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锋 《中外医疗》2021,40(13):13-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诊断过程中采用动态脑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便利选择在该院收治的54例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当做观察组,选择同一时间段在该院收治的54例脑梗死无癫痫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动态脑电图诊断,观察组先后采用常规脑电图诊断和动态脑电图诊断,对比两组的动态脑电图诊断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动态脑电图检查异常与急性脑梗死继发癫痫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在入院48 h内行动态脑电图监测,记录脑电图结果,分析其与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相关性。结果:在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71例表现为癫痫样异常放电,其中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38例,占53.52%,未发生癫痫发作33例,占4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皮层梗死48例,其中有癫痫发作30例,占62.50%,皮层下梗死54例,其中癫痫发作16例,占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脑电图结果提示癫痫样异常放电与梗死后继发癫痫存在相关性,皮层梗死是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需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在癫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2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150例癫痫患者动态脑电图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说明了动态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重要价值。结果有121例患者脑电图存在痫样放电,占80.6%;有16例脑电图监测提示为非特异性异常,占10.6%;有13例脑电图监测未见异常,占8.6%。结论动态脑电图可以监测清醒安静状态及睡眠各期的脑电波情况,能够发现大脑异常放电,是诊断癫痫的重要辅助检查,能够为临床确诊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继发癫痫32例临床与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脑电图(EEG)改变及与临床关系。方法:对32例确诊为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的EEG及临床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继发癫痫早期发作占68。7%,发作类型以强直阵挛发作为主;迟发性发作占31.2%,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为主。继发癫痫与病灶部位密切相关。早期发作脑电图主要表现为普遍性慢活动基础上局限性慢活动明显以及痫样放电,迟发性发作脑电图主要表现为痫样放电。结论:脑电图在脑梗死继发癫痫的诊断及癫痫灶定位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春晓 《当代医学》2013,(32):109-110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确诊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脑电图(REEG)监测及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监测结果。结果本组63例癫痫患者AEEG监测总异常率为698%,显著高于REEG监测的3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监测能够提高癫痫患者的异常检出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视频脑电图监测对脑梗死后继发癫痫发作性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确诊为脑梗死后继发癫痫发作性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视频脑电图监测和常规脑电图监测,比较两种监测方式异常脑电信号、痫样放电、同步发作的检出率以及脑梗死不同发生部位继发癫痫率。结果:常规脑电图监测异样脑电信号检出率为53.33%,视频脑电图监测异样脑电图检出率为88.33%,两种脑电图监测方式异样脑电信号检出率比较,视频脑电图监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脑电图监测痫样放电检出率为26.67%,同步发作检出率为5.00%;视频脑电图监测痫样放电检出率为58.33%,同步发作检出率为20.00%,同常规脑电图监测痫样放电检出率相比,视频脑电图监测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脑电图脑叶皮质区有痫样波率为8.33%,深部白质区有痫样波率为1.67%;视频脑电图脑叶皮质区有痫样波率为51.67%,深部白质区有痫样波率为38.33%,同常规脑电图监测比较,视频脑电图监测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频脑电图监测应用在脑梗死后继发癫痫发作性患者的检查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还能够知道临床分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资料与方法 本组脑梗死后癫痫48例,其中男3例,女17例;年龄41~82岁,平均56.7岁。全部病例均被确诊为脑梗死,并经过脑CT或脑MRI检查证实。既往无癫痫或惊厥病史。  相似文献   

8.
张蓉  雷秋霞  田志宏 《西部医学》2013,25(3):410-411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在癫痫诊断及与其它疾病诊断鉴别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5例癫痫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78例非癫痫发作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做常规脑电图(REEG)和AEEO检查,对所得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REEG总异常31例(36.47%),而AEEG的总异常62例(79.49%);观察组AEEO的总异常62例(79.49%),而对照组AEEG的总异常16例(20.51%);痫样放电发生率清醒期(72.5%)明显低于睡眠期(95.0%),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EG对癫痫的诊断及与其它疾病诊断鉴别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梗死继发性癫痫患者在动态脑电图中的改变。方法:首先用CT诊断脑梗死,经24h动态脑电图进行分析。结果:50例脑梗死继发性癫痫患者在24 h动态脑电图上可见局灶性阵发尖波、尖慢波、棘慢波。结论:经过24 h动态脑电图的记录分析,可见癫痫的特异性改变,准确的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0.
动态脑电图在癫痫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动态脑电图对癫痫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NATION 8128型监测系统。对48例临床诊断为癫痫病患者和40例非癫痫性发作性疾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脑电图检查。结果癫痫组EFFG异常率为70.8%,其中痫性波检出率为39.6%,可疑癫痫组异常率为12.5%,痫性波检出率为5%,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痫样放电时间以睡眠期为主。结论动态脑电图监测对癫痫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神经外科因外伤收住但脑CT正常的17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经CT分型证实脑梗死面积超过一个脑叶、>50 mm的162例病人作为大面积脑梗死组,脑梗死面积<50 mm的158例病人作为小面积脑梗死组。对3组病例的EEG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4 h内以及24~48 h进行CT检查的阳性率和相同时间段EEG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EEG正常10例,EEG轻度异常19例,EEG中度异常84例,EEG重度异常49例。小面积脑梗死组EEG正常28例,EEG轻度异常80例,EEG中度异常40例,EEG重度异常10例。2组脑梗死患者EE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E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大面积脑梗死组EEG阳性率和脑CT检查结果阳性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4~48 h EEG和脑CT检查阳性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EG对早期CT排除出血而未能显示梗死灶的脑梗死诊断价值较CT大,CT与EEG联合检查,可以更好地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8):24-27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辅助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动态脑电图组(AEEG)和常规脑电图组(REEG),每组48例,并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分为轻度病毒性脑炎组、中度病毒性脑炎组、重度病毒性脑炎组。结果在动态脑电图组中,异常者有39例,异常率为81.3%;常规脑电图组中,异常者有24例,异常率为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动态脑电图组轻、中、重度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4.3%,73.3%和100.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常规脑电图组中轻、中、重度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23.1%、53.3%、65.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动态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辅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高于常规脑电图,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托吡酯与卡马西平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脑梗死后继发癫痫60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除常规治疗外,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观察组给予托吡酯治疗。治疗2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7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疗效显著,优于卡马西平,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杨申  李妹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1,32(12):897-899
目的应用床旁连续脑电图(continuous electroencephalogram,CEEG)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其脑电图表现模式,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连续脑电图表现和颅脑CT的关系,探讨连续脑电图监测对脑梗死急性期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我院神经内科监护室急诊收住的7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连续脑电图监护,入院前及入院后不同时期均行头部CT检查,结果与同时期脑电图作比较。结果 7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6 h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有不同程度异常74.28%,高于CT确诊为脑梗死阳性率58.57%(P〈0.05);24 h后和72 h后EEG异常率与CT诊断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早期(6h)EEG诊断价值可能优于CT,为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出血继发脑梗死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早期检测的意义以及脑出血后止凝血状态变化与继发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脑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例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对照组,2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脑出血患者在继发脑梗死前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压积(HCT)、血浆内皮素(ET-1)、P选择素(P-S)、蛋白C(PC)、D-二聚体(D-D)值。结果脑出血继发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FIB分别为3.96±1.53/2.77±0.68、2.86±0.44(均P〈0.05);P-S分别为22.4±4.07、17.98±3.69、14.96±2.9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C分别为3.24±1.25、5.70±1.52、6.56±1.64(均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对早期预测和诊断继发脑梗死以及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以FIB、P-C、P-S三个指标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脑梗死后病灶部位、脑电图、经颅多普勒等三大临床观察指标对亚临床型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符合国际脑梗死诊断标准(包括各种脑梗死类型)并在起病2周内出现痫样发作≥1次的60例患者为A组(致痫性脑梗死组),同期选取脑梗死后2周内未出现痫样发作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非致痫性脑梗死组)。全部病例既往均无癫痫病史。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对急性脑梗死病灶部位、脑电图表现、经颅多普勒结果等三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组中皮质梗死(脑叶梗死)、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结果异常明显高于B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脑电图痫样放电或不典型异常波集中于A组。结论:脑梗死的病灶部位、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表现可作为脑梗死后早发型癫痫的观察指标,对亚临床型癫痫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探讨血压异常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对4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9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进行3年前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对两组患者的24h、日问、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24h、日问、夜间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及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24hSBP和日问SBP及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日间SBP变异性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16.44±3.19)mmHg(1mmHg=0.1333kPa)比(15.20±4.45)mmHg],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5±3)%比(7±2)%,(4±2)%比(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增高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影响,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消失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在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患者中的监护应用价值.方法:将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30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老年人30名为对照组,采用Bio-Logic脑电图仪分别检测患者发病6 h内(T1)、24 h(T2)、72 h(T3)、168 h(T4)的qEEG,检测(δ+θ)波与(α+β)波的比率(DTABR)以及颅内脑水肿体积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在不同病程阶段的变化.结果:入院后观察组DTABR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中死亡5例,各个病程阶段之间DTABR、脑水肿体积和NIHSS评分的比较结果显示,T1与T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3D TABR和脑水肿体积均多于T1和T2(P<0.05~P<0.01),而T4 DTABR脑水肿体积和NIHSS评分均明显少于T1、T2与T3.观察组治愈患者DTABR和NIHSS评分均低于未愈患者(P<0.05~P<0.01).结论:qEEG可客观有效地评价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患者脑功能情况,有望成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床边脑功能评价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动态血压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对 70例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和 1 0 2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84 %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而单纯高血压病患者 5 8%消失 (P <0 .0 1 ) ;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组 85 %出现晨峰 ,而单纯高血压病组 5 5 %出现晨峰 (P <0 .0 1 )。结论 :血压的昼夜变化和晨峰与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密切相关。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晨峰明显增加 ,昼夜节律消失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