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特征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有颈动脉斑块的住院患者70例分成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38例),行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检查,将58例有增强患者分成脑梗死增强组(30例)和非脑梗死增强组(28例),比较两组间造影斑块面积(A)、峰值强度(PI)、增强密度(ED)、血清hs-CRP水平差异并分析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增强组PI、ED均高于非脑梗死增强组(P分别为0.030、0.009)。脑梗死增强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非脑梗死增强组(P0.001)。脑梗死增强组斑块A与非脑梗死增强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8)。脑梗死增强组ED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723,P0.001)。结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及血清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检测二者有助于评估斑块的稳定性,预测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关系。方法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患者96例,按脑梗死及斑块超声造影增强情况将其分为梗死组68例和非梗死组28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比较两组hs-CRP水平。结果梗死组血清hs-CRP浓度(7.51±2.13)mg/L高于非梗死组(3.15±1.0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增强0~Ⅱ级的血清hs-CRP浓度分别为(0.89±0.23)mg/L、(6.52±1.83)mg/L及(8.51±2.25)mg/L,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hs-CRP浓度可间接反映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临床上可通过检测血清hs-CRP水平,间接了解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评估斑块易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临床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的血清Lp-PLA2、hs-CRP,同时检测血脂水平,与同期健康体检者49例对照。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法、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组比较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并对血清Lp-PLA2水平与脑梗死关系做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组血清Lp-PLA2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按IMT、斑块积分、狭窄程度不同分组时,各组间Lp-PLA2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水平在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硬化组和重度硬化组间、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间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硬化组、轻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与Lp-PLA2、hs-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Lp-PLA2、hs-CRP水平升高可能是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无关,而Lp-PLA2水平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而升高,可能是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导致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王莉  张帆  陈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1):2438-2439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和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6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72例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和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CI组和LI组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分为有斑块形成组(ACI-P组,LI-P组)和无斑块形成组(ACI-NP组,LI-NP组),比较其hs-CRP、血脂水平。结果 ACI组hs-CRP、TC水平高于对照组,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和LI组;LI组T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ACI-NP组和LI-NP组比较,hs-CRP在ACI-P组及LI-P组均明显升高,且LI-P组HDL-C降低(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及HDL-C水平降低,与颈动脉斑块形成、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应予以监测和及时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4-05我院收治的4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脑梗死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85)与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366),组间进行血清尿酸水平比较;根据有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硬化大小分为脑梗死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85)、颈动脉粥样内中膜增厚组(n=46)、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组(n=320),组间进行血清尿酸水平比较;根据有无形成颈动脉斑块和稳定性程度分为脑梗死无颈动脉斑块组(n=120)、稳定颈动脉斑块组(n=146)、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组(n=185),组间进行血清尿酸水平比较;按有无形成颈动脉斑块分为有颈动脉斑块组(n=331)和无颈动脉斑块组(n=120),组间进行一般资料比较;按尿酸水平分为正常尿酸血症组(n=66)、高尿酸血症组(n=385),组间进行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按尿酸水平的四分位数分为4个数组,组间进行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结果:脑梗死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脑梗死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脑梗死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内中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低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脑梗死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间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尿酸、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糖化血红蛋白、脂蛋白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尿酸血症组和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酸水平的四分位数分为4个数组间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尿酸水平没有明显的联系,稳定颈动脉斑块和无颈动脉斑块的颈动脉样硬化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优于不稳定颈动脉斑块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 对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1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位置、数目及类型.结果 脑梗死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数目及性质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6例ACI患者为ACI组,同期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CXCL16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变化情况。结果ACI组血清CXCL16水平[3.58(1.06~12.83)ng/L]高于对照组[1.57(0.61~3.3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颈动脉IMT[(1.19±0.36)mm]高于对照组[(1.01±0.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患者CXCL16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XCL16水平与颈动脉IMT和hs-CRP水平均呈正相关(r=0.497,P0.05;r=0.442,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XCL16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子之一。结论高血清CXCL16和hs-CRP水平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CXCL16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及其定量指标与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S)患者62例(脑梗死组)和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住院无心脑血管症状患者54例(对照组),选取颈动脉优势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脱机定量分析获取斑块时间-强度曲线强度均值(TIC-M)、时间-强度曲线拟合曲线峰值(FC-P)及曲线下面积(FC-AUC),比较两组上述各参数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各参数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造影参数TIC-M、FC-P及FC-AUC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示:TIC-M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负相关(r=-0.582、-0.681,均P0.05);FC-P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负相关(r=-0.585、-0.690,均P0.05);FC-AUC与舒张压呈负相关(r=-0.493,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定量指标与血压密切相关;应用超声造影评估易损斑块时应考虑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8):3439-3440
选取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50例健康体验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双侧颈动脉检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脂联素水平测定及颈动脉斑块测定。结果研究组血清脂联素水平(2.86±1.23mg/L)低于对照组(7.55±1.46mg/L),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2.88±3.52分;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负相关(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车楠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24):3507-3509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胱抑素C(Cys C)的相关性。方法将该院收治的7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内膜正常组16例,内膜增厚组27例及斑块形成组33例3个亚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血Hcy、hs-CRP及Cys C水平,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研究组IMT值,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Hcy、hs-CRP及Cys C水平比较,研究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和内膜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增厚组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增厚组IMT和斑块形成组IMT均与Hcy、hs-CRP及Cys C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Hcy、hs-CRP及Cys C均与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关,是判断病情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青年脑梗死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尿酸(UA)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诊治中的临床价值,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初次发病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117例,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MRI),并分别检测并比较不同亚型患者的血清hs-CRP、UA水平差异。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患者hs-CRP及UA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s-CRP及UA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重度缺损组患者血清hs-CRP及UA水平显著高于神经功能轻度缺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梗塞组患者血清hs-CRP及UA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梗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及UA水平可作为反映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诊疗的重要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与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91例在我院进行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检查的患者的血清Lp-PLA2水平,并按其超声造影结果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密度分级分为三组,Ⅰ~Ⅱ级为组1(28例),Ⅲ级为组2(82例),Ⅳ级为组3(181例),比较各组间血清Lp-PLA2水平。结果三组患者的血清Lp-PLA2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数据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密度越高,患者血清Lp-PLA2水平越高,两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血清Lp-PLA2测定与颈动脉超声造影联合评估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可以更好地为临床筛查及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对纳入研究患者于24h内进行磁共振检查,将患者按脑梗死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和小面积脑梗死组(各5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方面的一般性资料,检测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和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及饮酒、吸烟、高血压、高血脂比例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面积脑梗死组患者hs-CRP、Hcy、血糖水平均低于大面积脑梗死组(P0.05),并且脑梗死面积与血清hs-CRP、Hcy水平及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25、0.833、0.651,P0.05)。结论血清hs-CRP、Hcy水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其血清水平的高低有助于脑梗死面积的预测,糖尿病是脑梗死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超声造影评价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软斑内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 经二维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软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30例)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对颈动脉软斑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及声学定量分析,记录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PI)、基础增强强度(BI)等参数,计算造影增强强度(EI,EI=PI-BI),并进行两组问比较.结果 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斑块EI值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EI值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颈动脉斑块后,斑块内新生血管减少.超声造影可以作为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疗效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基于三维超声(3D-US)的灰阶中位数(GSM)定量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在陆军总医院就诊且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207例,其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02例(脑梗死组),非脑梗死患者105例(对照组)。应用血管斑块定量分析(VPQ)软件自动获取颈动脉斑块的GSM值。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构成、吸烟、饮酒、糖尿病史及高血压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GSM值、厚度、面积狭窄率及体积等超声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GSM测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78±11.58 vs 54.36±11.99,t=7.70,P0.01),脑梗死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1±1.20)mmol/L vs(3.10±1.07)mmol/L,t=1.58,P0.05];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斑块厚度、斑块面积狭窄率及斑块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于3D-US-VPQ技术的颈动脉斑块参数GSM值能有效地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在临床颈动脉斑块风险评估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超声造影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软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超声造影定量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软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方法 142例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分为脑梗死组(44例)与非脑梗死组(98例),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分别对颈动脉粥样软斑块进行检测,运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在机分析,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斑块增强强度与非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造影剂到达时间差及达峰时间差与非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0.001).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能无创、定量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脑梗死与斑块增强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3-03-2015-05在我院治疗的97例ACI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8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血清hs-CRP和D-dimer水平,同时比较不同严重程度、不同梗死面积ACI患者hs-CRP和D-dimer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和D-dime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ACI患者血清hs-CRP和D-dimer水平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P0.05);大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D-dimer水平高于小梗死和腔隙性梗死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与双侧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数目呈正相关性(r=0.455,P0.05),血清D-dimer与双侧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数目无相关性(P0.05),血清D-dimer与hs-CRP无相关性(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hs-CRP和D-dimer水平变化对病情判断以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中hs-CRP能反映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性与血浆正五聚蛋白3(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将120例ACI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USP组,n=40)、稳定斑块组(SP组,n=42)和无斑块组(NP组,n=38)。另外选取同时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PTX3、hs-CRP水平,并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比较各组血浆PTX3、hs-CRP水平和CIMT。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血浆PTX3、hs-CRP水平与CIMT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ACI发病和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USP组、SP组、NP组血浆PTX3、hs-CRP水平及CIM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TX3、hs-CRP水平在USP组、SP组、NP组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PTX3、hs-CRP水平与CIMT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PTX3和hs-CRP为ACI发病和ACI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ACI患者血浆PTX3、hs-CRP水平明显提升,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密切关系,因此早期监测有助于预测ACI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8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性质,并化验血脂.结果:观察组检出斑块63例(78.75%),对照组检出13例(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斑块者与无斑块者相比,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166-2169
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及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急性脑梗死组91例、对照组51例。研究Lp-PLA2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性、急性脑梗死发生、进展与复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高血清Lp-PLA2水平是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Lp-PLA2水平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有斑块者的均高于无斑块者(P0.05),病例组中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组(P=0.004)。血清Lp-PLA2水平复发脑梗死患者明显高于初发脑梗死患者(P0.05)。血清Lp-PLA2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300,P0.01)。结论高血清LpPLA2水平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Lp-PLA2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不稳定性有关。复发脑梗死组血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p-PLA2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