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水囊引产对足月妊娠孕妇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9月在丹阳市人民医院接受引产的足月妊娠孕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孕妇给予单纯缩宫素静脉滴注进行引产,观察组孕妇给予缩宫素联合水囊引产,对比分析两组孕妇引产前后宫颈Bishop评分、妊娠结局、促宫颈成熟效果以及阴道分娩产妇产程和新生儿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引产后,临床促宫颈成熟有效率为97. 78%,显著高于对照组孕妇(80. 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引产后,两组孕妇宫颈Bishop评分均明显提升,且观察组孕妇宫颈Bisho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引产后,观察组孕妇阴道产比例为84. 44%,显著高于对照组(57. 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孕妇强直性/过频宫缩发生率和孕妇产后24 h出血量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引产后,观察组阴道分娩产妇诱发临产时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脐动脉p H值、体质量和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水囊引产对足月妊娠孕妇的促宫颈成熟效果十分理想,同时能够显著缩短足月妊娠孕妇产程,并明显改善孕妇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硝苯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武汉市第五医院就诊的13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应用硝苯地平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善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期间,两组呕吐、恶心、头晕、发热等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降钙素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T、APT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早产、产后出血、胎儿窒息、胎儿窘迫等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及妊娠结局,提高母婴健康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母生化合剂治疗对产后出血患者止血效果、血液流变学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清河县中心医院住院部收治的200例产后出血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予益母生化合剂+缩宫素治疗。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效果、血液流变学及炎症反应。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止血时间、产后2 h及24 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②经治疗,两组产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组间比较,观察组产妇治疗后FIB、TT、APTT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③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④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益母生化合剂能够减少止血时间,减少产后出血量,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炎症表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院》2019,(12):1860-1862
目的观察血栓弹力图(TEG)监测胎儿生长受限孕妇凝血功能规律,并评估TEG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6月确诊为胎儿生长受限的孕妇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1与观察2组,每组20例;选择周期正常妊娠孕妇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在妊娠12周时予以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治疗。三组均给予常规凝血指标(PT、FIB、APTT、TT、PLT等)进行前期监测,观察2组与对照组在其基础上对血栓弹力图指标(R值、K值、MA值、Angle角等)进行前期监测以及观察2组给药阿司匹林治疗后各种指标监测,了解其凝血状态及治疗效果。结果前期指标监测表明,对照组与观察1组FIB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其他常规血凝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观察2组和对照组孕妇间血栓弹力图各指标以及FIB等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PT、APTT、TT、PLT数据间均无明显差异(P> 0. 05);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孕期的增长,正常孕妇凝血能力在不断增强;观察2组给药阿司匹林后与对照组比较仅血栓弹力图各指标、FIB等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胎儿生长受限的孕妇病因复杂,血栓弹力图监测指标可以良好地观察患者凝血状态,了解阿司匹林药物治疗效果,可以作为临床监测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对足月妊娠产妇血钙、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及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泰康仙林鼓楼医院住院分娩的晚期孕产妇纳入150例,依据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米索前列醇直肠给药联合缩宫素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米索前列醇舌下含服给药联合缩宫素静脉推注,对照组单纯应用缩宫素静脉推注治疗。观察3组孕产妇的血钙、APTT、FIB、PT、TT及D-二聚体水平和产后24 h的出血量、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3组晚期孕产妇的血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观察组给药前后的APTT、FIB、PT、TT及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和观察组比,对照组的APTT、FIB、PT、TT及D-二聚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观察组孕产妇术后2 h和24 h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和观察组比,对照组孕产妇术后2 h和24 h出血量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生产后24 h内出现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通过稳定APTT、FIB、PT、TT及D-二聚体水平预防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正常妊娠晚期孕妇的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进行检测,了解正常妊娠晚期孕妇的凝血与纤溶功能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11例妊娠晚期妇女(观察组)和95例健康体检非妊娠妇女(对照组),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CL-TOP700全自动血凝仪对两组妇女的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PT、APTT、FIB、TT)水平进行散射比浊测定。结果观察组PT、APTT和T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及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检测可以减少产后出血及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为临床避免和及时治疗各种产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859例妊娠妇女及200例正常非妊娠女性的PT、APTT、TT、FIB值,分成早、中、晚及临产妊娠四期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正常妊娠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着妊娠时间延长,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PT值呈缩短趋势,不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与临产期P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APTT值呈缩短趋势,早期组与中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妊娠期AP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妊娠四个时期的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FIB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FIB值明显升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正常妊娠组的PT、APTT、TF值比非妊娠组明显降低,FIB值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町、APTT、TT值比正常妊娠组明显降低,FIB值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切监测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变化,对预防血栓栓塞疾病和孕妇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导致急性DIC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前贮存式自体采血(PABD)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定期产检并分娩,同时符合PABD适应证的孕妇404例,其中进行自体采血者为研究组共203例,未进行自体采血者为对照组共201例,比较2组孕妇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Apgar评分、产后24 h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情况;同时分析研究组采血前及采血后7 d,Hb、HCT、PLT、PT、APTT及FIB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孕妇的年龄,孕龄,产前Hb、PLT、HCT、PT、APTT及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妊娠结局及各项血液指标比较显示,2组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及Hb、PLT、HCT、PT、APTT、FIB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采血后7 d的Hb、HCT、PLT、PT、APTT及FIB与采血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PABD对孕妇妊娠结局无不良影响,在产妇需要时能及时提供经济、有效的自体血液。  相似文献   

9.
童兴梅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115-1116
目的:检测临产孕妇各项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预防产后出血或者血栓形成的方法。方法:对200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20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临产孕妇组PLT、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妊娠后期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因此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FIB对预防产后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卡贝缩宫素联合宫腔填纱在预防剖宫产产妇产后大出血中的应用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1月期间在该院行剖宫产分娩的104例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单独的宫腔填纱止血,研究组产妇接受卡贝缩宫素联合宫腔填纱止血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妊娠结局、血气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产妇的产后2 h出血量、产后12 h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 05);研究组孕妇贫血、产后大出血发生率[3. 8%(2/52)、1. 9%(1/52)]均低于对照组的[17. 3%(9/52),15. 4%(8/52)](P 0. 05);研究组新生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3. 8%(2/52)、5. 8%(3/52)]略低于对照组的[7. 7%(4/52)、9. 6%(5/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APTT、PT)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TT、P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产妇产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5. 4%(8/52) vs. 13. 5%(7/5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卡贝缩宫素联合宫腔填纱在预防剖宫产产妇产后大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贫血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膳食与运动管理在超重和肥胖孕妇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建档保健且孕前体质指数(BMI)≥24 kg/m2单胎孕妇12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孕期宣教,观察组接受个体化指导,包括膳食运动管理,分娩后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并统计两组剖宫产、阴道助产、自然分娩及流产率,死胎、早产儿、低体质量出生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孕期增重、新生儿体质量、身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肥胖与妊娠结局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两组干预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剖宫产、流产率均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早产儿、低体质量出生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身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孕期增重小于对照组(P0. 05)。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肥胖与低体质量出生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呈正相关性(P0. 05)。结论膳食与运动管理用于超重和肥胖孕妇中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前贮存式自体采血(PABD)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定期产检并分娩,同时符合PABD适应证的孕妇404例,其中进行自体采血者为研究组共203例,未进行自体采血者为对照组共201例,比较2组孕妇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Apgar评分、产后24 h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情况;同时分析研究组采血前及采血后7 d,Hb、HCT、PLT、PT、APTT及FIB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孕妇的年龄,孕龄,产前Hb、PLT、HCT、PT、APTT及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妊娠结局及各项血液指标比较显示,2组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及Hb、PLT、HCT、PT、APTT、FIB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采血后7 d的Hb、HCT、PLT、PT、APTT及FIB与采血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PABD对孕妇妊娠结局无不良影响,在产妇需要时能及时提供经济、有效的自体血液。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产后出血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8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产后出血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产后2 h及24 h出血量均水平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观察组止血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子宫切除率和胎儿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产妇FIB、TT、APTT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能够减少产后出血量,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改善凝血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产后出血产妇的疗效及对其凝血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出血4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产妇用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对比两组产妇胎儿娩出后2 h、24 h内的子宫出血量,治疗疗效,凝血因子水平。对治疗后两组产妇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的胎儿娩出后2 h、24 h内的子宫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胎儿娩出后2 h、24 h内的子宫出血量明显降低,观察组产妇的胎儿娩出后2 h、24 h内的子宫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产妇的治疗总有效率(95. 83%)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的治疗总有效率(72. 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产妇的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的PLT、APTT、PT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FIB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产妇的PLT、APTT、P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 33%)与对照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 0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产后出血产妇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凝血因子的水平,有助于减少产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和常规凝血的各项参数,评估各研究指标对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血栓前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9月来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妊娠子痫前期患者2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产科诊断标准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140例、重度子痫前期组156例,选取同期正常妊娠晚期孕妇300例作为对照组,均在入院后、分娩前抽取肘正中静脉血分别进行血栓弹力图、常规凝血及抗凝血酶Ⅲ(AT-III)、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轻度子痫前期组TEG各项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的TEG参数与对照组比较除α角外,R值、K值增大,MA值显著缩短,CI值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轻度子痫前期与重度子痫前期组比较TEG各项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3个组常规凝血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AT-Ⅲ、血小板(PLT)值分别进行两两比较,轻度子痫前期组与对照组比较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PTT值延长,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重度子痫前期组与对照组比较PLT及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PTT值延长,PLT减低;重度子痫前期组与轻度子痫前期组比较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PLT减低,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TEG检测联合常规凝血及D-二聚体检测能全面反映子痫前期患者的凝血状态,两者联合互补,能快速、有效地判断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妇女凝血状态,如能早期干预可能降低围产期出血及栓塞性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GDM)合并单纯性低T4血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GDM合并单纯性低T4血症100例孕妇,另选取同期至本院就诊的GDM孕妇120例、单纯性低T4血症孕妇116例,同时选取122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4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GDM组合并单纯性低T4血症组、GDM组和单纯性低T4血症组胎盘早剥、胎膜早破、流产、早产儿、胎儿窘迫发生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4组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GDM合并单纯性低T4血症组胎盘早剥、胎膜早破、流产、早产儿、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GDM组和单纯性低T4血症组(P 0. 05); GDM合并单纯性低T4血症组和单纯性低T4血症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和GDM组(P 0. 05)。结论 GDM合并单纯性低T4血症可加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400例前次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前次剖宫产再次阴道分娩(VBAC)的10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将300例再次剖宫产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再次妊娠后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住院时间、产褥期感染以及满意度情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 05);两组新生儿窒息、感染以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出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孕妇羊水污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前次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的新生儿情况及孕妇产后恢复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素治疗对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患者凝血功能、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禹城市人民医院治疗的RSA患者100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予黄体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因子(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水平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治疗前两组APTT、FIB、PAI-1和t-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PTT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FIB和PAI-1显著降低(P0.05),t-PA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FIB和PAI-1无显著变化(P0.05),t-PA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FIB和PAI-1低于对照组,t-PA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活产率(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0%)(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减少、瘀斑和总并发症发生率(4.0%、4.0%、22.0%)均低于对照组(16.0%、18.0%、46.0%)(P0.05)。结论肝素治疗对RSA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患者凝血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产妇凝血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治疗后3 d比较两组出血量、凝血因子水平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药物联合治疗后娩出后、产后2 h、产后2~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治疗后3 d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均P<0. 05);观察组治疗后3 d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 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腹泻、血压上升、发热、恶心呕吐及胸闷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于产后出血患者中能减少出血量,改善患者凝血因子水平,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胎盘早剥新生儿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指标变化对患儿凝血功能的早期监测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8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胎盘早剥新生儿73例设为观察组,筛选同期非胎盘早剥新生儿75例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FIB、D-D、APTT、PT等指标变化,对其凝血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新生儿PT、APTT、D-D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新生儿,FIB水平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治愈、好转、死亡占比及出院时体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将观察组胎盘早剥新生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组43例、重型组30例,对比两组新生儿临床特征,轻型组患儿休克、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心肌损害、酸中毒、窒息等占比低于重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剖宫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胎盘早剥新生儿主要特征为新生儿窒息、缺氧性心肌损害、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贫血,且患儿继发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病理性高凝状态,预后结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