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分析研究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应用康复护理。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临床疗效分析评价。结果:治疗与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治疗组患者康复护理有效率(94.4%)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9.6%),两组患者疗效相比,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临床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赵京  徐哲 《华夏医学》2014,(3):177-179
脑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并出现肢体障碍,影响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下肢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可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司秀芝  张玉玲 《中外医疗》2012,31(31):159-16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12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健康指导。结果经康复护理后,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活动能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实施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于4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早期康复护理。将入院时肌力与出院前时比较,了解肢体功能康复程度。结果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入院时与出院时肌力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脑卒中病人70例,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56例,生活基本自理者14例,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包括心理干预;体位护理;肢体功能训练及认知教育。结果对病人实施康复护理6周后,治愈28例,显著好转35例,无效7例,有效率90%,结论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病人肢体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多元化家庭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多元化康复组和常规康复组各30例.常规康复组接受常规康复指导,多元化康复组接受康复团队制订的综合康复方案进行家庭康复.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简化Fugl-Meyer评分、MAS评分、VAS评分及FIM评...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早期康复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幻 《医学文选》2004,23(4):541-543
近年来,随着脑卒中。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有所下降,但脑卒中后残疾病人却不断增加。忽视早期及较长时间的功能训练是导致永久性残废的主要原因。因而,脑卒中后的早期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早期康复,是指病人在患脑卒中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即可进行的康复。现将我国偏瘫肢体早期功能康复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状况与心理护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我院2004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16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89例及对照组78例。护理组给予科学系统的心理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患者2个月内肢体功能康复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心理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经2个月后,心理护理组在肢体功能康复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结论脑卒中病人在住院期间,加强心理护理能使病人树立信心,调整情绪,促进尽快恢复,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7):189-192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发病后约有75%的患者将遗留各种功能障碍,给患者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足下垂是导致步行障碍的重要原因,患者行走时足尖向下,患肢代偿性呈划圈或跨越步态,步行不稳而使跌倒风险增加,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准确地评定足下垂并早期开始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使患者步行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本文将就近年来关于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康复评定和中西医康复治疗进展进行综合阐述,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育山  符俏  曹贤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1):1448-1450,1455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组和常规康复(RRT)治疗组,CIMT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4周,RRT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4周。所有病人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IMT组的FMA和MBI值比RRT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是较常规康复疗法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54例发病12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步行训练,试验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予以步行功能评估,包括6 min步行试验(6MWT)、10 m步行测试(10MWT)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定量表(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使用运动捕捉系统采集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通过以上各项指标分析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 (1) 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6MWT、10MWT组内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6MWT与治疗2周组内相比有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仅试验组患者10MWT组内较治疗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5);(2) 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FAC评级和FMA-LE评分组内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治疗4周后FMA-LE较2周时有更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 治疗4周后,试验组步行周期较治疗前(P=0.003 5)、2周后(P=0.003 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步行周期,其疗效与常规步行训练相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135-139
目的 评价热敏灸辅助配合渐进式康复训练在卒中后上肢痉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19年5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院病床尾号单双号不同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号)开展渐进式康复训练,观察组(双号)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热敏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MAS评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敏灸配合渐进式康复训练在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中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升上肢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金凤然  李敏  周秀红 《西部医学》2013,(12):1897-1898,1903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影响.方法 对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后第一天,在不影响抢救的前提下,即运用早期康复护理治疗(良肢位的摆放、肢体被动运动、床上桥式运动、足部湿热疗法、心理康复),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并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后踝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S),总有效率87%.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足下垂防治有显著疗效,并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149-151+155
目的 探讨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指导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7 年2 月~2019 年3 月107 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3 例与观察组54 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给予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指导;比较两组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 个月,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53.47±1.42)分]、下肢运动功能[(48.33±1.24)分]评分与对照组[(44.86±1.57)分,(31.03±1.22 分)]比较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3 个月,观察组无严重生活能力依赖者,且其完全自理患者多于对照组,两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个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为66.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指导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上下肢功能,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与治疗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8.
韩丽娜 《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30-131,134
目的探讨采用PDCA程序护理对脑卒中失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76例脑卒中失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及研究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PDCA程序模式进行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语言功能、神经缺损程度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康复护理6周后,研究组患者失语严重程度分级研究组低于对照组(χ2=4.29,P=0.012)。语言商(AQ)评分、脑卒中生活质量(S-QOL)评分较护理前提高(P<0.05),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较护理前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AQ评分(t=8.46,P=0.005)、S-QOL评分(t=6.57,P=0.008)均高于对照组,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t=11.67,P=0.002)。结论采用PDCA程序模式康复护理能够改善脑卒中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并进行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B组16例患者仅给予病房-家庭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患侧上肢肌力评分变化。结果 A组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Fugl-Meyer评分、改良 Barthel指数、患侧上肢肌力评分均高于 B 组(P<0.05),两组治疗8周、治疗12周时上述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肌肌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8):146-14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伴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的脑出血伴偏瘫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护理干预持续4周。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质量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护理前均升高,且护理后2周、护理后4周,观察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周、护理后4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护理前均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护理后两组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伴偏瘫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神经系统功能康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