因肝损伤30例。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NA、SMA、抗LKM-1、抗SLA/LP的阳性率分别为81.5%、51.9%、11.1%、18.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ANA、AMA、AMA-M2阳性率为89.7%、93.1%、89.7%,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组检测ANA1例(16.7%),不明原因肝损伤ANA9例(30%),AMA3例(10%)。结论:多数自身免疫性肝病伴有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出现;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临床肝病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M2)、抗肝/肾微粒抗体I型(LKM-1)、抗可溶性肝抗原(SLA)、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Sp100)、抗核膜糖蛋白抗体(gP210)和抗肝细胞浆I型抗原抗体(LC-1)。结果:ANA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HBV、HCV及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是68.8%、88.2%、40.0%、5.0%、10.0%、3.3%。AIH组的LKM-1、SLA和LC-1抗体阳性检出率17.6%、5.9%和11.8%,PBC组AMA-M2和gP210及SP100抗体的阳性检出率91.3%、26.3%及18.7%。HCV组检出1例LKM-1抗体阳性,阳性率5.0%。PSC组、HBV组及正常对照组未检出阳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组中AIH和PBC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自身抗体检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自身抗体阳性率,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别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斑点法检测9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ANA、SMA、AMA、AMA-M2,抗LKM-1、抗SLA/LP。92例患者分为四组:自身免疫性肝炎2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9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6例;不明原因肝损伤30例。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NA、SMA、抗LKM-1、抗SLA/LP的阳性率分别为81.5%、51.9%、11.1%、18.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ANA、AMA、AMA.M2阳性率为89.7%、93.1%、89.7%,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组检测ANA1例(16.7%),不明原因肝损伤ANA9例(30%),AMA3例(10%)。结论:多数自身免疫性肝病伴有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出现;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临床肝病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蓉  耿秀蓉  覃沙  洪华  谭太昌 《四川医学》2011,32(2):253-256
目的分析自身抗体在丙型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或欧蒙印迹法检测97例丙型肝炎患者、31例临床确诊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和10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ANA、SLA/LP、SAMA、AMA、AMA-M2、LC-l、APCA、LKM-1等自身抗体。结果 HCV组中,抗ANA、LKM-1、LC-1、SAMA、AMA-M2、APCA体阳性率分别是38.14%、2.06%、1.03%、2.06%、1.03%和3.09%,而且阳性滴度都比较低,大部分处于1:100。AIH组中,抗ANA、SLA/LP、抗LKM-l、LC-1、SAMA、AMA-M2、APCA抗体阳性率分别是80.65%、16.13%、12.90%、22.58%、58.06%、12.90%、3.22%,AIH组阳性率还是明显高于HCV组(P〈O.05),以高滴度为主,大多数大于等于1:320。丙型肝炎RNA阳性组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于RNA阴性组。结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但滴度较低;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高滴度的自身抗体水平;HCV引起的自身免疫紊乱尤其是病毒处于复制状态是造成机体免疫损伤,加重丙肝病毒血症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BioID-质谱联用建立一种新的蛋白相互作用的筛选系统;通过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验证YAP1相互作用的蛋白。 方法 构建BirA*-YAP1融合表达质粒;将质粒转染进293T细胞后,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生物素,继续培养24小时后,提取细胞总蛋白。利用YAP1特异抗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irA*-YAP1融合蛋白的表达;通过HRP-亲和素,检测细胞内蛋白被生物素标记的水平;通过亲和素磁珠,对细胞内生物素化的蛋白进行亲和纯化,并多次洗涤亲和素磁珠上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后,对亲和素磁珠纯化的蛋白进行溶解。取40 μg总蛋白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通过蛋白银染试剂盒对PAGE凝胶中的蛋白进行染色,确定亲和素磁珠对生物素化蛋白的纯化效果。通过Label-free质谱法对生物素化的蛋白进行鉴定。针对鉴定得到的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对生物素化的SMAD3进行验证。通过YAP1的免疫共沉淀,确定SMAD3能与YAP1相互作用。 结果 成功构建BirA*-YAP1融合表达质粒,该质粒在293T细胞中能够高效表达融合蛋白;在生物素存在的情况下,BirA*-YAP1融合蛋白能够利用生物素标记细胞内与BirA*-YAP1融合蛋白相互靠近的蛋白。在细胞裂解后,这些在细胞内被生物素标记的蛋白,能够被偶联亲和素的磁珠纯化,经过多次洗涤,能够富集生物素标记的蛋白。通过质谱鉴定,我们能够获得在细胞内与YAP1在空间上相互靠近的蛋白类型。通过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技术,我们证明SMAD3能够与YAP1相互作用。 结论 Bio-ID-质谱联用的方法是一种用于蛋白互作筛选的简单、高效的技术,与后续的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联合使用,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蛋白互作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和预测独活-羌活-细辛治疗膝骨关节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独活、羌活、细辛的活性成分及靶点,与CTD、NCBI等数据库获取的膝骨关节炎疾病基因靶点映射,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进行MCODE聚类分析,通过Omicshare云平台和DAVID数据库GO、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从3味药中共筛选出了36个活性成分及205个靶点,主要有山柰酚、 β-谷甾醇、芝麻脂素、异紫花前胡苷等关键成分,AKT1、ESR1、JUN、CASP3等为关键靶点,核心基因有NOS3、ESR1、COX1、NR1I2,关键的生物进程和通路有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活性氧代谢过程、AGE-RAGE通路和TNF通路。结论 独活-羌活-细辛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网络来治疗膝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IncRNA)APTR、HEIH、FAS-ASA1、FAM83H-AS1、DICER1-AS1、PR-lncRNA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  方法  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肺癌手术患者的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肺癌淋巴结转移组织,利用TRI z o l提取总 RNA,再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每种基因的RNA相对表达量。  结果  APTR在淋巴组织中表达升高(P < 0.05),HEIH在淋巴组织中表达下降(P < 0.05),FAM83H-AS1和、PR-lncRNA在肺癌组织中表达升高(P < 0.05)。  结论  APTR在淋巴组织中高表达,可能有促进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作用;FAM83H-AS1及PR-lncRNA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会促进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信号通路分子(SHH)、乳头状甲状腺癌基因(PTC1)、锌指转录因子(GLI1)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CIN2、CIN3中的表达,探讨SHH、PTC1、GLI1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将150例患有宫颈疾病的患者分为正常宫颈上皮组、CIN1组、CIN2组、CIN3组及宫颈癌组,每组各30例。对以上5组进行PTC1、GLI1、SHH检测。结果:SHH主要表达于腺体细胞的胞浆内,在各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正常宫颈上皮组13.3%、CIN1组40.0%、CIN2组63.3%、CIN3组83.3%及宫颈癌组93.3%,且强阳性率随阳性率增高而明显增高。PTC1、GLI1在胞质及胞膜上阳性染色多呈弥漫状分布。PTC1在各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正常宫颈上皮组23.3%、CIN1组40.0%、CIN2组43.3%、CIN3组63.3%及宫颈癌组73.3%。GLI1在各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正常宫颈上皮组10.0%、CIN1组16.7%、CIN2组26.7%、CIN3组50.0%及宫颈癌组56.7%。结论:SHH、PTC1、GLI1介导着多种死亡受体诱导的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通路,与宫颈癌的癌前病变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昭通小草坝通过比较贵州织金和福建古田红托竹荪菌种,使用同菌种,不同的种植方法和原料对红托竹荪的产量数值进行比较。方法 将荫棚分为22块试验地,其中1~10号及21号试验地为福建古田红托竹荪菌种,11~20号及22号试验地为贵州织金红托竹荪菌种,分别对不同的试验地采用不同的种植方法和原料。结果 贵州织金竹荪菌种产量占比为63%,福建古田竹荪菌种产量占比为37%。相同气候和菌种条件下,贵州织金种植方法产量占比为25.83%,菌棒覆土产量占比7.77%。贵州织金红托竹荪菌种在贵州织金种植方法下产量占比为29.20%,菌棒覆土产量占比为7.96%。结论 基于小草坝气候条件下,采用贵州织金红托竹荪菌种,使用贵州织金种植方法下产量最佳,收益最大。  相似文献   

16.
库欣综合征(CS)中15%~20%是由肾上腺原因引起的,其中约10%的患者具有双侧肾上腺增生。肾上腺性CS中皮质醇分泌有时可受肾上腺异常膜受体(包括抑胃肽受体、精氨酸加压素受体、儿茶酚胺类受体、LH/hCG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等)的调节。该文报道了1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非依赖性大结节样肾上腺增生引起的CS患者,并通过体内试验证实了肾上腺异常膜受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人鼻咽癌细胞CNE1、CNE2、Hone-1及C666-1的放射牛物学特征参数.方法:采用平板集落形成法测定CNE1、CNE2、Hone-1及C666-14种鼻咽癌细胞在0、1、2、3、 4、 6、8、10 Gy照射后的存活分数;通过单击-多靶模型和线性-二次模型分别拟合细胞存活曲线;并计算Do、Dq、N、α、β、α/β值及2 Gy照射时的存活分数(SF2)等放射生物学参数值.结果:4种细胞在2种数学模型拟合的细胞存活曲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参数Do、Dq、N、α、β、α/β和SF2分别在1.818~2.379、0.192~0.880、1.276~2.388、0.085~0.392、0.026~0.036、2.36~15.08和0.416~0.733.结论:较大的放射敏感性差异可能存在于不同甚至相同分化程度的鼻咽癌细胞之间,提示临床鼻咽癌放疗剂量的个体化需求.  相似文献   

18.
应用多重PCR技术同时分析GSTM 1,GSTT 1,GSTP 1基因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时分析GSTM1,GSTT1,GSTP1基因分型的简捷、快速且准确的方法,[方法]利用GSTM1,GSTT1基因扩增产物无BsmA Ⅰ酶切位点,GSTP1基因具有BsmA Ⅰ酶切位点的特点,采用多重PCR方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同时对GSTM1,GSTT1,GSTP1基因进行分型,并分别与普通PCR技术的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多重PCR技术基因分型结果与普通PCR方法完全一致,300名韩国大学生的血样分型结果示GSTM1基因缺失型占53.3%,GSTT1基因缺失型占54.7%,GSTP1基因型为lie/Ile型占62.0%,Iie/Val型占34.3%,Val/Val型占3.7%,I1e基因出现频率为79.2%,Val为20.8%。[结论]多重PCR技术可用于N时分析GSTM1,GSTT1,GSTP1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19.
HLA-DRB1、DQA1、DQB1基因与上海地区类天疱疮的易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讨HLA-Ⅱ类基因与类天疱疮(BP)的相关性,了解BP的免疫遗传发病背景。方法:采用PCR-SSOP方法对上海地区汉族56例BP患者和1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HLA-DRB1、DQA1、DQB1位点等位基因分型。结果:发现HLA-DRB1*1001与DQB1*0501紧密连锁,其基因频率BP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DRB1*04与DQB1*0302紧密连锁,其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增DRB1*12基因频率BP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07,RR=0.358)。结论:DRB1*1001、DRB1*04可能为上海地区BP患者的易感基因,而DRB1*12(*1201,*1202)可能为上海地区汉族BP患者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子宫平滑肌瘤与HLA-DRB1、DQA1、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从而探讨子宫平滑肌瘤患者的遗传易 感性。方法 用PCR-SSP及PCR-SSO技术对51例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官平滑肌瘤患者和50例正常妇女进行 HLA-DRB1、DQA1、DQB1等位基因的基因分型。结果 HLA-DRB1*02,DQA1*0601在子宫平滑肌瘤组明显高于对照 组(P<0.05,RR=5.378,15.4),而DRB1*01、*07,HLA-DQA1*0l02却表现为对照组增高(P<0.05,RR=0.225,0.375, 0.329)。结论DRB1*02、*01、*07,HLA-DQA1*0601、*0102基因与子宫平滑肌瘤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