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在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中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阳光融和医院进行诊治的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1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治疗及蒙脱石散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口服治疗,试验组采用常规补液治疗及蒙脱石散和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腹泻改善情况,并分析对免疫功能(IgG、IgA、CD4^+/CD8^+水平)及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结果在治疗72 h后,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6%,高于对照组的74.60%(P=0.009);且治疗后两组患儿的IgG、IgA、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有升高(P<0.05),且试验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对患儿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在治疗1周后,试验组患儿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肠道菌群正常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对于辅助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提高患儿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减轻患儿腹泻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驻马店市某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2组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IgG,IgM,Ig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IgG,IgA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IgG,Ig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效果显著,且能改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对重症肺炎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66例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对症标准化治疗及营养支持,连续治疗7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连续用药5 d。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IgA、 IgG、IgM)与炎性因子(TNF-α、 IL-6、 IL-8)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gA、IgG、 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TNF-α、 IL-6、 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能够有效提高重症肺炎患儿的免疫功能指标(IgA、 IgG、 IgM)水平,降低血清炎性因子(TNF-α、 IL-6、 IL-8)水平,临床疗效较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盐酸小檗碱及蒙脱石散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腹泻型IBS患者4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3例。两组均行常规饮食指导,对照组给予盐酸小檗碱+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小檗碱+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 w。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6%,高于对照组的8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球菌少于对照组,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gA、IgM、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gA、Ig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血清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动态监测血清IL-6、IL-10、TNF-α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在小儿肺部反复感染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指导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治疗方案的选择,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106例肺部反复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全面监测免疫功能、炎症因子、病原菌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方案和免疫调节方案及对应病因治疗方案。连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诊断治疗基础上,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2个月检测患儿血清IL-6、IL-10、TNF-α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两组患儿完成治疗疗程后的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肺部感染发作次数、临床疗效,以及再次检测患儿血清IL-6、IL-10、TNF-α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均完成治疗疗程。停药6个月后,对照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率及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肺部感染发作次数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对照组患儿血清IL-6、IL-10、TNF-α及免疫球蛋白IgM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免疫球蛋白IgA、IgG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2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咳嗽、肺部啰音临床症状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IL-6、IL-10、TNF-α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可有效指导临床医师在治疗过程中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儿免疫功能有效提高,炎症反应得到及时控制,提升患儿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肥胖妇女妊娠期及其所生婴儿免疫球蛋白(immuno globulin,Ig)、补体(complement,C)、婴儿体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其相关性,探讨肥胖对生育期女性及新生儿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20~40岁、孕周37~42周的产妇92例,根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正常组(BMI 18.5~23.9 kg/m2)55例和肥胖组(BMI≥24.0 kg/m2,包括超重、肥胖)37例。采集孕妇与新生儿静脉血并登记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血标本分离血清后24 h内用免疫比浊法检测IgG、IgA、IgM、C3、C4。结果肥胖组母亲的新生儿平均体质量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母亲分娩巨大儿的比例高于正常组(P0.05),孕前BMI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P0.05)。肥胖组母亲血清IgG、IgA、IgM低于正常组,C3较正常组升高(P均0.05)。肥胖组新生儿血清IgA、IgM低于正常组(P0.05),孕前BMI与子代血清IgA、IgM呈负相关(P0.05)。结论孕前超重或肥胖可增加巨大儿的出生率;孕前超重或肥胖母亲自身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处于异常,可影响新生儿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文昌市1~3岁幼儿肠道菌群组成及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失调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该院确诊的非肠道感染性疾病患儿60例(观察组),抽取正常体检1~3岁幼儿6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数据有无统计学差异;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分析观察组是否出现菌群失调现象及其失调程度。结果观察组患儿肠道10种主要细菌平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使用第4天、第7天及第10天肠道菌群失调率分别为28.33%、58.33%和61.67%,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岁健康幼儿和非肠道感染性疾病患儿肠道菌群组成基本保持一致,在幼儿临床治疗时使用抗生素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衡,治疗时进行菌群检测有助于科学使用抗生素,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治疗对新生儿窒息后肠道菌群及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将52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全胃肠外营养,而治疗组应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同时设立26例正常新生儿组。对各组患儿的肠道菌群及体液免疫进行比较。结果:四君子汤治疗组患儿在生后4~5d时肠道内肠球菌及双歧杆菌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同时其血清IgA、IgM水平也高于对照组。结论:四君子汤能够显著改善新生儿窒息后肠道菌群平衡及体液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患儿音乐疗法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水平,探讨音乐疗法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50例RRI患儿音乐疗法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含量的变化,并与50例健康检查儿童对照比较。结果治疗前,RRI患儿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RRI患儿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含量明显回升(P〈0.05)。结论 RRI患儿存在体液免疫功能低下,音乐疗法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促进外周血降低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回升,提高RRI患儿免疫力,以降低其RRI患儿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生态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常规肠外营养,治疗组给予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制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均较同组术前降低(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CD4+/CD8+、IgG、IgM和IgA均较同组术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CRP、TNF-α和IL-6水平均较同组术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观察组为23.2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应用微生态肠内营养有助于纠正肠道菌群失衡,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C)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透射比浊法对81例RV肠炎患儿及22例健康儿童进行血清IgG、IgA、IgM和补体C3、C4水平的测定。并进行了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动态观察。结果RV肠炎患儿血清IgG、IgA、IgM和C3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01)。恢复期血清IgG、IgA、IgM和C3水平均较急性期明显升高(P<0.01或<0.05),但IgG、IgA仍比对照组低(P<0.05)。C4急性期和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RV肠炎患儿存在体液免疫抑制,免疫球蛋白和C3参与了RV肠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患儿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8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儿科因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的患儿140例,将咽拭子RSV-RNA呈阳性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组,将无RSV感染的8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IgG、IgA、IgM水平和阳性率,并观察IgG、IgA、IgM在不同年龄段中的分布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IgA水平(1.17±0.09)g/L较对照组显著降低,IgM(1.73±0.44)g/L、IgG(9.50±0.23)g/L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IgG(60.00%)和IgM阳性率(25.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IgA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的研究组患儿IgG、IgA、IgM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V感染患儿血清中IgM,IgA、IgG水平受多因素影响产生变化,IgG、IgA和IgM三者均不适合单独作为早期辅助诊断RSV感染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枫蓼肠胃康胶囊对感染性腹泻患儿炎症因子、免疫指标及肠道菌群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3年6月期间井陉县医院收治的100例感染性腹泻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50例,口服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和观察组(50例,基于对照组联合枫蓼肠胃康胶囊辅助治疗),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炎症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肠道菌群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升高;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证候积分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均降低,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低;治疗后观察组患儿CD4+/CD8+比值及两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及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数量均升高,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均P<0.05)。结论 枫蓼肠胃康胶囊辅助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可缓解患儿症状,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生菌在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采用抗生素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60例,根据治疗措施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益生菌治疗,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患儿肠道菌群,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腹泻持续时间为(2.84±0.98)d,对照组为(3.96±1.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抗生素使用时间为(5.94±1.10)d,对照组为(10.25±2.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大便次数恢复时间、大便性状改变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患儿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菌群数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大肠杆菌菌群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方法治疗相比,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益生菌治疗效果更理想,能稳定肠道菌群,减少婴幼儿腹泻持续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双歧三联活菌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肠道菌群和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接诊的10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观察组采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比较治疗1周后疗效、退热时间、止泻时间、纠正脱水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和心肌酶谱、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止泻时间、纠正脱水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肠道菌群数量、心肌酶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肠道菌群数量、心肌酶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显著升高(均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均显著降低(均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确切,可改善患儿肠道菌群数量,减轻心肌损伤,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肺炎新生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静脉滴注,400 mg/kg,7 d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静脉采集两组患儿外周血,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比值以及血清IgG、IgA、IgM水平,同时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在治疗后,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比值以及血清IgG、IgA、IgM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比值以及血清IgG、IgA、IgM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儿各项临床指征较对照组改善显著,临床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能够显著提高肺炎新生儿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有效改善各项临床指征,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有效率,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新生儿肺炎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支气管肺炎婴儿抗生素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20例支气管肺炎婴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40例,1组患儿使用头孢地嗪治疗,记为T组;1组患儿使用头孢地嗪和红霉素治疗,记为TH组;1组患儿未接受抗生素治疗,记为D组。另选取40例健康儿童,记为JK组。抗生素治疗3~5 d后采集患儿粪便标本,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S r RNA基因进行DNA测序,分析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结果在属水平上,JK组以未分类拟杆菌S24-7组为优势菌,D组以大肠杆菌志贺菌、肠杆菌、肠球菌为优势菌,这3种菌群的相对丰度均较JK组上调。T组以双歧杆菌、拟杆菌属为优势菌,TH组以双歧杆菌为优势菌,这些菌群的相对丰度均较JK组和D组上调;但T组和TH组大肠杆菌志贺菌、肠杆菌、肠球菌菌群的丰度均较D组下调,且以T组下调更为显著。TH组的Sobs、Ace、Chao 1、Shannon、Simpson指数均较JK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图分析可知,TH组、T组与JK组肠道菌群整体结构相差较大。结论抗生素治疗可造成支气管肺炎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菌群失调,且以复合抗生素使用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开始肠道菌群定植,这一关键过程若被中断或延迟,均可能导致其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导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数量与种类失调)在新生儿NE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迄今尚未阐明。最新研究发现,新生儿NEC发病前,机体肠道肠杆菌科菌群、梭状芽孢杆菌富集,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细菌数量均减少,这些肠道菌群数量与种类失调,可能在新生儿NEC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拟就新生儿肠道菌群特点、肠道菌群失调与新生儿NEC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盐酸奥洛他定片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省某医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1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奥洛他定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氯雷他定片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4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D,IgE)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IgG,IgA,IgM,IgD,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gG,IgA,IgE水平高于治疗前,对照组患者血清IgG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IgG,IgA,IgE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奥洛他定片治疗过敏性鼻炎,可消除或抑制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肠道外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非肠道性感染患儿149例,对患儿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及治疗第1天、3天、7天、14天的粪便进行细菌学分析,对比同期健康体检患儿的粪便细菌学情况,分析肠道菌群差异及肠道菌群失调比例。结果小儿非肠道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为64.43%,均为Ⅰ度、Ⅱ度肠道菌群失调,无Ⅲ度菌群失调发生;婴儿组应用抗生素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9,P<0.05)。相较于健康小儿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失调患儿主要组成菌群比例与健康小儿比较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73,均P<0.01)。结论对小儿,尤其是婴儿应尽可能使用窄谱抗生素,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保护小儿正常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